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楚漢相爭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
公元前204年,劉邦會合諸侯56萬大軍東進,一舉攻下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他以為大功告成,搜羅了宮中的美人珍寶,整天擺宴喝酒。這時項羽正在齊國作戰,聞訊帶領3萬精兵南下反攻,一下子消滅了劉邦軍隊20多萬,不僅收復了彭城,還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呂雉。
劉邦逃到滎陽,被楚軍包圍起來。劉邦求和,項羽准備同意。范增勸阻說:「消滅漢王正是時機,如今不加緊攻打,將來後悔就遲了!」劉邦知道了,用4萬斤黃金去施行反間計,讓項羽趕走了范增。5月的一個晚上,滎陽東門大開,湧出兩千名婦女,後面跟出了劉邦的車輦,左右大呼:「漢王投降了!」楚軍信以為真,都從圍城四面趕來觀看。結果車中坐著的是劉邦的部將紀信。他本人則從西門突圍逃跑了。
第二年10月,劉邦重整旗鼓,同項羽對峙於廣武。項羽把劉邦的父親綁在肉案子上,威脅劉邦說:「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他殺了煮肉汁!」劉邦回答說:「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煮好肉汁,請分給我一杯!」項羽也無計可施。劉邦在陣前歷數項羽十大罪狀,項羽大怒,一箭射中了劉邦的額頭。劉邦怕擾亂軍心,摸著腳大叫:「狗賊竟敢射我的腳趾!」廣武未能成為決戰的戰場,雙方各有顧忌,最後還是議和:項羽放回人質,楚漢以鴻溝為界,溝東屬楚,溝西屬漢。象棋盤上「楚河漢界」的名稱,就來源於這段歷史。
『貳』 楚漢之爭是什麼時期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約於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中車府令趙高等人發動沙丘政變,矯詔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賜死,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秦二世昏庸荒淫,趙高又專權亂政,賦斂益重,戍徭無已,致使天下越發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逾下,十年暴政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首先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稱楚王,一時間天下群雄紛紛響應。九月,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發動會稽起義,項梁自號武信君;同月,原泗水亭長劉邦亦於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響應,稱沛公。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項梁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於薛縣(今山東滕州)議事,劉邦亦率部歸附項梁。是時,燕、趙、齊、魏兼已自立為王,項梁於是採納范增建議,擁立前楚懷王孫熊心為王,仍號「楚懷王」,都盱台(今江蘇盱眙)。八月,秦軍最高統帥、上將軍章邯在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王咎和齊王田儋後,與項梁展開了定陶之戰,項梁因輕敵而戰死,章邯於是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領兵北上攻打趙國,圍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趙王遂求救於諸侯(《史記·高祖本紀》)。
章邯破項梁軍,楚國上下十分震恐。劉邦項羽棄陳留,率軍東歸。秦二世二年十月,楚懷王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以呂臣父呂青為上柱國,封沛公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領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
接著,楚分兵兩路,一路北上救趙,一路西進伐秦。以宋義為上將軍,號「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劉邦則收項梁、陳勝散軍,並以此為基礎西行伐秦。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劉邦西征前先行北上收項梁散卒,於東郡大破秦將王離及東郡尉。還攻昌邑幾交失利後往西,開始西征。經過幾個月的轉戰,於秦二世三年十月進至咸陽郊外,於藍田大破秦軍,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入咸陽,盡除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殺卿子冠軍,奪其軍權,率軍北上救趙,於巨鹿之戰在大破秦軍,之後再連破秦軍,最終秦將章邯投降。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率諸侯軍進入關。與劉邦會於鴻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
鴻門宴後,項羽入屠咸陽,殺秦宗室,焚秦宮室,劫掠關中。
『叄』 楚漢相爭的歷史資料
楚漢相爭的相關資料:
1、資治通鑒
2、《史記·項羽本紀》
3、《史記·高祖本紀》
4、《漢書·韓信傳》
主要戰役:
巨鹿之戰、還定三秦之戰、濉水之戰、京索之戰、井陘之戰、滎陽之戰、彭城之戰、汜水之戰、歷下之戰、臨淄之戰、固陵之戰、垓下之戰。
楚漢相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之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約於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肆』 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急求.........
