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對史記進行研讀
給你推薦篇文章 梁啟超寫的 關於如何讀史記的 還有具體的推薦
我覺得非常好
《史記》作者之略歷及其年代
司馬遷所經行之地見於本書者如下:(引文書中有列)
《五帝本紀》、《河渠書》、《齊太公世家》、《魏世家》、《孔子世家》、《伯夷列傳》、《孟嘗君列傳》、《信陵君列傳》、《春申君列傳》、《屈原賈生列傳》、《蒙恬列傳》、《淮陰侯列傳》《樊酈滕灌列傳》、《太史公自序》
吾儕試取一地圖,按今地,施朱線,以考遷游蹤,則知當時全漢版圖,除朝鮮、河西、嶺南諸新開郡外,所歷殆遍矣。
今據王靜安(國維)所著《太史公系年考略》,略表其行歷年代(見其書)。
《史記》之名稱及其原料
本書中「史記」之名凡八見:(一)《周本紀》(二)(三)《十二諸侯年表》(四)(五)《六國表》(六)《天官書》(七)《孔子世家》(八)《太史公自序》
「史記」之名,蓋起於魏、晉間,實「太史公記「之省稱耳。
《史記》所據之原料,據班彪《略論》,則(一)《左傳》(二)《國語》(三)《世本》(四)《戰國策》(五)陸賈《楚漢春秋》。今考本書中自述(《五帝本紀》、《殷本紀》、《秦始皇本紀》、《孝武本紀》、《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吳太伯世家》、《衛康叔世家》、《伯夷列傳》、《管晏列傳》、《司馬穰苴列傳》、《孫吳列傳》、《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荀卿列傳》、《商鞅列傳》、《屈原賈生列傳》、《酈生陸賈列傳》、《儒林列傳》)其所取材者(引文書中有列),大抵除班彪所舉五書外,史公所采主要材料:(一)六藝,(二)秦史記,(三)諜記(或即《世本》),(四)諸子著書現存者,(五)功令官書,(六)方士言。而秦火後「諸侯史記」之湮滅,則史公最感苦痛者也。
史公史料,多就地采訪,觀前條所列游蹤可見。各篇中尚有明著其所親見聞者如下:(引文書中列)
《項羽本紀》、《趙世家》、《魏世家》、《淮陰侯列傳》、《樊酈絳滕列傳》、《馮唐傳》、《韓長孺列傳》《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游俠列傳》。
凡此皆《史記》資料多取諸載籍以外之證也。
《史記》著述之旨趣
《史記》自是中國第一部史書,但吾儕最當注意者,「為作史而作史」。不過近世史學家之新觀念,從前史家作史,大率別有一「超史的」目的,而借史事為其手段。故僅以近世史的觀念讀《史記》,非能知《史記》者也。
《史記》之史的價值
史家惟一職務,即在「整齊其世傳」。「整齊」即史家之創作也。能否「整齊」,則視乎其人之學識及天才。太史公知整齊之必要,又知所以整齊,又能使其整齊理想實現,故太史公為史界第一創作家也。
《史記》創造之要點,以余所見者如下:一 以人物為中心。二 歷史之整個的觀念。此二項就理想方面論。三 組織之復雜及其聯絡。四 敘列之扼要而美妙。此二項就技術方面論。
《史記》成書年代及後人補續竄亂之部分
現存古書,十有九非本來面目,非加一番別擇整理工夫而貿然輕信,殊足以誤人。然別擇整理之難,殆未有甚於《史記》者。今欲從事研究,蓋有先決問題二:一,為《史記》是否已成書之問題;二,為史記記事最終年限問題。
(文中)所論關於《史記》真本之種種考證,多采自近人著作而略斷以己意。其言頗繁重,或為讀者所厭。吾所以不憚煩為此者,欲學者知今本《史記》非盡原文而已。著手讀《史記》以前,必須認定此事實,否則必至處處捍格難通也。
讀《史記》法之一
讀《史記》有二法。一,常識的讀法。二,專究的讀法。兩種讀法,有共同之入門准備。
一 先讀《太史公自序》及《漢書·司馬遷傳》,求明了作者年代、性行、經歷及全書大概。
二 讀《漢書·敘傳》論《史記》之部,劉知幾《史通》之《六家篇》《二體篇》《正史篇》,鄭樵《通志總序》論《史記》之部,《隋書·經籍志》及《四庫提要》之史部正史類關於記述《史記》之部分,求略識本書在史學界之位置及價值。
今先論常識的讀法。《史記》為下史之祖,為有組織有宗旨之第一部古史書,文章又極優美。二千年來學者家弦戶誦,形成國民常識之一部,其地位與六經諸子相並。故凡屬學人,必須一讀,無可疑者。惟全篇卷帙頗繁,卒業不易。今為節嗇日力計,先剔出以下各部分:
一 十《表》但閱序文,表中內容不必詳究。但瀏覽其體例,略比較各表編咨方法之異同便得。
一 八《書》本為極重要之部分,惟今所傳似非原本。與其讀此,不如讀《漢書》各志,故可全部從省。
一 《世家》中吳、齊、魯、管蔡、陳杞、衛、宋、晉、楚、越、鄭各篇,原料十九采自《左傳》。既讀《左傳》,則此可省。但戰國一部分之《世家》仍須讀,因《戰國側》太無系統故。
一 《武帝紀》《日者傳》《龜策傳》等,已證明為偽書,且蕪雜淺俚,自可不讀。《扁鵲倉公傳》等,似是長編,非定本,一涉獵便足。
以上所甄別,約當全書三分之一,所省精力已不少。其餘各部分之讀法略舉如下。
第一,以研究著述體例及宗旨為目的而讀之。《史記》以極復雜之體裁混合組織,而配置極完善,前既言之矣。專就《列傳》一部分論,其對於社會文化確能面面顧及。政治方面代表之人物無論矣,學問、藝術方面,亦盛水不漏。試以劉向《七略》比附之:如《仲尼弟子》《老莊申韓》等傳,於先秦學派綱羅略具,《儒林傳》於秦、漢間學派淵源敘述特詳,則《六藝略》、《諸子略》之屬也;如《司馬穰苴》《孫子吳起》等傳,則《兵書略》之屬也;如《屈原賈生》《司馬相如》等傳,則《詩賦略》之屬也;如《扁鵲倉公傳》,則《方技略》之屬也;如《龜策》《日者》兩傳,則《術數略》之屬也。又如《貨殖傳》之流行社會經濟,《外戚》《佞幸》兩傳暗示漢代政治禍機所伏,處處皆具特識。又其篇目排列,亦似有微意。如《本紀》首唐、虞,《世家》首吳泰伯,《列傳》首伯夷,皆含有表章讓德之意味。此等事前人多已論列,不盡穿鑿附會也。
若以此項目的讀《史記》,宜提高眼光,鳥瞰全書,不可徒拘拘於尋行數墨,庶幾所謂「一家之言」者,可以看出。
第二,以研究古代史跡為目的而讀之。《史記》既為最古之通史,欲知古代史跡,總應以之為研究基礎。為此項目的而讀,宜先用「觀大略」的讀法,將全篇一氣呵成瀏覽一過。再用自己眼光尋出每個時代之關鍵要點所在,便專向幾個要點有關系之事項,注意精讀。如此方能鉤元提要,不至泛濫無歸。
