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胡琴有多少年的歷史事件

胡琴有多少年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2-07-03 21:14:34

A. 二胡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關於二胡的歷史與發展你了解多少

最早出現在明代。當時二胡是用來送那些死人歸西的。只要有死人來,一般都是會請那些吹二胡的人來演奏。

B. 胡琴的歷史

胡琴在唐宋時期,既是拉弦、又是彈弦樂器,兩種演奏方法兼而有之。與陳暘同一時代的北宋文人歐陽修,在他的《試院聞胡琴作》一詩中寫道:「胡琴本出胡人樂,奚奴彈之雙淚落」。演奏方法則是彈撥,沒有「用竹片軋之」的含意。在另一首詩中有著頗為詳盡的記載:「奚人作琴便馬上,弦以雙繭絕清壯。高堂一聽風雪寒,坐客低回為凄愴。深入洞簫抗如歌,眾音疑是此最多,可憐繁手無斷續,誰道絲聲不如竹。」這里顯然描寫的是兩弦彈撥樂器胡琴。可見,唐宋兩代,胡琴正處於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過渡的時期。
宋代的胡琴又稱稽琴。宋代高承公元1080年撰輯的《事物紀原》中有:「杜摯賦序曰:秦末人苦長城之役,弦鞀而鼓之,記以為琵琶之始。按鞀如鼓而小,有柄,長尺余。然則擊弦於鼓首而屬之於柄末,與琵琶極不彷彿,其狀今稽琴也。是稽康琴為弦鞀遺象明矣。」照此記述,稽琴在北宋之時,仍靠彈撥琴弦來發音,而不是軋弦發音的拉弦樂器。在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卷八)中,則明確地記載著稽琴是拉弦樂器。文中說:「稽琴本稽康所制,故名稽琴。二弦,以竹片軋之,其聲清亮。」把稽琴歸於公元3世紀的稽康所制,顯然是偽托古人的一種附會,這可能是陳氏效其「阮咸造阮」之說吧。同是宋人,又同是記述稽琴,卻記載著兩種不同的演奏方法。這充分說明,宋代稽琴仍處於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的過渡階段。 宋代晚期,中國北部邊疆地區已經開始使用以馬尾作為弓毛拉弦擦奏的樂器了。在陝西榆林石窟第十窟的壁畫中,畫有一飛天用馬尾弓拉奏卷首、二軫、二弦、圓筒形琴筒的樂器。此窟年代約當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時期,即與中原的宋代相交錯。在山西省繁峙縣岩山寺的經幢(為「特賜廣濟大師之塔」)上,有一線刻樂器圖形,一人正盤腿而坐,手持馬尾弓拉奏。有關學者認為,繁峙在元代之前即為蒙古管轄,並以大元為年號,此經幢為「大元二十三年十月十日」建成,即公元1236年,也正值宋代末年。上述兩處之樂器圖像,均與今日之二胡維妙維肖。這種用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發音的樂器,是中國北方長期過著游牧生活的少數民族的創造,它是拉弦樂器向前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南宋之時,胡琴類拉弦樂器開始走上發展時期。中國大批製造樂器用的絲弦,也始於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之際,故絲弦有「杭弦」之稱。在當時文人的筆記、小說里也不時提及,在《綠窗新語》中的「金彥游春遇春娘」故事裡,就寫有:「金彥與何俞出城西遊春,見一庭院華麗,乃王太尉庄。貫酒坐閣子上,彥取二弦軋之,俞取簫管合奏。」這「二弦」即是與胡琴形制十分相似的拉弦樂器。 明代,胡琴類拉弦樂器隨著戲劇和曲藝的興起而有所改進和發展,演奏形式也多種多樣。從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圖》畫卷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由胡琴、簫管和拍板三種樂器組成的合奏形式,圖中所繪的胡琴,是龍首、卷頸、二弦、馬尾弓,而且有了用以固定弦長的千斤。這在陳暘《樂書》中的胡琴圖上是沒有的,但也保留著胡琴的較短琴筒、置軸方向和拴弦方法。它較南宋《綠窗新語》中的二弦有了較大進步,與今日的朝鮮族胡琴和我國福建地區流行的南音二弦已較為接近。朝鮮音樂家成俔編朝鮮古籍《樂學軌范》(1494年序)中載有:「胡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烏竹、海竹弓馬尾弦,用松脂軋之。按用左手,軋用右手,只奏鄉樂。」可見,胡琴在明代已傳入朝鮮。清代,胡琴用於宮廷的瓦爾喀部樂和慶隆樂中,而前者還要使用四件胡琴演奏。據民間傳說,胡琴是經東胡人之手傳入牡丹江鏡泊湖一帶及東鏡城等地的。後來成為朝鮮族人民所喜愛的拉弦樂器。

