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一共有哪些關隘
關隘:險要的關口,依山築城,斷塞關隘。——《南齊書·蕭景先傳》
關隘太多了,大大小小無以計數,但在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有這么幾個。
中國著名關隘
1.居庸關
古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為納款關。唐代沒有居庸、薊門、軍都等關。遼以後都稱此關為居庸關。此關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所爭奪。841年,幽州(今北京)發生兵亂,雄武軍節度使張仲武因扼住居庸,斷亂軍糧草,使亂軍陷於困境,得以收復幽州。
2.玉門關
古代關隘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關北依天山余脈,南接阿爾金山,為中國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後所置。前108年,漢將趙破奴破車師國,前104年,李廣利兩伐大宛國均由此關出師。
3.嘉峪關
古代關名。在今甘肅省嘉峪關市西。此關南屏祁連山,西北靠嘉峪山,兩山夾峙,北大河橫貫其間,為古代肅州(今甘肅省灑泉市)西北門戶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間,即倚此關抵禦吐魯番東侵。
4.仙人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南。此關西臨喜陵江,南接略陽北界,北有虞關緊接鐵山棧道,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陝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將吳玠軍在此據險堅守,大敗金兵,使金軍南下的企圖破滅。
5.陽關
古代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與玉門關同為西漢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宋代以後,隨著中西陸路交通的逐漸減少,關址漸廢。
6.天井關
古代關名。又稱太行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部太行山頂。因關南有三所深不可測井泉而得名。這里適當太行南北要沖,形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秦與韓、魏相爭上黨,多交戰於此。東漢建武元年(25年),馮異得過此關,連拔上黨兩城。
7.雁門關
古代關名。又稱西陘關。在今山西省代縣城西北雁門山腰。與附近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因「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蜚雁出於其間」而得名。關附近峰巒疊嶂,峭壑陰森,異常險要,為歷代鎮守重地。現關城為明洪武七年所建,為當時的軍事重鎮。唐會昌二年(842年),回紇侵犯唐朝,唐河東節度使劉沔進屯雁門,爾後向大同出擊,打退了回紇兵。
8.石嶺關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此關形勢險要,為山西北部之要沖。唐朝為防止突厥南下,曾駐兵於此。宋與契丹相爭,也屢次在此交戰。979年3月,宋攻北漢之時,曾在此重創遼援北漢之軍。
9.平型關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此關西托雁門之險,東擁紫荊之固,山勢險要,道路崎嶇,為古代出入晉、冀兩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歷為兵家戍守之重鎮。
10.娘子關
古代關名。又稱葦澤關。在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晉、冀兩省交界處。此關地勢險要,兩山夾峙,東與井陘相通,為古代太行山重要關口和太原東方的屏障,歷為兵戍要地。唐時曾設承天軍,宋時設承天塞,明設承天鎮。
11.潼關
古代關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北。東漢末在此設關。此關扼黃河要津渡口,鎖東西交通咽喉,歷來為關中地區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漢中為名,由河南進軍關中,因馬超、韓遂等扼守潼關,致使曹操頗費周折才得以進據關中。
12.蒲津關
古代關名。又稱臨晉關。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是黃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晉間的重險之地。戰國時魏在此設蒲津關。漢武帝時改名臨晉關。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關進入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一帶),擊虜了殷王邛。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於蒲津守將的不戰而降。
13.武關
古代關名。在今陝西省丹鳳縣城東。和潼關、蕭關、大散關被稱為秦之四寨。關東崖懸壑深,狹窄難行,險阻天成。秦末劉邦取此道入關,滅掉了秦王朝。
14.大散關
古代關名。在今陝西省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此關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來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外之地。宋時吳玠、吳鱗兄弟率軍扼守此關,打敗金兵多次進攻。
15.洛陽八關
東漢首都附近八關的總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周圍。為東漢防衛首都的軍事要塞。東漢中平元年(184年)。為修器械,鎮守京師而設。這八關指:函谷關(今洛陽市西、新安縣東)、大谷關(今洛陽市東南)、廣成關(今洛陽市南、臨汝縣西)、伊闕關(今洛陽市南龍門)、繯轅關(今洛陽市東南)、旋門關(今洛陽市東、滎陽縣西)、孟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小平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等八關。
16.函谷關
古關名。在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戰國時秦置。因山谷懸崖峭壁,深險如函,關在谷中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為函谷。此關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前241年,楚、趙、韓、魏、衛等國聯合攻秦,至此為秦據險所敗。漢武帝時將故關東移300里到今河南省新安縣東,史稱新關,原函谷關相應被稱作舊關。並改置為弘農縣。
17.虎牢關