第三,以研究文章技術為目的而讀之。《史記》文章之價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且二千年來相承誦習,其語調字法,早已形成文學常識之一部。故專為學文計,亦不能不以此書為基礎。學者如以此項目的讀《史記》,則宜擇其尤為傑作之十數篇精讀之。孰為傑作,此憑各人賞會,本難有確定標准。吾生平所最愛讀者則以下各篇:
《項羽本紀》《信陵君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淮陰侯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匈奴列傳》《貨殖列傳》《丈史公自序》。
右諸篇皆肅括宏深,實敘事文永遠之模範。班叔皮稱史公:「善序述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文質相稱,良史之才。」如諸篇者,洵足當之矣。學者宜精讀多次,或務成誦,自能契其神味,辭遠鄙倍。至如明、清選家最樂道之《伯夷列傳》《管晏列傳》《屈原賈生列傳》等,以吾論之,反是篇中第二等文字耳。
讀《史記》法之二
今當繼論專究的讀法。《史記》為千古不朽之名著,本宜人人共讀。徒以去今太遠,文義或佶屈難曉;郡國名物等事,世嬗稱易,或不審所指;加以傳寫訛舛,竄亂紛紜,時或使人因疑生蔑。後輩誦習漸希,蓋此之由。謂宜悉心整理一番,俾此書盡人樂讀。吾夙有志,未能逮也。謹述所懷條理以質當世,有好學者或獨力或合作以成之,亦不朽之盛事也。
一 《史記》確有後人續補竄亂之部分,既如前述。宜略以前文所論列為標准,嚴密考證。凡可疑者,以朱線圍之,俾勿與原本相混,庶幾漸還史公之真面目。學者欲從事此種研究,可以崔適《史記探源》為主要參考書,而以自己忠實研究的結果下最後之判斷。
二 吾輩之重視《史記》,實在其所紀先秦古事。因秦、漢以後事,有完備之《漢書》可讀。唐虞三代春秋戰國之事,有組織的著述,未或能過《史記》也。而不幸《史記》關於此點,殊不足以饜吾輩所期。後人竄亂之部分無論矣,即其確出史公手者,其所述古史可信之程度,亦遠在所述漢事下。此事原不能專怪史公。因遠古之史,皆含有半神話的性質,極難辨別,此各國所同,不獨我國為然矣。近古——如春秋、戰國,資料本尚不少,而秦焚一役,「諸侯史記」盪盡,憑藉缺如,此亦無可如何者。顧吾輩所致撼於史公,不在其搜采之不備,而在其別擇之不精。善夫班叔皮之言也:「遷之著作,采獲古今,貫穿經傳,至廣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煩,故其書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一。」(《後漢書·班彪傳》)試將《史記》古史之部分與現存先秦古籍相較,其中蕪累誣誕之辭,蓋實不少。即本書各篇互相矛盾者,亦所在而有,此非「文重思煩,刊落不盡」之明效耶?然居今日而治古史,則終不能不以《史記》為考證之聚光點。學者如誠忠於史公,謂宜將漢以前之本紀、世家、年表全部磨勘一度。從本書及他書搜集旁證反證,是正其訛謬而汰存其精粹,略用裴注《三國志》之義例,分注於各篇各段之下,庶幾乎其有信史矣。學者欲從事此種研究,則梁玉繩《史記志疑》、崔述《考信錄》實最重要之參考書;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廿二史札記》三書中《史記》之部,次之;其餘清儒札記、文集中,亦所在多有。然茲事既極繁重,且平決聚訟,殊大非易。成功與否,要視其人之學力及判斷何如耳。然有志之青年,固不妨取書中一二篇為研究之嘗試。縱令不能得滿意之結果,其於治學之方法及德性,所裨已多矣。
三 《史記》之訓詁名物,有非今之人所能驟解者,故注釋不可少。然舊注非失之太簡,即失之太繁,宜或刪或補。最好以現今中學學生所難了解者為標准,別作簡明之注,再加以章節句讀之符號,庶使盡人能讀。
四 地理為史跡筋絡,而古今地名殊稱,直讀或不知所在。故宜編一地名檢目,古今對照。
五 我國以帝王紀年,極難記憶。戰國間,各國各自紀年,益復雜不易理。宜於十表之外補一大事年表,貫通全書,以西歷紀,而附註該事件所屬之朝代或國邑,紀年於其下。其時代則從《十二諸侯年表》以共和元年起,蓋前乎此者無征也。其事件則以載於本書者為限。
以上五項,為整理《史記》方法之綱要。學者如能循此致力,則可以《史記》之學名其家,而裨益於後進者且不貲矣。至如就《史記》內容分類研究,或比較政治組織,或觀察社會狀態,則問題甚多,取材各異,在學者自擇也。
Ⅱ 什麼是歷史材料
簡稱史料,是可以作為歷史研究根據的材料
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也就是常見的出土文物(第一手)後人編寫的史籍(第二手)
Ⅲ 部編人教版七上歷史課後練習參考答案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課本習題參考答案
第三課
P13材料研讀: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P14問題思考: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醫的變化。有依據。
第四課
P18材料研讀:指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把國家當作一家的私產,世代相傳。
P21問題思考: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P22課後活動2:三朝的末代國君夏桀、商紂王是暴君,周幽王是昏君,由於他們這樣的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導致了三朝的滅亡。
第六課
