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是哪個朝代
很譏諷的是,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朝代,這也是歷史學者共認的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 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葯、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系。
據說當時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據說宋朝的GDP達到新中國21世紀初的水平 造成這個結果原因有諸多 主要有:
一,宋朝開國皇帝 杯酒釋兵權。重文,不重武功。注重社會經濟發展
二,宋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抑商的朝代。
三。宋朝對南方的開發很重視,是歷史上開發力度最大的時期。也是經濟重心從此由北及南轉變的關鍵時期。
四,宋朝歷代皇帝及統治者對經濟發展和科技開發的重視。
五,宋朝重視經濟立法。
不過不要忘了,大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窩囊的朝代,一直是漢民族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這里不妨翻一下老賬:靖康二年開春,也就是1127年正月,金兵攻陷汴梁,四月將徽、欽兩帝及3000餘名皇室人員作為戰俘帶回,一年後到達金上京。第二天,金太宗吳乞買即下令讓徽、欽二帝去祭拜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陵寢。先是讓他爺倆脫下衣服,袒露上身,然後現宰兩只綿羊,剝下血淋淋的羊皮披在兩位皇帝的身上。以這種極盡侮辱的裝束讓徽、欽兩帝一步一叩首,繞著完顏阿骨打的墳墓轉了三圈。禮畢,兩位皇帝又去乾元殿拜見金太宗吳乞買,徽宗被封為「昏德公」,欽宗被封為「重昏侯」。
宋本身就是割據軍閥出身,所以極度恐懼有領兵之能的人,設置大量的分權機構,分割領兵者和地方大員的權利,導致官僚過多,分權過多,掣肘過多,前期政治清明自然穩如泰山,但後期腐敗滋生又臨戰事,官官關節過多導致各種政令不同,執行困難,被辱純屬活該。
所以近代得到的教訓是:
1:軍隊穩定不能靠分權,要靠軍官和士兵分開管理,輪換管理。
2:防止官宦犯法不能靠官多分權,而是要靠有沖勁有熱血的年輕官吏,讓這些有全無級的人就靠站在他們的鮮血上陞官(所以香港廉政大成功,當年香港黑道勢力已經深入機構骨髓,但依然靠著這群「吃人血饅頭」的年輕人將其變成了世界最清廉的城市)
Ⅱ 中國歷史上經濟搞得最好的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人口首次突破1億的階梯,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北宋的首都汴梁人口超過1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經濟總量居當時世界第一位。經濟強盛的另一個表現是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直觀的例子是《清明上河圖》里所展現出的超越以前任何朝代的商業繁榮。
據英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史》,趙匡胤建立宋朝的公元960年時,年人均GDP已達到600美元,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1%,「人均收入上就已經是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宋朝財政收入峰值達到1.6億貫,按照「1貫=1000枚制錢=1兩白銀」的公式作個簡單推算,宋朝年財政收入的最高值達1.6億兩白銀,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北宋中後期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達10000萬貫。
明隆慶5年(1571)歲入白銀250萬兩。參照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歲入最多也只有1500萬兩,緊急時期達到2500萬兩。以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那麼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財政狀況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4000萬兩,仍然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2)歷史哪個朝代經濟發達擴展閱讀:
宋朝在對外貿易方面,強盛的經濟一方面來自外貿的增長,另一方面又為對外貿易注入了活力,加上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導航的應用,使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大增強,除了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傳統貿易夥伴,宋朝的貿易對象還包括了其它亞洲國家以及一部分非洲、歐洲國家。
宋朝已經可以建造300噸的大船,用指南針導航,而數百年後哥倫布的航船才120噸。英國學者巴茲爾·戴維遜在《古老非洲的再發現》一書中認為:「十二世紀前後,中國造船就技術上來講,已經能夠航行到任何船隻所能到達的地方。」
瓷器、絲綢等是宋朝海外貿易的「拳手產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宋代「五大名窯」出產的瓷器享譽海外,根據史料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當時進出口商品多達300多種,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等中國的發明也隨著海外貿易走向越來越多的國家。
Ⅲ 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朝代是哪個
我認為在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朝代是清朝。下面,我來給你說一說我對此觀點的看法。
一: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清朝達到了頂峰,皇帝高度集權,生殺大權都掌握在皇帝一個人的手中,即使有內閣、軍機處、六部等等部門,但還是得聽皇帝的,我對這個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朝的九龍奪嫡」,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令人震撼。政治在清朝高度發展了,經濟自然而然就會得到發展,這是必然的定律。
二:清朝繼承了明朝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並對此進一步發展,引用了外國的資本主義,學習資本主義中的好經驗,使得中國的資本主義越來越得到發展,對外開放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即使後來有閉關鎖國政策。而且最重要的從資本主義中吸收的對經濟發展的方法也是特別特別的多,對促進清朝的經濟非常的有幫助。
三:清朝還繼承了宋朝時期的一系列經濟發展,貨幣的種類越來越多,商品種類越來越多,各種文化事業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商業經濟發展非常迅速。
四:在清朝,各類科技事業也得到極大的提高,四大發明等等都在經濟上發揮了超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清朝的綜合國力相較於以前的朝代真的是非常非常強大,所以,我認為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朝代。
Ⅳ 古代歷史上,經濟最富強的朝代是哪個
提到宋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軍事上的孱弱,自打建國開始就相繼被遼、西夏、金、蒙古欺負。兩度亡國,要不是宋徽宗僅存的兒子趙構逃到了南方,建立起流亡的南宋政權。大宋王朝早就消失在歷史的浪潮當中。