C. 胡琴的起源

胡琴的歷史
胡琴源於唐代的奚琴。北宋出現馬尾胡琴;胡琴自元代起成為拉弦樂器的專稱。
胡琴源於唐代的奚琴,北宋,出現用馬尾弓拉弦的胡琴,是當時主要的拉弦樂器,據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馬尾胡琴形狀長柄、無品、音箱梨形、兩弦,琴頭上鑲著龍首,用馬尾弓拉奏,曲聲抑鬱。北宋元豐五年(1082),駐守在北部邊疆的宋代軍隊中,就已廣泛使用以馬尾做弓弦的拉奏的胡琴。
到了南宋,胡琴已比較流行。我國大批製造絲弦,也始於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之際,故絲弦又有「杭弦」之稱。
元代,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廣為交流、融匯。這時的胡琴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了蒙古族彈弦樂器的特點而形成的。其形制與今日流行的龍頭二胡已比較接近。甘肅榆林石窟元代壁畫中有一樂伎拉奏樂器,卷頸,二弦,以弓拉奏。元代胡琴不僅在宴樂中用於獨奏或合奏,還廣泛用於軍隊的演奏活動中。 從元代開始,胡琴之名已逐漸成為拉弦樂器的泛稱。
明代胡琴隨著戲曲、曲藝和民間器樂合奏的繁榮而更加發展。在《麟堂秋宴》一圖中,有一童子奏胡琴、卷首,龍頭,二弦,用馬尾弓拉奏,琴桿上已有固定弦長的千斤。
明末清初,胡琴傳到藏區巴塘(今四川西部),頗受民間藝人歡迎,並就地取材做成了牛角胡琴。當時產生的藏族民間歌舞弦子,就是因有胡琴伴奏而得名。
清代除了原有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現了四弦的四胡、伴奏京劇的京胡和伴奏梆子戲的板胡等。為伴奏不同的地方戲曲和演奏民間器樂的需要,形制各異的胡琴類拉弦樂器紛紛問世,如廣東的粵胡、湖南的大簡、河南的墜胡、蒙古族的馬頭琴和壯族的馬骨胡等。
胡琴類樂器表現力豐富,它可以用不同的弓法,指法深刻細致地表達音樂內容。由於它在民間流傳很廣,民間藝人創造的一些特殊表現技巧,如模擬各種人的聲調、唱腔、道白和歡笑聲,自然界中飛禽走獸的鳴叫聲,等等,使它更有一種獨特的表現力,富有韻味。

D. 關於胡琴的歷史源流問題學術界目前主要有哪些不同觀點

胡琴,既是現代二胡、馬頭琴、四胡的前身名稱,亦是我國諸多民族拉弦民間樂器的總稱。在我國數以千計的民族民間樂器中,胡琴類拉弦樂器,是居於首位的龐大樂器族系,在各民族、各地區廣泛流傳,僅在漢族中,就有皮膜類的二胡(民間亦稱南胡、嗡子)、高胡(粵胡)、京胡、京二胡、墜胡、中胡、革胡及板面類的板胡、椰胡、二弦等多種胡琴;而在蒙、藏、壯、彝、傣、瑤、佤、哈尼、朝鮮等20幾個少數民族中,分別以木、竹、金屬、葫蘆、牛角、馬骨為琴筒的獨弦、二弦、三弦、四弦等名稱不同、形制各異的胡琴,多達50餘種。絢麗多姿的多民族的胡琴,廣泛地應用於民間歌舞、弦索樂、絲竹樂、吹打樂、鼓吹樂等民間器樂,以及廟堂等多種宗教音樂之中。以此可以說明,胡琴類樂器,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族民間樂器。
胡琴類樂器,不但盛傳於中國各地,由於千百年來中外文化交流,亦廣泛流傳於東南亞一些國家,如朝鮮與韓國的奚琴;日本清樂中胡琴:攜琴(似四胡)、提琴(似板胡)及三弦提琴(亦稱「小弓」、「胡弓」);越南古代木槽二弦的丐彈胡琴(相當於今日的chainhi )柬埔寨的變種三弦(toikhmer);泰國的三弦薩烏山塞(Saw sain sai);緬甸三弦(tro)等等。(注:(日)林謙三《東南亞樂器考》,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千百年來,胡琴類樂器一直在中國及東亞地區一些國家的音樂文化史和人民群眾生活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國內外的史料中均有不同的記載,中外音樂史學家亦有諸多論述。對於胡琴類樂器的淵源、歷史沿革、發展脈絡,已基本清楚,但其中某些環節,尚有模糊不清、各執一說、甚至似是而非、誤解和訛傳的情況。由於胡琴類樂器的發展與蒙古族的樂器史有著密切關聯,胡琴類樂器的重要分支馬頭琴、四胡又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傳統樂器,所以筆者就此談些淺見,以期有益於關於胡琴類樂器更深入的研究。