P28材料研讀: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攻伐,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P30課後活動1: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諸侯勢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瓦解,這里主要反映了西周禮樂制度的破壞。
第七課
P32問題思考:反對戰爭,希望結束戰爭;渴望國家的統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P33材料研讀:不畏強權,敢於同守舊勢力斗爭;公平無私,嚴格執法。
P35材料研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也保障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灌溉,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八課
P37材料研讀:「為政以德」即反對苛政,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同時以道德教化天下。這體現了民本思想,有利於減輕壓迫,改善民生。道德教化思想,有利於社會風化,弘揚正氣。這些對於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P39材料研讀: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這是在強調做人不卑不亢,應具有堅定的立場,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饒的精神。P40課後活動1:孔子在學習上強調,要抱著誠實求學和虛心請教的態度,向能者學習,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要把經常復習舊知和探求新知相結合,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這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在面對生死義利的時候,要學會取捨,善於抉擇。一定要權衡價值,守住道德底線。
第九課
P45材料研讀: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介紹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的措施。
文字的統一,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有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質的交流,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發展。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有利於全國各地交通的順暢。秦始皇實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利於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其進步作用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第十課
P48材料研讀:秦代刑法非常殘酷。
P50材料研讀:劉邦重視人才,善於用人,得到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項羽剛愎自用,不重視人才,不採納范增的意見。
P50課後活動2: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雖然起義失敗了,但他們的首創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第十一課
P52材料研讀:由於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戰亂,西漢剛建立時,人民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蕪。飢荒、戰亂導致人口銳減,社會動盪。
P53課後活動1:一方面,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為當時社會之根本,農業收入是國家主要財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蕪,人民處於飢荒,國庫虧空。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會安定,必須實行以農為本政策。
2:能與民休息,安居樂業,提高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恢復起來,糧價大大降低,農民能夠穩定的提供賦稅徭役,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漢朝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第十二課
P55問題思考:漢武帝在思想文化、行政權力和經濟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力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影響力遠達邊地少數民族。
P56材料研讀
