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族文字創立多少世紀
藏族文字起源於公元七世紀,距今已有14個世紀。
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干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彌·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回國後引用梵文字母創制的。雍仲本教則認為藏文是從象雄文演變而來。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大臣吐彌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學、拜師。返藏後,仿梵文「蘭扎體」,結合藏文聲韻,創制藏文正楷字體,又根據「烏爾都體」創制藏文草書。但這一傳統觀點已受到許多學者的懷疑。他們以為創造藏文的並不是被人們一再頌揚的吐彌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贊干布時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來記錄原始宗教經典的。甚至有的學者傾向於認為「藏文是依據象雄文創制的。
❷ 藏族有幾千年悠久的歷史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6] 。
吐蕃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7] 。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7]
吐蕃時期
公元7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並10餘個部落和部族,統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一寫邏些,即今拉薩)。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於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關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賓王」。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200餘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6] 」。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帶綉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箱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入蕃後曾資助於田(今新疆境內)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譯經,並向唐朝求得《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於拉薩東郊。此次會盟時在唐長慶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商議今後「社稷如一」。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後所立),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此後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系[6] 。
唐蕃會盟碑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內訌和部族之間、邊將之間的混戰而分裂瓦解,出現眾多互不統屬的地方勢力。它們各佔一方,互相征伐,爭戰不已,竟持續了400來年。與此同時,從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藏傳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6] 。
宋元時期
從9世紀末開始,藏族內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區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並形成「阿里王系」及(後藏)「亞澤」王系、(山南)「雅隆覺阿」王系和(前藏)「拉薩王系」等。它們各自為政,不相統屬,有時還常常為各自利益互相侵襲劫掠,大小戰爭頻繁。
「涼州會盟」唐卡
這一時期,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藏傳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在宋金時代,藏族各地方政權又加強與中央政權的聯系,有些地方首領受到中央政權的冊封。「茶馬互換」等藏、漢貿易有了較大發展。
1244年秋蒙古宗王闊端代表蒙古汗廷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這塊土地上成功舉行了「涼州會盟」。[8]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元初,首次設置中央機構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等地的軍政事務。宣政院使(主管官員)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師舉薦的僧人擔任