1、胡琴的前身——奚琴
胡琴的前身,可追溯到唐代的奚琴。宋·陳@①《樂書》載:「奚琴,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宋·歐陽修亦有「奚琴本出奚人樂,奚虜彈之雙淚流」的詩句。由此可確認,奚琴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奚人傳入中原的樂器。根據《樂書》所繪圖觀之,琴筒呈圓形,確似撥浪鼓,竹桿,二弦,但無千斤,琴軸設置與現代胡琴類的琴軸相反。
2、奚琴於盛唐傳入中原,亦名「嵇琴」
奚琴是何時傳入中原的,陳@①《樂書》和歐陽修的詩句中並未予說明。我們只能根據史料分析判斷。史載,奚人本屬東胡族系,與契丹族「異種同類」,漢時稱烏桓,元魏時「與契丹分背」,自號「庫莫奚」,隋唐時期始簡稱「奚」。(注:見《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可見,奚琴傳入中原的時間,不可能早於隋唐。另外,由於「奚」、「嵇」同音通假,故在唐朝,奚琴亦稱嵇琴。這在唐·孟浩然《池亭詩》中早有所雲:「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過」。而孟浩然(689—740年)的創作成熟期正值盛唐時期(712—762年),由此可知,奚琴(嵇琴)最晚也是在盛唐前就已存在了。所以,某些有關中國古代音樂史的論著中稱:「胡琴類拉弦樂器,在唐為奚琴,在宋為嵇琴」。「到了南宋時期,奚琴改名為嵇琴」(注: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這樣的說法均欠准確。另外,關於嵇琴的由來,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有雲:「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對於此說,諸多中國音樂史和樂器志、藝術辭典中,都有所引,但未見分析。(注: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辭典》(民出版社,1991年)等。)而以筆者所見這恐怕是望文生義了。因為,其一,嵇康是魏晉時期音樂家,其時,除陳元靚「嵇琴本嵇康所制」之說外,無任何史籍證明嵇琴的存在;其二,嵇康生於公元224年,公元263年為司馬昭所殺。在他有生之年,奚人尚屬鮮卑宇文部的一支,直到公元4世紀末,才與「契丹相背」分立,「自號庫莫奚」,而到隋唐時改稱「奚」,那已是6世紀末、7世紀初的事了,前後相距至少有300餘年。「皮之尚無,毛由何生」。所以「嵇琴本嵇康所制」之說,是難以成立的。

