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研究什麼比較好

歷史研究什麼比較好

發布時間:2022-07-04 03:41:41

㈠ 想要研究中國歷史(正史),需要看哪些書籍,最好是一個一個朝代的啦

二十四史之類的,不過這寫書大都是後一代修訂的,所以有不實和和諧

㈡ 問一下歷史類的研究生有哪些哪些學校比較好謝謝

歷史類的研究生有:
1、歷史教育學研究生;
2、歷史文獻學研究生;
3、歷史考古學研究生:
4、歷史地理學研究生:
5、歷史經濟學研究生:
6、中國古代史研究生:
7、中國近代史研究生:
8、中國現當代史研究生;
9、民俗史研究生;
10、西方古代史研究生;
10、西方現當代史研究生:
11、西方文明史研究生;
12、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等等。
歷史專業這些學校比較好:
1、北京師范大學。我國歷史最強的學校。
2、南開大學。
3、北京大學,憑這快牌子,價值不菲。
4、蘭州大學。
5、武漢大學,歷史也很強。學校的地理位置也很好,在三江匯合處
6、中山大學
7、陝西師大。陝西,我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都城。歷史遺跡非常多,還有碑林,學習歷史
,不可不到陝西。
8、廣西師大。
9、浙江大學
10、貴州大學
你可以到網上查一下,查中國的歷史名校。

㈢ 想學歷史,可是不知道專學哪一朝的歷史比較好

本人正准備整理有關歷史方面的東西,但是知識有限,僅供參考。
想學那一朝的得看樓主的興趣了,西漢之前的可以參考《史記》,史記挺枯燥的,東周之後到秦統一前可參照《東周列國志》,本人覺得這書不錯,文言文不好的也可閱讀,漢朝至民國時期可以看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雖說是演義,但作者還是按照史實來寫的,西漢(劉邦建立漢朝,到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是達到鼎盛並開始下滑,雖然到宣帝時有過中興,但也好像只是迴光返照而已,到後面經過王莽一折騰,西漢歿了),東漢(沒什麼太大映象了,就記得個光武中興,後就沒什麼特點了),兩晉(因這時期比較亂,看了書總是看了後面忘前面),南北朝(也是亂世,歷史總是記個大概,個中詳情可以編寫很多版本的小說了),唐(歷史上較開放的一個時代,照就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執政的歷史也是值得一讀的。然後呢唐代的文學藝術發展也是很好的,文學上有唐詩,藝術上著名的彩陶從這里開始,好像從唐開始中國就從黑白電視過渡到了彩色電視,一切都有了色彩,感覺一切都明亮了,),五代十國(未涉及,不好評論),宋(本人比較喜歡宋朝,人人都說唐朝時期生活富庶,但是宋朝才是真正富裕且安平的時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以讓我們窺其一斑,據說當時茶樓酒肆中使用的碗筷都是銀質的,雖說宋朝在當時極力開礦,但是就算現在銀質物器也不如當時。宋時的文學造詣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元(不熟悉),明(聽得很多,但是沒看過書,在瓷器方面比較突出,明萬曆年間,萬曆皇帝愛好瓷器,很多有名的瓷器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清(清朝好像每個人都比較熟悉一點,可能是受現在清穿劇的影響吧。皇太極入關,順治是第一個入主紫禁城的清代皇帝,6歲登基。遍觀清朝歷史,清代皇帝年幼登基的不在少數,康熙8歲,同治6歲,光緒4歲。清代雖是一個馬上得天下的國家,但其也很注重文化修養,尤其乾隆,在三希堂中就有不少珍品。清代少有昏庸的君主,且不說康乾盛世,就算在清末光緒年間,其實光緒是一個很愛學且會是一個開明的君主,無奈大清懦弱,上有慈禧壓著,下無良臣幫襯。),民國(雖是近代,但是涉及也不多)

㈣ 關於歷史方面的研究課題.越詳細越好..

