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香港的歷史資料(50字左右)。
先秦: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
秦漢: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 。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隋唐: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清朝: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B. 香港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
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
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2)自香港開啟了什麼的歷史新紀元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
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英國武力侵佔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島。1840年4月,中英鴉片戰爭首先在香港揭開序幕。戰後,英國代表義律提出割讓香港,賠償鴉片煙價等無理要求。
清政府負責對英交涉的琦善在談判中雖力求妥協,但由於道光皇帝態度強硬,琦善未敢接受義律的割地要求和與義律訂立任何條約。
但1841年1月20日,義律卻擅自宣稱與琦善達成了「把香港島及其海港割讓給英國」(即《穿鼻草約》)。這純屬義律所捏造。
公告頒布5天後,英國侵略者便用武力強佔了香港島,並於26日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儀式。1841年5月,英軍攻打廣州,逼迫皇侄奕山訂立《廣州和約》,要求清政府賠款和清軍從廣州城撤出。
並提出協商割讓香港島。1842年6月,英國攻入長江,並於8月進入南京江面。面對城下耀武揚威的炮口,清政府徹底屈服了,遂於8月29日,派全權代表耆英、伊裡布與英軍談判。
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同意把香港島永久割讓給英國。割佔九龍半島。英國殖民者侵佔香港島後,便以港島為基地謀取九龍。
1860年,英法侵略者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3月,侵華陸軍司令克靈頓遵循英國在華全權代表卜魯斯的指令,派遣軍隊強行佔領了九龍半島岬角至尖沙咀一帶。
在軍事佔領後不久,英國駐廣州總領事巴夏禮強迫廣東地方政府簽訂租約,將「九龍司地方一區」「永租」英國。
是年9月,英法聯軍6000餘人進逼北京,10月24日,強迫清政府與其簽訂了《北京條約》,從而九龍半島南端的九龍司又被英國割占。
謀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雙方就香港擴界問題開始談判。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根據英國外交部的指示,向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圍的地圖。
李鴻章等屈從於壓力,遂於1898年6月9日,與英國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沙頭角海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線以南、界限街以北廣大地區。
附近大小島嶼235個以及大鵬灣、深圳灣水域租予英國,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這顆「東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國殖民者的魔掌。
C. 港澳回歸的意義是開創了什麼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港澳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恥辱,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統一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開創了香港和澳門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為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香港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
(3)自香港開啟了什麼的歷史新紀元擴展閱讀
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洗刷了民族百年恥辱,完成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歸祖國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
歷史意義可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來看:
對國內的意義:
有利於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有利於促進香港地區的繁榮穩定與發展。香港回歸十餘年,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下,香港發展走向日益繁榮;
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通過香港回歸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這一政策是英明正確的,同時為澳門問題的解決以及澳門的回歸提供了實踐的範本,最終也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對國外的意義:
香港的順利回歸不僅是給西方大國以有力的回擊,而且香港回歸的成功實踐也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實例,對世界政治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D. 香港百年歷史資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E. 香港的歷史背景
1、先秦
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
2、秦漢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3、兩晉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
4、隋唐
寶安縣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5、明清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被英國強占時,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6、民國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7、中華人民共和國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F. 1997年7月1日香港開啟了什麼的歷史新紀元
開啟祖國復興,一國兩制新紀元
G. 有關香港的歷史資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20世紀80年代初,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並首先用於解決香港問題。按照鄧小平的論述,「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香港回歸祖國後,「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中央政府嚴格按照香港基本法辦事,認真履行憲制責任,堅定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
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繼續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繼續保持繁榮穩定,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
中央擁有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既包括中央直接行使的權力,也包括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實行高度自治。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中央具有監督權力。
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准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
不斷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
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H. 香港的歷史是什麼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 。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國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
(8)自香港開啟了什麼的歷史新紀元擴展閱讀:
香港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5′,北緯22°15′,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距廣州市約200公里。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的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為1106.3平方公里,其中港島80.7平方公里,九龍46.9平方公里,新界978.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為1648.7平方公里。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參考資料:網路-香港
I. 香港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英國建立香港殖民地之前,還未有「香港」這個行政區域的概念,所以之前的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的歷史。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香港歷史: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
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J. 關於香港的歷史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 。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
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 。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
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10)自香港開啟了什麼的歷史新紀元擴展閱讀: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管轄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總人口約740.98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