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吃檳榔的歷史
吃檳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代,食用檳榔之風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那時候的檳榔可是名副其實的貴族食品,一般人是吃不起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漢武帝兵征南越時,北方的士兵受不了南方的瘴氣,許多都生了疾病,有人看到掛滿樹梢的檳榔果煞是可愛,於是摘下來吃,食用了檳榔之後的患者竟然奇跡般地痊癒了。於是全軍服食檳榔,以解瘴 癘。
後來漢武帝勝 利凱旋,回長 安的時候帶回了許多南方的奇花異樹,當然也包括救了全軍性命的「有功神樹」檳榔。但是檳榔屬於熱帶樹木,難以適應北方乾燥、寒冷的天氣,無法成活。只能種植在南越,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台 灣和兩廣地區。
因此,漢武帝指定南越以檳榔作為貢品進獻,司馬相如在他著名的《上林賦》里羅列珍奇花木時寫道:「留落胥余,仁頻並閭。」留落、胥余、並閭都是指棕櫚或者類似棕櫚的樹木,仁頻就是檳榔。
B. 誰知到檳榔的歷史
嚼食檳榔塊是一種相當古老的習慣,廣泛地流行在東方世界--如孟加拉、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巴布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台灣、中國、印度及泰國,這種習慣同時亦曾興於斐濟、肯亞、模里西斯、南非、烏干達及坦尚尼亞等地的東印度人社區中。
歷史上檳榔塊的首次記載於文獻,可以回溯至公元前504年以梵文(Pali)所撰的斯里蘭卡史籍「Mahawamsa」一書,曾提及斯蘭卡公主以檳榔為禮物贈予照顧她的護士。另有一則故事溯及大約在公元56年,蘭宰相的妻子,學習反制其丈夫贈送檳榔的陰謀等,由於咀嚼不含石灰的檳榔,為了尋找此喪失的成分,而可以逃過危險的命運。
大約在公元前600年的Benares時代,Sushruta Sambita所著梵文手稿,亦曾述及檳榔的嚼食;梵文中荖葉的名字即稱之為「tam-bula」。公元916年,來自巴格達的旅遊者游記中,描述阿拉伯海沿岸、甚至遠及葉門、麥加均流行嚼食檳榔。歐洲人一直到馬可波羅所著「東方見聞錄」描述印度人將荖葉含於口中,才知道道亞洲人有嚼食檳榔的風俗。公元1664年荷蘭文獻記載由印度輸入馬來西亞麻六甲的檳榔曾課以稅金,而於公元1703年頒布禁止檳榔進口,這種措施乃是要保護當地種植者,而非要杜絕深根蒂固的嚼食檳榔習慣。「嚼食檳榔可謂印度大陸特有的風俗」,常被歐洲的旅遊者,成當地居民將此習性公開的表露出來。「紅色的唾液毀土地及衣物染色」,引述自公元1860年Tennent之描述「斯里蘭卡的人民,嚼食含紅灰及荖葉的檳榔塊與其它國家煙草有相似的習慣,三種成分混合在一起時,唾液呈現紅色,並且唇部似牙齒看起來似血液所涵蓋,雖然此種現象為大眾所厭惡,不分男人與女人、老人與年經人,自早上至晚上皆沉迷於奢侈浮華之習俗」 。
我國對於檳榔記載據,李時珍本草鋼目別錄記載,「賓與郎皆貴客之稱。稽含南方草木而狀言,交廣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則檳榔名義甚取於此,北宋哲宗年蘇東坡以嶺南人嗜食檳榔,以此敬客,東坡先生亦曾嗜食而雲:「中虛畏泄氣、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著齒隨亦苦,面目太嚴冷、滋味絕嫵媚」。台灣各地,沿習至今的風俗,在迎娶婚嫁之時有謝籃盛裝,此饕賓客之禮,流風不減,今日更盛;已由台灣地區南部及山地,逐漸北移。風行至今,嚼食者年齡層逐漸提早出現在青少年,市街到處林立的檳榔攤及檳榔一物難以為生的地步。海峽兩岸在此不謀而合;對岸的海南島,民眾亦有嚼食檳榔的風俗。日來兩岸交流更加頻繁,「台灣檳榔」的兜售也出現在對岸的風景勝地,以滿足遊客的需求。
嚼食檳榔與口腔癌發生的相關性,最早是在公元1860年Tennet的文獻,在其註解中描述歌倫布發現許多發生於頰部之癌症為嚼食檳榔者所具共有特性,而命為「嚼檳榔者之癌」。
C. 關於"檳榔"
【原植物】 檳榔 Areca catechu L.