是男生么。。。。一般來說研究二戰什麼的比較有趣味性吧。。。網上有很多二戰迷。。。你可以便於和他們交流。。。這是一個很有趣很深奧的課題呢

我覺得你首先應該確立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比如戰爭各國的經濟。。或者各國領導人的政治手腕。。。我曾經看見過有人研究各國民俗意識形態什麼的對於戰爭角色的影響。。。挺有趣的。。。這方面研究者眾多。。。你立意要新。。

你可以在圖書館法收集和很多書籍網上還有很多影片資料。。。。。。資源豐富。。。。

各國戰爭之間有很多趣事。。。。在論文里適當引用可顯得風趣幽默。。。

這個弄好了很棒。。。。弄不好很糟。。。

PS。。。最好不要研究亞洲這邊的。。。。研究二戰美歐洲史比較好。。。
亞洲這邊的比較敏感。。。不好弄

你辯證的接受吧。。。。我不是學歷史的。。。

㈤ 比較好的研究歷史的書籍

不知道你現在的水平如何。不過這些書是學史的人必看的
宋兆麟等:《中國原始社會史》 林耀華:《原始社會史》
余繼林:《原始社會簡史》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 孫 淼:《夏商史稿》 童書業:《春秋史》
夏 鼐:《中國文明的起源》 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 田昌五:《古代社會斷代新論》
楊寬:《戰國史》 林劍鳴:《秦史稿》、《秦漢史》 張維華:《試漢武帝》 錢劍夫:《秦漢賦役制度考略》
林干:《匈奴史》 陳竺同:《西漢和西域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韓養民、張來斌:《秦漢風俗》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 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 韓國磐:《南朝經濟初探》 韓國磐:《北朝經濟初探》
高 敏:《魏晉南北朝經濟史》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岑仲勉:《隋唐史》 汪 篯:《隋唐史論稿》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金寶祥:《唐史新探》 胡如雷:《李世民傳》 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
唐長孺:《隋唐制度三論》 周寶珠、陳振:《簡明宋史》 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要》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 關履權:《兩宋史論》 鄧廣銘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
張正明:《契丹史略》 楊樹森:《遼史簡編》 吳天墀:《西夏史稿》 張博泉:《金史簡編》
鄧廣銘:《王安石》 漆 俠:《王安石變法》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上)
韓儒林主編:《元朝史》 翁獨健:《蒙古族簡史》 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編:《元史論集》
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 李 斡:《元代社會經濟史稿》
李洵主編:《明清史》李光璧:《明朝史略》。湯綱、南炳文:《明史》(上)孟森:《明清史講義》(上)
吳晗:《朱元璋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輯:《明史研究論叢》、《明史資料叢刊》
戴逸主編《簡明清史》 遼寧合編《清史簡編》 蕭一山:《清代通史》 李洵主編《明清史》
孟森:《明清史講義》(下) 各單位編輯的《清史論叢》、《清史研究集》、《清史資料》等。
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37章
馬克思:《資本主義以前生產諸形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 列 寧:《論國家》
列 寧:《國家與革命》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共8冊)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共8冊)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範文瀾:《中國通史》郭沫若:《中國史稿》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白壽彝總編:《中國通史》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
鄒賢俊等:《中國古代史自學輔導》
《中國近代史》參考文獻目錄 一、《中國近代史》基本參考文獻目錄
1、龔書鐸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中華書局1980年重版本。
2、胡繩:《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美]費正清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5、苑書義等編:《中國近代史新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修訂本。
6、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戴逸:《中國近代史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8、劉大年:《中國近代史諸問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9、丁名楠:《帝國主義侵華史》,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㈥ 怎樣研究歷史

