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叉子吃飯最早起源於哪
叉子吃飯的起源,你了解叉子的歷史嗎?
從古埃及時期開始,就有各種盛菜用的叉子了,很多墳墓的考古發現也都證實了叉子的存在。希臘人真正開始使用叉子將食物送入口中,是在四世紀左右,從拜占庭帝國開始的。這個習慣在1056年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因為拜占庭帝國國王的女兒狄奧多拉·杜卡斯嫁給威尼斯總督多明尼各·塞沃後,看到義大利人用手指吃飯就感到惡心,便在威尼斯推行使用叉子。
追溯來看,最早的餐叉出現在中國哦!青銅時代齊家文化(公元前2200至約前1600年)遺址中發現骨質餐叉,且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前1050年)一些遺址中也出土過骨質的餐叉。當時人們把用於餐桌上的刀具叫做「匕」。現代人用的匕首原來產生的時候居然是用於飲食的。青銅匕,它具有兩種實用功能:一是相當於勺子,二是相當於餐刀,可以切可以撈。據說,後來由於中國人口的大量增長,叉子逐漸被更高效方便的餐具筷子所取代了。
骨質餐叉
㈡ 叉子什麼時候出現在中國
最早追溯到唐朝。唐代留下來的文物資料顯示那時胡風盛行。人們喜歡吃胡餅和烤肉。於是就有一種兩尖的叉開始使用了。可以說叉子的使用也是作為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傳入華夏的。而隨著後來生活習慣的規范化和文化的趨於保守。加之以「筷子」在文化上引申出的「直。方。圓。正」的君子文化概念。筷子也被視為是高貴和正統的進食工具。叉食被當做是粗野和「虐待食物」的進食方式被逐漸遺忘。
㈢ 中國的筷子文化和西方的刀叉文化哪一個更悠久
那肯定是我大中華的筷子文化更早出現的啊。
首先,我國作為唯一傳承下來的四大古國之一,有著悠久長遠的歷史。最早出現在飲食文化中的是勺子,隨後是刀叉,再然後是筷子。據相關史料估算,筷子的出現也已經有3000年之久。而西方文化首先歷史就比我中國要短,而且刀叉原來是西方游牧民族方便割肉進食隨身帶在身旁的,到了文藝復興後,貴族階層崛起才重視起餐桌禮儀,這時候刀叉文化才慢慢走向殿堂。在到了近代西餐文化逐漸傳播,才會讓中國人了解西方刀叉文化。
再說中國在刀叉時用方面也遠遠早於西方,我國那是因為筷子的使用習慣了會更加順手,而且我國餐桌上沒有像牛排那樣需要割的食物,所以我們才逐漸的選擇了筷子,這也與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
㈣ 一次性筷子與普通筷子有什麼區別
一、原材料的區別。
筷子,是指中國常用的飲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料等材料製作。一次性筷子主要有一次性木筷和一次性竹筷。一次性竹筷由於是用可以再生的竹子製作,十分經濟,越來越被廣泛使用。
二、歷史上的區別。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早在江戶時代,日本人就發明了適合日本飲食習慣的一次性筷子。到1990年,日本國產一次性筷子的產量達到了240億雙。與此同時,由於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日本國內掀起了一起關於一次性筷子是否破壞森林資源的討論。一些廠商於是將目光轉向海外。
三、健康上的區別。
一次性筷子製作過程中須經過硫磺熏蒸,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遇熱會釋放硫磺,侵蝕呼吸道黏膜。一次性筷子在製作過程中用雙氧水漂白,雙氧水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對口腔、食道甚至胃腸造成腐蝕。普通的筷子只要清洗干凈,經常更換就沒有問題。
㈤ 刀叉是在何時興起的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㈥ 中國人為什麼用筷子而非刀叉