喬木,高10~18米,不分枝,葉脫落後形成明顯的環紋。葉在頂端叢生;羽狀復葉,長1.3~2米,光滑,葉軸3棱形,小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30~70厘米,寬2.5~6厘米,基部較狹,先端小葉癒合,有不規則分裂。花序著生於最下一葉的葉基部,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達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數,無柄,緊貼分枝上部,通常單生,很少對生,花萼3,厚而細小,花瓣3,卵狀長圓形,長5~6毫米,雄蕊6,花絲短小,花葯基著,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較大而少,無柄,著生於花序軸或分枝基部,花萼3,長圓狀卵形,長12~15毫米。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6厘米,花萼和花辯宿存,熟時紅色。每年二次開花,花期3~8
月,冬花不結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分布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廣東等地,以海南為多。
本植物的雄花蕾(檳榔花)、未成熟的果實(棗檳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葯用。
【葯理】①驅蟲作用 檳榔鹼是有效的驅蟲成分。對豬肉絛蟲有較強的癱瘓作用,使全蟲各部都癱瘓,對牛肉絛蟲則僅能使頭部和未成熟節片完全癱瘓,而對中段和後段的孕卵節片則影響不大。體外試驗對鼠蟯蟲也有麻痹作用。檳榔鹼對蛔蟲也可使之中毒而對鉤蟲則無影響。檳榔與雄黃、肉桂、阿魏混合的煎濟給小鼠灌服,對血吸蟲的感染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與萱草根、黃連及廣木香一起用於治療小鼠血吸蟲病則無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 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煎劑和水浸劑對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製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與其中所含鞣質有關。
③對膽鹼受體的作用 檳榔鹼的作用與毛果芸香鹼相似,可興奮M一膽鹼受體引起腺體分泌增加,特別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時可使瞳孔縮小,另外可增加腸蠕動、收縮支氣管、減慢心率,並可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免應用後引起冠狀動脈收縮。1%溶液用於青光眼可降低眼壓,但作用持續較短,且對角膜有明顯的刺激性。由於增加腸蠕動,促使被麻痹的絛蟲排出。出能興奮N一膽鹼受體,表現為興奮骨骼肌、神經節及頸動脈體等。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擬膽鹼作用,貓靜脈注射小量檳榔鹼可引起皮層驚醒反應,阿托品可減少或阻斷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檳榔鹼可抑制其一般活動,對氯丙嗪引起活動減少及記憶力損害則可改善。平時嚼食檳榔者有食慾增進,腹瀉少,咽痛者也少並可治腹痛,可能是由於其中含有大量鞣質之故。此外食檳榔者腸寄生蟲少,口渴的感覺少,可能與檳榔鹼的作用有關。
毒性 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過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功用主治】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症結。
(1)《別錄》:"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療寸白。"
(2)《葯性論》:"宣利五臟六腑雍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3)《唐本草》:"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為灰,主口吻白瘡。"
毒性 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過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功用主治】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症結。
(1)《別錄》:"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療寸白。"
(2)《葯性論》:"宣利五臟六腑雍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3)《唐本草》:"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為灰,主口吻白瘡。"
(4)《腳氣論》:"治腳氣壅毒,水氣浮腫。"
(5)《海葯本草》:"主奔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
(6)《日華子本草》:"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症結,下五膈氣。"
(7)《醫學啟源》:"治後重。"
(8)王好古:"治沖脈為病,氣逆里急。"
(9)《綱目》:"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爭。療諸瘧,御瘴癘。"
(10)《本草通玄》:"止瘧療疝。"
(11)《隨息居飲食譜》:"宣滯破堅,定痛和中,通腸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堅齒,解口氣。"
(12)《現代實用中葯》:"驅除薑片蟲、絛蟲,兼有健胃、收斂及瀉下作用。"
D. 湖南檳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呢
