⑴ 高二文科生丶關於歷史丶地理丶政治。
介紹點個人學歷史的經驗,具體如下:
1、圖文結合。就是把與歷史事件有關的圖片拿來多閱讀。圖看得多了,記憶更形象,牢固。
2、編順口溜。把一些歷史知識點用順口溜串起來。這個得有心的人去發現,最好是自己能常玩點文字類的游戲,這樣能用諧音、簡化的句子來記憶。
3、將英語也運用進去。用字母或者單詞去記憶那些發明和地名等等很多的歷史知識點。
4、將歷史事件多對比。橫向的對比,與縱向對比。
5、善於總結與聯想。這個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上可以得到提高。
6、加強興趣。這個是根本的。可以看歷史劇(應該先看古代的,現在的人不愛近現代的戰爭片,後面再看近現代的),看軍事雜志,歷史經典名著《史記》等等
7、適當做題。
實際上,我刻意花時間去學歷史的時間較少,關鍵是興趣加適當方法。所以,我初中進高中歷史是滿分。高考文綜打了267分(其中歷史部分接近滿分),望你能夠找到學好歷史的方法!
政治和地理的方法可以借鑒歷史的學習方法(目前在大學已經三年,對地理政治的東西有點陌生,不過,我相信你能解決難題)。如有必要,可加我的號1033563832私聊!
⑵ 學習歷史的方法,高中的,文科生
高中文科的開始真正是在高二啊。我和你說,我們班一個女同學,高一時在70多人的班裡排在倒數七八名上,高二學文,非常努力排在班裡二十幾名,高三穩定在前五名,高考考了班級第一,達到了廈大的分數。兩年的時間上一本都夠了。只看努力程度和方法。努力在於量的積累,法方決定效率的高低。
對文科的六學科來說,文綜是最好提高成績的,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歷史這個學科的最大難點還是需要記憶的量太大
如果你記不住、背不下來,很難說怎麼才能學好,尤其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想考好成績,更是難上加難。沒興趣,也就記不住,你連記都沒記住,怎麼理解,做題的時候,怎麼對應作答。
所以,學好歷史的關鍵優勢在於1、有興趣2、記憶力強3、才是理解。
建議:
1、放長線釣大魚,不要緊盯眼前進度和考試,你的唯一考試就是高考,把幾本歷史書做個規劃,每天背熟一兩節內容即可,內容少或學有餘力可適量增加,學習好歷史就是一個慢慢積累記憶量的過程。一輪背完再被第二輪、第三輪。周末時間可酌情復習。
2、不要注重做題,說實話歷史作業寫都不用寫,沒記住,照著答案抄沒一點用。把時間放在背上。考試成績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題,而在於你腦子存了多少貨。
3、學校一定給你們發很多復習資料,就一個好處,肯定有分好類歸納好的知識點,看看,爭取記住。
4、千萬不要花費大把大把的時間在筆記整理上,長個心眼,充分利用輔導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學的。
政治學科相對簡單 需要背誦的少 記住不難 此外 多看看材料分析題 掌握答題技巧就行
地理學科很活 但首先還是得背 只不過地理更注重歸納和實用。而且腦子里一定要有一個「地球儀」。
重點:結合書本看地圖冊啊
1、中國區域地理、世界區域地理。
各個區域的特點,經緯度,海洋,洋流,島嶼,山脈,河流位置,交通,重要城市,港口,資源,地貌,氣候,植被等等要素。
2、課本理論,比如地方時,公轉自轉,地轉偏向力,上弦月下玄月,大氣環流,洋流分布,氣旋反氣旋,鋒面,等高線,等壓線等等基礎知識。
3、各種氣候、地貌、自然環境問題形成原因。
建議:
1、按章節進行知識歸納整理並記憶,可參考歷史建議1;
2、充分利用地圖冊,對應章節進行區域地理經緯位置、地形、氣候、城市交通、資源等等要素的觀察和記憶;
3、多做區域分析題。
4、家裡掛個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有時間就看看。
對於數學,我的方法是堅持每天做一張卷子,半張也行,以基礎題為主,特別有難度的可以放過,做一個類型就保證一個類型,高考基礎題很多,個別幾個難度大的不會也能120左右。
語文和英語怎麼說呢 同樣需要背 語文的基礎知識點 英語的片語固定搭配等。
英語語法最好有一個系統的整理,可以讓老師給找本書或者,做好筆記,或者復印同學筆記。另外,不要注重名次的進退,只檢討自己腦子里記住的是否越來越多。把所有的大小考試都作為查缺補漏的機會,成績短期不提高也要堅持,不要急於求成或自暴自棄。
⑶ 各位文科生的歷史是怎麼學的
文科生學好歷史
下文九點介紹了良好的歷史學習方法。
一、如何閱讀教材
1、以把握歷史知識結構基本要素特徵為支點。
原因可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背景與條件;各個側面原因。 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個人、政黨、階級)、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點、意義一般包括性質、功績、經驗教訓。
性質一般從目的、人物、內容、結果等方面思考。
2、閱讀與辨證思維結合。也就是說,閱讀與理解和思考結合,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有思考地讀。
