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代嬰戲圖的象徵意義
像「百子千孫、子孫和合」等詞彙蘊涵了社會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和共同願望。《百子嬉春圖》就是直接寄寓多子多孫觀念的佳作。作品中描繪了新春佳節之時,孩童舞獅、奏樂、演影戲、放風箏等活動。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節慶活動,是一年的開始。漢代《尚書大傳》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人們舉行一系列的慶典活動來祭祀、祈福。在《百子嬉春圖》中多個場景體現了吉祥寓意,圖中放風箏情節在古代有釋放晦氣邪氣之意,嬰孩玩弄麒麟寓意「麒麟送子」。圖中另外還有琴棋書畫等藝事活動,體現出一種對後代的願望,各種各樣的活動烘托出一種充滿生機的百子百孫景象。「百子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特定的含義。由於百含多或者無窮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賀的良好願望發揮到一種極致的狀態。「百子」自然也就寓意子孫生生不息,體現生命繁衍的美好願望。蘇漢臣所做《百子圖軸》亦是這種寓意的典型作品,圖中雖然描繪的是一群孩童在夏日裡的廣場上扮演雜劇的游戲,但明顯帶有祈福意味。
《子孫和合圖》描繪三名孩童在宮廷花園中戲水,五爪龍紋藍彩瓷缸種植的粉紅荷花正在盛開。主題取童「子」、「荷」花的諧音而成「子孫和合」之寓意,白胖活潑的戲嬰飽含著追求福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此類作品還有《九九陽春圖》,其中陽是「祥」的諧音,取吉祥之意。《撲棗圖》中搶棗而食有「早生貴子」之寓。 以儺戲為題材的《五瑞圖》描寫了五個兒童帶著儺面具分別扮演不同的神,手拿道具舞,一派熱鬧喜慶的場面。儺戲在古代是元宵節舉行的巫術活動,「儺」是上古先民驅鬼逐疫、酬神納吉為目的的祭祀活動,起源於湖南西部的古黔之地。《說文解字》對「儺」的釋義為:見鬼驚詞,即鬼發出的驚呼聲。《辭海》解釋為古時臘月驅除疫鬼的儀式。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艾節、重五等等,為農歷五月初五,是夏季驅除瘟疫的日子。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流傳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蘇焯的《端陽嬰戲圖軸》描繪了三個頑皮的孩子戲耍的場景,其中一個調皮的孩童一手拿兩個石榴,一手拎著一隻用線繩系著的蟾蜍,正把蟾蜍往小夥伴頭上放,小夥伴害怕得連忙用手捂住頭,另一個孩子見狀沖上去,准備奪下蟾蜍解救夥伴,畫面被定格在這一瞬間,孩童的頑皮和可愛躍然紙上。蟾蜍是五毒之一,孩童以線繩系蟾蜍,有戲蟾、驅蟾之意。另外古代有石榴開百子之說,石榴果實多子被贊譽為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自古被視為吉祥之物,是多子多孫、多福多壽的象徵,此圖把蟾蜍和石榴放在同一孩童手中即有驅邪祈福的雙重用意。此外,蘇漢臣的《重午嬰戲圖》也是表現端午節驅害辟邪的作品。 在宋代嬰戲圖寫實生活類和具有象徵意義的兩大類別作品中,寫實生活類作品多是以滿足貴族的喜好和生活場景的記錄為目的。胡懿勛《中國古代人物畫女性與兒童圖像譜系研究》中指出「這種(嬰戲圖)創作是依照宮廷的習慣、禮制或貴族的實際需求而來,……單純地為了貴族的喜好或者記錄貴族子弟的生活景象,作為生活的圖像紀錄」。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嬰戲圖則吸收了諸多民間繪畫的因素,採用隱喻、假借、象徵等手法來寄託民眾信仰,寄託人們祈求平安、多子、多福等美好願望,具有較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兩大類題材分別從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作為出發點,使嬰戲圖更具鮮活的生命力和濃厚的文化承載力,構成了宋代特殊歷史境遇下的嬰戲題材繪畫的時代風貌。
⑵ 木偶戲的文化歷史是什麼
木偶戲的文化歷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藝術是藉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前16世紀初至前11世紀),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木偶戲的傳承意義(於文化歷史而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木偶戲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演出傳統的戲曲節目外,還表演話劇、歌舞劇、連續劇,甚至出演廣告等。與此同時,木偶戲也面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激烈競爭。傳統的木偶戲蘊藏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應加以扶持和保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木偶戲
