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如此之高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在歷史的名聲和地位一直都是比較高的,早在唐玄宗年間,諸葛亮就已經是武廟十哲之一。
諸葛亮在歷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第一,傑出的才能。
不多人都說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吹出來的,實則不然,諸葛亮是有真才實學的。早在唐朝,諸葛亮就與白起,韓信,吳起,孫武,樂毅等人並列武廟十哲。至於這些人有多厲害,就不需要多要多說了,能與這些人並列,本身就是能力的象徵。
諸多因素匯聚在一起,才得以讓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如此之高。
㈡ 諸葛亮在武侯祠被後人代代供奉,龐統,為何卻很快被遺忘於歷史塵煙中呢
劉備自黃巾起義起,轉戰各地,投主無數,一直寄人籬下。一起平定黃巾之亂的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孫堅雖然早死,但他的兒子孫策和孫權相繼雄踞江東,再看看自己,除了一個皇叔名號,一無所有。劉備總結曹操和孫氏成功的原因就是他們手下人才濟濟。曹操的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自不必說,孫氏雖然在這方面差點,但也有周瑜、魯肅、張昭、太史慈和程普這樣的得力人才,因此能割據江東,連曹操都十分顧忌。劉備再看自己手底下,雖有關、張、趙這三員虎將,但卻無一個得力的謀臣為自己策劃大局。劉備前期的主要參謀是關羽,關羽殺敵自然是在行,但他的參謀能力卻太有限了,以至於劉備縱橫半生依然一事無成。
諸葛亮經過一番精心策劃的操作後,已經在荊州等地聲名鵲起,這時他已能很容易地到各方諸侯門下任職。但諸葛亮再次出人意料,他沒有急慌慌地去找工作,而是以退為進,到隆中隱居起來,以待價而沽。
再說劉備這邊,正在四處尋訪人才,司馬徽是名士,其門生遍及各地,劉備便向司馬徽請教。司馬徽知道劉備正求才若渴,諸葛亮也算是司馬徽的半個學生,就向劉備大肆贊賞了諸葛亮一番。劉備聽得心中怦怦直跳,非要立刻見到諸葛亮不可。
那時信息傳遞不像今天有電視、電話、手機和網路,諸葛亮不可能知道劉備拜訪自己的確切時間。但諸葛亮知道劉備定會來尋訪自己,於是開始准備了。他首先是研究天下形勢,以便為劉備量身打造一份發展計劃,然後教隆中的樵夫、漁民和農夫一些自己創作的歌曲。
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去拜訪諸葛亮,一路不斷聽到人們唱歌,歌詞意境幽遠,劉備大奇,就親自詢問,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歌曲的作者都是諸葛亮。劉備更是對諸葛亮仰慕不已。
㈢ 法正 龐統 諸葛亮三人為何歷史選擇了諸葛亮
第一,首先聲明,事實上法正才是劉備的貼身軍師。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誇大第二,法正,龐統二人偏向於軍事,在行政上未必比諸葛亮強。而當時劉備需要的不僅僅是軍事,穩定的後方才是戰爭勝利的基礎,一個國家,必須有一位行政大臣。第三,諸葛亮跟隨劉備最早,與劉備以兄弟相稱,親密無間,劉備更信任諸葛為人,才學。他們二人跟有默契。第四,也是最無情的一點,諸葛亮死的最晚。法正,龐統早逝。從某種角度說,劉備也是被逼無奈。第五,歷史的選擇是不需要理由的。
㈣ 為什麼古代的人都那麼推崇諸葛亮呢
諸葛亮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往往被視作智慧的化身、臣子的典範,歷代人們無不推崇之,甚至有人認為他是三國時期最偉大的人物。但是翻閱《三國志》,上面記載的很多人並不輸於諸葛亮,譬如曹操、司馬懿、周瑜、魯肅,以及蜀漢的法正、蔣琬等,但唯獨諸葛亮被歷代人們所稱道,這是為什麼呢???