楚漢相爭戰爭起因
項羽於巨鹿之戰一舉殲滅秦軍主力40餘萬,自恃功勞最大,並取得了諸侯上將軍地位,統率諸侯之兵,實力雄厚。與此同時,楚地另一路劉邦所率義軍得以乘隙率先進入咸陽,按照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劉邦欲稱王於關中。項羽亦率諸侯軍40餘萬直奔關中。項羽自認功高,自恃強大,遂自行分封天下,並拒絕把先入關的劉邦封為關中王,將其改封到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為王,最後引發戰爭。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之戰、楚漢爭霸、楚漢相爭。秦朝滅亡後,項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並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18諸侯王,封劉邦為漢王。楚漢之爭,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後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秦二世三年(前208年),項梁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於薛縣(今山東滕州)議事,劉邦亦率部投奔項梁。不久,項梁採納范增建議,擁立前楚懷王孫熊心為王,仍號「楚懷王」,都盱台(今江蘇盱眙)。數月後,項梁與秦軍最高統帥、上將軍章邯展開了定陶之戰,項梁因輕敵,戰死,章邯於是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領兵北上攻打趙國,圍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趙王遂求救於諸侯(《史記·高祖本紀》)。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楚懷王見項梁軍破十分驚恐,於是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任沛公劉邦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領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不久又任宋義為上將軍,號「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北上救趙,同時派劉邦進攻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分楚地義軍兩路攻秦,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史記·高祖本紀》)。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宋義兵至安陽(今河南安陽東南)停46天不前,項羽便殺死宋義,楚懷王只好任其為上將軍,項羽遂率6萬楚兵繼續北上,迎戰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救趙諸軍兼作壁上觀,未敢出戰,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主力於巨鹿城外,章邯被迫歸降。經此一役,秦朝已名存實亡,項羽威震諸侯,遂成為諸侯上將軍,統領諸侯之兵(參見巨鹿之戰)。此戰的勝利同時卻也為西路劉邦軍能夠得以順利入關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不久,項羽在入關途中恐秦20萬降卒嘩變,於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將他們全部坑殺,舉世震驚,這也使得項羽、章邯等人極大程度的喪失了關中民心。與此同時,沛公劉邦乘隙攻入關中,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史記·項羽本紀》)。
『伍』 歷史——楚漢之爭。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秦朝滅亡後,項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並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諸侯王,封劉邦為漢王。楚漢之爭,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後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名稱: 楚漢之爭(楚漢戰爭、楚漢爭霸等)
地點: 今陝西、河南、江蘇、河北、北京、山西、山東、安徽、湖北等地
時間: 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
參戰方: 楚(雍、塞、翟、韓、魏、代、趙、齊、等)、漢(塞、翟、魏、韓、趙、齊、九江/淮南、閩越等)
結果: 漢王劉邦勝利,建立漢朝
參戰方兵力: 楚軍70餘萬,漢軍60餘萬
傷亡情況: 漢軍死亡至少20萬人,楚不明
主要指揮官: 項羽,范增,劉邦,韓信,陳餘等
歷史背景: 秦朝滅亡,項羽分封天下
導火線: 項羽改封劉邦到漢中為漢王
戰爭目的: 爭奪全國最高統治權
政治口號: 還復關中,漢王為義帝發喪
決定性戰役: 暗渡陳倉,井陘之戰,垓下之戰
目錄
基本概況
戰爭起因
歷史背景
形勢發展
前期戰事
北方戰線
敵後戰線
南方戰線
展開
編輯本段
基本概況
釋義
劉邦和項羽楚漢之爭(拼音:chǔ hàn zhī zhēng),是中國歷史上在秦朝滅亡之後,以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為首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為爭奪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楚漢之爭可分別定義為廣義與狹義的兩種解釋。在廣義上可理解為自漢軍出兵還定三秦(關中,今陝西大部)起一直到漢軍平定項羽所立的割據勢力臨江王這段時期,包括楚漢雙方與其他各諸侯之間的戰爭,時間為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共5年。楚漢之爭(楚漢戰爭)在廣義上很多情況下也代指這一歷史時期。
楚漢之爭在狹義上理解則限於楚漢雙方直接正面的戰爭,即自漢軍進攻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一直到項羽烏江自刎,時間為漢二年(前205年)四月至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共3年。
基本簡介
楚漢之爭就是繼中國秦末農民大起義之後,項羽和劉邦之間為爭奪封建統治權力而進行的戰爭。自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歷時5年。