雖然兩宋軍事孱弱,並且沒有建立起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的中央王朝(傳統的燕雲十六州未被收復)。但是這並不影響兩宋在另一個領域的偉大,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過程當中,要論經濟繁榮程度,沒有任何一個時期比得上兩宋。
宋朝繁榮的經濟主要體現在它的發達的商品經濟、繁榮的市鎮、人均GDP以及超過其他時代的市民階層。
兩宋擁有如此發達的商品經濟首先要歸功於坊市合一的新式城市的出現。兩宋時期在唐朝「坊市制」的基礎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創造出了商店與作坊臨街而立這樣坊市合體的新式城市。首都開封城更是呈現出「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
所謂花陣酒池,香山葯海。別有幽坊小巷,燕館歌樓,舉以萬數」的盛況。這樣坊市合一的新式城市一步一步地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繁榮的經濟是兩宋的驕傲,但這並不能掩蓋他孱弱的軍事實力的事實。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這繁榮的經濟最終都變成了侵略者的嫁衣。
Ⅳ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經濟最發達
隋朝隋文帝楊堅執政期間,採取均田制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隋朝府庫中積聚了數量龐大的粟帛。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唐朝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時間過去55年,隋朝遺留下來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唐天寶十四年已墾田地1430萬頃。隋煬帝登基就有890萬戶,而唐太宗直到駕崩才有380萬戶。可見,隋朝才是經濟最富裕的朝代,唐朝不過是中國歷史上軍事最強大,民族關系最密切,對外交往最頻繁的朝代而已。從以濟上看,唐朝比隋朝差遠了。
Ⅵ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富有
宋代。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臨安是繼長安、洛陽、南京之後,第四和第五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這樣的城市規模在歷史上是空前的。
商品經濟的繁榮必然帶來貨幣關系發展。北宋開封城內,每一交易動輒千萬,貨幣流通需求量不斷上升。「錢荒」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終使得白銀的貨幣性質得到加強,並產生了紙幣「交子」。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關於歲入1.6億貫實為銅錢、米麥、白銀、布棉、絲絹、草料等不同物產單位的合加總數,宋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餘萬貫,商稅占財政總收入約70%。
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
Ⅶ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富有
宋朝。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7)歷史哪個朝代經濟發達擴展閱讀: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北宋中後期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達10000萬貫。
明隆慶5年(1571)歲入白銀250萬兩。參照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歲入最多也只有1500萬兩,緊急時期達到2500萬兩。
以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那麼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財政狀況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4000萬兩,仍然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唐代中後期兩稅(農業稅)收入約2000萬貫。宋太宗至道3年(997)收入3559萬貫,其中兩稅2321萬貫,佔65%,工商稅1238萬貫,佔35%。
宋天禧5年(1021)收入5723萬貫,其中兩稅2762萬貫,佔48%,工商稅2936萬貫,佔52%。宋熙寧10年(1077)收入7070萬貫,其中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
兩稅一項從唐至宋都沒有大的變化,而在宋代工商稅收入卻突飛猛進。北宋財政收入由開國初與唐朝持平,到中期達到唐朝的兩倍以上,主要是工商業的巨大發展,引起工商稅直線上升的結果。
從熙寧10年來看,工商稅占財政總收入的70%。這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悄悄邁進了。
宋朝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靠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並」。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並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戶小自耕農;
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鋌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這種做法是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也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的興起,將社會牢牢地捆在自然經濟之中。
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的集中,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使它成功地跳出這一怪圈。一方面不抑兼並,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經營,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當時不足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
另一方面成功地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十餘萬礦工),而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從社會經濟發展看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經濟
Ⅷ 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朝代當然是宋朝。
宋朝的繁榮得益於當時統治者的開明,首先從政策上來說,自宋太祖開始就實行重文輕武,此舉雖然對軍事上造成了一定負面的影響,但鼓勵文教卻使得宋朝的文化日益繁榮,催生了諸多科技發明。像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都是宋朝時期發明的。
繁榮的經濟使得在江浙一帶,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展,紡織業僱傭關系也開始漸漸有了雛形。
宋朝的繁榮不是某一領域一枝獨秀,而是全面開花!