經歷了長期戰亂後的國家,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糧食生產。如果農民紛紛棄農經商,就會導致糧食缺乏,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但是長期過度重農抑商,也會抑制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不良後果。
P57課後活動1: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漢初期分封制度下,諸侯王所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過了中央政府,威脅到西漢王朝。
採納主父偃「推恩」建議,還採取措施取消許多諸侯王封國和土地,剝奪他們的爵位。課後活動2:秦始皇:對敢於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經」主要指儒學中忠君守禮思想,這在以後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核心。
第十三課
P60材料研讀:童謠鮮明地勾勒出了跋扈將軍梁冀驕橫統治下的社會不平:剛正不阿者,冤死於道旁;心術不正者,反而陞官封侯,享盡榮華富貴。這是沉痛的呼聲,也是憤怒的呼聲。課後活動2: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利,肆意搜刮,天災人禍不斷,人民北逼向死亡的邊緣。
第十四課
P63問題思考:學張騫不屈不撓,勇於探索和開拓精神,在學習和工作中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進取,報效祖國。
P64材料研讀:古代稱對未知領域的探險為「鑿空」,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所以稱為「鑿空」。
P66課後活動:1:一方面促進了漢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來,密切了漢與西域的聯系,漢朝設立了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另一方面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第十五課
P68材料研讀: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個年號為元興的。這里的元興元年,指的是105年。
P70問題思考:面對艱難挫折,身心摧殘,毫不畏懼的精神,為了理想和正義,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P70材料研讀:人總會死,有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死得其所,有價值,有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無足輕重,沒有意義。(泰山:山東的泰山,比喻偉大。鴻毛: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P72課後活動2:a、促進了人類科技文化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b、有利於解決人類清潔衛生問題和文明習慣的養成。
3:「文其直」——文章直白;「其事核」——所記載事情都准確無誤;「不虛美」——不憑空加以贊美;「不隱惡」——不掩飾壞的事情;「故謂之實錄」因此稱它為符合實際記載。
第十六課
P76問題思考:《三國演義》是部歷史題材小說,作者為了增強小說趣味性,會適當進行文學創作。
P77課後活動:1:(1)描寫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東漢末年州牧郡守擁兵割據,戰亂不斷。
(2)「壯心」指曹操想要統一全國的願望,最終並沒有實現這一願望。因為隨著劉備、孫權勢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失敗,最終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課後活動2:這兩個戰役的勝敗,主要原因在於交戰雙方的戰略戰術,指揮心態等方面。第十七課
P79材料研讀:說明在大地主、大貴族當權的背景下,社會上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
P79問題思考:八王之亂的發生於西晉實行分封制是有關系的。原因略
P81課後活動:1:西周、東周、漢朝都曾經實行過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於各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於苦難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
2:為了證明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便於加強對中原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
第十八課
P85材料研讀:(1)北人南遷帶去勞動力、先進工具和技術;(2)江南地區社會較安定,統治者也重視發展經濟;(3)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P85課後活動:(1)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後,商業不發達;(2)開發後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
第十九課
