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有多少個府

歷史上有多少個府

發布時間:2022-07-03 22:35:51

❶ 歷史上那些王公貴胄的府邸有多大他們的護衛,府兵都住哪裡

王府裡面有品級的人員俸祿由朝廷發放,屬於下人的長工傭人,都是簽契幹活。

關於王爺待遇,還有個“八分之說”,其實就是個花架子,指八樣東西,如有寶石、朱輪、出行時驅趕路人的皮條,車上帶著暖壺之類。

親王年俸最高的達到1.8萬兩銀,有些特別受寵的親王享受雙俸,即3.6萬兩。王爺都有皇上賞賜的大片土地,建有偌大庄園,有很大很大的收入。

至於題主的後半問,好像王府只有護衛,府兵是另一概念,作為護衛自然住在府中,隨時應急,確保王爺和王府安全。歡迎網友糾正和補充。

❷ 古代府是什麼行政級別,全國一共多少個府

古代府是正五品行政級別,

1、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唐朝時已有相近的權變做法,宋朝時正式設立州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明朝時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由於好古,士人經常雅稱知府為太守。

2、古代官職等級中,正五品中包括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3、唐代開創了中國行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不過這些道沒實際權力,唐代城市等級主要是總管府、都督府、節度使等,府以下為州、縣。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設州、府,州、府下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4、水滸傳里的濟南府,大名府,太原府。這些與唐朝的府不同,他們是宋朝的四個京城,分別是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 、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2)歷史上有多少個府擴展閱讀: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

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重慶府、夔州、潼川府、京西南、成都府、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❸ 清朝全國一共多少個府 各個省都有多少 所轄多少個縣謝謝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當時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同的是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當時全國設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兩湖、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這就不難看出浙江事實上是歸閩浙總督管的。李沛誠所著《中國歷代改革者》一書中專門介紹兩江總督管轄的是:江蘇、安徽、江西三省。
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都是從明朝開始設置的。那時,政府派大臣處置地方軍政事務,有兩種頭銜,全稱分別是「總督某地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和「巡撫某地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前者就是總督,後者就是巡撫,都屬於臨時性質事罷還朝。
清朝時,正式以督撫為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冶理轄區內的軍民要政。巡撫是省級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鴉片戰爭前,清朝全國有8總督16巡撫。8總督為:直隸、陝西、甘肅、浙江、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江西。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督撫一直到公元1906年才設置。直隸、四川兩省只設總督,不設巡撫。甘肅巡撫於1754年撤去,由陝甘總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開始設甘肅新疆巡撫,駐烏魯木齊。公元1885年,台灣建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駐台北,福建巡撫由閩浙總督兼任。其餘各省則督撫並置。總督的官品高於巡撫。
附: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集各種權力於一身的皇帝,總結歷史上各朝代的經驗,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
內閣:明朝時為了進一步集權而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宰相的權利轉移到內閣,由內閣來處理國家政務。清朝繼承了這一做法,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稱為軍機大臣,統稱大軍機,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又稱小軍機。
中央行政機構: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
軍事系統:
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中侍衛皇帝的稱為親軍,由侍衛處(領侍衛府)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權位尤重。其他守衛京師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等。驍騎營由八旗都統直轄;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各設統領管轄;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由於都是特種兵,設掌印總統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等,設總統管轄;善撲營則專門練習摔角。
駐防八旗駐扎於全國各重要之地,視情況不同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內地將軍等只管軍事,而駐扎邊疆的將軍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將軍是滿官的稱號,戰時則任命親王為大將軍。
綠營即漢兵,駐扎京師的稱巡捕營,歸步軍統領管轄。綠營的建制分標、協、營、汛幾級,標又分為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八旗駐防將軍、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率。督標、撫標、軍標、河標、漕標都是兼轄,實際各省綠營獨立組織為提標、鎮標,提督實為一省的最高武官,總兵略低於提督。總兵以下,副將所屬為協,參將、游擊、都司、守備所屬為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為汛。
行憲機構:
清朝沿襲明代設監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監察院長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則為總督、巡撫的加銜。
地方行政:
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布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官。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設置,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府以下為縣,設知縣、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為散廳,設置同直隸廳。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長官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❹ 北宋有多少個府,比如應天府,順天府。還有什麼叫什麼

開封府,河南府,潁昌府,應天府,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真定府,太原府,隆德府,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鳳翔府,潼川府,興元府,江陵府,雲中府,燕山府。北宋的行政區劃一般都是「路」,下邊設「州」,有些地方就叫府,大概就有這么多吧,不知道全不全。

❺ 清朝江蘇省有多少個知府,哪個地方的

明朝定都南京,現在的江蘇地位大增,設南直隸,轄今天的江蘇、安徽、上海。清朝初年,將南直隸改名為江南省。到了1661年,江南省分拆為江南左和江南右。1667年,江南右改名為江蘇省(取江寧府、蘇州府首字),江南左改名為安徽省,至此,現在江蘇省的輪廓大致形成。

在清朝時,江蘇省一大特色是實質上的雙省會。首先,兩江總督駐江寧府,江蘇巡撫駐蘇州府。其次,江蘇省設置了兩個布政使(主管全省的財政、民政及人事),一是江蘇布政使,與江蘇巡撫同駐蘇州,主管蘇州府、鎮江府、常州府、松江府、太倉州相關事宜;二是江寧布政使,與兩江總督同駐江寧,主管江蘇其他地區。其實,江寧布政使在1761年才設立,之前駐在江寧的是主管安徽省相關事宜的安徽布政使,直到1760年,安徽布政使才從江寧府遷往安徽省城安慶。