關於湖南檳榔的傳說眾說紛紜,也不知道那一個為真。但是所有的說法都和檳榔抵禦瘴氣、瘟疫有關,檳榔才在湖南湘潭流行起來,後來才在其他地區傳開。據說湖南人把檳榔當做食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祖輩的兒歌里就提及了「六老倌,上南溪......南溪街上唱大戲,紙煙檳榔算我的。」可見湖南人嚼檳榔已有不短的歷史了。
E. 吃檳榔最早起源於哪一時期
1、中國湖南檳榔的起源與印度、東南亞地區及中國台灣、海南的食用檳榔起源完全不同,因此其加工製作,吃用習慣與其它地方也完全不同,具有獨特的湖南湘潭特色。據湘潭縣志記載,湘潭食用檳榔的起源與發展,在湘潭的歷史中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據《湘潭市志》介紹:一六五0年(順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縣城人口數萬,所剩戶不上二、三十,人不滿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檳榔避疫之法收屍凈域,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葯用檳榔分患者嚼之,臌脹病消失,爾後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隨嚼之,久而成習。由此,湘潭檳榔逐步得到發展。但應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湘潭檳榔從開始至現在一直都是食用檳榔外殼為主的,從來不吃核,也不添加蔞葉或煙草。或許是由於湘潭檳榔的起源與其它地方的不同而形成了獨豎一幟的食用方法
2、湖南咀嚼檳榔習慣不同於世界其它地區,只是用傳統的食品工業加工方法對帶殼的檳榔乾果進行加工,並包裝成產品,不會咀嚼檳榔核,不吞食檳榔且不含煙草、蔞葉的成份。有關的毒理學實驗證明檳榔乾果無毒,檳榔加工過程所使用的食品調料(飴糖、明膠、香精、香料等)圴符合國家標准《GB-2760》所允許的范圍。國內一些學者提出「湖南檳榔咀嚼塊中含生物鹼,這些生物鹼通過亞硝基化作用變成亞硝酸胺,進而使湖南檳榔也致癌」的觀點
F. 湖南檳榔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湖南檳榔至少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在我太爺爺那輩檳榔就很受歡迎了,還有不少歷史文獻中記載著檳榔的傳奇故事和價值,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哦。
G. 湖南人吃檳榔歷史
湖南人吃檳榔應該源於湘潭
湘潭檳榔,久負盛名。湘潭人嚼檳榔已有三百餘年歷史了。有關湘潭人嚼檳榔的嗜好,說法不一,到底以哪一種說法為准呢?近年來,隨著檳榔行業的向前發展,湘潭涌現了一批撰寫檳榔文稿的文化人和食品專家,他們在撰寫嚼檳榔的歷史時,主要以《湘潭縣志》上所記載為准。
據《湘上痴脫難雜錄》記載:明末清初,湖廣總督何騰蛟與李闖王夫人及其部將聯合抗清。由於督師的將帥不團結,削弱了抗清力量,何騰蛟為了解決矛盾,帶領人馬從衡陽來到湘潭,與清軍相遇。時值,順治六年(公元了1650年)初,清握金親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殺得湘潭屍橫遍地,不下十萬,所剩戶不上三四十,人不滿百口。其時有安徽商人,程某來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檳榔避穢,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園。嚼食檳榔的習慣由此延續並發展而來。從此,湘潭人與檳榔結下了不解之緣。嚼檳榔的習俗也逐漸傳入湘中、湘北一帶。
又有一說法: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脹病。縣令白景(廣東人)諳醫理,明葯性,便將葯用檳榔分給患者嚼食之,病疫居然消失。自此,湘潭人嚼檳榔逐漸成為習慣。
還有一種說法,在很早的時候,湘潭的葯材房有許多,主要是外地的江西邦,做葯材生意人很多葯材商在收購葯材時,便發現檳榔殼嚼起來味道蠻好,於是,久而久之就嚼成一種習慣,並且發展沿襲至今。
H. 湖南檳榔在湖南有多久的歷史了
檳榔,作為一種食品,已在湖南生根發展達三百餘年的歷史,據《湘潭市志》介紹:一六五0年(順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縣城人口數萬,所剩戶不上二、三十,人不滿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檳榔避疫之法收屍凈域,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葯用檳榔分患者嚼之,臌脹病消失,爾後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隨嚼之,久而成習。
I. 什麼時候有的檳榔又是誰發明的
檳榔是自然植物,不是人文科學技術,所以不能用「發明」,可以用「發現」表述。檳榔最早由印度傳入。從幾百年前的封建王朝即開始流行,鼎盛於太公王朝時代,當時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熱衷此道。在宮廷里,吃檳榔是一項高雅的活動,有專門的各種精緻器皿和「侍檳榔官」一職,服侍王公後妃吃檳榔。
檳榔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地域廣,原產馬來西亞,中國主產區為海南省東南部、中部。目前,檳榔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亞洲熱帶地區、東非及歐洲部分區域,太平洋地區主要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斐濟、萬那杜以及密克羅尼西亞,零星分布在皮納佩島、美屬馬里亞納群島和馬紹爾群島,夏威夷群島檳榔種植僅用作觀賞。
檳榔樹的種植方法:
一、選地
檳榔樹對於土壤要求並不高,種植時應該用疏鬆肥沃的土壤,備地要先將雜草清除干凈,給它更適宜的生長環境。
二、定植
1、選苗:選擇高度約為60-100厘米左右的健壯苗進行定植。
2、時間:定植時間在3-4月或8-9月進行最佳。
3、方法:在種植之前要先挖種植穴,不用挖太深,大概12厘米左右即可,在種植後回土時要將回表土,再將肥料混合埋土,種植後要澆透水。
三、養護
每年都要進行除草,一般要除草2-3次,並每年培土3-4次,促進根部更好的生長,為了讓它更好生長,要適當施肥,每年大概施肥3次左右,在生長階段,多施氮肥,成熟後應該施磷鉀肥,氮肥要少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