P89問題思考: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互相交流,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朝君主專制;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社會習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
課後活動1:豐富了漢族生活,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
2: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
第二十課
P90材料研讀:賈思勰教導人民要根據天時和土壤的條件來進行農業生產。他很注意天時地利與農作物的關系;不失農時、因地制宜。任情(憑主觀)反道(違反客觀規律),勞而無獲。他認為只有根據天時和土壤條件來進行生產,才能獲得好收成。
課後活動:
1:西晉滅亡,北方陷入戰亂,317年,東晉建立後,偏安於江南,人們紛紛南遷,給落後的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很多北方的農林品種就出現在了南方。這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的時代特徵。
2:祖沖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學、機械製造方面均有重要貢獻。他學識淵博,主要著作是《綴術》,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圓周率精確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他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反復實踐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
Ⅳ 部編義務教育歷史教材有哪些新變化
一、教材傳達新理念
重視閱讀、關注思維的發展,在細微處引導家長、教師,這是新教材傳達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體現在思維發展上
從第一課《中學時代》開始,新教材的編排設計就體現出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綜合運用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
三、教材的變化,對基層教師的理論功底提出新的挑戰,對他們教學理念、教育意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進行著深層次的「拷問」。
(4)歷史書上的材料研讀是什麼擴展閱讀:
尊重認知規律
關於選文的取捨、教材的新變化,以及習題涉及等細節方面,在編寫的過程中,編寫組都有過激烈的討論。其中一次,是對於語文教材中拼音和識字的教學順序。
教材編寫依據的始終是課程標准,根據不同年段的學習目標和學生接受水平,確定相應的框架結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教育部教材局由此還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了寫作專題在不同年級中的難易程度:七年級強調基礎性,主要進行一般寫作能力的訓練,側重記敘性文章的寫作;
八年級強調實用性,突出語文跟生活的聯系,主要進行游記、演講稿、消息等實用性文體的寫作,側重說明性文章的寫作;九年級強調思辨性,主要進行議論性文章的寫作。
這些遞進的難易程度,針對客觀存在的地域差異,統編教材編寫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彈性與適應性,以滿足不同地區學生的發展需求。
在課後練習部分,編寫組此次編排了「選做題」,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也要求教師通過組織交流和表揚鼓勵,去激發學生做這些題的興趣。
李祖文卻表達了一個自己的顧慮,「我們仍然沒有擺脫這種傳統的文選加練習的方式,這給老師和孩子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這其實缺乏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尊重和關注。
似乎我們還是比較重視在練習中得出的結果,而中間應該隱含一個什麼樣的學習過程,我們的教材忽略了這個最重要的東西。」
在8月28日教育部今年首場教育金秋系列發布會上,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長申繼亮表示過,會有三方面來保證統編教材後續的完善和提高:建立跟蹤研究機制,編寫的主要專家去一線了解使用過程的適宜性,同時建立研究基地,鼓勵專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建立專門的平台,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定期修訂機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140餘編者耗時5年 國家統編義務教育教材改了什麼
Ⅳ 學習歷史有技巧,怎麼把初中的歷史學好呢
學好初中歷史的方法就是,善於做筆記、集重點、記方法、會標注疑惑及似是而非的知,必須養成嚴謹的讀題、審題、做題習慣。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歷史學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Ⅵ 高中歷史材料分析題怎麼做