在秦末農民大起義過程中,陳勝犧牲後,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成為反秦武裝的兩支主力。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六月,項羽經破釜沉舟一役,大敗秦軍主力40餘萬,註定秦朝覆滅之勢,同時卻也為劉邦軍入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秦二世四年(漢元年,公元前207年,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十月與十二月,劉邦、項羽相繼率兵入關,推翻秦王朝。
按照楚懷王原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先入咸陽,理應做關中王,但項羽自恃功高,企圖獨霸天下。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徙於郴縣(今湖南郴州)。四月,分封天下十八諸侯王,自立為西楚霸王,以劉邦為漢王。
項羽進入秦都咸陽後大肆燒殺搶掠,不僅失去民心,也導致無法立足關中。此後他貶義帝於江南,遷劉邦於巴蜀,徙故王於惡地,王親信諸將於善地,挑動和加劇了各路諸侯之間的權力紛爭,並且迅速激化了他與劉邦之間的矛盾。劉邦被徙封漢王後,決定以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為基地,養民招賢,安定巴蜀,然後收復三秦。三個月後於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乘齊王田榮起兵反楚的有利時機,決策東向,終於爆發了楚漢戰爭。
項羽分封諸侯後即罷兵回
項羽(3張)歸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不久,齊、趙和彭越起兵反楚,對西楚構成直接威脅。項羽不得不調遣主力擊齊,以穩定局勢。當時僻處巴蜀的劉邦乘項羽無暇西顧之際,於八月出故道,迅速還定三秦,繼續東進,使項羽在戰略上陷於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楚軍主力困於齊地,無法脫身。劉邦乘隙進駐洛陽,同時,以項羽放殺義帝為由,率諸侯聯軍共56萬人進據楚都彭城。項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後,親自率精兵3萬人回師彭城。在楚軍突然襲擊下,漢軍56萬烏合之眾一敗塗地,劉邦僅得與數十騎突圍。
彭城之戰後,楚漢雙方便進入了長達2年零4個月的相持階段。相持階段一開始,劉邦就組建了騎兵部隊,有效地阻擋了楚軍的進攻;與此同時,漢軍一方面堅守滎陽、成皋一線,一方面積極在楚軍的後方和側翼開辟新戰場。這一部署打擊了項羽在戰略上的致命弱點,很快收到了成效。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至次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接連平定魏、代、趙、燕,矛頭直指齊地,逐漸形成包圍西楚的態勢。而項羽卻始終不能擺脫兩線作戰,首尾不能相顧的困境。特別是項羽不能用人,在
劉邦(3張)政治上、軍事上連連失策,使劉邦得以調兵遣將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漢三年(公元前204年),漢軍在成皋大破楚軍,韓信也盡定齊地。項羽腹背受敵,進退失據,陷於漢軍的戰略包圍之中。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項羽向劉邦提出議和,楚漢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九月,項羽率兵東歸,而劉邦卻背約攻楚。次年(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士無鬥志;項羽率少數騎兵突圍至烏江(今長江,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自刎而死。楚漢戰爭最後以劉邦奪取天下,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陸』 楚漢戰爭具體過程
一、漢軍攻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占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
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後後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二、四面楚歌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
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三、烏江決戰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
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6)歷史上的楚漢相爭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楚漢戰爭的影響:
一、西漢建立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
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二、長期統一
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便以「漢」為國號,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並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後歷王莽短暫篡國後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形成和經濟的發展。
『柒』 楚漢之爭的結果如何原因呢
你好,楚漢之爭的結果及原因如下:
第一,結果: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秦末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封建統治權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戰爭。最終在垓下之戰中,項羽烏江自刎,劉邦獲得最後勝利。 楚漢之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第二,原因:楚漢之爭,是中國歷史上在秦朝滅亡之後,以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為首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為爭奪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一統天下。
謝謝,希望你採納!