一、問題的提出:諸葛亮的歷史地位真的應當那麼高么??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對其的評價往往是按照其歷史功績來判斷他的地位。諸葛亮在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雖然都有很大的成績,但是他五齣祁山而無功、輔佐劉禪卻培養出來了一個昏君,這兩條歷來被人所詬病。總看起來,諸葛亮的歷史功績,頂多應當同曹操、司馬懿他們平起平坐,但是實際上,諸葛亮卻被推崇到遠遠高於曹操、司馬懿的程度,這其實是有問題的。
縱觀歷史,諸葛亮的歷史地位有三次大的升級過程,這三次升級過程完成了諸葛亮的歷史地位的提升,成功的將諸葛亮由人升級為神。
二、諸葛亮的升級過程
1、第一次升級——偏霸變正統
諸葛亮的第一次升級出現在東晉時期,集中體現在習鑿齒的著作《漢晉春秋》上。習鑿池在《漢晉春秋》的開篇就說「晉宜越魏繼漢,不應以魏後為三恪論」,他認為晉是漢的繼承者,而蜀漢是漢朝的宗室劉備所建立,名義是繼承漢統,自然蜀漢應當是正統而不是曹魏,他摒棄了其他史書以各個勢力的年號紀年的做法,統一用蜀漢的年號紀年以確認蜀漢是正統。隨著蜀漢由地方割據勢力而變成正統,輔佐劉備的諸葛亮的地位自然被提高。在《漢晉春秋 卷一》中的《別周魯、通諸葛論》中,評價周瑜魯肅為「小人」,原因是因為「盡臣禮於孫氏於漢室未亡之日」;而實質上同樣是輔佐割據勢力的諸葛亮,因為劉備是「漢高之正胄」,諸葛亮「將使漢室亡而復立」因而是「君子」。在後面對諸葛亮的描寫中,他更是十分推崇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他所記的。
為了讓他的觀點可以被接受,習鑿齒努力調和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矛盾,他將諸葛亮北伐的矛頭指向了曹魏,而曹魏方的代表人是張郃、郭淮等人。他利用這種替換掩蓋了諸葛與司馬間的矛盾,為他的觀點的推廣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這一時期雖然和習鑿齒持相同觀點的人不多,但是他的觀點卻為以後諸葛亮的升級打下了基礎。
2、第二次升級——文人的傳唱
隨著南北朝的結束,中國又重新進入了統一的局面。由於隋、唐二朝的開國之主都是以臣子的身份而登上大寶,同魏、晉兩朝的情況相近,因此習鑿齒所提的「蜀漢為正統」的觀點就少有人提,唐太宗親撰晉宣帝、晉武帝兩篇本紀的述論,實際上是否定了習鑿齒的看法。
然而好景不長,安祿山的叛亂,使得唐王朝實際上處於一種有名無實的狀態,頗似東漢末年的情況,廣大的人民希望能有人像劉備那樣的帝室宗親出來匡扶正統。但是永王李璘的叛亂,使人們放棄了這種幻想,轉而追求那種清廉忠君、體恤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臣。諸葛亮正是這樣的一種形象:他自從跟隨劉備後,一心一意幫助劉備平定天下;入川後又建立了蜀漢的基本制度,使得蜀漢能夠與魏、吳相抗衡;劉備死後一心輔佐幼主,為了實現劉備興復漢室的願望他五伐中原,最後病死在五丈原。廣大人們對這樣的賢臣的期盼,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諸葛亮的地位,這集中地體現在唐代的詩歌中。例如杜甫的《蜀相》、《詠懷古跡》等,足以證明此時人們對諸葛亮的推崇。
唐代文人們的傳唱,讓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深入人心,這為諸葛亮的第三次升級提供了群眾的基礎。
3、第三次升級——凡人變神人
第三次的升級,是諸葛亮升級的最後一步,這一步使得諸葛亮從一個凡人變成了神人。這次升級的功勞,要歸於話本和小說的發展。
宋朝積弱,長期受外族的欺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元朝更是以外夷加諸中華之上。在華夷之辨相當濃厚的當時,人們對諸葛亮式人才的盼望更加熱切。因此,作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話本和小說中慢慢將諸葛亮塑造成一個「多智而近妖」的人物。從元代的《三分事略》到明初羅氏《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形象慢慢的豐滿起來,由一個凡人變成了可以未卜先知、驅神役鬼的神人。
三、升級的社會基礎
諸葛亮的升級,並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而是有其社會基礎的。這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因素。
歷史上的王朝,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王朝的權力往往會削弱,出現臣子叛亂、農民起義、外族入侵等等。這時為了維護王朝的正統性,人們往往會將蜀漢奉為正統,這時,每當蜀漢被奉為正統之時,就會伴隨著諸葛亮的一次升級。王朝勢力的變化,是諸葛亮升級的政治基礎。同時,王朝的沒落,無能、腐敗的官吏的增加,人們會更加期待那些清廉忠君、體恤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臣。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社會基礎,諸葛亮一次次的升級才會實現。另外,統治階級的需求也很重要。司馬懿的功勞不亞於亮,但是,他最後篡位,不符合封建禮數。統治階級自然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人收到廣泛好評,所以,也沒有怎麼的宣傳。諸葛亮對主子的效忠,可以說是鞠躬盡瘁了,很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統治階級正是需要這樣的下屬,所以,他們也會大力宣傳諸葛亮,以至於後來孔明被大家當作神,也有此原因。
四、總結
對任何一個歷史人物評價的變化,都是和他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認為褒諸葛,貶曹操是不對的,但是又有多少人想過褒貶之時的社會觀念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為什麼只有諸葛亮從歷史人物逐漸變成了全民偶像
