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盱眙是哪個城市是市還是縣
盱眙是縣,屬於淮安市管轄
【簡介】
盱眙是全國最早建縣的縣份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上,盱眙曾建過都,升過郡、軍,還有州、郡在盱眙設治。民國時,安徽省第六、四、九行政督察區先後設治於盱眙。
1955年,盱眙由安徽劃歸江蘇,現隸屬於淮安市。
盱眙人文薈萃,英雄輩出,歷史上盱眙籍傑出人物眾多。
Ⅱ 盱眙怎麼念xuyu
盱眙的讀音是xū yí。
詞性:通常在句中作名詞,作為主語或賓語。
盱眙,即江蘇省盱眙縣。江蘇盱眙屬於淮安市下轄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區域,下轄3個街道、10個州里,總人口靠近80萬人。盱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都會,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現有明祖陵、八仙台旅遊風景區等著名景點。2018年,盱眙入選天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盱眙是個山青水秀、物產富饒的好地方。千里長淮流過境內,大別山余脈蜒至此,美麗的洪澤湖與之毗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使盱眙自古就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盱眙縣的特點:
為了更好的治理洪澤湖水系問題,1955年經過討論決定將安徽的盱眙,劃分給江蘇省進行管理。這個舉措讓安徽人民非常震驚,要知道盱眙縣有著極為特殊的歷史地位。
實際上盱眙縣除去自身歷史文化悠久之外,還有許多的閃光點。這里是中國民間文化最為燦爛的地方,單就是傳統舞蹈的演繹方式便獨創有劃船、龍舟等項目。
Ⅲ 連續劇神探狄仁傑中的盱眙縣是現在的什麼地方的
盱眙是全國最早建縣的縣份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春秋時,盱眙名「善道」,屬吳國,曾是諸侯會盟的地方;戰國時,越滅吳,盱眙屬越國;後楚國東侵擴地至泗上,盱眙為楚邑。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度時,盱眙建縣,縣名初為「盱台」(台,音怡),後為「盱眙」。境內有都梁山,山上盛產都梁午草(即澤蘭),隋大業初,煬帝在盱眙置離宮——都梁宮後,盱眙別稱「都梁」。歷史上,盱眙曾建過都,升過郡、軍,還有州、郡在盱眙設治。民國時,安徽省第六、四、九行政督察區先後設治於盱眙。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淮南路東行政公署也曾設在境內。1955年,盱眙縣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先後隸屬淮陰專區、六合專區,後又隸屬淮陰地區。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盱眙縣隸屬淮陰市。2001年1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後,盱眙隸屬淮安市。 盱眙縣轄14個鎮、5個鄉:盱城鎮、馬壩鎮、官灘鎮、舊鋪鎮、桂五鎮、管鎮鎮、河橋鎮、鮑集鎮、黃花塘鎮、明祖陵鎮、鐵佛鎮、淮河鎮、仇集鎮、觀音寺鎮、維橋鄉、穆店鄉、王店鄉、古桑鄉、興隆鄉;三河農場。
Ⅳ 江蘇盱眙縣一名的歷史來由
盱眙,本系山名,建縣時以山命名。後人引用《說文解字》說: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眺遠。
盱眙,建縣於秦。建縣前,盱眙為淮夷之地。周初,伯益的後代在今盱眙縣治北建立徐國,盱眙是其屬地。春秋時,盱眙名為「善道」,屬吳國。戰國時,越滅吳,盱眙屬越國;楚國東侵至泗上,盱眙改屬楚國。建縣以後,隸屬關系多次變更,盱眙先後隸屬過30多個郡、國、州、軍、路、府、省、道和地區,現屬江蘇省淮安市。
盱眙地處要沖。楚漢之際,楚懷王一度在境內建都。西晉以後,臨淮郡、南兗州、北兗州、西楚州、招信軍和泗州等先後在盱眙設治。南北朝和南宋時期,盱眙曾升為郡、軍。
盱眙的境域,東晉以後曾有過多次變動,明、清兩代較穩定。民國期間,因析置嘉山縣等因,縣境縮小將近一半。建國後,縣界也有三次變動。1985年,全縣(新區劃)面積2482.4平方公里。
縣以下的行政區劃,明代實行鄉、圖制。清初沿襲,後期實行鄉、堡制。民國初期實行區、堡制,後來實行鄉、保、甲制。建國後,初期實行區、鄉制,鄉以下設村,1956年,村由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取代。1957年撤區並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公社以下為生產大隊和生產隊。 1983年政社分設,恢復鄉、村制。
沿 革
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分封,置郡縣,盱眙置縣。建縣時間在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3~前221年)之間。盱眙縣先屬泅水郡,後屬東海郡。
楚漢之際(前208~前202年),盱眙屬西楚東陽郡。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反秦義軍領袖項梁擁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王,以號召天下,仍稱楚懷王(後尊為楚義帝),建都於盱眙。九月遷都彭城(今徐州市境)。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在廣陵置荊國,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廢荊國,置吳國,盱眙先後屬荊、吳兩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廢吳國,盱眙改屬沛郡。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盱眙屬之,為臨淮都尉治所。
新王莽時期(9~23年),盱眙改名「武匡」。
東漢,光武帝年間(25~57年),臨淮郡並入東海郡;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從東海郡劃出臨淮郡故地置下邳國,盱眙先後屬東海郡和下邳國。