淮安府署

徐州府:徐州市。明代設徐州直隸州,清代改為徐州府,府治設在銅山縣。管轄今天的徐州、宿遷及安徽的碭山、蕭縣等地。民國廢徐州府,留銅山縣。抗戰時,銅山縣城析出,設立徐州市。1953年1月,新中國江蘇省成立,徐州成為江蘇省轄市。而銅山縣則在2001年,成為徐州市銅山區。

剩下的府州廳,簡略的說一下現狀:江寧府(明代為應天府),即現在的南京市。松江府,治所華亭縣,管轄今天上海蘇州河以南地區,華亭縣即現在的松江區。通州直隸州,清代升通州為直隸州,即今天的南通。太倉直隸州,太倉原屬蘇州府,清代雍正年間升為直隸州,管轄今天上海蘇州河以北地區。海州直隸州,清代雍正年間升為直隸州,管轄今天的連雲港及沐陽、新沂等地。海門直隸廳,清代乾隆年間置,管轄今天的海門和啟東。

❻ 古代府(州)縣衙門內有多少人

古代府(州)縣衙役定額為:門子2人,皂隸16人,馬夫12人,禁卒8人,轎夫與傘扇夫7人,燈夫4人,庫卒4人,倉夫4人,民壯50人,小縣有衙役數百人,大縣有上千人甚至數千人。

1、地方州縣等衙門內供驅使奔走之差役隸卒人等,統稱衙役。具體又有內班與外班之分:內班是在衙內服役,如門子、侍役之類;外班又有壯班、皂班、快班等「三班」 以及糧差、仵作之類。

2、衙役沒有官方身份,只屬於為衙門服役性質。這些人負責衙門的站堂、緝捕、拘提、催差、征糧、解押等事務。以清代州縣衙門為例,胥役分為三班,即皂、捕快、壯班。各班均有班頭,或稱頭役,統領本班。

3、衙役大致還分兩類,一種就是我們要講的「三班衙役」,另一種是雜役類的人員,如仵作、馬夫、伙夫、更夫,看管倉庫的庫丁等。而所謂的三班衙役,更多的是執法者的身份,以職能劃分的,每一班衙役都有自己負責的事項,當然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三班衙役是會同時出動的。

(6)歷史上有多少個府擴展閱讀:

(1)站班皂隸,類似今天的法警,負責跟隨長官左右護衛開道,審判時站立大堂兩側,維持紀律,押送罪犯,執行刑訊及笞杖刑。

(2)捕班快手,簡稱捕快,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刑事警察,負責傳喚被告,證人,偵緝罪犯,搜尋證據。這個在《水滸》里往往被稱為「觀察」。

(3)壯班民壯,負責把守城門、衙門、倉庫、監獄等要害部位,巡邏城鄉道路,類似今天的武裝警察。這在《水滸》傳里往往被稱為「都頭」,此外還有看守管理監獄的禁卒牢頭,執行死刑的劊子手等等。

(4)檢驗屍、傷的仵作,巡夜的更夫、看管倉庫的斗級庫丁,以及報時的鍾鼓夫、養馬的馬夫、燒飯的伙夫等等衙門勤雜人員,這些人都統稱為衙役。

❼ 歷史上播州曾分為哪兩個府

歷史上沒有分為兩個府。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靜帝將南兗州改稱亳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又改亳州為譙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譙郡更名為亳州,下轄譙縣(今譙城區)、山桑縣(今蒙城縣)、城父縣(今譙城區城父鎮)、臨渙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酇縣(今河南永城酇城鎮)、鹿邑縣(今河南鹿邑縣西南)、永城縣(今河南永城)、真源縣(今鹿邑縣)8縣。武德五年(622年),在亳州置總管府,轄亳、宋、潁、沈、譙等州。武德七年(624年)改亳州總管府為都督府。
宋時,亳州屬淮南路,宋真宗升亳州為集慶軍,置節度使,統縣七。
金時,屬南京路,下轄6縣5鎮。
元時,亳州屬汴梁路,下轄6縣。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於亳州稱帝,建 「韓宋」政權,以亳州為都城三年。
明朝初年,亳州一度為縣,屬南直隸鳳陽府。弘治九年(1496年),又升縣為州,境內設義門巡檢司。
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雍正二年,亳州轄譙縣、太和縣、蒙城縣(今蒙城、渦陽和利辛部分地區)[18]
1864年,清廷鎮壓捻軍後,析譙縣、蒙城縣、阜陽縣各一部設渦陽縣。
1912年,國民政府降亳州為亳縣,由省直轄,亳縣兼管太和縣黨務。
1947年,設亳城市,轄亳縣和郊區。[1]
1964年,國務院決定從阜陽、渦陽、蒙城、鳳台各劃出一部成立利辛縣。

❽ 福建古代設有多少府縣

我同意回答者:山丹陳夢凡.
還有我給你們看明朝時期的福建府地圖。。。。 http://tieba..com/f?ct=335675392&tn=PostBrowser&sc=2822512631&z=284276627&pn=0&rn=50&lm=0&word=%B8%A3%BD%A8#2822512631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有多少個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