筷子的祖先在中國。當時稱它為「箸」,也叫「筯」。因為古代的中國人,不能用手撈熱燙或冰冷的食物,迫使他們折些小樹枝或小竹枝代替。漸漸地發展用削得圓滑的竹枝做筷子取食吃飯。筷子流傳以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和樂趣。如:蒙古族的筷子舞。筷子舞是舞蹈人手拿著筷子有節奏地打著自己的肩、腰、腿等部位邊打邊歌舞。節奏歡快,別有一番風味。在唐朝之前,筷子還作為中國文化傳輸給亞洲各國。並產生廣泛影響,目前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大約有10多億。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發明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巧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的杠桿原理,受到著名物理學家的高度評價。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長,不怕熱燙,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
中國人對於筷子的情有獨鍾,可謂是「不可一日無此君」。那麼為什麼是中國人發明出了這種別具特色的進食餐具並一直沿用至今呢?7月18日,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在首都圖書館,演講「餐桌上的歷史風景——中國古代進食傳統」,講述國人與筷子的情感淵源。
古代各式餐匙
史前的勺子還沒有勺子的形狀,只不過是個骨頭的片片,一個寬片的骨片,就可以盛飯吃了。
勺子和筷子在古代的分工很明確,勺子是吃飯的,筷子是吃羹里頭的菜的,規矩非常明確。所以勺子一開始形狀不定。
有的勺子每個頂部有一個孔,孔裡面拴一根繩,繩子干什麼用的?如果說是放在碗里頭,用不著拴繩。
這些勺子都是在墓葬死者的腰部發現的。我們推測這個東西系在腰帶上,隨身攜帶,是個不可少的裝備。現在的少數民族,如藏族,他們出門要帶一個小刀,小刀就是餐具,用來割肉。
早期的勺子,由於冶金術還沒有發明,主要用獸骨做成,或用蚌殼綁一個棍。到青銅時代,出現了青銅勺。春秋以後就開始出現圓頭勺子,一直用到現在。當然,我們現在的勺子的造型跟西餐的一致,不是我們傳統的樣式。
還有餐叉,我們在甘肅青海地區發現了若干件史前餐叉,距今四千年之久,用骨頭做的,很精美。它比較大,有二十多厘米長。
叉子、勺子和刀,那時候就都有了。西部地區,主要以放牧、畜牧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所以吃肉食比較多,他用得著這東西。餐叉到了商周時還在用,我們在洛陽有一個戰國墓葬里邊,有一次發現了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這不是家庭用的規模,這應該是宴會用的。
戰國以後餐叉發現的就比較少了,很可能就被淘汰了,我們不再用了。
叉的名字在古代,我自己考證,可能叫畢,「畢」是個網子,是個帶有長柄的網子,是可以網動物的。為什麼餐叉也叫畢呢?我想這個畢也是作為一個星座的名字,我們叫二十八宿。北斗也是一個勺子的名字,取了星名。畢可能是取自我說的網子的名字,取了星座的名字,然後回過頭來取作這個餐具的名字。
畢星座的連線是幾個點的連線,我們知道牛郎織女的星座圖,這個畢的星座圖的連線就是個叉子的形狀,所以它叫畢。
再回到筷子,我引用一句話:「不可一日無此君」,人一天都離不開它,你猜它是什麼?就是筷子。
筷子是明代以後有的名字,明代之前叫箸。我們讀明代人陸容的《菽園雜記》。它說當時的江南人,蘇州這一片的人,民間的對話有一些避諱的風俗。如果你在開船,就避諱說「箸」(住)。也就是說我們在船上,如果要吃飯你就不能說把箸拿來,這樣就不吉利。你要快快地行走,你說「箸」就是要停的意思了。
你要反著說,說「筷」,拿筷子。這樣,因為蘇人行船,給我們常用的餐具帶來了一個新的名字——筷子。
殷墟出的筷子頭是用銅做的。到漢代以後主要是圓的筷子,竹的筷子。兩端一樣,並沒有分哪個是上面,哪個是下面。我們現在也不太多用,我們家裡用的筷子夾菜的那一端是圓頭,我把它叫足,上面的方的,我把它叫首,就是頭。
這是古代,包括現在最標準的筷子。自從一次性的筷子問世之後,筷子就改變了傳統的形象了,五花八門。方頭的筷子,比較確定的證據是明代出現的,明代以前的筷子都還沒定型。杭州的蕭山有個跨湖橋遺址,發現了幾只小木棍,有一對大小形狀比較接近,大概有十幾厘米長的木棍。發掘者覺得它應該是筷子,因為一端還刻有一些符號,可能是特別的符號。這個符號有點像後來算卦用的數字元號。筷子在早期,在漢代的時候可以用來算卦,所以它是算籌碼。