古代關名。又稱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汜水關。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汜不鎮。因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於此而名虎牢。此關,地處東西咽喉,由嶺夾峙,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因其地險而設關。以後每逢戰亂,多爭此關。唐初李世民與竇建德也曾在此一決雌雄。
18.義陽三關
古代關名。在今河南省信陽市南。南北朝時對義陽郡南三關的總稱。這三關指:武勝關(在今河南省羅山縣南)、平靖關(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和湖北省應山縣交界處)、黃峴關(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南)。三關歷來為南北交通要道,地勢險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軍事關隘。唐朝中葉,淮西割據勢力因據三關諸險而屢次作亂。宋朝南渡後,也因三關勢力單薄,致使壽春、合肥等地多遭襲擊。
19.瞿塘關
古代關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的瞿塘峽西口。漢時在此置江關都尉。214年,劉備攻打廣漢未克,諸葛亮與張飛、越雲等率軍自荊江逆江而上,佔領此關,遂克巴東。後被蜀漢視為重鎮。歷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關。
20.大勝關
古代關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區大勝關村。宋時在此設置巡檢塞,1132年置烽火台。元時設水驛,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設伏,擊敗了陳友諒數十萬軍隊的進攻,於是改名大勝港並在此設關,即大勝關。沿襲至今。此地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轉港口。
21.獨松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浙江省安吉縣南獨松嶺上,為南宋時所築。此關東西為高山,狹谷串通南北,是古代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1275年,元軍即從此關攻破臨安,滅亡南宋王朝。
22.仙霞關
古代關隘名。在浙江省江山縣保安鄉南。878年,黃巢起義軍轉戰浙東時所辟就。此關位於佩霞嶺上,山高谷深,層巒疊嶂。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縣)、建(今福建省建甌縣)兩州間之咽喉。明朝末年,朱聿鍵在福州稱帝,企圖依託仙霞之險與清廷相抗衡,後因清兵破關而失敗。
23.鬼門關
古關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西。界於北流縣與玉林市間,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難生還,故名鬼門關。為古代通往欽州、瓊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為天門關。
24.古嚴關
古代關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城西。關名,一說為秦時所提,一說為漢所稱。此關處群山環抱之中,周圍山勢連綿,懸崖峭壁,險不可攀,因之為古代軍事要地。關前有清人商昌書刻「古嚴關」三字。
25.鎮南關
古代重要關隘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此關控大青、金雞兩山隘口,山巒重疊,谷深林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古代中國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稱。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老將馮子材率軍據關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敗法國侵略軍。1965年,此關更名為友誼關。
26.下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關扼點蒼山與洱海間狹長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古代南詔、大理國都之門戶。公元779年,南詔王在此設關,以為都城屏障。明初,大將沐英進攻大理,大理國據關以守,明軍巧出奇兵,攻佔此關,迅速滅亡大理。
B. 關中、關內、關外和關東各指哪些地方
1、關中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
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
2、關內
關內,古代在今陝西建都的王朝,通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王畿附近叫關內。今指山海關以西或嘉峪關以東一帶地區。
3、關外
①秦、漢是定都陝西的王朝,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為「關外」。
②初開始,指山西雁門關以外的漠北之地。
③明清稱東北三省,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關外」,因位於山海關以外而得名。
④如今,深圳市二線關以外的地區,即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當地人也俗稱關外。
4、關東
古代關東通常指函谷關以東的地區。三國演義中,曹操、袁紹等18路諸侯伐董卓時,自稱關東聯軍,主要是指虎牢關以東。
近現代的關東主要指山海關以東,即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四盟市(蒙東源於關東),今泛稱「東北」,明朝俗稱「關東」,清朝稱之為滿洲東三省。
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歷代對關東行政區劃不一,名稱種種,而形成一具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卻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滄海之變,最終躋身於中華民族文化之林,成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2)陝西省歷史共有多少個關口擴展閱讀:
一、關中的「關」
1、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2、大散關
大散關(Sanguan Pass)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秦漢時期(前206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里經過。
三國時期,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散關是一個交通樞紐,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3、武關
武關,古晉楚、秦楚國界出入檢查處。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
