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唯一一次對特大地震做出准確預報的是哪個國家地震發生在這個國家哪個地區具體日
中國,1975年2月4日的遼寧海城地震被中國地震界視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准確預報的強震,聯合國迄今為止只承認了這一個准確預報的地震案例。
2. 都說地震不可預測,人類史上唯一的地震精確預測,遼南地震又是怎麼做到的
有可能只是湊巧了,當年的遼南地震發生在1975年,唐山地震發生在1976年,遼南你能避免,唐山你就發現不了唄,若真的是因為遼南地區可以預測地震,我國的地震破解了,那為啥相差一年的唐山沒發現呢,可能是因為相差的時間短沒普及,那為啥如今的四川九寨溝也發現不了呢?
遼南地震是我國唯一一次預報成功的大地震,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除了預測成功當地政府還組織了民眾撤離,大大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就在群眾全部撤離等待的時候,發生了7.3級地震。
這個地震說白了就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很多前期鋪墊,為後期做了准備,地震不是每次都這樣,給你個預示,讓你做好准備,告訴你,我要來了,你准備好,所以遼南的地震預測與其他地方的地震不同,所以不能相提並論。
3. 世界上唯一成功預測出的地震是哪一次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預測地震的案例--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7.3級地震。
由於我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
在當時的這種條件,在人口密集程度的情況下,發生一次7.3級地震,如果沒有這個預報的話,可能要死十萬人以上,海城地震至少可以說減少了近10萬人的人員死亡。僅僅亡1328人,震驚世界,連美國佬也派人來考察學習。
4. 世界上第一個預報成功並取得明顯減災實效的地震是哪個地震
當年海城地震
5. 世界歷史上首次預報成功七級以上大地震的國家是中國,具體是在哪一次地震中
1975年遼寧海城7級地震。
1975年2月3日18時,海城—營口地區發生了一次3.1級地震,緊接著地震頻次逐漸增加。地震專家們分析了地震活動的發展趨勢,並結合全省各地提供的近2000條前兆信息,於4日零時及時向省政府發出了遼寧海城—營口將要發生大震的預測。省政府於2月4日上午10時發出通報,要求落實防震、抗震工作。當天19時36分,震級7.3的大地震發生了,我國首次實現了對7級以上地震的成功預警。在海城地震發生後,聯合國確認海城地震預報為人類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次對強震作出的准確臨震預報。即便是被聯合國承認的惟一一次准確預報地震的先例,它的功臣們也把「湊巧」這個因素放在重要位置。
再補充一點,其實1976年唐山地震前,已經有專家學者意識到京、津、冀地帶會有地震,因為離北京很近,所以即便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中央也立即成立專門調查小組前往這些地區去做進一步的實地研究。調查組也已經到訪了唐山,指出有強震的可能。但當時如果大面積的疏散安置,而後又沒有地震,是要背上政治包袱的,所以唐山市委遲遲沒有行動,想再等更確定性的消息。此時唐山大地震發生了。這裡面只有一個縣長,比較謹慎,在和調查組的科學家深入交流後,全縣進行防震動員,這也是唐山大地震沒有受到太大損失的一個縣——青龍縣。
6. 世界上首次成功預報取得明顯減災實效的地震有哪些
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營口地區發生了7.3級強烈地震。由於地震工作者的成功預報,我國在防震減災方面第一次取得了世界最佳效果,被世界科技界稱為「地震科學史上的奇跡」。
海城市地處遼東半島北部,隔渤海灣與山東半島遙遙相望。從地質發育上看,遠在1000多萬年以前,這兩個半島還是一個整體陸地。由於渤海灣地區受北東向和北西向的沉降作用,導致今日略呈斜十字形的渤海輪廓。地勢自北向南緩傾,海拔為20~50米。這是北東向的汕燕溝—營口斷裂、海城—金州斷裂和鴨綠江斷裂等長期活動對地貌控制的結果。
1975年1月中旬,遼陽、本溪、鞍山、大連等地大量井水和動物出現了異常情況。有關部門對遼寧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研究,指出遼東半島的營口至金州一帶和丹東地區上半年可能發生5~6級地震,是1975年全國重點監視區之一。1975年1月15日,海城地區發生一些小震。該地地震觀測站密切監視各種儀器變化,並加強與各種群眾測報網點的聯系,掌握了大量的觀測數據和各種前兆。2月3日早晨,土地電突變,地傾斜傾向東南。晚上該站又接到果樹一場「震次頻繁、聽到響聲」,以及毛祁葫蘆峪「震動感覺明顯」的報告。根據上述情況,他們推測震級將升高,震中范圍將擴大。2月3日晚向上級作了可能有大震發生的預報。2月4日10時30分,遼寧省委向全省電話通報,相繼又向鞍山、營口兩市發出了具體防震批示,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
7. 世界上第一次取得明顯減災實效的成功地震預報是
1975年2月4日,在海城發生的7.3級強烈地震,波及九千平方公里,受災人口八百萬,由於我國科學家對海城地震做出了成功預報,有1328人遇難。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雖已時過30年,但對全世界地震預報科學探索和防震減災工作還正在產生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如果沒有這次預報 當時海城 過半數人 就要回天堂了 效果不亞於唐山地震(中國房子都是豆腐渣)