❸ 藏文有多少年歷史
五千年
❹ 西藏歷史最早有文字記錄是什麼時候
西藏發源:7世紀,吐蕃王朝興起,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漢文典籍用「吐蕃」來稱呼吐蕃王朝,同時也指吐蕃王朝所佔有的地域,有時還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為族稱。 (1)「吐蕃」一詞的含義和來歷至今在學術界還有不同的解釋,或認為源於藏語,或認為源於吐谷渾語,或認為源於突厥語,或認為源於漢語對南涼禿發氏的稱呼,仍然難以得出結論 (2)不過從敦煌出土的藏漢對照的詞語文書看,至少在吐蕃王朝的中期以後,「吐蕃」似乎應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稱bod的對應詞,是bod的音譯。實際上,bod作為地域和部族的名稱,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現,最初可能是對苯教的法師的稱呼,後來成為對苯教的稱呼,再後來成為某些部落聯盟的名稱,以後又成為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稱。藏文史籍中說,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種部落集團統治過,其中有兩次是用bod khams來稱呼其統治的地域 (3)吐蕃王朝興起後,用bod作為自稱,在與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來對應唐朝的自稱「大唐」 (4)由於吐蕃王朝的統一青藏高原,高原的各個部落集團形成為一個民族,後來,吐蕃王朝的自稱bod演變成為藏族的自稱。
❺ 1藏語是什麼時候創造的
藏文(བོད་ཡིག),指藏族使用的藏語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適用地區主要有:中國境內的藏族人,以及尼泊爾、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內的一部分人。藏文屬於音位文字類的母音附標文字,[1] 關於藏文的起源有兩種說法。有學者認為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干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彌·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回國後引用梵文字母創制的。雍仲本教則認為藏文是從象雄文演變而來。
據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大臣吐彌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學、拜師。返藏後,仿梵文「蘭扎體」,結合藏文聲韻,創制藏文正楷字體,又根據「烏爾都體」創制藏文草書。但這一傳統觀點已受到許多學者的懷疑。他們以為創造藏文的並不是被人們一再頌揚的吐彌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贊干布時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來記錄原始宗教經典的。甚至有的學者傾向於認為「藏文是依據象雄文創制的[2] 」。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轉寫梵文字母。認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認為這種改造關系就是「能一一轉寫」的原因;而認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則認為這種能力是藏人為了能不有損地誦讀佛咒而改添定製的。不過,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轉寫梵文字母,藏、梵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文,藏文雖能毫不有損地復述出梵文的語音,卻對其意思仍毫無辦法,還是只能倚靠翻譯。另外,在漢藏語系諸語中、同時也在中國各族文字中,藏文的歷史長度、文獻豐富程度都僅次於漢文。
❻ 先學界認為 藏族文字出現在哪個朝代
藏族文字出現在唐朝時期。
藏文的創制
在松贊干布的治理下,吐蕃經濟一天比一天發達,實力一天比一天雄厚。不過有一個大問題讓他非常惱火,就是吐蕃當時有文字,但沒有統一的文字,沒有辦法發布政令,沒有辦法書寫法律,沒有辦法翻譯佛經,也沒有辦法和周邊鄰近的邦國進行書信聯系。不少國家派來使節,送來豐厚的禮品,還有用各種文字寫的書信。吐蕃王臣們也給他們准備了回禮,不過沒有辦法寫回信,只好通過翻譯口頭回答幾句,就把使節們打發走了。
其實,松贊干布從繼位開始,就想創制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後派出過幾批大臣,帶著大量的金砂、金粉,到南亞、西亞學習文字的創制方法。去的人,有的在途中被強盜殺害,有的在森林中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得熱病死亡。剩下幾個,都是兩手空空地回來了。
後來,松贊干布想起了一個能人,名叫吞米·桑布扎。他從小聰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松贊干布特意把他召進紅山宮,鼓勵又鼓勵,囑咐又囑咐,說我們吐蕃沒有文字,好比一個人沒有眼睛,一個武士沒有刀劍,走夜路沒有燈。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學回來,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情。他給吞米滿斗金砂和金粉,讓他帶著作為拜師求學的禮金;又給他充足的龍腦、冰片、檀香木等葯片,准備在途中祛暑防病。