學習歷史是為了牢記過去,研究歷史是為了珍惜現在和展望未來。
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傳承,中華民族的永續,祖先用丹青墨筆記載下了寶貴的信史資源,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深刻體會中華民族是如何從黃河岸邊的一個部落歷經滄桑,飽經磨難,堅韌不拔,風雨兼程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
會增強自己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一份情感。
學習歷史會在心底記錄下曾經發生在中國大地的重要往事,因為歷史會帶我們走進戰爭與和平的交替,體會發展與進步的艱難,感受文明與野蠻的抗爭,回味輝煌與落後的反差,見證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結出的文明碩果。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懂得辨別人的忠與奸,正與邪,善與惡,善政與惡政,輕輕觸摸古人的精神世界,與古人進行對話,遙想遠去的風煙往事。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從沉痛中得到堅強,讓中華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衛自己,在歷史的『鳳凰涅槃』後得到發展,在燦爛的輝煌中增強民族自豪,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
翻閱歷史的演進過程會讓目光變得深邃,遠大,思維變得跳躍而豐富,個人的品味和修養得到提升,這都是學習歷史帶給個人的好處。

僅僅學習歷史不是最終目的,如果能夠通過學習的基礎再去思考和研究歷史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作為非歷史專業人士我們該如何研究歷史呢?

簡要談點個人心得;
一;首先必須尊重歷史;
這是研究歷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國歷史是國家聖器,是中華民族的人生歷程,是中國的國家尊嚴,是民族的體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國歷史,像安撫和關心親人一般地愛護她是對喜愛中國歷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網路現實卻很遺憾,總有那麼一些人夾帶著濃厚的偏見,情緒和性格化來』咒罵研究』歷史,並且『振振有『義正詞嚴』,只要他們一開口侮辱,謾罵,抨擊,羞辱,詆毀中國歷史,王朝,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語就源源不絕而來,比如有人辱罵宋朝是『慫朝』,清朝是『蟎清』,漢族是』綿羊,軟蛋,慫漢『,更甚者辱罵『靖康之恥』時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雞』,聽到這樣殘忍無情的言語,血都要噴出來。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皇族就是國家的象徵,就是華夏民族的象徵。我們的祖先都曾經無怨無悔地為王朝,為國家流盡自己最後一滴血,拋下一顆頭顱,祖先用生命捍衛國家尊嚴,守護民族自尊。這些辱罵中國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國家情感何在?對得起那些流血犧牲的祖先嗎?
中國王朝政權在後人眼裡永遠是一個靜態存在,因為他們所有的一切功過是非,大惡大善都融化進了中國歷史,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份,成為中華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沒有尊重的心態就不要說研究什麼歷史,最好的選擇是連歷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償失。

二;客觀,公正的立場研究歷史;在用心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歷史是過往,曾經的事件,人物,政策,作為等一切都是過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過善惡都成過去,所以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點必須放置在歷史的天平,重點考察對歷史的影響,其次是把研究對象放置在他們對當時的時代影響,以歷史影響高於當時影響為決定標准。
而研究對象往往又具有復雜的兩面性,一正一反,一榮一辱,一功一過,一善一惡,因此不能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來判定,而是結合歷史行為綜合比較,權衡之後,最後得出結論,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
比如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應該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基中國本部版圖,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權,完善郡縣制,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罪在當代;『焚書坑儒』毀滅先秦時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時也是罪在千秋],嚴刑酷法,耗盡國力民力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不重視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安定民心,給當時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站在後人角度和立場一比較,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功大於過。

三;用串聯的思維研究歷史;
研究歷史非常忌諱那種僅以一點,一事,一言,一行確定歷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維』。應該把某人,某事用歷史串聯起來進行比較,區分和判斷。
比如網友攻擊漢武帝的『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是錯誤的決策,而應該延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國策,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歷史問題,缺乏對歷史的綜合考量。
思考視角要放置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較。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大戰亂時代的獨特歷史產物,是百家各展所長,激烈角逐政治統治思想的產物,從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代已經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爭鳴的狀態依然繼續延續,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秦始皇統一了,也不會有漢朝的誕生了,漢族也不會出現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法家成為秦國的絕對主導
政治思想,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率先走上封建社會制度的國家體制,實現富國強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國家大一統後,社會本應由大亂走向大治,與民修養,愛惜民力,恢復生產,增加人口,建立社會秩序,建立人文倫理觀念的最好時機,但法家卻反其道而行,逆社會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動。

