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鐵觀音的歷史有多久
原產於安溪縣西坪堯陽。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
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鄉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二是「王說」。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岩(今西坪鄉南岩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1732)中副貢,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旁。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鐵觀音」。
『貳』 安溪鐵觀音茶歷史多久
福建安溪是我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安溪產茶始於唐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安溪鐵觀音的歷史在宋、元時期,鐵觀音產地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據《清水岩志》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安溪鐵觀音的歷史在到明代產茶稍盛,明嘉靖《安溪縣志》有「茶,龍涓。崇信(今龍涓。西坪。蘆田)出者多」。「常樂。崇善等里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武夷從唐朝起生產蒸青團茶,明末罷貢茶之後,茶農積歷代制茶經驗的精髓,創制了武夷岩茶。清初,安溪茶業迅速發展,相繼發現了黃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這些品種的發現,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清代名僧釋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的詩句,這說明清代時已有溪茶生產,安溪茶農創制了烏龍茶。鐵觀音屬於什麼茶,烏龍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是我國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之一。烏龍茶採制工藝的誕生,是對我國傳統制茶工藝的又一重大革新。安溪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韻味和超群的品質備受青睞。
在安溪鐵觀音的發展歷史中,安溪茶最為著名的「四大名旦」是鐵觀音。黃金桂。本山和毛蟹。鐵觀音的功效其中,鐵觀音聞名海內外,被視為烏龍茶中的極品,且躋身於中國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韻長。醇厚甘鮮。品格超凡而馳名中外。
新中國成立後,安溪茶業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特別是其生產了烏龍茶中的珍品鐵觀音,奠定了安溪作為中國名茶之鄉的地位。安溪鐵觀音的歷史有了較大的飛躍。
改革開放後,在安溪人不懈的努力下,茶業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了安溪縣支柱產業和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
1995年3月,安溪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
1999年,安溪縣鐵觀音茶園面積約8.5萬畝,總產約4500噸,佔全縣茶葉總產量的32.8%。茶葉主產區為西坪、祥華、感德、劍斗、虎邱等鄉鎮。
2001年,安溪縣被農業部確定為「第一批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基地縣」,並被農業部、原外貿部聯合認定為「全國園藝產品(茶葉)出口示範區」。
2002年,安溪又被農業部確認為「南亞熱帶作物(烏龍茶)名優基地」。目前,茶業已成為安溪縣的特色產業,全縣有60%的人口涉足茶產業。
『叄』 鐵觀音茶有多久的歷史了
其創制年代,據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清上明制茶法》載:「青茶(即烏龍茶)起源: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創制發明了青茶,首先傳入閩北後傳入台灣省。」鐵觀音因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先後傳遍閩南、閩北、廣東、台灣等烏龍茶區。20世紀70年代,日本颳起「烏龍茶熱」,烏龍茶風靡全球。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廣西等部分綠茶區紛紛引進烏龍茶製作技術,進行「綠改烏」(即綠茶改制烏龍茶)。目前我國烏龍茶有閩南、閩北、廣東、台灣等四大產區,以福建產制歷史最長,產量最多,品質最好,尤以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岩茶聞名於海內外。 距今已有288年的歷史
『肆』 茶有多久歷史了鐵觀音呢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葯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親而解之」。據考證: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神農氏、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葯用開始的。
鐵觀音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據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清上明制茶法》載:「青茶(即烏龍茶)起源: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創制發明了青茶,首先傳入閩北後傳入台灣省。」鐵觀音因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先後傳遍閩南、閩北、廣東、台灣等烏龍茶區。20世紀70年代,日本颳起「烏龍茶熱」,烏龍茶風靡全球。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廣西等部分綠茶區紛紛引進烏龍茶製作技術,進行「綠改烏」(即綠茶改制烏龍茶)。目前我國烏龍茶有閩南、閩北、廣東、台灣等四大產區,以福建產制歷史最長,產量最多,品質最好,尤以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岩茶聞名於海內外。 距今已有288年的歷史
『伍』 福建安溪鐵觀音歷史多久
相傳,它最初是在安溪南山的觀音岩下被發現的,所以又有「南岩鐵觀音」之稱。在茶的天地中,安溪人絕對算得上是富家子弟。坐擁著一片出產好茶的青山綠水,將茶的品味和觀賞,貫穿於日常的生活中。而茶香四溢的「鐵觀音」,更是讓安溪人「斗」起茶來個個底氣十足。中國福建省安溪西坪鄉一帶,是「鐵觀音鐵觀音」的原產地。安溪地域有內外之分,鐵觀音主要產於西部的「內安溪」,這里群山環抱,雲霧繚繞,紅色酸性的土壤,非常適合鐵觀音的生長。所以,「安溪鐵觀音」的芽葉肥壯,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自清朝雍正年間形成加工工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鐵觀音」 茶樹,天性嬌弱,產量不大,所以便有了「好喝不好栽」的說法,「鐵觀音」茶從而也更加名貴。鐵觀音茶的採摘非常別致,它不是採摘稚嫩的幼芽,而是要等到新葉片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進行採摘。鐵觀音的製作綜合了紅茶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特點,屬於半發酵的品種,採回的鮮葉力求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搖青是製作鐵觀音的重要工序,通過搖籠旋轉,葉片之間產生碰撞,葉片邊緣形成擦傷,從而卻激活了芽葉內部酶的分解,產生一種獨特的香氣。就這樣轉轉停停、停停轉轉,直到茶香自然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剎青、揉捻和包揉,茶葉卷縮成顆粒後再進行文火焙乾,最後還要經過篩分、揀剔,製成成茶。「鐵觀音」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它條索捲曲,色澤砂綠,人們用沖泡 「功夫茶」的傳統方式來品飲「鐵觀音」,沖泡後,茶的湯色橙黃,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香高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鬥茶」的人們認為:柔軟、黃亮,帶有明顯「青蒂綠腹紅鑲邊」 的葉底更為正宗。其實,這正是搖茶所產生的效應,而這種現象又成為「鬥茶」中評判優劣的指標之一。名為「鬥茶」,實為「以茶會友」,手捧著「鐵觀音」的安溪人,正是用這種方式來找尋自己茶中的知音。