⑶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雜技不但繼承了傳統的( ),還體現了齊魯雜技獨特的( ),和()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雜技不但繼承了傳統的高超技藝,還體現了齊魯雜技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地方色彩。
建國後,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雜技藝術推陳出新,不斷發展;山東雜技人才輩出,表演形式層出不窮,因此,山東又有「雜技之鄉」之稱。1959年6月,建立了山東省雜技團,遂成為全國有影響的大型雜技馬戲團體之一。山東雜技既繼承了傳統的高超技藝,又體現了齊魯雜技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色彩。許多優秀的創新節日,不僅在國內奪魁,而且還榮膺過國際馬戲節的金獎,並在山東的對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雜技團經歷了鞏固、發展的階段。在藝術上,基於傳統而不囿於陳俗,博採眾長,融會貫通,並以創新為主線,努力體現雜技藝術的美、難、新、奇,逐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當前,該團進入鼎盛時期,躋身於全國雜壇的前列,並在世界馬戲圈內享有盛譽。該團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高水平的雜技比賽,並屢獲大獎。
雜技的創新可以分為兩大層面:
(一)藝術觀念的創新:藝術觀念就是藝術思想,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觀念對於人的行為具有重大作用,正如馬克思主義所認為的:正確的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而雜技藝術的創新,也建立在藝術觀念的創新之上。
(二)強化創新意識:雜技作為一種集技巧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復雜的、特殊的藝術活動,必須通過創新為之不斷注入活力,缺少了創新,藝術就失去了生命力。
每一個雜技從事者和雜技藝術家都應當擁有創新的藝術觀念,不能局限在陳舊的思維中,要敢於創新、敢於超越、敢於突破,超越前人、超越自己。其實不僅僅是雜技藝術,每一項藝術都是這樣,就如美學家彭吉象先生所說:「藝術的生命就在於創造與創新。沒有創造,就沒有藝術。」
⑷ 請問,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皮影戲有著什麼樣的發展歷史
不知道大家對皮影戲這項民間手藝有沒有特別大的興趣,也不知道大家對它的了解有多少呢?皮影戲它除了皮影戲這個名字之外又被稱作影子戲或燈影戲,它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然後相信大家都知道,它就是在表演的時候,藝人們站在白色的幕布背後一邊操縱影人,然後一邊唱當地比較流行的曲子來講述故事,同時還可以配上一些樂器,它具有非常濃厚的鄉土氣息,並且流行的范圍是特別廣泛的。那麼大家知道他在我國的發展是怎麼樣的嗎?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傢具體的介紹一下。
最後以上內容僅代表小編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⑸ 5年級美術《墨石水仙》《柳岸遠山圖》《雜技戲孩圖》《書畫團扇》《向日葵》分別是誰的作品
《墨石水仙》-->潘天壽、《柳岸遠山圖》-->馬遠、《雜技戲孩圖》-->蘇漢臣、《書畫團扇》-->王同愈、《向日葵》-->梵高
⑹ 徵文走進雜技歷史,走進雜技故里
中國雜技的歷史 中國雜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萌芽。秦統一中國後,吸收各國角抵的優點,形成了一種娛樂性的雜技節目——角抵戲。 漢代,角抵戲的內容更充實,品種更豐富,技藝更高超。到東漢時,則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為中心,匯集各種表演藝術於一堂的新品種——「百戲」體系。 南北朝時期,各族藝術交流頻繁,使這一時期的雜技呈現出兼收並蓄,多姿多彩的特點,不僅民間基礎豐厚,而且各朝宮廷表演也異彩紛呈。 唐代時,一些節目得到了驚人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藝。其中「載竿」之藝極高,馬術節目也有很大發展,馴獸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自宋代起,雜技藝術開始從宮廷走向民間,創造了名目繁多的新節目。瓦舍、勾欄的興起使藝人有了易合易散的賣藝場所,此外,宋代還有了專業的雜技班和培養新人的「科班」。 