8. 1975年二月十日我們成功的預報了哪裡的地震
海城地震是1975年2月4日發生於中國遼寧省海城的大地震。1975年2月4日北京時間19點36分,在遼寧省海城、營口縣一帶(東經122°50',北緯40°41')發生了強度是里氏7.3級(矩震級7.0級)的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為16-21公里。
由於中國科學家對該次地震進行了准確預測並及時發布了短臨預報,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僅占總人口數的0.22%。其中,死亡1328人,占總人口數的0.0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占總人口數的0.2%。部分人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在正確預測地震的基礎上,由官方組織撤離民眾,明顯降低損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在海城地震發生後,聯合國確認海城地震預報為人類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對強震作出准確臨震預報。
9. 我國成功預報地震的實例有哪些
(一)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的成功預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海城地震被中國地震界視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准確預報的強震。聯合國迄今為止只承認了這一個准確預報的地震案例。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使可能導致超過10萬人的死亡人數降低到1300多人。
1975年2月3日,工作於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結束了對沈陽水庫一個月的觀測後,到營口探親。2月4日早上,營口發生了有感地震,他趕到營口市科技局和地震辦參與工作。根據地震台源源不斷報上來的數據,他在2月4日中午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推測,在2月4日晚12點左右可能會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
在做出這次短臨地震預報前,該區地震也引起政府和工作部門的重視。1974年6月國務院轉發的中科院的69號文件中,鎖定了幾個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京、津、唐、渤、張,「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備六級以上地震的突然襲擊……」。營口地區不斷出現地震前的徵兆,當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測和鎖定大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1975年1月,遼寧省革命委員會發布了地震情況通報:丹東、營口、旅大、盤錦地區有發生5.0~6.0級地震的可能。從2月1日到2月3日,地震監測設備監測到小震增強。
2月4日凌晨,遼寧省革命委會地震辦公室發布簡報稱,即將發生5.0級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點50分,一場4.8級的地震發生了。這場地震讓李志永和近一個月在水庫的觀測結果以及9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經驗聯系起來。下午市裡有個關於地震的緊急會議,李志永的這個推論被在會議上傳達,會議要求通過街道辦等基層組織傳達給市民。
在海城地震發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須做好抗震准備,睡覺不能關燈鎖門,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電影,建議居民不要進屋睡覺等。
(二)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地震1976年5月,雲南龍陵發生了7.3級和7.4級兩次地震。這兩次地震都是有預報的。1970年5月龍陵地震辦成立,1973年曾預報3年內龍陵會發生5.0~6.0級地震的可能性。1975年又預報1年內會發生5.0~6.0級的中期地震預報。1976年4月上旬,土、地、電有異常。4月下旬,水及電流等出現同步異常,經過反復會商認為在6月1日至10日在龍陵縣100千米范圍內,可能發生5.0~6.0級的地震,並將會商結果上報保山地震辦,同時向縣委辦公室匯報了短期預報情況。5月29日19點左右在龍陵發生5.2級前震,這時在家的李文煌、趙松茂兩人緊急會商認為:「大震還在後頭。」李文煌馬上找到主管的縣委副書記,當時的縣委書記楊茂春得到消息後,迅速跑到地震辦,趙松茂緊急告訴他「大震還在後頭」。楊茂春聽後,馬上回去第一個電話就是讓縣醫院馬上疏散,第二個電話告訴電影院停止放映,人員要疏散。趙松茂抓緊起草地震預報廣播稿。當時李文煌在室外突然看到一條橘紅色光帶在西北邊出現。當即判斷這是大震前兆,並跑回值班室敏捷地拉響了警報,緊接著李文煌拿著趙松茂寫好的預報廣播稿向廣播站奔去,行走在途中(19點58分)第一次大地震發生了,廣播站被震壞了播不出去。