『捌』 楚漢相爭的簡介
楚漢相爭是指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之間所進行的一場長達五年之久的爭奪天下的戰爭。項羽和劉邦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是推翻秦朝殘暴統治的主要力量。在推翻秦朝以前,項羽和劉邦曾在彭城兵分兩路,並有約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為關中王。由於劉邦紀律嚴明,又採取了收買秦將誘其投降的策略,所以很快瓦解了秦軍,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就攻下了咸陽。這時,項羽也打破函谷關,駐軍鴻門。並准備第二天攻破劉邦軍。這時,項羽的謀士范增也發現劉邦原來在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而入關以後,卻「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說明他正在收攬人心,志氣很大,也勸項羽要立即進攻劉邦,不能給他以喘息、發展的機會。當時,項羽軍隊四十萬,劉邦軍隊十萬,項強劉弱。
可是,正在這時,項羽的叔父項伯,卻因為與張良要好,連夜偷偷跑到劉邦軍中,把項羽將要進攻劉邦的消息告訴張良,井勸他快走。但張良反勸項伯和他一起去見劉邦。劉邦估計自己力量不如項羽,只得在項伯來時,向他表示,自己清理關中戶口、府庫,正是等待項羽前來接收,決無獨占關中的野心。請項伯把這個意思轉告項羽。劉邦還稱項伯為兄,為他設置酒宴,與他約為婚姻,極盡拉攏。項伯答應了劉邦的要求,約劉邦翌日一早來拜見項羽。當夜,項伯就把劉邦的話轉告了項羽,並替劉邦說了許多好話,終於使項羽改變了進擊劉邦的決定。
第二天,劉邦只帶領一百騎兵,攜著張良、樊噲等幾員將領來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設宴招待劉邦,一同入席的還有項伯、范增和張良。盡管劉邦已經得到項羽諒解,可是宴席上的氣氛仍然非常緊張。范增幾次舉起所戴的玉塊向項羽示意,要他下令殺死劉邦,項羽都默然不動。於是范增叫來武將項庄,命令他以舞劍為名,在宴席上刺死劉邦。這時候,項伯也拔劍起舞,幾次擋住了項庄刺來的劍,保護劉邦。張良見情勢緊張,也立即召樊噲持劍握盾闖入軍帳。樊噲被項羽賜給一斗酒和一隻生豬肩。樊噲大口喝酒,大口吞下生豬肩,陳述劉邦的功勞,指出,要殺害劉邦,是走秦朝的老路。在樊噲義正辭嚴的指責下,項羽啞口無言。劉邦乘此機會,假說上廁所,溜出軍帳,「脫身獨騎」返回霸上。這就是著名的「鴻門室」的典故。
「鴻門宴」後,項羽憑借武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又封秦將章邯等三人在關中為王,用以堵塞劉邦東進的道路。項羽一共封了18個王。劉邦用張良計,燒毀所過棧道,借防備諸侯兵的襲擊為名,向項羽表示再無東回的意思。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關中三王,在一個月內佔領了全部關中地區。現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被用作出其不意攻擊敵人的戰術。
被項羽分封的諸王,多忙於維持自己的地位,並不真正服從項羽的領導,沒有受封的人,更是心懷怨恨,剛剛一個月就互相攻殺起來。公元前205年春,劉邦便利用項羽率兵北上攻打齊王田榮的時機,率領不滿項羽的五諸侯兵馬共56萬人,揮兵東進,攻戰彭城。項羽急領精兵三萬回師,劉邦慘敗,退守滎陽。劉邦的妻子呂雉和父親都做了項羽的俘虜。雙方在滎陽形成對峙局面,劉邦便採用陳平的離間計,挑撥項羽與謀士范增的關系。范增果然受到冷落,非常生氣,要求退休,走到半路上病死了。同時,劉邦又派韓信北渡黃河,背水一戰,大敗趙軍。次年,韓信領兵襲擊齊軍,佔領臨淄,形成對項羽的大迂迴的包圍形勢。這時彭越又在項羽的後方開展游擊戰。項羽為了保護楚軍右翼的安全,決定親自領兵出征。他在臨出發前,吩咐大將曹咎堅守成皋(又名虎牢關,今滎陽汜水鎮)。但曹咎有勇無謀,輕率出擊,結果大敗,曹咎和司馬欣自殺。
