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於中國來說,科舉制具有哪樣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可以說,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劃時代的一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科舉制度誕生於隋朝,成長於唐代,完善在宋代,這是全世界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最為公平的選拔制度,不存在之一。
同樣社會上對於那些讀書人也更加尊重,因為誰都不知道眼前這個落魄書生會不會金榜題名搖身一變成為官員。
當然科舉制度對於我國的意義並不都是積極進步的,任何的制度,在用了1000年之後,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我國的科舉制度過分注重經史子集,對於自然科學十分忽視。
但是這個板子不能打在科舉制度的身上,中華民族向來就不注重科技,許多創造發明都被視為奇技淫巧,科舉制度只是對於這種社會現象的集中體現而已。
科舉制度還有一個副產物,那就是作坐師門生同年關系,這些人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團體,同氣連枝,嚴重破壞了古代官場的政治生態。
其實任何一項制度都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面,科舉制度就是這么一個例子,是但是無論如何,科舉制度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是無比巨大的。
⑵ 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中的利弊與地位
1、從,邁向科舉制度,是一個政權高度集中化的表現。
2、促進了階層間,上下游的交流。
3、寒門有了晉身之資。
4、底層民眾有了「信仰」…(儒教正式誕生)
5、促進了「人才」的儲備…(提高了識字率)
6、塑造了今天大陸人的文化內核。
7、鄉紳制度=皇權不下縣=什麼政權都得依靠鄉紳,來穩定底層社會=大陸始終保持大一統。
8、大陸人不管去到什麼地方,都會推舉『士子』為民眾首領,進而建立唐人街…
9、科舉制始終沒死去,它當代的名字,叫「公務員考試」…
…
所以當宋朝完善了科舉後,明清的兩朝社會,基本一塵不變。國家穩定的狀態,近乎一潭死水!但總體來說,大陸人的「政治早熟性」,也不只有「科舉」一個方面。
⑶ 中國的科舉制創立於哪個朝代,在當時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意義
隋朝科舉制
科舉制誕生於隋朝。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的),始置進士科,這是科舉制創立之始。
意義如下:
1.擴大選官范圍,擴大統治基礎
2.有利於人才的選拔,庶族地位提高,抑制門第主義
3.提高辦事效率,促進社會的公平發展
4.穩固了封建君主統治
⑷ 科舉制的歷史地位如何
因為科舉制度的改革和發展速度以及進程是隨著市場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的,所以想要非常准確的說出來科舉制度分哪幾個等級這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在不同的時期科舉制度中的等級是不一樣的,想要非常准確的列舉出科舉制度在哪一個朝代他的等級是什麼樣的,其中相比於上一個朝代增加了什麼減少了什麼,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簡單的來說科舉制度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在隋唐的時候,也就是科舉制度最開始出現的時候,那個時候科舉制度還只有兩個等級,那就是非常簡單的鄉試和省試兩種,過了一點時期之後科舉制度又開始有了新的發展,那就是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殿試,從那之後科舉制就可以說是基本上是定型了,也就是說科舉制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由鄉試省試和殿試這三個等級構成的,最後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在年份上有所變化,例如有些考試漸漸開始不是一年舉辦一次了,所以科舉考試的等級籠統的來說就能夠分為這三個等級,也就是鄉試省試和殿試。
⑸ 科舉制度有何歷史作用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
閬中貢院考場
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拔人才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打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
科舉為中國歷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考試作弊被羈押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仕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清政府為了奴化漢人,更是嚴格束縛科舉考試內容。清代科舉制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就算在科舉被廢除以後,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跡。例如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於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跡。
⑹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中的利弊與地位
利:(一)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緩和社會地位差異帶來的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為鞏固吸納全社會優秀人才,官吏選拔機制本應足夠開放,但以往在官吏選拔制度上存在著血統、門第、財產等方面的限制,科舉制的出現就克服了選拔渠道狹窄的弊病,打破了世家貴族對行政權力的壟斷,以科考成績為選拔依據,使得下層家庭出身的人也能通過科舉考試這一相對公平的競爭程序踏入官僚隊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得以實現。從而增進了社會階層流動,緩和了長時期貴族壟斷行政權力與士人得不到晉升階層機會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統治穩定。
(二)為專制統治提供優秀人才,一定程度上保證官吏清廉,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科舉制度可以說是歷代君主籠絡人才、驅策英才的有力工具。手段和鞏固專制獨裁統治的它注重真才實學,為歷朝歷代貢獻出一大批高素質人才,保證了中國官僚體制在穩定中延續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官吏的選拔范圍,克服了以往因選擇范圍狹小、任人唯親、裙帶之風盛行而致人才素質低劣的弊端,提高了官僚人員的素質,保障了人員數量上的需求,為專制主義皇權統治提供了充足後備人才。大量有學識的士人通過科考進入官僚階層,為統治者服務,滿足了專制主義統治下對人才的渴求,而官吏選拔權在中央,於是又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出身貧寒的科舉人士,往往對貪腐深惡痛絕,因此大都不肯隨波逐流,這對於維護國家法紀、澄清吏治自然具有重要作用。腐敗的嘉慶皇帝曾經也承認:「各省膺民牧者,多讀書人,於吏治民生實有裨益」。
(三)統一社會價值觀——「學而優則仕」,延續傳世經典儒家文化,啟發當代考試制度。科舉制度考察范圍主要是經典儒學文化,可以說科舉制是保障儒家社會意識形態普及的關鍵手段。它是以文化知識為標準的選拔方式,能夠激勵學子們勤奮學習,努力掌握知識學問,由此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崇文尚學的風氣,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中國因此成為世界上最看重文化教育的國家之一,從而也保護了對經典儒家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承傳。當下「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考試標准已經深入人心,就是得益於科舉制度。科舉制為歷代政權貢獻了大批優秀人才外,還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延續,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給中華民族帶來注重教育的導向,以至於有人深信「終古必無廢科目之虞」。
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峰,統治者對科考內容和形式進行嚴格限制,重新打造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士階層,穩固其政權統治。到明清時期,考試形式日益刻板,考試內容愈來愈僵化,只限於「四書五經」,立論依據只限於朱熹的《四書集注》,不允許有絲毫獨創;文體一律用「八股文」。這樣的考試早已喪失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導致了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脫離,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工具,而且嚴重地阻礙了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這樣的「人才」自然也沒有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無力應對千變萬化的世界局勢,更別說提出什麼治國安邦的良策。由此埋下了清末行政作風沿襲怠廢、統治能力衰弱的禍根,致使清朝在東西方對抗上危在旦夕。鴉片戰爭後,西方先進思想逐漸被國民了解,廣大知識分子對科舉制度的積弊進行了大膽的批判,清政府在1905年廢除了行之千年的科舉考試制。正因科舉制度這些作用使其得以在中國古代社會上長期存在;又因後期積弊使得科舉制度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清末退出歷史舞台。然而,考試選拔人才這種方式卻一直承襲至今。有鑒於此,對科舉制度進一步深入探究,取其精華,吸收其珍貴歷史經驗講究真正的經世致用,對完善我國當下考試制度無疑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