一些漢代的圖像,餐桌上明確放的是筷子。唐代的壁畫上,桌子和椅子上放的有勺子有筷子,說明勺子和筷子在比較正式的宴會場合也都是要齊備的。《韓熙載夜宴圖》上,也有筷子和勺子。明清的時候就不用說,非常普遍了。清代人畫的《紅樓夢》插圖,也有筷子。
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筷子的放法也有特點。漢晉的時候是直著放的。在唐代,一雙兩雙、三雙四雙,是橫著放在桌面上的,勺子也是橫著放的。這種放法傳到了韓國、日本。
我們從宋代開始,筷子就改為直著放了。《清明上河圖》上,餐桌上的筷子是垂直放的。
可見,漢晉直著放,到唐代就橫過來,到宋代又直過來。這種變化過程是怎麼樣,或者為什麼要這樣,我們現在也不能說得很明白,只是看到了這種變化。
我講的是歷史的細節,講的是餐桌上的風俗,由這些細節可以看到我的傳統,你看到你現在的生活其實是受到傳統引導的。
最後,我引用德國的《法蘭克福匯報》2008年的一篇文章,標題是《廚房的勺子才是真正的文明權杖》。它先講了一個故事,商代伊尹輔佐湯王滅夏,他最早是一個棄嬰,被一個廚師收養長大,學會了做一手好菜。商王羨慕得不行,就把他請來做了自己的高參。這個伊尹就見了湯王,他就說全國各地有很多好吃的,我們必須怎麼怎麼樣才能得到這些東西,然後就講怎麼做菜,把治國的道理講得跟做菜的道理一樣。這就是後來老子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文章作者就發了感慨,說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歷史是多麼神奇,廚房的勺子才是真正的文明權杖,美味是消除野蠻的最佳武器。好人吃好,壞人吃壞。想世界變得更美好就應該從廚房下手,建議應該把安理會改成廚師技校。
我們有很多廚師當大官的,在歷史上。廚師很受尊重的,一個軍官打了敗仗以後為了活命逃命可以扮成一個廚師,不然的話小命就丟了。這個結語就是說我們對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小事,不僅僅是健康、文化上的小事,可能還是有關人類命運的政治,升華到這方面的大事情,甚至是有關國際政治生活的大事情。
㈦ 叉子是誰發明的
對於刀叉,我們也是有發言權的,因為一開始中國祖先也是用刀叉而不是筷子,也就是說刀叉是中國人發明的,歷史上也曾出土過很多刀叉文物。
距今大約7千年前,為了對付肉食類,新石器時代的人生活當中最好的餐具是刀,只不過當時人們把這種刀具叫做「匕」。
可以想見,聰明的中國古人就把刀最先應用於飲食之中。
中國出土的青銅匕,具有兩種實用功能:一是相當於勺子,二是相當於餐刀,可以切可以撈。
考古發現,從西周到戰國,先後流行過青銅勺形、尖葉勺形和長柄舌形餐刀。窄柄舌形餐刀從春秋到宋元一直用了兩千多年,製作材料有青銅、銀、金等。
在餐具刀之後,接著出現的就是叉子。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我們的先人就開始使用餐叉了。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些骨制餐叉,是三齒狀的。這種餐叉,跟我們現在用的西餐餐叉形狀、大小非常接近。
在我國商代的一些遺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都表明商代時刀叉是人們使用的主要餐具。而且當時它和勺子、骨刀同在,表明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另外在洛陽的一個戰國墓里頭出土了50多件銅刀銅叉,說明戰國也用刀叉。
甘肅酒泉出土過東漢銅餐叉,廣東出土過東晉鐵餐叉,甘肅漳縣出土過元代的餐叉,和餐刀一同出土,同時在山東嘉祥也出土了刀叉,還有專門放置刀叉的竹鞘。
被認為是餐具的筷子最早出土文物是安陽殷墟1005號墓發現的6支銅箸頭,所以商代被認為是最早使用筷子的時代,之後筷子逐漸取代了刀叉,戰國時已經成為了主流,從此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使用筷子了。
為什麼筷子會取代了刀叉?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結果。因為在商周時期,中國的烹飪技術進入到飲食的文明時期。這個時期吃飯時無需再用刀叉進行分割,因此便使用筷子直接夾入口中。
那麼對於今天使用刀叉的西方人古代社會用什麼吃飯呢?那就是不用餐具!
