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論文多少字

歷史論文多少字

發布時間:2022-07-04 03:49:23

Ⅰ 兩篇歷史論文 不限主題四五百字就行 初二水平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論文;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可以一直沖向中東。」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面作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軍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因此,1942年1月,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宣言上領銜簽字。1945年4月籌建聯合國,會議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國代替舊中國准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鄧小平同志說:「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
(六) 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實現了自民國以來一直未能實現的統一與團結,這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前提。

一個民族要走向振興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前提,即民族的大團結。抗戰前的中國政治舞台上活躍著各種政治勢力。除了國共之間的對立和戰爭外,還有國民黨各派系之間,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實力派之間的斗爭,地方實力派相互之間也是你爭我奪,混戰不已。在山河破碎,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中華民族各種政治力量、各個階級終於摒棄成見,共同團結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民族敵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自我振興。國共兩大黨的合作是全民族團結的關鍵。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振興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昭示我們:中國人民既然能以艱苦卓絕的努力,贏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也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新的振興。

Ⅱ 初二歷史論文 1000字到3000字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們祖國這一大家庭的成員,而且有些民族的 歷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漢族形成的同時就出現了。今天滿族的祖先西周的肅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東胡,曾經十分強盛,並且建立過政權。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強盛,隔著長城 與秦漢帝國對峙。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則更多,而且不少國家還進入到中原地區。宋朝時,契 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建立的夏,就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元明清時期,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管轄的范圍更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成為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滿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廣大,是當時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由於各民族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在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過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貢獻。在我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華夏族歧視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進經濟文化的影響下,通過商鞅變法,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任務,推動了我 國歷史的向前發展。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統一北方後,經過孝文帝改革,逐步強盛起來,促進 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為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到後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統一了全國。我國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從元朝開始的,我國今天的版圖,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確定的。 從經濟上看,少數民族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夷族開發了沿海地區,苗、瑤族開 發了長江、珠江和閩江流域,藏族開發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開發了西南地區,東胡族開發了東北地區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後開發了蒙古地區,回紇及西北各族開發了西北地區,高山族開發了台灣島 。正是邊疆各族人民對邊疆經濟的開發,並與中原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交往,才使多民族國家形成了統一的 不可分割的經濟整體。 至於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例如清朝時期,東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國東北的斗爭,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軍反擊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國的斗爭。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事例就更多了。 當然,各個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進的,也有落後的,他們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其中人數較多而又發展迅速的民族,對我們祖國歷史的發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漢族不論在政治經濟上 ,還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過巨大的作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部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漢族的發展史。中國這個統一的國家,不是由某一個民族締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歷史上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必須包括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沒有 少數民族的歷史,就不能稱之為中華民族史。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對於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在歷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而是要實事求是地講述。二、講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要用矛盾的觀點進行具體的 分析。 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處、和平發展的統一時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對立、彼此爭戰的分裂時期 ;既有漢族建立的政權,也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既有漢族內部的戰爭,也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 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戰斗等等。歷史上,多民族的中國存在著統一和 分裂的情況。 應該如何看待歷史上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分裂的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便不難看出,在我國這 個多民族的國家裡,在各民族之間,當矛盾的同一性佔主要地位時,彼此就友好相處,互相往來,和平發展, 國家就表現為統一狀態,例如,秦漢的統一,隋唐的統一,元明清的統一等。當矛盾的斗爭性佔主要地位時, 民族之間就相互對抗,甚至爆發戰爭,國家就處於戰爭或分裂狀態,例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國的割據狀態等。同時,矛盾雙方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宋與西夏、遼、金的戰爭,雙方統治階級 幾乎動員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戰爭之後,各民族之間,特別是各族人民之間,又出現了和平相 處的局面。民族戰爭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萬人死於非命,經濟文化受到破壞,然而,戰爭也是各民 族之間相互接近的一種重要方式。歷史上每一次戰爭之後,總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強迫遷徙到另一個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雜居錯處,相互融合。東晉十六國時,民族戰爭經常發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次民 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滿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們就不會有較多的成分融合到漢族之中。至於戰爭引起的 經濟、文化交流的例子,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這在客觀上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了促進作 用。 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仇視、屠殺和戰爭,只是民族關系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歷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處 ,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長期進行著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在向共同的階級敵人進行斗爭的過程中,相互支持, 共同締造和發展了多民族的偉大祖國,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這才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本質和主流。 三、對於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要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怎樣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漢民族把岳飛、文天祥等人當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則認為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認為,能代表中華民族利益的、有利 於祖國統一的人,才能稱為民族英雄。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確定呢?我認為,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應當用一 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具體的分析,既不能絕對地肯定,也不能絕對地否定,更不能帶有狹隘的民族情緒片面地下 結論,而是應該指出其功過之大小,從而確定其是怎樣的一個民族英雄。要熱情頌揚他們的歷史功績,對個別 有污點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比如,在講述岳飛帶領「岳家軍」抗 金斗爭的事跡時,有的學生提出:岳飛鎮壓過農民起義,不算民族英雄。