3、宋代嵇琴的高度發展和馬尾胡琴的產生
奚琴雖然是唐代傳入中原,但當時並未得到重視,卻是到了宋代才廣泛流傳,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均盛行演奏嵇琴。對此宋史料中多有記載。如宋《都城記勝》雲:「瓦社中的細樂常用簫、管、蓁、嵇琴、方響之類合奏」。《樂書》亦雲:「至今民間用焉」。由此,宋代出現了技藝精湛的演奏琴師,沈括《夢溪筆談》雲:「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足見徐衍演奏技巧的高超程度。
奚琴在中原發展為嵇琴的同時,在北方廣袤的草原上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對此,雖然未有確切史料可查,但唐宋時期,是北方草原眾多少數民族頻繁更迭、不斷分化交融時期,其中奚族就已逐漸分化,並分別與契丹、女真、蒙、漢各族融和,奚人代表性樂器奚琴也自然會為草原各少數民族、甚至中原漢族所接受並廣泛流傳。宋·沈括在《夢溪筆談》記載了他赴fū@②延(今延安)督軍防禦西夏時,曾「制凱歌數十首,令士兵歌之」。其中第三首曰:「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可見,到了宋朝,奚琴早已在西北草原演化成先進於中原竹擦嵇琴的弓擦馬尾胡琴了。
沈括作歌是宋元豐五年(1082年),而晚其20年後成書晉宮的陳@①的200卷巨著《樂書》中,卻未見馬尾胡琴的記載。 此事頗令中外民族音樂學家和史學家費解。「不無使人迷惑」(注:(日)林謙三《東南亞樂器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其實,此事也非「不可解」,在此以筆者拙見,探討一、二。其一,馬尾胡琴雖然在西北方草原產生和流傳,甚至傳入宋駐邊的軍隊中,但尚未傳到中原。須知,在古代,一件樂器的傳播是非常困難和漫長的。以曲項琵琶為例,據史料記載,約在公元350年前後,就由波斯通過印度傳入了中國北方, 而傳到南方的時間卻是200多年以後,直到公元551年才見著文字記載(注: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古代一件樂器傳播速度如此之慢,陳@①對於馬尾胡琴無從得知,亦是自然和可能的;其二,陳@①的200卷《樂書》巨著,確實功不可沒, 但由於他是一個十足的復古主義者,保守狹隘和陳腐落後的音樂觀,使他反對音樂史的新因素、新觀念(如音階中的變音和二度音等),特別反對民間音樂、少數民族和外域音樂。(注: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由此也可推想,陳@①或許知道馬尾胡琴的存在,但他是否不屑一顧、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也未可知。所以,在他的《樂書》中隻字未提馬尾胡琴,也就不足為怪了。

不論陳@①是「無從得知」,還是「不屑一顧」,宋《樂書》中未有馬尾胡琴的記載,確是千古遺憾。因為迄今為止,我們只是從《夢溪筆談》中了解到宋末年間西夏產生了馬尾胡琴,卻無法得知其確切形制。由此造成對馬尾胡琴形制的不同推測,一般史料中,多是對其形制避而不談,或不加分析地自然認為是嵇琴式的筒形胡琴,與嵇琴的區別只是竹片擦弦和馬尾弓擦弦的區別。唯獨在《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辭典》的「馬頭琴」條目中雲:「馬頭琴」,又稱「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但又言之無據。當然,筆者亦傾向於認為「馬尾胡琴」可能就是「潮兀爾」(馬頭琴的前身)。因為在沈括作歌的公元1082年宋末和遼王朝時期,蒙古族已在北方草原迅速崛起,並於1206年以武力統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帝國,其間,胡琴——潮兀爾與胡兀爾,早已普遍使用於祭祀和征戰中(注:《內蒙古歷史概要》中雲:「十二、十三世紀時……祭祀時奏忽忽爾」(即胡琴)。)。但宋代馬尾胡琴之形制究竟如何,仍有待繼續探討和考證。
4、奚琴在北方的流傳與演變
奚琴在中原演變為嵇琴、在西北草原演變為馬尾胡琴之後,約於宋末(即高麗睿宗時代)也傳入東北牡丹江鏡泊湖、東鏡城和高麗國其它地區,逐漸為朝鮮族所喜愛,乃至成為我國延邊朝鮮族和朝鮮半島人民最有代表性的樂器之一。明代朝鮮的《樂書軌范》載:「奚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鳥竹、海竹馬尾弦,用松脂軋之。」由此可知,至少於明代,奚琴在朝鮮已是木擦和弓擦並存的兩種形制樂器了。而據《樂學軌范》的繪圖來看,奚琴是竹桿、弓擦、琴軸反置,有了千斤,而且琴筒也不再是撥浪鼓似的扁圓鼓形而改為長筒形,即比較接近現代胡琴類樂器了。(見圖2)
誠然,奚琴在北方草原上的繼續發展並非只是朝鮮奚琴,在北方其他少數民族中,亦有其不同的變體。如《清史稿》一○一卷載:「奚琴,刳桐為體,二弦,龍首,方柄,糟長與柄等。背圓中凹,鑿空納弦,綰以兩軸,左右各一。以木系馬尾八十莖軋之。」清《皇朝禮樂圖式》卷九中有其繪圖(見圖3)。此種瓢狀音箱形制奚琴, 容易使人誤解為是馬頭琴的前身——「潮兀爾」(注:趙雙虎《蒙古族四胡二題》,載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實則只是形似而已。「潮兀爾」同時在《皇朝禮樂圖式》卷九中繪有琴圖(見圖4)。 但此種奚琴,其後未流傳下來,很可能是由於與潮兀爾過於近似而合二為一,或被潮兀爾取代而淘汰了。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筒形奚琴這一古老樂器,至今仍在流傳於我國北方蒙古族(內蒙古東部及遼寧、黑龍江等蒙古族居住區)、朝鮮族(延邊)民間之中,而且仍保持其古老母體的「音色柔和、纖細」、音域不寬的特點(注:《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辭典·奚琴》, 民族出版社, 1991年,第505頁。),蒙古族稱其為奚胡或胡乎。更有趣味的是,至今福建南音中的二弦,其筒形、反裝琴軸,與古老的奚琴十分相似(注:《中國大網路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頁。)。需要說明的是「胡琴」這一稱謂,並非始於元代,早在唐代就已有之。不過在唐代,胡琴是泛指我國少數民族和西域傳入我國的樂器,即胡人樂器之意。其時,一般多是指彈撥樂器,如琵琶、胡雷等。由此,使得國外民族音樂學家誤認為胡琴在唐代就是琵琶的別名(注:(日)林謙三《東南亞樂器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對此筆者將在另文中專述。