二、如何記憶歷史知識
有人不是說「歷史不就是靠死記硬背嗎?」,有一點道理,歷史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不記憶基礎知識可是大失誤。怎麽記呢?試試下面的方法:
1、機械記憶,就是死記硬背了,但是學死,不是死學,用死知識回答活問題。
2、理解記憶,對內容理解越深,記憶效果越明顯。記憶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3、直觀記憶,可以利用圖、表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記憶。
4、反復記憶,可不要忘光了再來。
三、如何理解歷史概念
歷史學科就是由歷史概念建立起的體系。怎麽掌握呢?分析歷史概念的構成要素,外延
⑷ 高二文科生具體學習方法
1、現在開始把現有的課程學好,學牢,該記的記,該背的背,不要在欠債,重視基礎知識,夯實基礎;
2、對自己的薄弱學科開始有的放矢的去補,針對自己的實際方式,該放的就放,不要什麼都想抓,結果什麼都沒有;
3、要保持個良好的心態,多進行體育活動和參加集體活動,畢竟高二的節奏還沒有那麼快。
具體說來:
1、語文:把書本上涉及到生詞,片語,相關背景知識記牢,多記一些好的句子和詞語,多多練筆,比如寫日記;
2、數學:文科大多這門都不行,抓基礎你就抓住了有一切,你可以看看你的試卷,你看看基礎題佔了多少分?
3、英語:單詞、片語記准!!一定要記住:准,然後熟讀課本,自己去發現一些語法原點;
4、其他:記字當頭,然後有機的串聯。
總之,高中的學習是要講究方法以及合理的學習習慣的
實戰心得
歷史知識的三要素是時間、空間、人物,由此構成歷史事件。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對浩繁的歷史年代,產生畏懼和厭煩心理,甚至說「只記歷史人物和事件,不記歷史年代,豈不省事嗎?」歷史老師往往會回答:學歷史而不知時間,等於騎車上街不看紅綠燈,後果可想而知。所以記憶歷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確,二要堅定信心,三是方法得當。這些年來,全國各地的老師和同學,無不為記憶歷史年代絞盡腦汁。所創立的方法,可分為十幾大類計四十七種方法之多。下面依次加以介紹。
第一類,趣味式
所謂「趣味式」,即用感興趣的方式來幫助記憶歷史年代。
(1)諧音法。如馬克思生於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諧音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諧音為「嗚嗚」,合起來就把馬克思生日說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本家嗚嗚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義和團運動的高潮時期,可把數字的形狀比成義和團群眾拿著各種武器,長矛像「1」字,鋼叉像「9」,盾牌像「00」,從而記住1900年這個歷史年代。
(3)口訣法。也叫順口溜法。有朝代口訣:「唐堯虞舜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隨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訣:「順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緒宣統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訣:「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一些重要會議,也可編成口訣:「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屆二中會,已經到49」。這里概括了黨的九次會議,古田會議,一大、二大、三大、八七會議分別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開;遵義會議,瓦窯堡會議都在1935年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則在1949年召開。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簡便易記,效果很好。如「從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後各兩千,後漢以後公元後,後漢似前公元前。」這就是把我國歷史分成兩大段,雖不十分准確,卻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後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繼兩宋,下接元明和清朝。」這一口訣記述了我國朝代興衰次序,二十八個字活畫中國史長河的大體輪廓,再經過具體填充,朝代興衰演變史的全過程就顯得更清楚了。
第二類,對照式
所謂「對照式」,即用中外對照或古今對照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