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關城周長1.5公里,城牆用土築,略成方形。
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建國前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
建國後城門、城牆等遭到毀滅性破壞。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4、蕭關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亘於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
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
二、關內的「關」
1、潼關(已介紹)
2、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
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3、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
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三、關外的「關」
1、三海關(已介紹)
2、嘉峪關(已介紹)
3、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居庸關是四大重要關卡之一,有南口,居庸關,上關和八達嶺。
四、關東的「關」
1、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2、山海關(已介紹)
3、虎牢關
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是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位於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
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中
C. 長城四大關口是哪四大關口
1、山海關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陝西省歷史共有多少個關口擴展閱讀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D. 中國有哪十大關口
山海關、潼關、嘉峪關、居庸關、友誼關、雁門關、紫荊關、劍門關、娘子關、武勝關。
1、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瓮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2、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
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3、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4、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5、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
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
6、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縣城西北的雁門山腰,歷朝歷代都是拱衛京都、屏護中原的兵家重地。
雁門關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
7、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紫荊嶺上,是內長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於居庸關和倒馬關之間,明代時合稱它們為「內三關」,是由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區的要口。
紫荊關始建於戰國時期,漢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
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後,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曆、崇禎年間,都曾改築、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禦體系。
8、劍門關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千米處,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劍門關隘口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
9、娘子關
娘子關位於山西省平定縣與河北省的交界處,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兵鎮守於此地,因而得名「娘子關」。
娘子關還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聞名遐邇,"娘子關瀑布"懸流百尺,順懸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絢麗的「水簾瀑布」,如噴珠散玉直瀉谷底。瀑布旁又有水簾洞、趵突泉等景點,景色極為優美。
10、武勝關
武勝關,位於河南信陽與湖北交界處,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義陽三關之一,中國古代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重要隘口。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一中國後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
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質學上為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的東西交界處,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大名關
E. 請問陝西省關中地區周圍的四個關口的名稱和掌故歷史~謝謝啊!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史記·年表》入都關中索隱注曰:「東函谷,南崤武,西散關,北蕭關」為關中4大關隘。