E. 二胡源於哪個朝代朝代

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二胡是一種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現代二胡以純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屬於中高音域樂器。現在各地方根據需要的條件,獨立發展出不同形狀的弓弦樂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為滿足中樂交響化的需要,根據二胡的制式,也另外發明中胡等。

制琴師通常以木材製作二胡,如紅木、小葉紫檀、烏木、雞翅木、血檀、大葉紫檀、非洲紅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制琴師以象牙、玉石、塑膠等材料製作二胡,因為他們有聲學以外的考量。琴筒一端蒙以蛇皮,這是二胡獨特音色的來源,一些高級的二胡則採用蟒蛇皮。不論是來自野生或被圈養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限制其參與團體對蠎蛇皮的進出口,近年有人便開發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通常使用鋼弦、尼龍弦、絲弦,羊腸弦已極少人使用。總結來說,這導致了用原材料製作的二胡也隨著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替代材料。

中國為二胡的主要生產地,其中上海、北京及蘇州最為頻繁。不同的地方生產的二胡音色各有不同及差異:傳統上,上海生產的二胡,音色較柔美;北京出產的胡,音色較高亢;蘇州出產的二胡,音色則揉合上海與北京的特色。

唐朝時稱二胡稱「奚琴」,是居住中國東北地區的奚人樂器。

宋代音樂理論家陳暘於《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 奚琴發源於中國東北,和來自西北的胡琴有很大區別, 它只有兩條琴弦,軋時竹片在兩弦之間,不在兩弦之上。

歐陽修也在《試院聞奚琴作》寫到 「奚琴本出胡人樂,奚奴彈之雙淚落」。此時奚琴尚未成為主流演奏樂器。

在元代,奚琴開始在宴樂中用於獨奏或合奏,並出現在用於軍隊的演奏活動中。《馬可·波羅游記》中曾記載:「韃靼人又有一種風俗。當他們隊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時候,他們唱歌合奏他們的二弦琴,極其好聽。」這二弦琴描述的就是二胡。

明代時,二胡開始變成了一種成熟的弓弦樂器,《元史·禮樂志》記載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此時的二胡在奚琴 基礎上加上了圍定弦長的千斤,與今形制已大致相同。

現朝鮮半島仍稱二胡為奚琴。

五四運動時期,劉天華融合歐洲的音樂理論、演奏技巧,根據中國民間音樂特性及借鏡小提琴,將二胡定弦為d、a,並對二胡的演奏技巧進行革新,擴展二胡的表現力,並且為二胡創作多首獨奏曲。