因為諸葛亮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世人的敬佩,以及後世對其近乎神話般的描寫深入人心。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對諸葛亮有著很高的評價。包括後世人們所創造的一些影視劇中,不論是隆中對還是火燒赤壁,諸葛亮展現在熒幕之上的形象都是一個羽扇綸巾,談笑自若,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形象。且諸葛亮不僅天資聰穎足智多謀多次挽救蜀國於危急之中,更能從一而終,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長此以往諸葛亮積累了相當多的知識與人脈關系,才有了後來的劉皇叔,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隨後諸葛亮便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盡心盡力。既為蜀國開疆拓土,又為蜀國百姓安居樂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被後人永遠銘記。
㈥ 歷史上為什麼對諸葛亮的評價那麼好,他到底有那麼好嗎
諸葛亮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與發明家,在三方面均有極大的貢獻。
蜀漢統治地區的百姓對諸葛亮極為追思,三國志稱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即使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因為其出色的治國才能與高尚的品德,十分受百姓愛戴,直到唐朝時(諸葛亮已去世五百餘年),蜀地尚有民眾自發祭祀諸葛亮的習慣。
當時的人對諸葛亮評價極高,即使是敵國曹魏。諸葛亮在蜀漢廣受官員與百姓的尊敬與愛戴,譙周並不贊同北伐,但諸葛亮去世後卻首先前去吊喪表示哀悼。季漢輔臣贊稱贊其「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諸葛亮去世後,朝廷並未立廟,但百姓每年均會自發拜祭諸葛亮。敵國方面,賈詡評價諸葛亮善治國,傅干評價為「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司馬懿評價其行軍布陣為「天下奇才」。在魏滅蜀之戰,鍾會入漢中時,仍令士兵不得於諸葛亮墓旁樵採,還親往祭拜。東吳人士亦對諸葛亮有極高評價,張儼在默記里將諸葛亮與司馬懿這二位當世俊傑作了詳盡對比,論述道:「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歷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劣,可得而詳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並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後時代的絕大多數統治者,文臣與武將都對諸葛亮有著極高的評價,尤其是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詩與宋詩中有大量贊頌諸葛亮的詩篇。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李商隱的「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陸游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皆為千古名句。諸葛亮在社會各個階級都廣受歡迎。前蜀高祖王建於永平二年(912年)封諸葛亮為安國王。
少數人也對他的北伐提出過批評,認為北伐未能取得重大戰果,是不順應天命的行為。比如司馬光評價為「諸葛亮自負才能,逆天而行,自取敗之也」。
擴展閱讀:
諸葛亮的功績與成就: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發明家。 被袁准稱譽為集忠、義、智、勇於一身,自三國演義起在中華文化圈內很長時間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漢語與日語里,諸葛亮幾乎是作為智謀的同義詞(日本戰國時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稱為「今孔明」)。因為諸葛亮同時具備傑出的才能與高尚的品格,後人對諸葛亮評價頗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在割據政權中,諸葛亮總攬朝政十餘年,既不斂財,也不營謀私利或名位,以興復漢室為任。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 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戰死沙場。
諸葛亮在政治上有極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之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則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朴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他又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與他最為親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對馬謖進行處分。