(4)古今對照法。也稱遠近對照法。公元零年為對稱軸,進行前後對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公元後221年蜀國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國奴隸制結束,公元後476年西歐奴隸制結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後841年則是唐武宗會昌元年。
(5)中外對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國史和年代對照記憶。如我國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倫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戰爭是1894年開始,朝鮮甲午農民戰爭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西歐奴隸制度的崩潰,而我國公元前476年則是春秋時期的結束,標志著我國奴隸社會的終結。
第三類,比較式
所謂「比較式」,即用互相比較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知道一個歷史年代比較另一個歷史年代,早幾年或晚幾年,便可由一個年代比較出另一個年代來。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國近代史早200年,中國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現代史比中國現代史早兩年,中國現代史是1919年,世界現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晚16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便是1856年。
第四類,推導式
所謂「推導式」,即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住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這只要有一個基點數,然後通過人物,事件之間的歷史關系,就可推出歷史年代來。可從基點數向前推,向後推,同時向前後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這一年。
(9)後推法。從基點數向後推導。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歲,即是1870年誕生。
(10)雙推法。從基點數向前後推導。如記住了抗日戰爭開始於1937年,往前推,十年內戰開始於1927年;往後推,八年抗戰結束於1945年。
(11)互推法。幾個密切相關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導。如三國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國建立,221年蜀國建立,222年吳國建立。只要記住其中一個,就可推導出另外兩個。
(12)干支推導法。也稱甲子法。用天乾地支紀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國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紀年法。近代史上也經常使用甲子法表示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等。學會這種方法,只要記住一個歷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個歷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條約是倒轉去了十個天乾地支,應是1901年,庚子賠款接著倒轉去了一個天乾地支,應是1900年。
第五類,聯想式
所謂「聯想式」,即用聯想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有相關聯想、相似聯想、相對聯想等等。
(13)相關聯想法。通過相關事物的聯想來記住有關歷史年代的方法。如記住1927年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而由此聯想為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統治,同年周恩來,朱德等同志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毛澤東同志於九月八日領導了秋收起義,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同志領導了十二月廣州起義。再如現代史的三個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1919年我國發生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三件事密切相聯,每隔兩年發生一件,只要記住一件事發生的年代,其它兩件事發生的年代也就聯想起來了。