應當指出,抗金斗爭是岳飛一生中的 主要活動,他從軍二十年,絕大部分歲月是在抗金前線度過的。還有的學生提出:宋當時已是腐朽的政權,當 遭到外族的進攻時,必然滅亡,這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岳飛抗金,阻礙了國家的統一,阻礙了歷史的向前 發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講清,金軍南下,是以屠殺、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 ,金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因此,岳飛抗金是正文的,帶有反侵略戰爭 的性質,他的英勇斗爭,阻遏了金軍南下的進程,保衛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雖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經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來看,他鎮壓農民起義的污點同他在抗 金斗爭中所建立的功績相比,顯然是功大於過,他仍然不愧為我國古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の隨便←磊 回答採納率:44.2% 2008-11-02 18:04 歷史教學中的民族關系問題一、講述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要實事求是。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們祖國這一大家庭的成員,而且有些民族的 歷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漢族形成的同時就出現了。今天滿族的祖先西周的肅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東胡,曾經十分強盛,並且建立過政權。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強盛,隔著長城 與秦漢帝國對峙。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則更多,而且不少國家還進入到中原地區。宋朝時,契 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建立的夏,就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元明清時期,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管轄的范圍更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成為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滿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廣大,是當時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由於各民族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在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過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貢獻。在我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華夏族歧視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進經濟文化的影響下,通過商鞅變法,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任務,推動了我 國歷史的向前發展。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統一北方後,經過孝文帝改革,逐步強盛起來,促進 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為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到後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統一了全國。我國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從元朝開始的,我國今天的版圖,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確定的。 從經濟上看,少數民族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夷族開發了沿海地區,苗、瑤族開 發了長江、珠江和閩江流域,藏族開發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開發了西南地區,東胡族開發了東北地區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後開發了蒙古地區,回紇及西北各族開發了西北地區,高山族開發了台灣島 。正是邊疆各族人民對邊疆經濟的開發,並與中原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交往,才使多民族國家形成了統一的 不可分割的經濟整體。 至於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例如清朝時期,東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國東北的斗爭,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軍反擊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國的斗爭。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事例就更多了。 當然,各個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進的,也有落後的,他們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其中人數較多而又發展迅速的民族,對我們祖國歷史的發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漢族不論在政治經濟上 ,還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過巨大的作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部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漢族的發展史。中國這個統一的國家,不是由某一個民族締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歷史上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必須包括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沒有 少數民族的歷史,就不能稱之為中華民族史。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對於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在歷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而是要實事求是地講述。二、講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要用矛盾的觀點進行具體的 分析。 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處、和平發展的統一時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對立、彼此爭戰的分裂時期 ;既有漢族建立的政權,也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既有漢族內部的戰爭,也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 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戰斗等等。歷史上,多民族的中國存在著統一和 分裂的情況。 應該如何看待歷史上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分裂的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便不難看出,在我國這 個多民族的國家裡,在各民族之間,當矛盾的同一性佔主要地位時,彼此就友好相處,互相往來,和平發展, 國家就表現為統一狀態,例如,秦漢的統一,隋唐的統一,元明清的統一等。當矛盾的斗爭性佔主要地位時, 民族之間就相互對抗,甚至爆發戰爭,國家就處於戰爭或分裂狀態,例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國的割據狀態等。同時,矛盾雙方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宋與西夏、遼、金的戰爭,雙方統治階級 幾乎動員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戰爭之後,各民族之間,特別是各族人民之間,又出現了和平相 處的局面。民族戰爭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萬人死於非命,經濟文化受到破壞,然而,戰爭也是各民 族之間相互接近的一種重要方式。歷史上每一次戰爭之後,總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強迫遷徙到另一個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雜居錯處,相互融合。東晉十六國時,民族戰爭經常發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次民 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滿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們就不會有較多的成分融合到漢族之中。至於戰爭引起的 經濟、文化交流的例子,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這在客觀上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了促進作 用。 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仇視、屠殺和戰爭,只是民族關系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歷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處 ,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長期進行著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在向共同的階級敵人進行斗爭的過程中,相互支持, 共同締造和發展了多民族的偉大祖國,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這才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本質和主流。 三、對於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要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怎樣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漢民族把岳飛、文天祥等人當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則認為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認為,能代表中華民族利益的、有利 於祖國統一的人,才能稱為民族英雄。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確定呢?我認為,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應當用一 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具體的分析,既不能絕對地肯定,也不能絕對地否定,更不能帶有狹隘的民族情緒片面地下 結論,而是應該指出其功過之大小,從而確定其是怎樣的一個民族英雄。要熱情頌揚他們的歷史功績,對個別 有污點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比如,在講述岳飛帶領「岳家軍」抗 金斗爭的事跡時,有的學生提出:岳飛鎮壓過農民起義,不算民族英雄。應當指出,抗金斗爭是岳飛一生中的 主要活動,他從軍二十年,絕大部分歲月是在抗金前線度過的。還有的學生提出:宋當時已是腐朽的政權,當 遭到外族的進攻時,必然滅亡,這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岳飛抗金,阻礙了國家的統一,阻礙了歷史的向前 發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講清,金軍南下,是以屠殺、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 ,金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因此,岳飛抗金是正文的,帶有反侵略戰爭 的性質,他的英勇斗爭,阻遏了金軍南下的進程,保衛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雖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經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來看,他鎮壓農民起義的污點同他在抗 金斗爭中所建立的功績相比,顯然是功大於過,他仍然不愧為我國古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Ⅲ 2篇歷史小論文怎麼寫、需寫多少字