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 這里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餘次。 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從這里經過;三國時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據傳「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授《道德經》一卷;曹操過大散關留下了《晨上大散關》的詩;唐代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等,特別是宋代陸游、蘇東坡有關大散關的詩最多,影響也最大。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里進行的。
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明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關城周長1.5公里,城牆用土築,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名勝古跡有:武關古城、秦楚分界牆、烽火台、全國核桃現場會紀念碑等。武關八景(餘光返照、石橋古渡、筆山鹿鳴、硯水魚躍、龍潭古寺、白崖仙跡、莽嶺神芝、玉泉串珠)使歷代墨客騷人留下千古絕唱。武關已載入《全國名勝辭典》。
蕭關地處環江東岸開闊的台地上,是關中的北大門。出關達寧夏、內蒙及蘭州、河西等地;入關經環江、馬蓮河、涇河直抵關中。
自戰國、秦漢以來,蕭關故道一直是關中與北方的軍事、經濟、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舊《環縣志》載:「其疆域西北與寧夏固原勢若唇齒,東北一帶花馬池、定邊出入之要津。自靈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東至延綏,相距各四百餘里,其中唯此一縣襟帶四方。實銀夏之門戶,彬寧之鎖鑰也。」戰國秦長城由西而東,橫跨環江,越過蕭關故道,沿河設塞,築城建關,建在此交叉點上的蕭關,即是在長城上建的關口,也是長城史上最早的關口之一,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王維:「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F. 陝西的中部號稱八百里秦川,可是為什麼又被稱為「關中」呢
關中地區確實號稱八百里秦川,指的就是秦嶺北麓渭河沖擊平原的一個地區,八百里秦川主要是形容這里常年風調雨順,因為土壤肥沃,農業自古以來就非常發達,更是為秦國的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也叫八百里秦川,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人們很自然的就將這里稱之為“關中地區”,正是因為這個地形,處在四關之內的關中平原因為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了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且交通便利,關中地區也因此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天府之國”。然而關外地區卻連溫飽都很難解決,所以也有“關中人”和“關外人”的區分,久而久之,這個“關中”的名稱也逐漸流傳下來,只是隨著時間和地勢的變化,關中所包含的區域也存在變化。
G. 關中四大關有是哪四關
關中關中四關之中:函谷關,武關、陳倉大散關、蕭關。這四座關隘控制著關中地區幾個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 函谷關:後世多有營建,並且名字也改成了潼關。黃河自上游西來,納渭水後折而向東。從這里開始的大河兩岸,大自然充分展現了她的鬼斧之功:南北兩岸,華山、崤山與中條山夾河而立,高岸深谷,險峻非常。關中與中原之間的通道,穿越華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延綿數百里,盡皆「車不方軌」之險阻。函谷關當道依險而立,控扼東西。 武關:位於今陝西省商州東南近兩百里之地。漢江支流丹水自西北向東南穿越秦嶺東段山地,切開 一條狹長的低谷地帶,成為秦嶺東段南北往來的一條通道。這條通道沿西北上行,越秦嶺分水嶺後,可直達藍田,逼近長安(咸陽),向東南下行,可達南陽盆地。武關正在其東南出口憑險而立,為關中之東南門戶。 大散關: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西約五十里。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處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帶,是秦嶺西部往來的一條重要通道。大散關即在此通道的北端依險而立。此關是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咽喉,為南北所必爭。北不得散關,無以圖漢中巴蜀,南不得散關,無以圖關中。 蕭關:又名隴山關,位於今寧夏固原東南。隴山山脈橫亘於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天然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合流穿切形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勢險峻,而涇河方向進入關中較為容易。蕭關即在隴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 除了這四塞之外,還有一處渡口必須要提。這是個黃河渡口,名為蒲津,扼守該渡口的重鎮叫蒲坂。位於今山西省蒲州,西臨大河。這里是自山西進入關中的一條極為重要跳板,同時也是自關中進入山西的橋頭堡。 關中四塞,加上一個蒲坂,可謂險固。但縱觀中國古代統一進程,興起於關中的政治勢力,凡在政治上奮發有為者,都不以四塞為限制,而是採取更為積極的進攻態勢。相反,政治上無所作為,胸無大志者,則是閉關自守,縱有四塞之險,也只是作繭自縛。 進取者,秦、西漢、隋、唐也。 自守者:匈奴劉漢、前秦,赫連之夏也 。 進攻態勢者,軍出武關,逼南陽盆地,直插中原;蒲坂方向,進攻晉西南;大散關方向,進取漢中,以圖巴蜀;蕭關方向,控制隴西;函谷關方向,進占洛陽三川河谷,盡有崤函之險。這是以關中為舉出而爭雄天下最有利的態勢。 這種態勢猶如面向中原拉開的一張巨弓,其勢能之大,無以言喻。
H. 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武關、潼關、金鎖關分布在關中的什麼地方
函谷關(河南省三門峽市)、蕭關(寧夏固原)、大散關(陝西寶雞)、武關(陝西省商洛市)、潼關(陝西渭南)、金鎖關(陝西銅川)。
1、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2、蕭關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亘於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
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
3、大散關
大散關(Sanguan Pass)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秦漢時期(前206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里經過。
三國時期,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散關是一個交通樞紐,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4、武關