在很多畫作中,我們可看到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吃飯都是用手,當時最強盛的羅馬貴族最時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為了區分地位的高低,王室和貴族是用三個手指,不能像平民用五個手指。所以,叉子一般都是三齒。
事實上西方人用餐叉的歷史並不太長。西方學者認為,西餐普遍用餐叉是16世紀開始的,有的認為還早一點,但頂多能推到是拜占庭帝國時候開始的。
中國飲食文化中刀叉和筷子的使用,傳到了歐洲之後,因為西方飲食特點,刀叉顯得比較實用,可以切肉切麵包,而筷子卻不太實用,所以西方人只接受了東方飲食文化中的刀叉。
㈧ 歐洲人是什麼時候開始用刀叉作為餐具的
大約在13世紀以前,歐洲人在吃東西時還都全用手指頭。在使用手指頭進食時,還有一定的規矩:羅馬人以用手指頭的多寡來區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齊下,有教養的貴族只用三個手指,無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這一進餐規則一直延續到16世紀,仍為歐洲人所奉行。
叉子:進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現在11世紀的義大利塔斯卡地區,只有兩個叉齒。當時的神職人員對叉子並無好評,他們認為人類只能用手去碰觸上帝所賜予的食物。有錢的塔斯卡尼人創造餐具是受到撒旦的誘惑,是一種褻瀆神靈的行為。義大利史料記載:一個威尼斯責歸人在用叉子進餐後,數日內死去,其實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去;而神職人員則說,她是遭到天譴,警告大家不要用叉子吃東西。
12世紀,英格蘭的坎特伯爵大主教把叉子介紹給盎格魯一撒克遜王國的人民,據說,當時貴族們並不喜歡用叉子進餐,但卻常常把叉子拿在手裡。當作決斗的武器。對於14世紀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來說,叉子仍只是舶來品,像愛德華一世就有7把用金、銀打造成的叉子。
當時的大部分歐洲人,都喜歡用刀把食物切成塊,然後用手指頭抓住放進嘴裡;如果一個男人用叉子進食,那就表示,如果他不是個挑剔鬼,便是一個「娘娘腔」。
18世紀法國因革命戰爭爆發,由於法國的貴族偏愛用四個叉齒的叉子進餐,這種「叉子的使用者」的隱含寓意,幾乎可以和「與眾不同」的意義畫上等號。於是叉子變成了地位、奢侈、講究的象徵,隨後逐漸變成必備的餐具。
餐刀:西方餐具中至今仍保留了刀子,其原因是許多食物在烹調時都切成大塊,而在吃的時候再由享用者根據個人的意願,把它分切成大小不同的小塊。這一點與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在烹調開始前,將食物切成小塊的肉絲、肉片等然後再進行加工的方法不同,也許這便是西方烹調技術一直落後於東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餐刀很早便在人類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1.5億年前,人類的祖先就開始用石刀作為工具,刀子掛在他們的腰上,一會兒用來割烤肉,一會兒用來御敵防身;只有有地位、身分的頭領們,才能有多種不同用途的刀子。
法國皇帝路易十三在位期間(公元1610年—公元1643年),深諳政治謀略的黎塞留大公,不僅在使法國躋身於歐洲的主要強國之列作出了貢獻;即便是對於一般生活細節,這位樞機主教也很注意。當時餐刀的頂部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樣呈橢圓形狀,而是具有鋒利的刀尖。很多法國的官僚政要,在用餐之餘,把餐刀當牙簽使用,用它來剔牙。黎塞留大公因而命令家中的僕人把餐刀的刀尖磨成橢圓形,不準客人當著他的面用餐刀剔牙,影響所及,法國也吹起了一陣將餐刀刀尖磨鈍的旋風。