高中的話一千左右,大學兩到三千。查找相關資料,羅列論據,然後闡明自己的論點和理由。

Ⅳ 高考歷史小論文寫多少字

高考歷史小論文題的答題技巧
一、開門見山亮觀點
亮明觀點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觀點明確與否是論文質量檔次高低的前提,也是能否吸引判題人第一注意的關鍵。對於史論題,由於在題干或材料中已經提供,只要略加改造即可。而史料題,則須先閱讀史料,注意材料(包括題乾和引文)中提供的信息點、關鍵詞。尋找論述方向,自己確立觀點。
二、運用材料加知識
在選擇論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史實論據的典型性、針對性、確切性。「一個典型的事例勝過千萬句空洞的說教。」
幾乎所有的小論文題都要求學生「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這兩個短語,它意味著要求學生在論證觀點、遴選史實時,必須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實,另一方面還要把我們在教材中所學過的能證明觀點的典型史實挖掘出來,簡單說來,論據即「材料史實+所學史實」,即先把材料提供的論據充分用好,再用所學知識來彌補。
三、史論結合多角度
在論證過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選擇史實,力求證據充分。論證原則為「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單純的史實堆砌,或者是空洞的論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多角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等;依據歷史的縱向線索;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從同類事物對比角度論述(古今、中外);材料中提供的其他角度。但更需要學生結合題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視角,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格式講究總分總
論文分段,突出結構。論文總體結構為:總—分—總。具體工作就是圍繞(論點),確立分論點,選擇論據和預設的結論。由於字數有限,分論點不宜過多,但一定要根據題目要求,盡可能多層次、多視角地闡述。
五、語言精練上檔次
語言要精練,使用歷史學科語言,切忌口頭語;表述要成文,切忌要點式作答。如果可能在論證完成後,再用凝練的語言對觀點進行回扣或理論升華,使整篇論文檔次有所提升。
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的考查價值
1.高考命題改革的有效路徑
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進一步適應國際大背景及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近年來,我國高考歷史學科命題思路已經逐步完成了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並正在積極探索素養立意的創新。這個變化可以從近年來歷史學科的《考試說明》中得到印證。比如,全國文綜《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要「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

Ⅳ 歷史小論文 1000字 急急急急!!!!!!!!!