做好材料解析題,首先是要熟透教材,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做到融會貫通,並能進行知識遷移。同時,也要掌握一定的解題策略。一般來說,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如下四個步驟:審題,讀題,聯系,作答。
1.審題
審題,就是審讀設問,明確問題要求,這是做好材料題的前提。很多同學在答卷時,一看是材料解析題,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讀材料。有的題即使有四、五則材料,也一氣讀完,然後再看問題。因為是先讀材料,後看問題,所以讀材料時幾乎是無目的地讀,盲目地讀,因此看問題後,有個別能得出答案,但多數則不能。無奈又得回頭再讀材料,這樣第一遍讀材料收效甚微,幾乎就是浪費時間。科學的解題步驟是,先看問題,以設問為指向,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去讀材料,這樣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材料型」,即「根據(或結合)材料回答」。這種問法的答案應該要通過解讀材料,從材料中直接或間接獲得,「論從史出」,切忌置材料於不顧而生搬課本知識,導致文不對題。二是「課本型」,即「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種設問方式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要通過聯系、回想所學知識才能獲得問題的答案。三是「結合型」,「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是近年來高考和平時模擬試題中普遍採用的提問方式,這類問題的答案不能全從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須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來回答。不同的設問方式,決定了思考問題的方向和答案的來源,務必要注意。
在審題的時候,還要認真分析問題中的限制性條件,包括時間、空間、領域(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質、結果、影響、意義等)等的限制。通過分析這些限制性條件,以明確設問的考查要求,並確定要具體回答的內容。以2009年浙江高考歷史第39題第(3)問為例:根據材料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蒸汽機的創制對歷史發展的直接影響。由「根據材料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問題屬於材料內容與課本知識相結合的設問方式。再分析限制性條件:蒸汽機的創制,直接影響。這就告訴我們要分析的是蒸汽機的創制而非工業革命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是直接影響而非深遠影響。如此一來,要回答什麼,心裡就十分有數了。
有些問題的設問語言或直接來自材料,或比較艱深晦澀,有同學往往不知從何下手。遇有這種情況最好先進行問題轉化,把原問題轉換成比較通俗易懂的問題,以便利於組織作答。如以下一段材料:
「為什麼別的國家不採取這些法律(指英國法律)呢?這樣是否等於問為什麼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羅馬就不會。你可以回答:在英國,這些椰子不是從來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們被栽培得還不久;……所以,試種一下吧!」
——伏爾泰關於英國制度的描述:《關於網路全書的問題》
問題:結合史實,談談你對材料中「在英國,這些椰子不是從來就能成熟的」這句話的理解。
這個問題乍一看,不太好理解。但通過分析,我們可知「這些椰子」應該指的是英國建立的近代政治制度——代議制,「這些椰子不是從來就能成熟的」,也就是說,椰子的成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英國的代議制的建立也並非易事。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原問題轉化成:「結合史實說明英國代議制的確立經歷了一個艱辛的歷程,是長期斗爭與努力的結果」。這樣一來,答題的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2.讀題
讀題,就是研讀材料,並從材料中採集提煉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蘊涵在材料中的、對題後設問具有針對性、對解答問題具有實用性的信息。通過研讀材料,准確而完整地獲取信息是做好材料題的基礎,而讀懂讀透材料又是准確、完整獲取信息的前提。一般情況下材料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即通曉全文,大致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內容。第二遍細讀,理清頭緒,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基本觀點等,初步建立起材料與設問之間的聯系。第三遍重點讀,即結合設問對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再進行重點閱讀和理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提取出能最終導向答題目標和契合題問要求的有效信息。