宋代以後,雜技的社會地位江河日下。元朝建立後,雜技淪落為走江湖、耍把戲的江湖藝術。清代藝人則多以家庭親屬為基礎「撂地」演出,或靠趕會流動演出,以維持生計。至近代,雜技更被貶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解放後,雜技藝術獲得新生。雜技藝術從簡單的技巧表演發展到有樂隊、舞蹈、燈光等配合的綜合藝術表演。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當代中國雜技已成為深受全世界人民喜愛的藝術奇葩。 中國雜技的藝術特色 中國雜技的藝術特色,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特別重視腰腿頂功的訓練。中國雜技藝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戲法的演員也都要有扎實的武功基礎。 第二是險中求穩、動中求靜,顯示了冷靜、巧妙、准確的技巧和千錘百煉的硬功夫。如「走鋼絲」中種種驚險的表演,都要求「穩」。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從無到有,顯示人類的創造力量。 第四個藝術特色是輕重並舉,通靈入化,軟硬功夫相輔相成。最能表現這一藝術特色的是「蹬技」節目。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與輕捷靈巧的跟鬥技藝相結合。例如,在當代的《千斤擔》節目中,一位老演員手舉腳蹬同時舉起四付石擔和七、八個演員,負重達千斤以上,表現了超人的力量。 第六是大量採用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為道具,富有生活氣息,顯示了中國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系。 第七是古樸的工藝美術與形體技巧的結合。例如,「耍壇子」、「轉碟」等表演把中國的瓷繪藝術與雜技交融在一起。 第八是中國雜技有著極大的適應性,表演形式、表演場所均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第九是中國雜技有著嚴密的師承傳統,又與姐妹藝術關系密切。中國雜技的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但同時它又從戲曲、舞蹈、武術中吸收了大量的營養。 這些藝術特色構成了中國雜技的獨特魅力。 廣義的雜技是各種超常技藝的統稱,古代又稱為「雜伎」、「雜技樂」。在原始藝術綜合發展的階段,它與樂舞不分,成為當時文化的主導。在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百戲、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宮廷中,它與樂舞一樣,大展華彩、輝煌鼎盛。宋元(公元10~14世紀)以後,隨著古典舞受輕視,雜技也淪落江湖,被視為下九流。但一些前朝絕招妙活,依然代代相承,而且精益求精。中國雜技藝術在清末民初,流傳海外,飲譽歐美。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把民間流傳的角抵戲引入宮廷。漢代更將角抵戲發展為包括多種樂舞雜技節目的角抵百戲,其中弄劍、跳丸、倒立、走索、舞巨獸、耍大雀、馬上技藝、車上緣桿、頂竿、人獸相鬥、五案、七盤、魚龍漫延、戲獅等節目,盛極一時。根據記載,漢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6年在位)為了顯示國家的富庶廣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進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節目中有各種百戲技藝,還有外國雜技藝術家獻技。安息(古代波斯)國王的使者帶來了黎軒(今埃及亞歷山大港)的幻術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馬的魔術節目。這些技藝奇巧、場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來客對漢帝國的廣大和富強深為贊嘆,達到了漢武帝誇示帝國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諸國結好漢室,共同對付強敵匈奴的外交目的。異域奇技使漢代雜技藝術更加豐富發展。自此皇室每年都要舉行此項活動,這種年年增添內容的雜技會演大會,持續演出達64年之久,直到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唐代雜技在宮廷與民間並盛。皇室貴戚不僅在宴樂中欣賞雜技,而且在達官貴人的出行儀仗隊中,也常有行進中的雜技表演,如敦煌壁畫中的《宋國夫人出行圖》就是一例。唐代雜技不如漢代時那樣盛大,而且淘汰了角抵百戲中的一些節目,但保存下來的節目卻得到了驚人的發展,較之漢代有了新的特色,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藝。唐代的《明皇雜錄》中記載了一位宮廷歌舞伎王大娘表演的百尺頂竿,上面竟裝著一座木山,仿照仙山「瀛洲」、「方丈」形象,山上還有小孩手持紅色符節合樂歌舞。