武關,古晉楚、秦楚 國界出入檢查處。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
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
關城周長1.5公里,城牆用土築,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建國前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
建國後城門、城牆等遭到毀滅性破壞。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5、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6、金鎖關
金鎖關地處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自古是咸榆道上一處咽喉、關塞要地。周圍三山雄峙,北面女回山,東曰馬欄山,西曰仲家山,柳林河與漆水河在女回山下交匯南流而去,俗稱「三關口」,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享有「雄關天塹,鷹鷂難飛」之稱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函谷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蕭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散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潼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鎖關
I. 中國四大關口是那四大關口
潼關、虎牢關、玉門關、雁門關。
1、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
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2、玉門關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3、虎牢關
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是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位於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
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4、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4年雁門關風景區榮獲「中國最佳文化旅遊觀光目的地」稱號。此外還獲「國家5A級旅遊景區」、「山西十大旅遊品牌」等稱號。
(9)陝西省歷史共有多少個關口擴展閱讀
潼關故城
東漢末,潼關作為一處關隘,誕生了。據我們今天的推測,東漢創建的潼關,關址大概在今潼關縣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附近。漢潼關的建築情況,史書缺少記載,又由於考古工作尚未完成,所以只能推測大概在今天潼關故城以南的山原上。
一般認為,潼關城三易其址。漢代在南邊的塬上,隋代到禁溝口,唐武則天時期,將城址挪到了黃河邊,從此直至明清、民國,關城位置一直沒變。
東漢設立的潼關,在隋大業七年(611年)時被廢除。大概是由於黃河不斷下切,黃土塬面不斷展寬的緣故,城址挪到了更靠近黃河的北邊。
隋潼關關城建制情況不詳。有學者認為漢潼關和隋潼關的關防設施單一,大約主要是修築一條關城,「一」字形拉開,向兩邊延伸,截斷源頭通道,以阻擋敵軍進入,城牆上設立關門,以便行人進出。但由於史料和考古依據的缺乏,到目前為止,這些還都只是猜測而已。
J. 中國古代關卡有多少名字是
關名 地點 山海關 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隅 潼 關 陝西省潼關縣,晉豫陝三省交界 伊闕關 河南省洛陽市龍門 長台關 河南省信陽市長台關鎮 虎牢關 河南省滎陽縣汜水鎮西關 古稱崤關、汜水關、成皋關 武勝關 河南省信陽縣南40公里雞公山下 「義陽三關」之一 玉門關 甘肅省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壺 關 山西省長治市東南壺關縣太行山口 劍門關 四川省劍閣縣北25公里劍門山 函谷關 河南省靈寶縣西南 洛陽周圍四關之一 陽 關 甘肅省敦煌西南70公里黨河西岸 大散關 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山嶺上 友誼關 廣西省憑祥市西南9公里處 婁山關 貴州省遵義縣北30公里大婁山中 嘉峪關 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 雁門關 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公里雁門山腰 南津關 湖北省宜昌西北 金鎖關 陝西省銅川市北20公里神水 偏 關 山西省偏關縣黃河東岸 又稱「偏頭關」 陽平關 陝西省西南,嘉陵江之濱,定軍山西 紫荊關 河北省易縣城西紫荊嶺上 太行八陘之七,明內三關之一 鎮遠關 寧夏石咀山市城西 葭萌關 四川省廣元縣南嘉陵江畔 樓煩關 山西省寧武縣東北 邛崍關 四川省滎經縣西 娘子關 河北省井陘縣與山西省平定縣交界 萬里長城第九關 寧武關 山西省寧武縣 明景泰六年(1450) 三關之一 斜谷關 陝西省眉縣西南30公里,太白山西 古褒斜穀道 龍門關 山西省河津縣西12.5公里黃河岸邊 鐵門關 新疆焉耆與庫爾勒市之間孔雀河畔 嶢 關 陝西省藍田縣東南20公里處 古北口 北京市密雲縣東北 倒馬關 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 明內三關之一 瓦橋關 河北省雄縣 松亭關 河北省寬亭縣西南 武 關 陝西省丹鳳縣東20公里商山谷澗之間 關中四塞之一 居庸關 北京市西北60公里昌平縣境內 明內三關之一 平型關 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界 軹 關 河南省濟源縣西北 蕭 關 瞿塘關 四川省奉節縣東長江北岸赤甲山上 鬼門關 廣西省北流縣城西7.5公里玉林縣界 米倉關 陝西省漢中市南70公里米倉山上 昆侖關 廣西省邕寧賓陽縣界昆侖山上 井陘關 河北省井陘縣北井陘山上 天然險塞 古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五 黑峪關 河北省興隆縣北霧靈山北麓 馬蘭關 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鐵鈴關 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楓橋鎮 獨松關 浙江省安吉縣獨松嶺上 杭州北側天然屏障 仙霞關 浙江省江山縣保安鎮西南 千秋關 安徽省寧國縣城東南60公里 萬松關 福建省龍海縣步文鄉堆雲嶺 穆陵關 山東省沂水縣城北50公里 古稱「齊南天險」 平靖關 湖北省應山縣城北30公里 「義陽三關」之一 梅 關 廣東省南雄與江西省大余之間 嶺南第一關 雄鎮關 廣東省南澳縣雲澳至深澳途中 嚴 關 廣西省興安縣城西7.5公里 勝境關 雲南省富源縣城東8公里 蘆 關 陝西省安塞縣城北70公里土門山谷 #1 00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