《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髡(剃發),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諸葛亮極為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裴松之注引袁准「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梁、道路」,這是蜀漢之所以長期對魏作戰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代乃至後時代的人對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有著極高的評價,陳壽稱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袁准評價為「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諸葛亮在世時,蜀漢雖然國力較弱,然而在正面戰場處於上風,且在戰爭負荷的情況下國內經濟仍然得到了較大發展,這可以體現出諸葛亮傑出的治國能力。
諸葛亮雖然未能克復中原,但是其軍事上也有著極為出色的成就。就戰略而言,隆中對成為蜀漢集團的戰略決策,且在漢中之戰後幾乎成功。隆中對作出之時,劉備尚是劉表客將,同時期的其他戰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劉備看作一方諸侯。在隆中對之後,劉備開始攻城略地,建立基業,最終建立蜀漢。就戰績而言,蜀漢盡管未能奪得隴西地區,然而在弱國對抗強國的情況下,奪得武都陰平二郡,在正面戰場屢屢擊敗曹魏軍隊,並射殺魏車騎將軍張郃。蜀漢軍隊軍紀嚴明,陳壽記載「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漢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國的國力,晉書有「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的說法。司馬懿正是在與蜀漢的戰爭中逐步掌握實權,最終導致了高平陵之變。同時代東吳張儼評論為:「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將最終達成其北伐目標。就軍事理論而言,諸葛亮改善了八陣,推演兵法,對軍事理論有一定的貢獻。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觀察蜀漢營寨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即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晉書與南北朝諸史有多處關於八陣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八陣對後世將領的影響。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製造木牛流馬。陳壽稱贊為「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諸葛亮在文學藝術領域亦有不俗的表現。出師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龍稱贊為「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陸游也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之句,蘇軾評價為「簡而盡,直而不肆」。諸葛亮亦擅長書法繪畫,宋徽宗時編宣和書譜有「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流傳於今者,蜀得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之句。現今傳世之遠涉帖,傳為王羲之臨摹諸葛亮原貼而得。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㈦ 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站在諸葛亮這邊
不是他站在諸葛亮這邊,而是站在以劉備為代表的漢家正統的立場上.作者認為劉備代表了東漢的正統,而曹操卻是篡奪了漢的江山,孫權只是一方諸侯,所以他是總是把劉備集團的人物描寫成正面人物,曹操是反面,他集團的人物也都是反面,孫權集團是陪襯.
這實際是是與歷史事實不符的.歷史上,曹操是東漢的丞相.他與袁邵與劉備與孫權的戰爭都是在東漢皇帝的名義下進行的,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至死都是漢的丞相,接受漢帝"禪讓"的是他的兒子曹丕.劉備在同年也稱帝了.
作者這樣安排故事只是他的歷史觀而已.
㈧ 為什麼諸葛亮的歷史形象被過度拔高甚至神化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在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史書中諸葛亮的事跡有所出入: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齣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劇情創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多智而近妖。」 而小說當中的一些劇情,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門遁甲,傳為諸葛亮所創。歷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 、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觀星等,魏晉士人常引以為奇,傳為異談。 由於諸葛亮足智多謀,後人常把那些擁有聰明才智的人稱為「小諸葛」。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評價: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