宋代(公元960~1278年)雜技從宮廷轉移到民間,從演出形式到節目內容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程朱理學的興起,封建倫理的充斥,使來自民間、富有生活氣息的雜技藝術受到排斥。除了諸軍百戲等帶有訓練性的節目,在皇室慶典表演之外,大多節目都淪為都會瓦子場所和鄉鎮流浪藝人的謀生方式。這種變化使一些排場豪華的大型節目消失,而多種多樣的小型節目,一家一戶或一個人表演的節目發展起來。彩戲法中的系列節目「劍、丹、丸、豆」等手彩技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以腰腿頂功為主要特徵的特技異技,也出現了不少絕活。明清時代(公元1368~1911年),雜技淪落江湖的情況未變,個人表演、父子師徒相傳的雜技更為發展,形成了小型多樣系列化表演,保持了許多古老技藝。一些特技在元明戲曲形成之際,被吸收入一些劇種,如蒲劇《掛畫》中的「椅技」,川劇中的「變臉」、「吐火」等。 特色、超常、神奇和險難異能是雜技藝術共同的審美特徵。 近年來中國雜技演員在國際比賽中屢次獲獎,中國成為舉世公認的「第一雜技大國」。
採納一下吧,謝謝……
⑺ 宋代嬰戲圖為何能成為歷史瑰寶
嬰戲圖展現的是孩童嬉戲的場景,蘊藉著古人祈求多子多福、兒女孝道等各種美好願景。宋代嬰戲圖通過繪畫整體風格和細節的描繪,生動展現著社會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生動有趣且富含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宋朝社會獨特的社會習俗以及文化特徵。
作為人物題材的一類畫作,嬰戲圖與中國傳統人物畫一脈相承,成為歷史瑰寶。嬰戲圖映照著了宋代畫家的藝術水準和世人的審美追求。
宋朝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生活的多樣化,為嬰戲圖提供了參照和源泉。宋代繪畫注重寫實精神,嬰戲圖也展現著宋代畫家對於生活的細微觀察,在嬰戲圖中我們能夠看到生機盎然的宋朝孩童生活,從中感受到宋朝社會的繁華和舒適。透過大量宋朝嬰戲圖,為我們了解宋朝社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指向,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宋朝的繪畫藝術成就,並領略宋朝繁盛社會。
參考文獻:《宋史》《夢粱錄》《南宋院畫錄》《宜浴溫泉》
⑻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
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個古老文化體系中唯一沒有中斷自身傳統的文化體系,它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條不曾間斷的文化長河中蘊藏著浩瀚精深、燦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先輩們一代代地將炎黃血脈凝結其中,世代相傳,直至今天。
作為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過程始終與燦爛的中國文明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著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顯示了人類在思想和實踐上所能達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國文明進程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各族人民構築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貫穿著一條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8)雜技戲孩圖體現了什麼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1、當在立法中確立傳承人的法定地位,明確傳承人的評選認定程序,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以期建立全國性傳承人名錄。
其中,需要釐定代表性傳承人與一般傳承人及與所在社群的關系;在家族傳承關系中釐定長門長子與技術優秀者之間的關系;尤其要釐定民間、專家評審與政府認定之間的程序關系。
2、應對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作出細密的規范,建立責任機制。據介紹,現在每年給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萬元,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8000元,「在某些地方,該款項存在被挪用的情況」。