(14)相似聯想法。通過相似事物的聯想來記住歷史年代的方法。如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119」這個三位數字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火警的電話號嗎,由公元前119年,聯想到「119」火警的電話號碼便好記了。
(15)相對聯想法。通過相對事物的聯想記住年代的方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過四年,由爆發年代(1914年)可以聯想到結束年代(1918年);反之,由結束年代也能聯想到爆發年代。
1、高中文科包括: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
2、文科課程和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記憶量大。由於這個特點,使你在學習文科課程時所採用學習方法明顯不同於理科。
(2)理解抽象。不像理科的理解比較形象、具體,文科的理解有點靠平時的潛移默化。
當然,文科中每科又有各自的不同特點,這里僅講述它們的共同特點。
3、文科課堂要訣
(1)課堂筆記是不可缺少的
文科課程有大量的文字信息,老師講過的內容會很快忘記一些,即使當時不忘記,時間長了也會記憶不深刻。如果上課不記筆記,那麼遺忘的部分將永遠從你的大腦知識庫中消失。
上課記筆記的作用有兩個:一是使你的思路緊跟著老師走,增加課堂的學習效率;二是作為書本知識的補充和備忘,可以在課後或復習時拿來用。然而,記筆記不是記流水賬,不是把老師上課時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下,而是記下重要的內容,如記錄知識結構體系、思維過程等,特別要注意老師重點提示的內容。
(2)聽課要投入,思路跟著老師走,更主要的是思維要活躍
這是考驗一個人的注意力的時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會在老師動聽的故事式的講課中走神。
另外,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如在記敘文中講到課文中的某人說了一句話,老師很可能會問,這個人在這時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那麼你就要積極思考,不但要看清這句話里的每一個字,更應該同文章的前一部分聯系起來,分析出這句話的含義。這樣在上課時,你的思維是活的,學習效率就會成倍地提高(學習理科也一樣。所以你會發現,有兩個人,同樣上課都非常認真,為什麼一個成績很好,而另一個成績始終一般?道理就是:一個上課時思維是活的,經常把正在學的知識同以前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另一個上課時思維只是由老師領著,學哪看哪,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分析)。
4、文科課外要訣
(1)作業特點
文科的作業分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助記型的作業。如語文中的抄寫詞語,英語中的抄寫單詞,政治、歷史等中的抄寫名詞解釋等。這類作業主要幫助你記憶。
第二種是整理型的作業。如各科中的回答問題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分散在課本中,做了作業後,等於把它們整理在作業本上。這類作業可作為以後的復習材料。
第三種是分析型的作業。這類作業在課本中難以找到現成的答案,要靠你利用上課或平時積累的知識來完成。如寫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比較兩個歷史事件的異同點等等。
第四種是拓廣型的作業。這類作業一般同課本沒有直接聯系。如語文課後,老師叫你去找出10個歇後語;歷史課後,老師叫你去了解某個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等等。這些其實是你平時積累知識的好途徑。
(2)課外知識
不知你知道不知道,學好課本知識其實是為了能更好地學習課外的知識。如果一個人除了學習課本的知識外,課外知識懂得很少,那麼他就沒有達到學習目的。
課本的知識是基礎,而課外的知識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學習課外知識能幫助你更好地掌握、應用課本的知識。你的課外知識豐富了,閱讀、分析、理解、寫作水平也就上去了。
你可以看課外書,看報紙和雜志,看文科類的,看自然科學的,什麼都看(但千萬不要看壞書噢。什麼是壞書?文句不通的,思想不健康的,教人成為考試機器的等等都是壞書)。有的同學對文科比較感興趣,只看文科的課外書,不喜歡看理科的課外書。時間長了他的理科知識會相當貧乏,導致寫作文時缺乏材料,議論時論據不足,閱讀時理解困難,對學習歷史、地理時碰到的常識問題模糊不清。
(3)談古論今