湯匙:湯匙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亞洲地區就出現過湯匙。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經發現過木、石、象牙、金等材料製成的湯匙。
希臘和羅馬的貴族則使用銅、銀製成的湯匙。15世紀的義大利,在為孩童舉行洗禮時,最流行的禮物便是送洗禮湯匙,也就是把孩子的守護天使做成湯匙的柄,送給接受洗禮的兒童。
餐巾希臘和羅馬人一直保持用手指進食的習慣,所以在用餐完畢後用一條好毛巾大小的餐巾來擦手。更講究一點的則在擦完手之後捧出洗指缽來洗手,洗指缽里除了盛著水之外,還飄浮著點點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則在缽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桔花。
將餐巾放在胸前,其目的是為了不把衣服弄臟,西餐中常有先喝湯的習慣,一旦喝湯時弄臟了衣服,便常會讓人整個的一餐都吃得很不愉快。
餐巾發展到17世紀,除了實用意義之外,還更注意觀賞。公元1680年,義大利已有26種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侶的諾亞方舟形,貴婦人用的母雞形,以及一般人喜歡用的小雞、鯉魚、烏龜、公牛、熊、兔子等形狀,令人美不勝收。~~
㈨ 筷子應該怎麼使用筷子的歷史有多久
筷子,中國傳統餐具。筷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飲食工具。可以製成筷子的材料非常多,有竹、有木、有瓷,也有象牙、金屬等等。筷子,即使我國的一個文化標志之一也就是飲食文化,也是世界最常使用的一種餐具。最早是由我國發明,後來才流傳到了海外,比如朝鮮、日本等等國家。在我國,我們非常習慣使用筷子來夾取食物進食,但是在某些國家比如印度等等他們則是更加習慣直接用手抓取食物。
筷子的使用方法並不唯一。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使用筷子的手勢,只是差別不大。筷子有兩根,放在上下兩個地方,然後上面的筷子主要由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三個手指一起控制。之後只要能夠把下面的筷子固定住,每次動筷子的時候只動到上面的筷子,然後夾取食物的時候,食物可以很穩定的被夾持住,那麼就是正確的使用方法了。
㈩ 筷子和叉子的歷史哪個更悠久
刀叉5800年前;筷子6600-5500年前
最近讀了《休閑讀品·天下》2012年第1輯《恍若同世》一文,文章作者前往半坡、河姆渡古人類遺址實地探訪後,向我們描繪了一幅上古人類的生活畫卷。文章對上古人類的衣食住行及娛樂進行了系統的描述,有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
作者參觀文物時發現,在早期人類生活中,曾出現過骨質刀叉作為餐具(青海同德縣的宗日遺址),距今已經5800多年歷史。在我印象中,中國的古人似乎就是用手直接抓飯,加上《論語》中曾說過「勿摶飯」,似乎更是印證了這個看法,然後就是開始大規模使用筷子,之前從沒聽過哪一時期有刀叉作為餐具。事實上筷子出現時間也極早,江蘇高郵龍虯庄遺址出土有42件骨筷,它們的發現可以把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時間追溯到6600~5500年以前。早期的人類在筷子和刀叉中作出了抉擇,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評論說,「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