成皋之戰,是楚漢戰爭中一次關鍵性的戰役。這時楚軍外無援軍,內缺糧草,兵卒奔波疲勞,士氣低落。項羽非常焦急、想和漢軍決一死戰。一天項羽在陣前對劉邦說:「天下不安,只因你我二人。我願和你單身決斗。」劉邦笑著說:「我只願和你鬥智,不和你鬥力。」並列舉項羽的十大罪狀,嚴正宣告「我率義兵討伐你、何必和你單槍匹馬比武!」
項羽惱羞成怒,張弓就射,一箭正中劉邦前胸。劉邦恐怕軍心動搖,急中生智,彎身捏住腳趾,大叫:這個賊射中了我的腳趾。策馬回陣,等軍心安定後,劉邦才馳入成皋養傷。傷愈後,劉邦到櫟陽,慰問父老,舉行宴會,割了塞王司馬欣的頭示眾,又下令撫恤將士,凡不幸陣亡或病死的將士,派官員備辦衣食棺木盛殮遺體,送回他的家裡。這樣,漢軍內部更加團結。公元前202年8月,劉邦兩次派人去和項羽談判,要求歸還太公、呂後。項羽乘機要挾求和,提出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西為漢,東為楚。
10月,劉邦採納張良和陳平提出的乘勢追殲,不養虎以留後患的建議,大舉進攻楚軍,並約好韓信、彭越、英布等出擊配合,形成30萬漢軍對楚軍大包圍的態勢。12月,劉邦統率的漢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一天晚上,項羽聽到四面漢軍都唱著楚歌,大吃一驚,「楚國地方都被他們佔領了嗎?怎麼敵軍都是楚國人呢?」他坐在帳幕里喝酒解愁,身邊陪伴著他的是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他一邊喝酒,一邊還唱著一首悲壯激昂的楚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罷,項羽領著八百騎兵突圍逃走。劉邦命部將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
項羽逃到淮河邊,覓船東渡,部隊又散去大半,只剩了一百多人。逃到陽陵,被一老漢指錯道路,誤入泥沼地,延長了時間。逃到東城時,只剩下28騎,終於被追兵趕上了。項羽自知大勢已去,他向部下說:「我起兵至今已有八年,身經七十多戰,未敗過一次,因此當了霸王。不料今天失敗了。但我還要打幾次勝仗,殺幾名敵將,讓你們知道這是天意要我失敗,不是我的過錯。」而後又殺死幾名漢將,消滅漢軍一百多名,自己只損失二人。部下都佩服他的勇敢。最後項羽逃到烏江,烏江亭長給他一隻船,勸他過長江,並且說:「江東還有幾千里地方,可作為根據地,還可以動員幾十萬兵力。」項羽笑道:「天意亡我,我還過江做什麼?我當初帶領江東八千子弟過江,今天都完了,我無臉見江東父老。」停了一會又說:「我知道你是好人。我的馬騎了五年.日行千里,送給你吧。」他又帶領部下二十幾人,徒步用短刀向漢軍沖鋒,殺死漢軍幾百人,自己也受傷十幾處。這時他見到漢將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我聽說劉邦懸了賞格,凡得到我頭顱的,賞黃金一千斤,封邑一萬戶,讓你去得這個好處吧!」呂馬童低頭不敢正視,指著項羽對另一個漢將王翳說:「這就是項王。」於是項羽用劍自殺,死時年僅31歲。漢軍為爭奪他的屍體,死傷了幾十人。最後,五個將軍各搶到屍體的一部分,五人都被劉邦封了侯。鬥智斗勇的楚漢之爭以項羽的失敗而結束了。
『玖』 楚漢相爭主要講了什麼
秦始皇死了以後,兒子胡亥繼位。胡亥繼位之後,宦官趙高亂政。加之秦國重刑罰,所以民怨四起。然後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在浙江會稽起義,劉邦沛縣起義,等等,以前被秦國所滅的七國貴族也響應。後來項羽攻城略地,壯大之後,答應誰率先攻入咸陽,就封為關中王。結果劉邦攻入了,項羽反悔,於是立下鴻門宴。劉邦發覺逃跑,跑到四川蜀地,壯大自己。由於項羽剛愎自用,部下人心分離。四處都叛亂,最後項羽攻打齊國。就像是美國陷入伊拉克,出不來,結果劉邦就從後面抄了他。項羽被諸王逼得無路可退,被圍在徐州,結果四面楚歌,大敗之後,跑到烏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