平時多和別人談古論今。和同學談,和家裡人談,和鄰居談,和親戚談,和夥伴談,和陌生人談,和老師談。把你知道的東西說給別人聽,也從別人那裡聽別人說的東西。
多和別人談論,你會首先發現你的表達能力提高了,你能講出你腦子里所想的東西。
多和別人談論,你還會發現你的知識面加寬了,你從別人那裡「交流」到很多知識。
多和別人談論,你還會發現……
但要注意到一點,談論時力爭做到:談論要有主題,談論要深刻、生動,在高手面前要大膽地發表你的意見,發現疑難問題要及時設法解決,對自己認為對的知識要積極維護,當然發現錯誤要及時改正。
文科綜合學習方法
可以藉助網路學習,現在是信息時代,可以在網站找些資料,列印下來自己看看,微博上也有很多可以學到的知識,此外916學習周邊網(www.learn916.com)也不錯,可以看看,也可以網路下好的網站,適合自己的網站。
在長篇大論地對歷史、政治和地理進行了解說之後,我們還需注意,文科綜合既然能夠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考試科目,自然也有其獨特之處,所以,在學習文科綜合的過程中,同樣要有應付這門科目的學習方法,而不應盲目地套用其它學科的學習方法。而且,無論是學習哪一門科目,如果學到最後沒有總結出自己對付這門課的方法,那可以說是一種失敗。這種失敗不僅是學習知識中的失敗;而且對我們這些將要進行高考的學生來說,更是一種類似高考的失敗。沒有良好而又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那麼不管你付出多少心血,最終的結果將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由此可見,學習方法對文科綜合來說,仍然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就應該通過借鑒他人的經驗,確確實實地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我也希望通過自身和他人的一些成功經驗,能夠為大家提供一定的幫助。
文科綜合的學習方法是最千奇百怪的。比如有位師兄跟我們談起經驗時說:「我學文綜時方法很簡單,就是背課本,反反復復地背,最後的效果就是,找一個同學隨便翻到某一頁,我都能將其前三頁後三頁除標點以外的內容一字不漏地復述出來。」我們當時聽得直咋舌。這樣爐火純青的境界,恐怕多數人都難以達到吧,但它確實是最最有效的方法了,其結果是答題時完全可以信手拈來而不致產生混亂。
我高中的一位同學則採用另外一種方法:背圖片。除政治以外的兩科都能適用。你隨便挑本書報出頁數,他就能說出那一頁上有幾幅圖,分別描繪什麼內容。事實上,熟悉了圖片,課文的內容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回憶出來了。
還有的同學喜歡為人講解,在幫同學將課本內容梳理一遍的過程中,自己腦中的思路也變得更加清晰,這也是一舉兩得的辦法。
一般來說文綜課上大家都會認真聽講,甚至有同學會「全程記錄」,我覺得這樣是不可取的,因為很多內容應當在聽的同時進行消化,在那樣的前後聯系的思維過程中能夠很自然地將其變為自身知識的一部分;相反,這時過多地抄筆記會影響聽課的效率。課下再來復習理解不僅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效果可能還不如課上的及時理解深刻。當然,老師講解以前總結性的內容或是特別關鍵的部分是必須記錄的。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一下課就又忘記了,那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學習方法是個人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和總結而形成的。每個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因此做同一件事必然不會採取完全相同的方式,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套與自身各方面協調一致的、能夠絲毫不帶強制地起到促進作用的學習方法。這么說或許有些晦澀,那麼解釋得簡單些,就是你的學習方法應當適合你自己,否則,即使是有一點別扭的地方,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從而讓你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我一直都認為學習方法是可以借鑒但切勿模仿的,吸取別人的方法中適合你的部分或是加以改進再使用,無疑是聰明的作法,但照單全收就不可取了。另外,學習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時期,就需要不同的方法與之相適應。在最後的沖刺階段,首先應當在總體上保持你已經習慣了的一套方法,因為在這時猛地換另一套方法難免會不適應而降低你的效率;但另一方面,也應當對原來的方法作出適當的調整,以適應沖刺的需要。總的策略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從全面的復習轉到突擊弱項上來,以查漏補缺為主要方向。
