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歷史偉人的基本方法
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
2.確定評估標准。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觀。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
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6.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就是在佔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給予評價。
❷ 求5篇對歷史名人的評價
對李白的評價
在李白的身上,兼備了儒道俠禪各家的特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儒家的傲岸堅強;「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道者的避俗離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俠者的任性狷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禪者的玄思獨絕。真是難以想像,在一個人的身上,怎能呈現出如此豐富的景觀,且並不是流於表面,而是從心靈深處透出來的一種融合萬物,順應自然的美。也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著各種流派的影響,各種思想在我們的頭腦中交鋒,有的被殺死,更多的是在沖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說,根本不存在各種思想流派的分別,他們本來就是構成熱的整個思想的各個零件,就象萬物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諧。人為的硬生生的割裂並不是一種客觀的態度。
對杜甫的評價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
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晚年與友人討論中國文學史,以為中古之陶潛、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詩人,繼而又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劉大傑《魯迅談古典文學》,見《文藝報》1956年20號)眾所周知,魯迅晚年在政治上己與胡適分道揚鑣,惟此評論杜甫之寥寥數語,仍然與胡適笙磐同音。
可見魯迅很推崇杜甫。他還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對蘇軾的評價
率真的
——蘇軾在《與楊元素》里說:「昔之君子,惟荊是師;今之君子,惟溫是隨。所隨不同,其為隨一也。老弟與溫相知至深,始終無間,然多不隨耳。」 (《蘇軾文集》卷55)我們從「非隨時上下」、「然多不隨耳」可以看出,蘇軾始終堅持維護自己的人格。而對外界強加於他的打擊、壓迫,蘇軾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發泄不滿,「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 (《曲洧舊聞》)其性格真是率真得可愛。
孤傲的
——蘇軾也終身保持真率孤傲的性格:「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運算元·詠梅》)蘇軾《與李公擇》:「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真須談笑於死生之際。若見仆困窮便相於邑,則與不學道者大不相遠矣。」(《蘇軾文集》卷51)黃庭堅給蘇軾的輓聯說:「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
豁達的,超脫的
——他對待人生又有超曠達觀的襟懷,認為"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王君寶繪堂記》)。能夠超然"游於物之外",自可"無所往而不樂"(《超然台記》)。
有理想,有報復的
——他早年就"奮厲有當世志"(《東坡先生墓誌銘》),很嚮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別》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要求朝廷"滌盪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張"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後理足而無憾",濟時治國,"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於不可奈何而後已"(《墨妙亭記》)。
有政治見解的
——蘇軾則強調擇吏任人,而反對"以立法更制為事"(《策略》第三);主張"節用以廉取",而不贊同"廣求利之門"(《策別》十八);他還提出"欲速則不達","輕發則多敗",在興革步驟上力主穩健,因此,他連續上書反對變法。
對王安石的評價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對辛棄疾的評價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