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頭餅干是哪裡產的
珠海產的。
小時候在老家逢年過節走親戚時,都會買這個餅干走人家。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吃,我印象中大家都把這個餅干叫「老人頭」。
Ⅱ 壓縮餅乾的歷史
餅干(Biscuit)的最簡單產品形態是單純的用麵粉和水混合的形態,在BC40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古墳中被發現。現代餅干產業是由19世紀時因發達的航海技術進出於世界各國的英國開始的,在長期的航海中,麵包因含有較高的水份(35%-40%)不適合作為儲備糧食,所以發明了一種含水份量很低的麵包——餅干。
那是在一百五十多年以前,有一艘英國帆船在航行到法國附近的比斯開灣時,忽然天空狂風大作,帆船因此迷航擱淺,且又被礁石撞了個窟窿,頓時海水灌進了帆船。這座島上沒有什麼東西可拿來充飢,而船員們飢餓難忍。這時,一個船員想到,帆船里有麵粉、砂糖、奶油。於是船員們又劃著小舢板來到帆船上,把被海水浸濕的麵粉、砂糖、奶油等運到小島上去。然後,他們就用麵粉拌著砂糖、奶油,捏成一個個小面團,再放到火上烤熟了吃。不幾天船員們遇救回國,為了紀念這次遇難,他們用同樣方法烤了許多小餅分給周圍的人們,大家十分喜歡吃。就這樣以「比斯開」這個名稱命名的小餅就流傳開了。
Ⅲ 蜜餞有多少年歷史
蜜餞原意是以果蔬等為原料,,經過糖或蜂蜜腌制的加工方法製成的小吃,也叫果脯。
傳說是在明朝的御膳房發明的
Ⅳ 奇味蔥油餅干有多少年
至少有二十多年歷史。製作方法:將切好的正方形餅干坯放在烤盤上。每塊餅干之間留出一些空隙。在餅幹上噴一些水,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25分鍾左右,直到餅干厚度變成原來的1.5倍-2倍。放入預熱好180℃的烤箱中層,烤13分鍾左右,至表面金黃色即可出爐。
Ⅳ 曲奇餅干歷史起源英文介紹
1、曲奇名字的來歷:
曲奇,來源於英語COOKIE(英音:'kuki美音:'kukɪ),是由香港傳入的粵語譯音,曲奇餅在美國與加拿大解釋為細少而扁平的蛋榚式的餅干,而英語的COOKIE是由德文koekje來的,意為"細少的蛋榚"。這個詞在英式英語主要用作分辨美式餅干如"朱古力餅干"。
2、手工曲奇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盡管不同的曲奇各有特色,它們的做法卻大同小異,都是用水來使底餅變得盡可能薄並能允許泡泡出現。而且在之後會加入大量的牛油和蛋,然後將其烘乾,使泡泡飽和而讓蛋中曲奇餅的少量水份逃離。這個飽和過程製造了曲奇最吸引人的特性,就是爽快的口感。
Ⅵ 國外進口的一種夾心餅干,黑色的,長方形的,表面有很多五顏六色的顆粒,忘記叫什麼了
就是正方形的,以前和那個老人頭蔥油餅干一樣出名的,小時候就只有這個夾心餅干。
未命名.jpg(22.51 KB, 下載次數: 82)
Ⅶ 老人頭的發展歷程
19世紀下半葉,西方現代皮鞋進入上海,當時浦東有個名叫沈炳根(1847年)的鞋匠,他是個有心人,對國外皮鞋進行了細致研究,成為中國現代皮鞋製作的第一人。深受祖傳影響的福建人自然不甘落後,一批鞋匠紛紛裹衣帶糧要去上海,探個究竟,爭個高低。1894年,福建浦城有位叫陳光祖(1863-1932)的鞋匠,懷揣祖傳手工製鞋工藝、背著干糧到了大上海,欲尋沈炳根切磋技藝。時值上海被洋炮艦轟進大門,成為洋租借地,洋企與洋鋪比比皆是。琳琅滿目的洋靴讓他大開眼界,感嘆祖傳鞋履與洋靴差異與差距。