龍陵地震辦對這次大地震做了長中短期預報,基本上是成功的。因此受到國務院辦公廳的通報表揚,辦公室受到中央慰問團團長、副總理吳桂賢的親切慰問。
(三)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1976年8月16日、22日和23日松潘、平武發生7.2級、6.7級和7.2級地震,震前地震部門作了預報,政府採取了防禦對策和措施,減少了損失。
1975年11月20日至25日,四川省召開地震趨勢會商會議,提出「1976年上半年松潘、茂汶地區存在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危險」。1976年1月,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議肯定了上述意見。2月,國家地震局在《關於1976地震趨勢的意見》中,指出「在川、青、甘交界一帶存在發生較強地震的背景下,尤為值得注意的地段是川北的松潘至茂汶一帶」,並將其列為全國第二重點加強監視的危險區。
1976年6月12日,省地震部門向國家地震局、四川省計委、四川省軍區呈報了《關於我省近期震情報告》,提出了「近1~2月內,我省龍門山斷裂帶中南段,即茂汶、川北—寶興、天全、蘆山一帶可能發生6級地震」的意見。6月14日,省地震部門召開了緊急會商會議,發出了《地震簡報》第二期,提出了龍門山斷裂帶中南段,茂汶、北川至康定在1~2個月內,特別是6月下旬要注意,可能發生6.0級左右地震的預報意見。當時提出,主要注意兩個地區:一是茂汶、北川、汶川一帶,二是天全、瀘定一帶。第2期地震簡報發出後,中共四川省委和國家地震局對此非常重視。6月22日,成都召開了南北地震帶中段近期地震趨勢會商會議,認真分析和研究了各種異常資料,進一步提出了近1~2個月內(8月底以前)龍門山斷裂帶中南段有發生6.0級或6.0級以上地震的危險。中共四川省委根據省地震部門的匯報和會商中一些同志認為有7.0級以上地震的意見,在川委發(1976)30號緊急通知中明確提出「我省龍門山斷裂中南段近期可能發生7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對測、報、防、抗、救作出部署,要求阿壩、綿陽、溫江、雅安、甘孜等地、市、州及有關各縣加強黨對防震工作的領導,扎扎實實地做好本地區的防震工作。
1976年7月31日、8月5至6日,四川省地震部門連續召開了專群結合的震情會商會,對專業台站和群眾測報資料、宏觀異常等進行了分析,並於8月2日、7日接連發出《地震簡報》第五、六期,指出在8月份,特別是8月13日、17日、22日前後,在龍門山斷裂中南段,茂汝、北川或康定、瀘定一帶可能發生6.0級或6.0級以上甚至7.0級左右地震。中共四川省委立即指示四川省防震指揮部和四川省地震辦公室於8月12日凌晨緊急電告綿陽、阿壩、溫江、成都等地、市、州和各地震台站,並轉地震危險區各縣,自8月12日凌晨起進入臨震戒備狀態,要求做好人畜轉移,郵電、交通、物資、衛生等部門及有關部隊做好應急准備,一旦地震發生,立即奔赴災區進行抗震救災。
這次地震預報的成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減少了人員傷亡,3次地震僅造成38人死亡,重傷150餘人,傷600餘人。若無預報和預防,人員傷亡數將是數倍或更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緩解了唐山地震的負面效應,取得了人們和社會對地震科技人員和防震減災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友人的贊揚和高度評價,為國家爭得了光彩和榮譽,推進了國際的學術交流,先後接待了日本、美國等14個國家的地震代表團21批次。培養鍛煉了一支地震科技隊伍,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四川省科學大會獎、四川省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一等獎。
(四)1976年11月7日四川涼山州鹽源縣強震1976年11月7日,四川涼山州鹽源縣發生6.7級強震。同年12月13日,在原震區附近又發生了6.4級地震。本次地震的成功預報,為地震預報提供了很好的實例。
鹽源—寧蒗地區中強地震與龍門山地震帶北段松潘和南端康定地區強震的對應關系、地殼垂直形變長趨勢異常、地電阻率趨勢性異常、理塘毛埡溫泉趨勢性異常等異常綜合分析研究,在1976年9月中旬,四川省地震局召開的川西南地區震情會商會議上正式提出:1976年冬天年底以前,川滇兩省相鄰鹽源、寧蒗一帶地區,有可能發生5.0~6.0級地震,應認真注意監視。
在短期預測意見提出後不久,趨勢性異常即開始出現轉折,並不斷加速上升。地磁低點位移預示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已不遠了。接著11月1日和2日又先後出現了西昌台水氡突跳和地磁日變形畸變的突出臨震前兆異常。認為時機已到,立即組織地震綜合分析預報組會商,經分析研究討論,提出川滇兩省相鄰鹽源與寧蒗一帶地區,在11月10日以前最晚15日,有可能發生5.0~6.0級地震的臨震預測意見,並立即上報了四川省地震局。
1976年10月7日,地磁普遍出現低點位移。出現的台站有四川西昌、米易、攀枝花、馬邊、康定、道孚、甘孜、郫縣、馬爾康、松潘10個台和雲南的下關、昆明、思茅、通海4個台及甘肅蘭州、天水2個台共計16個地磁台。其中多數台在14點出現,4個台出現在15點和13點時間。
四川省地震局接到會商意見後非常重視,省地震局領導指示,通知西昌地震中心站和涼山州地震辦公室,要他們認真做好監視,並立即向州領導匯報,注意加強預防。11月7日鹽源地區就發生了6.7級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