三國時(220—265年),盱眙入魏國,屬徐州下邳郡,後期,盱眙為棄地。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以下邳郡的淮南地區置臨淮郡;永寧元年(301年),臨淮郡更名為臨淮國,盱眙均為屬縣,且是臨淮郡治所。永嘉年間(307—312年),石勒起兵攻晉,盱眙曾為石氏短暫占據,仍屬臨淮郡。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盱眙從臨淮郡分出,以縣置郡,屬徐州。此時無盱眙縣建置,盱眙郡轄考城、直瀆、陽城三縣。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曰南徐州,盱眙仍為屬郡,郡轄考城、直瀆、陽城三縣。元嘉八年(431年)割江淮之間的地區為南兗州,盱眙郡改屬南兗州。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南兗州從廣陵移治盱眙。元嘉三十年(453年),廢南兗州,後復置,州治仍遷至廣陵。宋末,盱眙郡增轄信都、睢陵兩縣。
齊,復置盱眙縣,屬南兗州盱眙郡。郡轄考城、盱眙、陽城、直瀆、長樂五縣。建元四年(482年),北兗州州治由淮陰遷至盱眙,盱眙郡改屬北兗州。
梁,盱眙郡初屬北兗州,後屬淮州。武帝末(549年),淮南地區為東魏佔領,於縣治置盱眙郡,屬淮州,郡轄盱眙、陽城、直瀆三縣」。後入北齊,盱眙郡仍屬淮州,郡轄考城、盱眙、陽城、直瀆四縣。
陳,太建五年(573年)八月,盱眙入於陳,九月改屬譙州,盱眙郡仍轄考城、盱眙、陽城、直瀆四縣。太建七年(575年),盱眙郡改屬南兗州。後在盱眙郡治置北譙州,不久裁撤。太建十一年(579年),盱眙郡入於周,改屬揚州,郡仍轄考城、盱眙、直瀆、陽城四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盱眙郡,考城、直瀆、陽城三縣並入盱眙縣,屬江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於縣治置西楚州,轄盱眙一縣。武德八年(625年)廢西楚州,盱眙改屬楚州。光宅元年(684年),改屬泗州臨淮郡,隸河南道。五代時,盱眙入於吳。大和三年(931年),吳國升盱眙縣為招信軍。後入南唐,盱眙屬楚州。周顯德中(954~959年之間),盱眙入於周。
宋,日:盱眙初屬楚州。乾德元年(963年),改屬泅州。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縣升為軍,隸淮南東路。次年九月廢軍為縣,屬濠州。紹興二年(1132年)復屬泗州。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升天長縣為天長軍,盱眙為其屬縣。五月廢天長軍,復升盱眙縣為軍,隸淮南東路,盱眙軍轄天長、招信兩縣。乾道初(1165~1168年),盱眙入於金,仍為盱眙軍。金宣宗南渡(1214年)後,盱眙軍改為鎮淮府,不久棄去,盱眙歸末。寶慶三年門227年),盱眙再次入於金。紹定五年 (1232年),金將以盱眙降宋,宋詔改盱抬軍為招信軍?轄天長、招信兩縣,隸屬於淮南東路。
元,盱眙初為招信軍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撫司事,轄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次年,在盱眙縣。治立招信路總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為臨淮府。至元十七年¨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招信縣,其地並入盱眙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廢臨淮府,盱眙縣歸屬泗州。
明,盱眙為縣,屬泗州。泗州,洪武元年(1368年)屬臨濠府,次年直屬中書省,洪武四年 (1371年),改屬鳳陽府。
清,盱眙初屬鳳陽府泗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沉沒水中,泗州州治移置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為直隸州,隸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仍為屬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虹縣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縣(今泗縣)。
民國,盱眙開始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6月,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17年(1928年),再次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1932年)5月,安徽省分區設首席縣長,盱眙屬第七區。同年 10月,改首席縣長區為行政督察區,盱眙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10月,盱眙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1940年)4月以後,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的兩種政權
並存,隸屬各不相同。
國民黨政權 盱眙開始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1940年)7月,改第六行政督察區為第四行政督察區,盱眙屬之。民國30年(1941年)初,盱眙改屬新設立的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1944年),裁撤第九行政督察區,盱眙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一直至民國37年(1948年)12月盱眙解放。
共產黨政權 盱眙隸屬皖東津浦路東各界人民抗敵委員會(簡稱津浦路東八縣聯防辦事處,後改名為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民國32年(1943年)2月,盱眙、嘉山兩縣合並為盱嘉縣,隸屬淮南蘇皖邊區津浦路東專員公署。次年10月,盱(眙)嘉(山)分治。民國34年(1945年)10月,淮南津浦路東專員公署改名為華中蘇皖邊區第三行政專員公署,盱眙歸屬未變。民國35年(1946年)7月,新四軍淮南主力北撤山東,盱眙為游擊區。民國36年(1947年)6月,復建人民政權,成立泗(南)盱<眙)邊防辦事處,11月又成立盱嘉辦事處,盱眙縣政府(三個名稱,一個機構),先後隸屬於淮南津浦路東專員公署和江淮第一行政區。民國37年(1948年)?月,盱眙、嘉山、來安、六合四縣合並,成立盱嘉來六縣政府。12月,盱眙全境解放,成立盱眙縣政府 (民主政府),仍隸屬江淮第一行政區。民國38年(1949年)4月,江淮第一行政區改名為皖北第一行政區,盱眙歸屬未變。6月,盱眙改屬皖北滁縣專區。