『陸』 鐵觀音茶好在哪有多久歷史了
龍井大紅袍很早就有了,中國的茶葉會如此風靡全國靠誰?不解釋
『柒』 安溪鐵觀音有幾年歷史
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清雍正年間,當時安溪茶農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制茶品質為最優。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問世後,迅速傳播到周邊的虎邱.大坪.龍涓.蘆田.尚卿.長坑等鄉鎮,因其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台灣木柵區。並先後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縣和廣東等省。這一時期,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
安溪鐵觀音的歷史久遠,據《安溪縣志》記載:福建安溪產茶始於唐末,興於明清,盛於當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古就有「龍鳳名區」、「閩南茶都」之美譽。1995年3月,福建安溪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2001年,福建安溪被農業部確定為「第一批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基地縣」,並被農業部、外貿部聯合認定為「全國園藝產品(茶葉)出口示範區」;2002年,福建安溪又被農業部確認「南亞熱帶作物(烏龍茶)名優基地」。2004年,安溪鐵觀音被國家列入「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產地】福建安溪鐵觀音屬於烏龍茶。主產區在福建安溪西部的「內安溪」,這里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福建安溪既是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也是全國名茶黃金桂的發源地,又是福建省烏龍茶出口的基地縣。
【特徵】福建安溪鐵觀音品質特徵是: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且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工藝】福建安溪鐵觀音的初制工藝要經過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文火烘乾十道工序,直至形成毛茶,經挑揀制為成品。
【功效】福建安溪鐵觀音不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飲,而且養生保健功能在茶葉中也屬佼佼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福建安溪鐵觀音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
『捌』 淘寶鐵觀音有多久歷史.
問別人吧,不太清楚
『玖』 福建安溪鐵觀音歷史多久
「鐵觀音」既是一種烏龍茶的名稱,又是茶樹的種類。相傳,它最初是在安溪南山的觀音岩下被發現的,所以又有「南岩鐵觀音」之稱。在茶的天地中,安溪人絕對算得上是富家子弟。坐擁著一片出產好茶的青山綠水,將茶的品味和觀賞,貫穿於日常的生活中。而茶香四溢的「鐵觀音」,更是讓安溪人「斗」起茶來個個底氣十足。中國福建省安溪西坪鄉一帶,是「鐵觀音鐵觀音」的原產地。安溪地域有內外之分,鐵觀音主要產於西部的「內安溪」,這里群山環抱,雲霧繚繞,紅色酸性的土壤,非常適合鐵觀音的生長。所以,「安溪鐵觀音」的芽葉肥壯,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自清朝雍正年間形成加工工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鐵觀音」 茶樹,天性嬌弱,產量不大,所以便有了「好喝不好栽」的說法,「鐵觀音」茶從而也更加名貴。鐵觀音茶的採摘非常別致,它不是採摘稚嫩的幼芽,而是要等到新葉片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進行採摘。鐵觀音的製作綜合了紅茶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特點,屬於半發酵的品種,採回的鮮葉力求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搖青是製作鐵觀音的重要工序,通過搖籠旋轉,葉片之間產生碰撞,葉片邊緣形成擦傷,從而卻激活了芽葉內部酶的分解,產生一種獨特的香氣。就這樣轉轉停停、停停轉轉,直到茶香自然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剎青、揉捻和包揉,茶葉卷縮成顆粒後再進行文火焙乾,最後還要經過篩分、揀剔,製成成茶。「鐵觀音」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它條索捲曲,色澤砂綠,人們用沖泡 「功夫茶」的傳統方式來品飲「鐵觀音」,沖泡後,茶的湯色橙黃,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香高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鬥茶」的人們認為:柔軟、黃亮,帶有明顯「青蒂綠腹紅鑲邊」 的葉底更為正宗。其實,這正是搖茶所產生的效應,而這種現象又成為「鬥茶」中評判優劣的指標之一。名為「鬥茶」,實為「以茶會友」,手捧著「鐵觀音」的安溪人,正是用這種方式來找尋自己茶中的知音。鐵觀音只是閩南烏龍茶旗下的一個品種,由於名頭在外、經常被當作與綠茶、紅茶並立的一個大類,其實這是市場上的誤解。烏龍茶家族包括:閩南派系,安溪、華安、南靖、漳浦、平和、龍岩皆有產出;閩北武夷派系;廣東潮州派系;台灣省派系;其中閩南烏龍的主要品種包括:鐵觀音、本山、毛蟹、黃金桂、奇蘭、八仙、佛手、梅占、大葉烏龍等等,產量上毛蟹占據絕對主流,鐵觀音其次,之後是黃金桂、本山,此外的其餘子品種分布狹窄、總量更少。
『拾』 安溪魏氏鐵觀音是怎麼由來的鐵觀音現在有多久的歷史了
原產於安溪縣西坪堯陽。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
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鄉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
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
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
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
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
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
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
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似羅漢,
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
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二是「王說」。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岩(今西坪鄉南岩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貢,乾隆十年
(1745)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
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旁。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遂移植南軒之
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
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
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
「鐵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