法家首開中國歷史文字獄,『焚書坑儒』,毀滅先秦以來大量中華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惡論』和『法,權,術,勢』作為治國理念,而嚴刑酷法,徭役深重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導致農民起義,秦國經歷30年就滅亡。
法家豈能贏得當時民心?
豈能在當時社會潮流前站穩統治腳跟?
法家自此成為輔助儒家,區居第二的統治理念,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漢初70多年一直執行『黃老之學』的觀念治理國家,道家清靜無為,講究無為而治,重視休養生息,愛惜民離,恢復生產,增加人口,這是道家治國思想的優點。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國境界。
道家之長在哲學,而不在政治觀念,『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超脫境界是和『大一統』理念背道而馳的。漢初政治面臨重大問題,國家統一和行政管理面對破壞,郡縣制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武帝時期的淮南國之亂就是明證,劉嚊和劉安就是『黃老之學』的忠實信徒。再次;墨家
後人看來,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確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卻問題多多,兼愛,非攻,選君,選賢。什麼意思?兼愛,就是無條件的愛,非攻,就是不打戰,反對戰爭,這和不拘手段的統一主張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觀』,假如墨家成為治國理念,中國可能就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了,墨家主張『天選君』,即天子通過天選舉確立,這種主張是直接和皇權對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裡最早消亡的。

最後研究儒家,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綱領,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觀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修身觀,教育人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契合了當時社會需要安定和統治者治國的實際需要,由春秋戰國經秦,漢初延續幾百年大亂的徹底結束,大亂走向大治儒家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確立給完成文化,疆域,社會,民族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在大一統理念的指導下漢族誕生了。漢族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從學習歷史到研究歷史的過程可以看出,歷史帶來的最大作用;
一;中國歷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續性,任何歷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靜態的眼光去看待,認為是想當然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經過漫長的不斷演變,運動,角逐和轉化最後才成為必然的結果。
二;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文,影響一直延續至現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國情』,即使在西方價值觀念不斷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來事物,無論是先進或落後,首先都必須面臨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考驗。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展望未來。

㈦ 研究明朝歷史看哪些書比較全面

第一,通史專著不談,關於明史的斷代史專著推薦以下幾種:

《明史》(2冊)湯綱,南炳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史新編》傅衣凌 主編 楊國楨、陳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現在新版改名為《中國歷史 明史》

《晚明史》(2冊)樊樹志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二,關於南明史的資料與論著,有以下幾種:

《南明史》(14冊) 錢海岳 (中華書局)

《南明史略》 謝國楨 (上海人民), 此書未見新印。

《南明史:1644-1662》 (美)司徒琳 (上海書店)

《南明史》 顧誠 (中國青年出版社)

第三,關於清朝前期的史料暫不談,說一下有關論著:

最著名的是孟森先生的《滿洲開國史講義》。

比較早的專著有周遠廉的《清朝開國史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清朝興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兩部著作。

最近看到一本《清代前史》,沒有閱讀過。

第四,關於明代的古籍史料,重要的幾種介紹如下:

1、《明實錄》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頭,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抄本校勘,共計正文133冊,校勘記29冊,附錄21冊,共183冊,經過校勘之後的這套書依然是影印本的,沒有標點。市面上也買不到的。最近線裝書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實錄》,定價過萬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華書局點校本,清朝編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冊。常見,也容易閱讀。

3、《國榷》,有中華書局斷句本,六冊,私修的紀傳體明史,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刪改,故保留了不少滿洲人早期與明朝關系的史料;

4、《明史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體明史,成書在《明史》之前,有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史料價值較高,也因冊數少(4冊),最便閱讀。

5、《明通鑒》,編年體正史,有考異。嶽麓書社的點校簡體字本,冊數僅3冊,便於閱讀。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冊本為影印本。

6、《明會典》,官修之政書,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書為必讀。但建國後未有整理本面世。

7、《南疆逸史》、《小腆紀年附考》、《小腆紀傳》則為南明史料中最為詳備者,中華書局版本因出版較早,又無重印,故不易得。

8、《國朝典匯》為崇禎年間編訂,明代人研究本朝歷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為禁書,有較多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資料。目前,市面上有書目文獻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9、《弇州史料》前、後集,私家修撰之史書,是《明史》的史料來源之一。