1920年代,周少梅、周榮根、陶洪茂合作改良二胡:加長琴桿至90公分、加大琴筒、改用莾蛇皮、改用軟弓、改用更粗的琴弦,使音量、音色有所改善。

1930年代,蔣風之設計出「六角啞鈴式」二胡,又被稱為「蔣氏南胡」。周榮庭與蔣風之、陸修堂等共同設計出「洋山柄頭」二胡和「回紋頭」二胡。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上海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中央民族樂團等模仿交響樂團的職業「民族樂團」出現,增加對二胡專業的需求。

1963年,首屆全國二胡比賽於第4屆上海之春音樂節舉辦。

1970年代,湯良德研製出前八角後圓(方圓)二胡和可調節的半月形音窗。1975年,王國潼與滿瑞興制訂出「扁八」二胡的尺寸為:琴筒長133毫米,前口縱向直徑86毫米,橫向直徑92毫米,後口內徑84毫米;琴筒中加裝竹筒以改良高音音色。

1970年代,王國潼與滿瑞興開始研發二泉琴,1980年代閔惠芬與王瑞泉、沈德慶研製成功。

現代二胡作品出現,有《豫北敘事曲》(1959年)、《三門峽暢想曲》(1960年)、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1982年)等。

1980年代中後期,已出版的二胡獨奏曲達數百首,並開始發展敘事曲、協奏曲等大型二胡曲。

台北市民族器樂大賽、中央電視台民樂大賽等專業比賽相繼舉行。

F. 胡琴的簡介

胡琴,又稱鄉胡、稽(同奚)琴。歷史悠久、形制古樸。發音柔美,音色動聽。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唐宋時期的胡琴曾傳入朝鮮。朝鮮成俔編《樂學軌范》(有1494年序)載:「……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烏竹海竹弓馬尾弦,用松脂軋之。按用左手,軋用右手,只奏鄉樂」。
現代胡琴,全長60厘米。琴筒木或竹製,有半圓球形和長筒形兩種。前口蒙桐木薄板。琴桿木製,琴頭呈彎月狀、無飾,兩軸置於琴桿上部右側、與琴筒呈平行,軸頂旋成葫蘆形。張兩條絲弦或鋼絲弦。五度定弦A、e,音域 A—a1。 遠在古代,中原的漢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胡,對他們所用的樂器、音樂以及服飾等,也都冠以胡字。《後漢書·五行志》中有:「靈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漢劉熙《釋名》載:「批把本出於胡中」之句,琵琶以出胡中,而名胡琴。唐初四川射洪大詩人陳子昂,曾以千金買一胡琴,即是琵琶,直至唐宋之時,對琵琶、忽雷等彈弦樂器,還稱之為胡琴。 胡琴是中國古代北方、西北方少數民族所用樂器的統稱,近代才作為胡琴類拉弦樂器的專稱。胡琴始於唐代。在宋代音樂理論家陳暘於公元1099年所著的《樂書》(卷一二八)中載有:「胡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據書中所示,兩弦軸的裝置方向與今日二胡相反,不用千斤。奚族在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唐末之時,一部分奚人西徙媯州(今河北省懷來縣),別稱西奚,五代十國時,東、西奚漸與契丹人相融合。據陳暘所考,胡琴當為唐代末年我國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種樂器。它是在古代彈弦樂器弦鞀的基礎上衍變發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與軋箏相似,完全是受到唐初漢族軋箏的影響所致,不同之處是胡琴只有兩條琴弦,軋時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面而處於兩弦之間。

G. 胡琴是不是二胡

不是二胡。

胡琴,琴類一種,因為來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古代漢人稱謂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從北方傳過來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蒙古族俗稱西納干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

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7)胡琴有多少年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胡琴是朝鮮族人民喜歡使用的一處弓弦樂器,相傳是中國宋代東北一帶的奚部族創造的,故面得名。胡琴能機動靈活地演奏各種樂曲,聲音抑揚頓挫,連續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特別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幾乎就是語言聲腔的再現。

胡琴的製作工世非常講究,逐漸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動面板,胡琴琴弦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根琴弦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節音階。伽??琴富有表演力,是善於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