我是學習文科的,通過我的平時積累,我總結我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認為以下方法可以供同學們參考借鑒。
1.加強理解,融會貫通
有人認為,文科主要靠死記硬背,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文科考題也有許多是理解與應用的。因此,同學們在學習時應該切記死記硬背,應該理解著記憶。先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弄懂,看清楚它背後隱含的東西,理解清楚前後關系、因果關系,並加以融會貫通。然後把它們串起來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和理解。這樣記憶起來也容易的多。
2.增加閱讀,培養興趣
學習文科,應該增加讀和學習相關的書、報紙和雜志。開拓知識面。培養對學習的興趣。文科的學習有時是可以從不知不覺中到自知自覺中轉化的。興趣也可以慢慢產生的。
3.提高興趣,樹立信心
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就會產生興趣,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感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才能樹立起學好文科的信心。有了興趣產生了信心,就會產生信心,激發學習的熱情。
4.加強復習,提高毅力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都說明復習的重要性。我們經常把學過的知識放在一邊,不求甚解。如果我們能夠提高學習的毅力,做到經常復習。我們的學習效果一定能夠更好。
對於歷史來說,最難記的當屬歷史年代、年份之類數字性的東西,我在中學學歷史時對這類東西也是頭痛不已。當時我班一位同學就有個訣竅:她告訴我,對於重大事件的歷史年份應按順序記憶,也就是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在這個基礎上,對一些枯燥的數字可以用「諧音法」編成形象的東西來記憶,然後再想辦法把年代與事件聯系起來。歷史當中,世界歷史要比中國歷史記憶難度要大一些,不僅那些事件我們不熟悉,光那些又長又拗口的人名就夠為難我們的,對於這類東西,也可以用諧音法編成適合自己的口訣。在記憶法方面,自己創造的記憶方法要比從別人那裡搬來的要好得多,同學們盡可能自己創造一些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我們所學的歷史教材是比較枯燥的,有的同學如果對此不感興趣,可以在業余時間讀一些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之類的課外讀物,讀過這些書後,再看歷史教材,對一些歷史事件就比較熟悉了,這樣對加深記憶也有好處。
地理這門學科,不知現在中學學科中有沒有,當初我在中學時是有的。憑我自己的感覺,地理要比歷史要有趣一些,也形象一些,這門學科中有些東西是需要理解記憶的:比如,大氣層、地殼、氣候方面的知識,沒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是很難學好的。但地理與其他理解性學科相比還是側重於記憶的,對於地理知識的學習,首先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如果沒有任何興趣,只憑死記硬背是難以學好的。地理與歷史相比,形象的東西比較多,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對照地圖冊來記憶,因為地圖冊是彩色的,比較形象,留在我們大腦中的印象會更深。有條件出門旅遊的同學可以利用這個大好時機熟悉一下各地的地理概貌、風土人情,然後再聯系書本上所學的東西,加強記憶。
⑸ 高中文科生買什麼政史地資料好呢
1,政史地科目知識,或者說文科,絕對的是靠平時的積累,不是靠幾本參考書。日常多看些報紙或者瀏覽相關網路資源,多看寫歷史方面的書籍,等等。現在網路這么發達,各種貼吧論壇之類的渠道很多,比90年代只靠看雜書或者看報紙,雜質來獲得信息的時代要好多了。
2,如果要買資料,要買有相關系統性描述的資料的資料,不要買只是習題的資料。系統的描述性資料,可以幫你建立資料庫和科技樹,牢牢記住以後,你只需要填充具體內容就行了。比如歷史資料中,很多書上會有課本內容的總結,相關聯系,原因,等等論述,這個是比較有用的。
⑹ 高中文科生如何學好歷史和政治是不是要把書全背下來還應該怎麼學呢
不能全背!我們政治老師經常說文科並不是只靠背!學好政治要融會貫通!被是必須的,因為答題的時候沒有知識的積累,就什麼也打不出來!但只靠背的話,沒有思路,仍然沒法得高分!首先,認真聽課,把知識歸類,多問老師,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歷史學科更需要融會貫通,歷史事件往往都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找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再去記憶,會好很多!有個應試技巧:題目中文根本原因時,往往選擇與生產力生產關系有關的答案!可是嘗試一下!