所幸的是他在大上海洋鋪中認識了義大利著名鞋藝設計師安得·佩魯吉(據史載他設計的鞋現今法國諾曼的得·拉·肖緒博物館陳列著的數量達兩千雙)傳人魯尼(諧音),成為他名下的唯一一位勞工。開啟了他真正的義大利純手工製鞋工藝學習之門。從製作鞋底、選皮質(包括皮料的厚度)、測量、浸泡、乾燥、縫鞋面、壓模、定型等每一個環節的精密講究,使他讀懂了傳世手工工藝的神話故事。五年後,精明的陳光祖趁魯尼病重回國之即,請來上海繪畫師繪制了一幅魯尼大師頭像,在上海南京路租下門店,懸掛上魯尼的頭像當作店招,自己立戶開起了鞋鋪。一時間引來上海英法美等領事館貴族與軍人的青睞與訂制,「老人頭」店名聲傳揚,許多上海名流及愛顯擺的上海佬也聞名而至,紛紛要求訂做,使得「老人頭」鞋鋪牌子越叫越響。陳光祖見鞋鋪生意越做越大,為確保手工藝的精確和客人的舒適度,讓訂做的商客量腳後自行手工制楦並承諾一個月後取鞋,不滿意全額退款。於是訂做的商客排起了長隊,「老人頭」漸成了百姓眼中的貴族品牌。由於上海洋鋪洋商很多,鞋型相仿較普遍,「老人頭」鞋真假難辯。為了彰顯他親手製作的鞋與眾不同,1902年,陳光祖又精心在鞋底綉上魯尼老人的頭像,以示真品。從此,「老人頭」鞋由上海而漸漸聞名全國。據陳氏的後人回憶,陳光祖樹魯尼頭像當店招有三因:一是為了感恩和紀念這位老人;二是躲避外國軍隊的擾亂;三是為了招徠鞋鋪生意。
1926年,因經不起上海黑幫的折騰與兵戰的混亂,陳光祖悄悄轉讓了店鋪,舉家卷鋪回鄉。乘船途徑浙江沿海時遇大風暴影響,大船出故障損壞一時無法繼續前行,後輾轉滯留溫州。因見溫州民間商賈往來、甚是繁華,遂決定留溫立業。從此,墊襯綉有「老人頭」像的純手工鞋在溫州宣傳開來。陳光祖在溫州府前街張羅了一個小店面隱身經營,直至1932年因病去世。陳光祖生有一子,名陳味連(1905-1976,又名陳永森),自幼隨父學習製鞋技藝,十餘歲便可獨立完成一雙高質量的成品鞋。陳光祖去世後,陳味連繼承父業,繼續經營店鋪。因鞋藝獨特,所製鞋子舒適耐穿,訂做皮鞋商客應接不暇。有一位翁姓老顧客特別鍾愛陳味連做的皮鞋,家人及親朋的鞋子全在他店裡訂做,久而久之,陳味連與這位翁氏顧客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1944年,翁氏(今溫州鹿城區藤橋鎮上戍社區人)見店內繁忙,沒有幫手,引薦自己時年14歲的兒子翁世鴻到店內學藝當助手。陳味連想想自己膝下無子,被翁氏誠意感動,於是收下了翁世鴻這位唯一的門徒,悉心調教授藝。1948年,內戰不息,陳味連借機去了台灣,將店鋪與技藝及工具留給了愛徒翁世鴻。翁世鴻成了中國大陸唯一的「老人頭」像綉底的純手工製鞋的真傳人。1952年,溫州當地所有的個體戶接受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被收編聯合為國有。翁世鴻進入溫州當時國營皮鞋廠當技師,後歷任主任、廠長等職,直至1989年退休。由於國營皮鞋廠後來生產較為機械化,「老人頭」綉圖純手工藝製鞋技術一直深藏未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一股假冒風波席捲了全國,一些利慾熏心的小老闆假借「義大利」、「法國」、「香港」地域的名義,打著「老人頭」旗號欺瞞消費者,極大的玷污了「老人頭」製鞋歷史,翁世鴻老人見此痛心疾首,嘆氣不已。1992年,一位年青厚道小夥子在知情人的指點下慕名拜謁翁世鴻老人,登門學藝。幾經回拒與考驗,最終,小夥子的忠厚、細心與耐心終於打動了翁老先生。翁世鴻師傅不顧年事,決心將沿傳百年的「老人頭」純手工製鞋工藝真傳後人。這位年青小夥子就是現今浙江老人頭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葉周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