H. 二胡的由來和發展史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並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涌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8)胡琴有多少年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二胡產業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逐步減少蟒蛇皮用量,不斷增加仿生皮用量,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是大勢所趨。」湖北省武漢市專業仿生皮經銷商黃全武表示,目前「仿皮二胡」主要銷往國外,每年大約有幾千把,數量在逐年增加。但國內市場目前需求量較小,相信今後會有較大增長潛力。

目前梅村有18家二胡製作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梅村街道黨工委書記章曉明表示,主動植入生態環境保護因子,這是梅村二胡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二胡共鳴箱和琴桿的製作材料,也和生態環境保護密切相關。比如,高檔二胡採用印度紫檀、大紅酸枝等受國際公約保護的珍稀紅木,中低檔的二胡採用不在公約保護之列的紅檀木、紫檀木,最低檔的則使用柏木。「

目前,國內二胡制琴行業使用的印度紫檀、大紅酸枝等紅木,多為庫存的『老料』,已不再進口新料,對於珍稀紅木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建洪說。

I. 求二胡的歷史 故事 傳說!懸賞30

二胡是中國弓弦樂器中的一種,是我國各地名族民間樂隊中的樂器。二胡產生於唐代,當時稱作「奚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關於二胡最早發源何地,據宋代學者陳暘在他所寫的《樂書》中說:「奚琴本胡樂也……」。就是說「奚琴」本是我國古代北部地區一個少數民族的拉弦樂器。後來流傳開來。從唐代詩人岑參所寫的「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看來,既然在「中軍置酒飲歸客」的場合中也出現了胡琴,可見胡琴在唐時就已經流行並被人們所重視。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為「嵇琴」,據宋末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一竹片軋之,其聲清亮」。

北宋時,二胡已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巧。我國宋朝大學者沈括在他所著的一本名著《夢溪筆談》(卷八)中曾經記載過這么一件事情:在一次宮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徐衍能為皇帝演奏,自然時很有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演奏得情切切,意綿綿,情聲並茂,回腸盪氣,聽得皇帝大臣個個高興。忽然,只聽「嘣」的一聲,原來,因徐衍感情太投入,拉到深情處,用力過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斷了,「二胡」成了「一胡」。在這種場合,拉斷弦時不吉利的,弄不好要砍頭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亂,竟然在剩下的一個單弦上繼續拉著,直到把曲子演奏完。皇帝見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哪裡還想得起吉利不吉利,還誇獎他演技高,重重獎勵了他呢。

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中還記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說明在北宋時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自元代開始胡琴的名字就已普遍應用,而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普遍被用於各種戲曲伴奏,民間樂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近百年來,二胡的演奏更是進入了興盛時代,逐步成了江南絲竹等民間樂隊中的主奏樂器。

20世紀初,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先生對二胡的演奏開始了從一個把位到三個把位的演奏探索。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對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膽的創新,他所創作的二胡練習曲和10首二胡獨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擴大到四個、五個把位,創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並吸收了西洋弦樂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大大提高和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從此,二胡擺脫了原來僅處於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韻味的獨奏樂器。在劉天華先生等一批音樂家的努力下,二胡藝術在30年代開始登上了高等學校的大雅之堂,可以這樣說,劉天華先生開創了二胡演奏藝術的新紀元。在這以後,出現了華彥鈞(阿炳)、劉北茂、蔣風之、陳振鐸、陳永祿、陸修棠、孫文明等一大批民族民間二胡演奏家。他們的作品如《二泉映月》(華彥鈞)、《小花鼓》(劉北茂)、《懷鄉曲》(陸修棠)、《流波曲》(孫文明)等均是膾炙人口、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樂曲,他們的演奏更是為人民群眾所歡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也隨之突飛猛進,五六十年代在張韶、張銳、王已、項祖英、魯日融等一批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的努力下有培養出了新一代的二胡演奏高手,閔惠芬、王國潼、肖白墉等一批演奏家是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代表;專業二胡作曲家的出現為二胡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20世紀60年代劉文金的《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曾經轟動整個民樂界,而20世紀80年代劉文金的大型民族管弦樂和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的出現對二胡的演奏技術更是作了許多創新。正是在幾代人的不斷努力下,二胡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才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傳說估計也就只有二泉映月的作者的故事了

閱讀全文

與胡琴有多少年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