建國後,盱眙初屬皖北滁縣專區。1953年,皖南、皖北合並為安徽省,盱眙屬安徽省滁縣專區。1955年,為加強洪澤湖管理,盱眙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屬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新設置的六合專區。1971年六合專區撤銷,盱眙又屬淮陰地區。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盱眙縣屬淮陰市。
附一:縣名來歷
盱眙,本系山名,建縣時以山命名。後人引用《說文解字》說: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眺遠。
盱眙別稱「都梁」,都梁的來歷源於境內都梁山,山上盛產都梁香草(即澤蘭)。自隋煬帝巡遊揚州,在盱眙築離宮——都梁宮以後,盱眙就有此別稱。詳見《附錄·盱眙縣名考》。
Ⅳ 盱眙的歷史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盱眙郡,考城、直瀆、陽城三縣並入盱眙縣,屬江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於縣治置西楚州,轄盱眙一縣。武德八年(625年)廢西楚州,盱眙改屬楚州。光宅元年(684年),改屬泗州臨淮郡,隸河南道。
五代時,盱眙入於吳。大和三年(931年),吳國升盱眙縣為招信軍。後入南唐,盱眙屬楚州。周顯德中(954—959年之間),盱眙入於周。
宋,盱眙初屬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區)。乾德元年(963年),改屬泅州。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縣升為軍,隸淮南東路。次年九月廢軍為縣,屬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紹興二年(1132年)復屬泗州。
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升天長縣為天長軍,盱眙為其屬縣。五月廢天長軍,復升盱眙縣為軍,隸淮南東路,盱眙軍轄天長、招信兩縣。乾道初(1165—1168年),盱眙入於金,仍為盱眙軍。金宣宗南渡(1214年)後,盱眙軍改為鎮淮府,不久棄去,盱眙歸末。
寶慶三年門227年),盱眙再次入於金。紹定五年 (1232年),金將以盱眙降宋,宋詔改盱抬軍為招信軍,轄天長、招信兩縣,隸屬於淮南東路。
元,盱眙初為招信軍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撫司事,轄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次年,在盱眙縣。治立招信路總管府。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為臨淮府。至元十七年¨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招信縣,其地並入盱眙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廢臨淮府,盱眙縣歸屬泗州。
明,盱眙為縣,屬泗州。泗州,洪武元年(1368年)屬臨濠府(今安徽省鳳陽縣),次年直屬中書省,洪武四年 (1371年),改屬鳳陽府(今安徽省鳳陽縣)。
清,盱眙初屬鳳陽府泗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沉沒水中,泗州州治移置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為直隸州,隸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仍為屬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鳳陽府虹縣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縣(今泗縣)。
1952年底江蘇省成立,為加強洪澤湖管理,盱眙於1955年劃歸江蘇省,屬淮陰專區。
1966年,改屬新設置的六合專區(現南京市六合區)。
1971年六合專區撤銷,盱眙又屬淮陰地區。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盱眙縣屬淮陰市。
2001年三淮一體,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盱眙隸屬於淮安市。
(5)盱眙歷史悠久為什麼還是縣擴展閱讀:
盱眙建縣2200多年,但史前文化可直溯五千年前。據對盱眙范家崗、大墩頭、六郎墩等遺址考古成果表明:早在良渚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時期盱眙就有豐富的史前文化。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先後在管鎮、官灘、維橋、桂五、穆店、黃花塘、東陽等地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鐮和大量的陶器殘片。
盱眙民間流傳著許多古老的有趣故事,主要有:傳說、故事、神話、笑話、諺語等,其中尤以傳說、故事居多。一是以傑出人物為內容的傳說和故事。
如朱元璋的傳說,戚天官的傳說,徐偃王的傳說,管鮑分金亭的傳說,泗州大聖的傳說,陳嬰的傳說,蘇軾、米芾的傳說,陳毅、羅炳輝、李桂五的傳說等
Ⅵ 江蘇省盱眙縣以前是屬於安徽省的嗎
新中國建立後,皖南、皖北合並為安徽省,盱眙屬安徽省滁縣專區。
1952年底江蘇省成立,為加強洪澤湖管理,盱眙於1955年劃歸江蘇省,屬淮陰專區。
1966年,改屬新設置的六合專區(現南京市六合區)。
1971年六合專區撤銷,盱眙又屬淮陰地區。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盱眙縣屬淮陰市。
2001年三淮一體,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盱眙隸屬於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