㈧ 歷史考研選擇歷史哪個專業比較好些

首先,你為什麼要考歷史。工商管理的任何一個方向都要比歷史好就業。我本科就是工商管理的,恰巧現在也在讀歷史的研究生。如果你考上歷史的研究生,不論哪個專業,你都會問自己很多遍這個問題:為什麼要跨專業考歷史。
其次,如果你的選的學校歷史專業比較好,那麼復試的競爭一定激烈。就算歷史是冷門,只要學校的這個專業比較強,競爭都是很慘烈的。
然後,如果你想好了,確定要考歷史。那麼世界史方面,北師,天師,東北師大的中世紀史很強大,南大的英國史,吉大的美國史。中國近現代的工作現在相對好一點,因為大學都要開近現代的課了,就像高數一樣。歷史地理首推陝師大。考古一般不要跨專業的。除非你是學化學的。不管哪個專業,考歷史,北大和人大幾乎都是最好的選擇了。
還有,不僅要選學校,更重要的是選導師。你的導師若是牛人,那是相當有優勢的。但同樣,也是比較難考的。
最後,再勸你一句,如果你的數學不是很差,你考金融、經濟和管理類的研究生要比考歷史前途光明很多,真的,就算你真的很喜歡歷史,但是做研究生和你平常讀歷史書絕對不一樣。
總之,想清楚你為什麼這樣選擇,要不然你一定會後悔的,我身邊有很多人都是有你這樣的經歷的,沒有一個不後悔的。我不騙你。
如果還是想考,或還有不明白的,留言就好。
慎重。

㈨ 研究明朝歷史看哪些書比較全面

第一,通史專著不談,關於明史的斷代史專著推薦以下幾種:
《明史》(2冊)湯綱,南炳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史新編》傅衣凌
主編
楊國楨、陳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現在新版改名為《中國歷史
明史》
《晚明史》(2冊)樊樹志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二,關於南明史的資料與論著,有以下幾種:
《南明史》(14冊)
錢海岳
(中華書局)
《南明史略》
謝國楨
(上海人民),
此書未見新印。
《南明史:1644-1662》
(美)司徒琳
(上海書店)
《南明史》
顧誠
(中國青年出版社)
第三,關於清朝前期的史料暫不談,說一下有關論著:
最著名的是孟森先生的《滿洲開國史講義》。
比較早的專著有周遠廉的《清朝開國史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清朝興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兩部著作。
最近看到一本《清代前史》,沒有閱讀過。
第四,關於明代的古籍史料,重要的幾種介紹如下:
1、《明實錄》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頭,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抄本校勘,共計正文133冊,校勘記29冊,附錄21冊,共183冊,經過校勘之後的這套書依然是影印本的,沒有標點。市面上也買不到的。最近線裝書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實錄》,定價過萬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華書局點校本,清朝編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冊。常見,也容易閱讀。
3、《國榷》,有中華書局斷句本,六冊,私修的紀傳體明史,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刪改,故保留了不少滿洲人早期與明朝關系的史料;
4、《明史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體明史,成書在《明史》之前,有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史料價值較高,也因冊數少(4冊),最便閱讀。
5、《明通鑒》,編年體正史,有考異。嶽麓書社的點校簡體字本,冊數僅3冊,便於閱讀。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冊本為影印本。
6、《明會典》,官修之政書,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書為必讀。但建國後未有整理本面世。
7、《南疆逸史》、《小腆紀年附考》、《小腆紀傳》則為南明史料中最為詳備者,中華書局版本因出版較早,又無重印,故不易得。
8、《國朝典匯》為崇禎年間編訂,明代人研究本朝歷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為禁書,有較多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資料。目前,市面上有書目文獻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9、《弇州史料》前、後集,私家修撰之史書,是《明史》的史料來源之一。

㈩ 研究中國古代史看什麼書好

二十四史是最好的資料,其次是一些野史。

閱讀全文

與歷史研究什麼比較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