Ⅸ 中國古代哪個王朝的經濟最發達
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 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葯、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系。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一、[宋朝的經濟商業]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庄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
宋代的貨幣形式與種類太過豐富。銅錢、銀錠是宋朝的本位貨幣。宋朝銅幣和鐵幣並用,有些宋幣含有合金成分。此外還有些銀質錢幣。宋代的錢幣無論是種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造詣最多最好的錢幣。宋幣上銘刻的文字書法優美多為名家及皇帝手筆,篆隸真行草俱全,還古篆體、瘦金體。種種精美的貨幣使人愛不釋手,宋錢幣的藝術總類藝術性工藝最高。宋錢是當時周邊各國最喜歡最堅挺的貨幣。宋錢成為南海諸國的鎮國庫之寶。雖然遼國、金國等國也仿製宋幣造錢,但在金國流通最多最廣的是宋錢。直到現在出土存世的宋錢還是最多的。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足見宋的繁榮與強盛。為免攜帶大批銅錢來往之煩勞,在公元998年(咸平元年)前後在四川地區民間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但這種紙幣只相當於擔保的代幣券。宋朝政府先後印刷發行的紙幣種類有交子、錢引、關子、會子等幾種類型形式。公元1023年(天聖元年)宋政府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負責紙幣發行的官方機構"益州交子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銀行。公元1024年宋政府開始印刷發行"交子",此種"交子"銅板彩印,上面印有鳥獸、花紋、圖案或故事等,異常精美。此種票據有如公債,分界發行。交子最初是以兩年為一界,發行新交子的同時廢止並回收舊交子,自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起,雖仍然是每兩年發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為自一貫文至十貫文的固定面值,以鐵錢為本,備有發行准備金,已經基本具備了近代本位貨幣的特徵要素。其施用愈來愈廣泛。票據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北宋崇寧四年,在江北、華北地區發行了稱為"錢引"的新式樣的紙幣,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為流通不暢不能順利使用而停印。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四川交子改稱錢引,交子務也改稱錢引務,開始大量印刷紙鈔發行,由於數量發行過大,引起了錢引的嚴重貶值。公元1110年(大觀三年)限制發行量為天聖時的125萬貫左右,對流通地區也限在鐵錢行用的四川、陝西、河東地區,後又採取了受兌、停用舊錢引,增加准備金等多種方法,使錢引的價值得到恢復。南宋時期宋政府在杭州設立"行在會子務"專門管理印製"會子"。先後印造了一千文、兩千文、三千文及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種面值的會子。會子以三年為"界",到期作廢,逐舊造新換舊。從公元1171年到公元1240年,共發行了十八界會子。後來政府規定第十七、十八界會子可以永久流通。這是真正意義上由政府發行的紙制的純粹錢幣。紙幣逐漸代替了銅錢做為主要交換媒介。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宋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學者蘇東坡曾給一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貨幣流通速度論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現類似現代報紙的"小報"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的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發展。宋代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發達的交通為人類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設一郵亭,每三十里設一驛站。各地的官道星羅棋布、四通八達。宋政府對郵驛是十分重視的"以法治郵"的做法,保證了郵驛的正常運行。"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宜驛分明。"地經就是地圖,宋朝的地圖已經相當的精確。宋朝四京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在城市所有幹道的塔上都掛有一個時針。每個鍾都有一個人看守照料。他敲著銅羅報時,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會回盪著這種聲音,隨後他用文字把時刻展示給人們看。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僅旱路暢通發達,水運也十分發達。"舳艫歲歲銜清汴","聯翩漕舸入神州"。"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裡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裡,宋人就自己的房間里、在家門口、庭院門口都點上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在夜晚趕路遊玩的人們都拿這各種各樣的燈籠。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在夜晚城市裡燈火通明,叫賣聲到天明。在"瓦子"、"勾欄"等固定娛樂場所百戲伎藝競演,市民集中觀看。夜間飲食店鋪生意興隆,直到太陽從新升起街上一樣擠滿了人。"大街一兩處麵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麵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其餘橋道坊巷,亦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亦有賣卦人盤街叫賣,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酒壚博塞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