在閱讀材料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只讀材料正文,而不讀出處(多為文字材料)、題頭 (多為圖片材料)、提示語或註解 (多為表格、圖表材料)。其實,這些地方往往就蘊含著一些很有價值的信息,能給我們以某種有效的暗示和引導,有時還能起到「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效果。如以下一段材料:
古代戰爭水平不高,崇山峻嶺、長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嶺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條件極佳的割據區域。……元代的省……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一一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陝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湖廣行省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江西行省也同樣跨過南嶺而有廣東;……至於江浙行省,乃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鶴《犬牙相入還是山川形便?——歷史上行政區域劃界
的兩大原則》
問題:根據材料,判斷元代行省劃界的原則是什麼?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採用這種劃界原則的原因。
在回答第一小問的時候,很多同學在閱讀完正文後便開始根據自己的理解答題,但往往詞不達意或答案不夠簡練。如果能夠多關注一下材料的出處——《犬牙相入還是山川形便?——歷史上行政區域劃界的兩大原則》,本題的答案就一目瞭然了。根據材料正文的內容表述,很容易得知元代行省劃界的原則就是「犬牙相入」。
另外,巧用標點符號有助於我們解讀材料。比如可巧用省略號。歷史學科命題在材料的引用方法上,有直引、串引、轉述、模擬四種形式,就忠實原文而言,最好是直引。可由於考試時間的限制,大段直引原文會增加考生的閱讀量,所以往往對原文有所刪略。而保留下來的文字自然是與命題者的考查方向緊密相關,尤其是對於要求概括材料內容的題目來說,每一個省略號的前後可能就都有不同的內容角度,可能隱含著重要的解題信息。如以下一段材料:
貞觀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漲,漂六百餘家。……十三日,詔曰:「暴雨為災,大水泛濫……諸司供進(進奉的財物),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九月,黃河泛濫……太宗幸白馬坂以觀之。
——《舊唐書》
問題:根據材料概括唐太宗應對災害的舉措。
本題材料總共有五個省略號,我們來分析這五個省略號前後的內容:前三個和第五個省略號之前均為介紹時間和災情,之後是唐太宗相應的措施及態度。運用這五個省略號我們就可以得出下列格式:時間、災情—相應的措施及態度,再結合題目要求及第三個和第五個省略號之後的關鍵動詞「悉令減省」「量事停廢」「賜帛有差」「幸白馬坂以觀之」即可概括出問題的答案:減省諸司進奉(戒奢從簡);減輕搖役;救濟災民;親臨災區了解災情。
同樣,鑒於考試時間的限制和考查的需要,命題者會精選材料並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設問。所以,不僅省略號有幫助概括的功能,其他如分號、句號也可以幫考生歸納、提取材料信息,在這里就不再舉例贅述。
3.聯系
聯系,就是鏈接教材,建立材料與教材及相關知識之間的關系。「課本型」的材料題自不待言,必須要聯系所學知識。這里注意的就是要能准確聯系相關知識,或能在教材相關的專題或某一歷史階段中通過辨別取捨擇其要端,揀取緊要的知識點來組織答案。
答案需來自材料的「材料型」題是否還需要聯系教材呢?也需要!盡管材料題都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的特點,但不管材料有多「新」,它必定仍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貌離神合」於教材內容。在解答「材料型」題時,如能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中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定材料與教材的哪專題、哪節、哪一歷史階段、哪一知識點相關聯,就可以把材料置於這一專題、這一節、這一歷史階段或這一知識點的背景下來考察,如此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材料,挖掘深層次信息,並可誘發聯想、啟發答題思維,有時還可據此確定起答題的大方向,甚至直接從教材中尋找答案。即使已經充分提煉出了材料中的各種有效信息,如能進一步聯系教材和所學知識來對其進行印證,也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糾偏、加工和潤飾的作用,從而增強最終的答案的科學性。
4.作答
作答,就是要根據設問的要求,利用所提取的材料信息或所聯系的有關知識來組織答案,形成最後的答題語言。這是解答材料題的落腳點,是你之前所有工作效果的集中體現。沒有這一步,或這一步沒做好,之前的工作做得再漂亮也沒用。
作答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注意理清思路。落筆前先思量答題的思路和角度,力求條理分明、層次清晰、答案全面。
②注意語言的組織與表達。答題語言要經過認真斟酌、精心構思,不濫用文學語言,不「白話」連篇,不拖沓冗繁,要盡量用歷史學科術語答題,形成答題要點,努力做到准確規范、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③不要照抄材料原文詞句來答題,除非題目明確要求摘引材料原文作答,或這些語句本身已經較為明確的反映了材料內容、又符合設問要求。