3、建立或完善經濟保障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包括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宣傳、展示和交流、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尤當明確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傳習人。既可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福州的南音、海南的瓊劇等等納入中小學鄉土教材,亦可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疇。
⑼ 雜技對中國有什麼進步意義
中華雜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它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傳播和發展都起過重要作用。火葯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而火葯的最初使用卻不是作為武器,而是作為人們娛樂的雜技表演的音響與煙火效果的。三國時代的大發明家馬鈞在機械方面的不少創造發明,也都是為宮廷雜技百戲演出裝置道具而設計的。中國的雜技藝術甚至對外國科學家的發明產生過啟迪心智的作用。根據李約瑟教授的記敘,法國科學家孟高爾費(1740年~1810年)在發明降落傘前,就是由朋友介紹了東亞雜技演員運用雨傘作「走索」表演的防護道具而受到啟示的。運用雨傘作「走索」的防護道具是中國雜技演員的發明,至今在「走鋼絲」中仍被使用著。
雜技藝術自古就是吸收異域文明的舞台,早在漢代,遠至東羅馬帝國和天竺國的雜技藝人,就到中原表演,而中國雜技和樂舞更是盛唐時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西漸東傳的重要文化內容,當時古天竺國幻術極為發達,由僧人和藝人傳來的技藝也豐富了中國的雜技藝術。據日本坂本種芳的《奇術的世界》一書記載,中國的雜技與幻術是在唐玄宗開元十七年(
公元729年)傳過去的,當時在日本朝廷宮宴時演出的節目就有吞刀、吐火、植樹、走索等。也有人說傳去的時間還要提前。從日本正倉院珍藏的唐代藝術文物上,亦可得物證。其中有一唐代漆繪弓,背上描繪了生動而復雜的唐代樂舞雜技形象,竿戲即有兩種,女子載竿,四小兒攀緣架上;男子載竿,三個攀緣,頂端還有女童端坐盤中,下有吹笛、彈琵琵等多人伴奏,日本保存的《信西古樂人道圖》又稱《唐舞繪》更保留了許多唐代樂舞和雜技的生動形象,它既是雜技樂舞藝術研究的珍貴資料,也是中日
人體文化互滋互潤的物征。其中的「四人疊立」和「載竿圖」顯示的頂技與戴竿技藝,「吐火」和「弄玉」都顯示了中國雜技的水平。今天看來也是極有特色的「入壺舞」則是中國幻術中神奇的「遁術」之一「缸遁」,這種把幻術和柔術結合在一起的極富技藝性表演,正是中國雜技的突出特色之一。在近世傳統藝術中,雜技藝術是走向世界最早的項目,早在十九世紀末,中國戲法大師朱蓮奎就帶領雜技班子遠渡重洋在紐約獻藝,
他把三國時(公元220年-280年)左慈曾在東漢王朝的權臣曹操面前表演的「堂下釣魚」,傳授給美國魔術家維廉·羅賓遜。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雜技藝術更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組建國家雜技團的事情,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聘請羅瑞卿、廖承志、田漢、李伯釗等七人組成籌備雜技團工作組,這七人中有戰功卓越的將軍,有資深的戲劇家、導演和文化交流的領導人,由此可見國家對此事的重視。當時從上海、天津、北京、武漢徵集了一批優秀雜技節目邀集知名藝人來北京會試。從中挑選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雜技節目,
在李伯釗、周巍峙等新文藝幹部直接指導下, 經過一個月的集訓,
編排出了新中國第一台雜技晚會。這些節目有:「鑽地圈」、「耍花壇」、「車技」、「古彩戲法」、「手技」、「抖空竹」、「頂碗」、「耍花盤」(後稱「轉碟」)、「飛杠」、「大武術」等。這些傳統雜技節目經過初步整理,在服裝道具、音樂伴奏上都作了初步加工,使之面貌一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匯報演出,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肯定和鼓勵,並當場決定由這批藝人組成一個團體,出訪蘇聯和歐洲各國。周恩來總理命名該團為中華雜技團,1953年正式建團,改稱中國雜技團。
中國雜技團成立後,帶著中國人民的友好祝願和濃厚情誼,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先後出訪了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芬蘭、丹麥、瑞典、奧地利等十四個國家,通過這些負載著中華古老文明的雜技節目,使這些國家人民感受到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智慧、樂觀、文明的人民,中國是熱愛和平,與各國人民友好共處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