吞米·桑布扎出發以後,松贊干布特意在吉雪沃塘北面的娘熱溝口修築了一座9層樓的宮堡,取名叫工噶瑪如,准備吞米·桑布扎學成歸來後,住進裡面安心創制藏文。
再說吞米·桑布扎和他的同伴,離開了吉雪沃塘,經歷千辛萬苦,翻過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騎著大象走出了老虎出沒的森林,走遍南亞各地,最後找到了精通聲明和文字學的大師婆羅門李敬,獻上金砂金粉,恭恭敬敬地提出了創制文字的請求。婆羅門李敬被他的熱誠和意志所打動,答應收他為徒。吞米·桑布扎在李敬身邊整整3年,學會了梵文、烏爾都文等南亞文字,又學習了文字的創制方法,最後帶著寶雲經、寶篋經、大悲蓮花經等經書佛典回到了吐蕃。
松贊干布熱烈歡迎吞米·桑布扎學成歸來,親自把他送進北郊的工噶瑪如宮堡,讓他在里邊集中精力創制文字。吞米·桑布扎住進去以後,從此閉門不出,像喇嘛修禪一樣,獨自一人在里邊待了很多個夜晚和白天。終於有一天早晨,他派人報告:藏文已經創制出來了!松贊干布像撿到馬頭那樣大的金子一樣高興,立刻帶領各位大臣騎馬趕到北郊。吞米·桑布扎已經把創制好的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書寫在周圍的岩石上。他說,我仿效蘭扎文創制了藏文楷書體,仿效烏爾都文創制了藏文草書體,藏文字母共有30個輔音,4個母音,能拼寫出藏人所有的語言,表達藏人所有的意思。松贊干布說,感謝大臣吞米·桑布扎,他為我們吐蕃立了大功,他給我們吐蕃人民帶來了大恩大德。不過,文字只有吞米一個人會寫會念會使用不行,它要在我們整個吐蕃范圍里流行,特別是我和大臣們要帶頭熟悉和使用。今天我當著大家的面,拜吞米·桑布扎為師,第一個學習和掌握藏文。
從此以後,松贊干布把王政委託給幾位大臣處理,自己住進工噶瑪如宮堡跟吞米學習文字,據說這一學就是整整4年。在這期間,松贊干布不但學會和精通了藏文,還和吞米·桑布扎一起制定了十善法,這是用吐蕃文字寫成和頒布的第一個法律條文,也就是所有藏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規范。
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吐蕃臣民百姓歡聚在吉雪沃塘,表演各種歌舞戲曲,慶祝藏文的創制和十善法的誕生。松贊干布親自把吞米·桑布扎介紹給全體臣民百姓,稱贊他是吐蕃了不起的賢臣。藏文古史《賢者喜宴》中這樣寫道:
藏人之中七賢人,
吞米高為第四賢,
七賢絕非一般高,
首位當推大譯師,
藏人總抱大恩情,
焚香頂禮理應該。
藏文的三次釐定
每種文字創制之初都不可能十分完善,需要在運用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漸規范,日益完善,藏文同樣有一個發展過程。據藏文史籍記載,藏文在歷史上曾進行過3次較大規模的釐定規范,分別是8世紀中葉—9世紀初葉,9世紀中葉,11世紀初葉。
從8世紀中葉墀松德贊(730—797)至9世紀初葉墀德松贊(?—815)時期,是藏文的首次釐定規范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著名的九大譯師,其中白若雜納根據當時譯語的發展和規范需要,編寫了規范譯語的翻譯工具辭書《梵藏詞典》。這是藏文辭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吐蕃贊普墀祖德贊(熱巴巾,803—841,即漢文文獻《唐書》所記的可黎可足)時,集藏、印著名譯師,專設譯場,統一譯名,規定譯例,校訂舊譯經典,新譯顯密經典,進一步對藏文進行規范。藏史稱此為第二次釐定規范。這次規范中形成的藏文結構、拼寫規則、創造新詞語、表達新概念的規則至今未變。
對這次規范,藏文史籍如《賢者喜宴》中記載得比較詳細,主要內容有:第一,頒布釐定新詞術語的「法令」,確定工作主持人為缽闡布·貝吉允丹和定埃增二人。第二,確定了翻譯的三大原則,即翻譯要符合聲明學理論原則;譯文要忠實原文;譯文要通順易懂。第三,制定了音譯、意譯、直譯和改譯的方法。其中音譯規定:難以解釋的虛字詞或聲明理論不宜意譯的採用音譯;多義詞不能按它的某一義來譯時,採用音譯;一些詞意容易使人發生誤解或有歧義的,採用音譯。第四,規定4條注意事項。尤其規定,各譯場不得按各自方言土語翻譯和創造新詞術語,必須使用釐定規范了的語言;若確要創新字詞,必須理由充足而有根據,新創造字詞必須由贊普下詔批准後,方能使用。
這次文字釐定,嚴格而謹慎,成效很大。當時噶瓦·拜則、焦若·魯益堅參、相(尚)·益西德針等藏族譯師與印度班智達孜納彌札、達納希拉對舊譯典籍進行修訂,同時就顯密乘典籍如何譯法提出了處理方法,撰寫了《語合二章》,確立了聲明理論與藏語文互相吻合而又易懂的翻譯原則。還對藏文詞彙不規范以及譯語中存在的混亂現象,搜集整理編輯了一部標準的藏梵文對照詞典《翻譯名義大集》,共收詞語9565條,分283個門類,此書後收錄於藏文大藏經的丹珠爾部雜部。這一時期,吐蕃從天竺聘請了很多班智達來藏,與本土大譯師一起,按照規范了的藏文翻譯編寫了豐富的文獻典籍。
墀祖德贊時期對藏文的新規范,影響很大。目前通行的藏文基本保留了這一個時期修訂後的文字體系。某些原則和規定,至今仍閃爍著光芒。如上述第二條內容完全符合現代翻譯要求的「信、達、雅」三原則;關於音譯的原則規定也完全適用於現代。
吐蕃末代贊普達磨的五世孫阿里古格王意希沃之子大譯師仁青桑布(958~1055)同入藏的天竺班智達善護、德護、智護一起,共同修訂文字,釐定新譯語。藏史稱此為第三次釐定規范。
藏族歷史上的幾次文字改革,採取了調整藏文字母體系、簡化正字法、規范詞語,並立法推行等措施,不僅促進了藏文的標准化和規范化,還對藏文的統一和推廣應用,以及藏族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