④答好第一問。材料題一般有多個設問,設問之間常常互相聯系,第一問的回答是否准確,直接影響到下一問題的回答。
⑤注意分值。要根據各問的分值,看分作答,詳略有據。一般情況下,分值大的要詳盡回答,反之,則相對簡要回答。
⑥書寫規范工整。書寫答案時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號化、標題化。
段落化:一個問題有多個小問或需要分若干層次來組織答案時,每個小問或層次一個自然段。
序號化:一個問題有多個要點時,每一個要點前標一個番號,如(1)、(2)、(3)或A、B、C。
標題化:就是在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前面根據其要求加上一個小標題,如「原因」、「性質」、「意義」、「認識」等。一個問題有多個小問時尤其如此。這樣做等於告訴閱卷老師:「某個問題是答在這兒
Ⅶ 王紅兵:如何培養學生研讀史料能力
——連雲港市初中花果山論壇 建構式生態課堂觀摩展示活動心得
東港中學新校區王紅兵所謂史料,就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歷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棟,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是培養歷史思辨能力的主要途徑,能夠還原鮮活的歷史,讓歷史課變得更有歷史味。
然而許多學生在閱讀史料時卻經常出現讀不懂材料的情況,老師又不善於引導學生在研讀上下慢功夫,教學中盲目求快,讓學生簡單的看一看材料了事,或者直接跳過史料直奔問題而去,讓史料形同虛設,不去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發掘和發現。學生面對史料只是走馬觀花而不會下馬賞花,缺少對材料的仔細推敲,失去了學習中發現的樂趣,錯過了閱讀思維能力培養的良機。
對史料要引導學生讀慢些,多讀二遍。所謂研讀的「研」顧名思義就是要把「石」頭打「開」,必然需要花慢功夫,急於求成是不能夠打開史料這塊「石頭」中的真實含義的。許多學生在做題時的通病就是題目還沒有看清就急於下筆,結果答案離題萬里卻不自知,事後會說「哎呀,我題目沒有看清」「這題我會的,是我粗心才錯的」。其實根本的原因並不是所謂的「粗心」,從技術上來說是讀題目讀的速度「快了」,從心態上來說是因為不夠沉著,生怕做題的時間不夠或者急於完成題目上,甚至看到似曾相識而暗藏玄機的題目自認為自己做過太簡單了而急於下筆。
所以讀題目一定要慢,慢才能真正讀懂,才能逐字逐句的讀,才能注意到字里行間的真實含義。並且應該邊讀邊動筆在材料上劃一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題的好習慣。
一遍讀不透讀不明白的時候,應該反復多讀二遍。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當面對一段完全陌生的材料時,一遍就能讀懂讀透的情況其實是罕見的。反復讀並不是因為不聰明,反復讀更能說明求真知求甚解,是精益求精的表現。所以應該把這個道理向學生講明白,讓學生喜歡反復品味史料,讓學生在每一次品讀中都能有新的發現,品出「新味」。2.
中心句和關鍵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發現,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往往歷史成績也比較突出,正是因為這類學生善於找出關鍵詞,把握史料的核心含義。
同樣,反過來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研讀史料來培養學生的這種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其實是學習的核心能力,是長期記憶的基礎,是遷移運用知識的根和魂,是打開知識寶庫的萬能鑰匙。
要明確史料與史實的關系,就要求學生對史實必須非常熟悉和清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劃一劃知識點,那樣學習的歷史只有「骨頭」而缺少「血肉」。學生必須要熱愛讀歷史書,在通讀歷史課本的過程中了解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並且每讀一次書都應該有自己的新發現,發現自己過去不曾注意到的地方。這樣才能面對史料的時候能夠自如的把知識與史料對號入座,而不至於張冠李戴。3.
注意根據標點符號對史料分層次,對方言文史料要學會翻譯。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學習也是這樣,閱讀最忌囫圇吞棗,要學會對一段史料進行分解。分解最簡單而有效的辦法是注意根據標點符號對史料分層次。要特別注意
史料中的句號、封號、省略號。根據這些符號來對長段的史料進行分層次。
要注意史料的開頭和結尾,開頭和結尾往往包含一段話的主旨。
對於古文史料,還要引導學生對古文進行翻譯。
史料幫助我們還原了真實的歷史,閱讀史料的技巧只能在不斷解讀史料的過程中才能上升為能力。當學生真正形成這樣一種能力的時候,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習歷史這一門學科,受益的將是各門學科,是人的一生。
Ⅷ 材料研讀什麼意思
就是研究和閱讀。
Ⅸ 初中歷史第六課材料研讀政由方伯使得國家處於什麼狀態
應該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分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