⑺ 高二文科政治地理歷史要用什麼教輔好
個人覺得王後雄系列叢書不理想,不適合高中生,特別是高三的學生。原因是王後雄系列叢書的題是根據自己的想法而設計的,沒有結合各省高考的實際。特別是地理,廣東省地理和全國地理不可能考的內容,設計難度大。與高考實際相悖。現在市場上輔導書五花八門,很雜。
我的建議是跟著老師學,題是要加大量。最好做好老師發的試卷。高考中其實最了解省內高考出題者的人是老師和自己。記住:相信自己能抓住出題人的心,緊跟著老師走。
⑻ 自己是文科生,想問一下高考文綜歷史答題技巧有哪些呢
高考文綜歷史題的答題技巧無非就是根據題目來答題,要注意使用材料中給予的答案再結合自己的知識。
一、在做文綜的歷史題之前,一定要做好復習
在考慮歷史題的答題技巧有哪些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基礎上的夯實,比如把歷史當中關鍵的歷史事件起因,目的,意義,過程,結果以及影響都要進行總結,並且在腦海當中自動記憶一遍。比如把一些特殊的年份記下來,用連鳳把歷史的一些大事件記錄下來,在腦海當中一定要自己給自己創立一個列表,一旦提到年份就會自動敏感,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⑼ 文科生怎樣學好高中歷史,復習好呢
首先就是對書本的熟悉,重要知識點要清楚的記熟,最好滾瓜爛熟;
然後要架構出一個知識體系,歷史是有規律的,根據年代和不同歷史事件的性質構築體系,比如說歷史上重要的改革可以歸成一個知識點,中國近代史大事記,西方希臘羅馬時期大事等等;
然後就是習題,做練習不在多,而在效率,別人做十套卷子,你可以只做一套,但是在做完訂正完卷子後,要用相同的時間甚至更多的時間把這張卷子每一題反省思考一遍,要反思沒有得分的題目是因為粗心錯誤還是什麼原因,然後寫進糾錯本中,爭取下次不犯這個錯,這是提高成績最最重要的關鍵,我的老師曾經和我說過,你在反思題目的時候,要去想出題者出這道題目的意圖,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有利於你自己更好地回答,不會浪費多餘的時間在錯誤的答案上,而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本身的答案
最後就是關於糾錯,不懂就要問,問的時候要記下來,然後你就懂了,很多偏僻的小知識就是這樣慢慢積累起來的
文科學習比較費神,要想學好需要費很多時間,千萬不能急,唔,多看書,適當做題,不懂就問,做好糾錯本。
1.可制定歷史大綱,版塊的,可根據歷史事件,將成為你看歷史書的線索
2.花點時間來看歷史書,將書中主要詞語畫下,用明顯的顏色或畫圈,這些 詞語就是今後注意的對象,
3.對於歷史時間,並非一定要全部背下來,只需了解在一定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即可,足以應付選擇題,但主要改革類歷史時間比需記憶,有時這是解決大題的關鍵,特別是古代史
4.做題與看書想結合,比如,在題中遇到不會的知識點時,要做的就是趕緊翻書,在瞬間加強記憶
5.在看書的同時,切勿忽視細節,最近幾年高考題有時會考細節的特別是選擇題,只需看熟即可
6.在做題與看書的過程中,如果有同類知識點,將其整理,多加註意
注;需要不斷重復的看課本,2,3遍很正常,3,4遍也不為過,
⑽ 歷史學習
我是歷史系的學生,很喜歡歷史,我覺得你高三了培養興趣有點來不及。但是歷史不是死記硬背,我記得高中時候很多習題都很靈活,所以我認為你應該跟你的任課老師溝通一下,最好是找老師系統輔導一下教材,理解橫向(也就是同一時期的歷史事件及其前因後果)和縱向(就是同一地點不同時期,如中國從先秦到新中國的歷史),再有,每個歷史事件都不是獨立的,很多事件之間有著一些聯系,從歷史背景,歷史過程,歷史結局,意義,影響來看,把每項內容總結起來,弄個筆記啦什麼的 要是沒時間,就按照時間順序列個大綱。記憶的問題就得靠不斷重復了,畢竟大家都不能一下記住所以事情~ 不斷的記憶,鞏固,慢慢就好了,祝你學習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