《淺談梁啟超的新民思想》論文:

摘要: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在我國近代思想史上首次系統地闡述了「人的近代化」這一重要的啟蒙主題,他把「新民」作為解救中國的方案加以論述,提出了國民性改造與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文化重構議題,這在今天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梁啟超新民思想啟蒙

梁啟超的「新民」學說是對中國近代哲學的一個獨特的貢獻,他以「新民」說回答了中國近代關於如何培養和造就近代的理想人格這一現實問題。「新民」這一詞源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梁啟超的「新民」思想總體上是想通過做啟蒙工作,把民眾培育成具有新型人格的國民,進而實現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的現代化。

一、梁啟超新民思想的發展與內容

十九世紀末,晚清社會在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近代化」伴隨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行程趨於停滯。中國近代化運動的多舛命運引起了進步人士更深層次的思考。梁啟超流亡日本後,一方面廣泛學習和研究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另一方面深刻地總結改良運動失敗的原因。

他在經歷一番痛苦的思考過程後逐漸認識到,近代中國由於缺少文化意識層面的改革所造成的國民性的愚弱是中國當前問題的病根。梁啟超因而將國人對近代文明的認識觸角觸碰到了「精神文化」的層面。緊接著,梁啟超發表了《新民說》、《新民議》等一系列有著重大影響力的文章,由此也建構了他「新民思想」的基本理論框架。

該理論的出發點是想通過引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政治學說,來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對國民心理的摧殘,從而洗滌國民奴性,提高國民素質,進而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培養出合格的國民。梁漱溟明確指出「余為新民說,欲探求我國民腐敗墮落之根源,而從他國所以發達進步者比較之,使國民知受病之所在」。

他認為「新國」必先「新民」,他說「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梁啟超將「新民」視為中國當今第一急務,指出了「人的近代化」對於「社會的近代化」的重要意義。

梁啟超的「新民思想」主要做了以下兩件事,來實行「新民之道」。

(一)激烈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道德,以幫助國民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培養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梁啟超認為封建社會的專制制度是造成國民道德缺陷和國民性衰弱的罪魁禍首,他還列數了專制制度的十大罪狀,指出正是這些罪狀使人民淪於奴隸的境地,養成了「奴性」的道德,因此他提倡「破壞主義」,主張用激烈的手段徹底地掃除封建制度及其一切附屬物。

他還指出了我國國民性的種種缺陷,認為務必要來一次徹底的改造,而爭取自由、解放思想,同封建道德徹底地決裂是達到此種目的的關鍵。梁漱溟極力歌頌自由,他說「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無往而不適用者也」,他希望每個國人要以「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向幾千年的專制制度和奴隸主義宣戰。

同時,梁漱溟還號召人們發揚我國古代的尚武精神,做到自愛、自治、自立、自任、自牧,這些都是國人應該養成的新道德。他認為,國人只有擁有了這樣的自由精神和新道德,就能擺脫傳統道德的束縛,成為真正具備獨立思想和完整人格的「國民」。

(二)引入西方資產階級社會學說,同中國的傳統思想進行比較,讓國民知道當前國家病根所在,進而能「自警厲自策進」

梁啟超在「新民思想」中抱著十分開放、兼容的文化態度,他提倡「國民性改造」應該「博採西方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道,匯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由此,梁啟超從1899年到1903年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兩種刊物上總共發表了八十多篇文章和專著,進行啟蒙宣傳。

他向國民廣泛地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各種理論和學說,竭力鼓吹民族主義、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民權等資產階級的思想與精神。梁啟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以資產階級的思想和道德精神來「葯中國之時弊」。梁漱溟通過比較中西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的差異,其中主要向國人介紹了資產階級的「國家學說」、「天賦人權論」和「三權分立學說」等三種學說。

他指出國民應該具備國家思想,培養忠於國家而不是忠於朝廷的觀念,克服幾千年來的「束身寡過主義」,養成服從群體利益的「公德」。他闡述了義務和權利對等的思想,激勵國民起來反對專制制度,捍衛自身的權利,追求自由和民主。

梁漱溟還參照西方的資產階級學說,構建了以「開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為宗旨的「新民思想」體系,該理論觸及到了社會近代化問題的核心――精神文化的近代化問題。

二、對梁啟超「新民思想」的評價

「新民思想」是歷史的產物,它的產生合乎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的邏輯。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次啟蒙思潮的核心內容,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制約,梁啟超在論述新民思想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謬誤。

梁啟超強調教育新民,但他卻割裂了革命和教育的辯證關系,沒有將改變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及專制制度同新民相結合起來,所以他的新民教育在現實中無法實現,也沒有找到一條成就中國的新民之路。同時,它的思想局限性還表現在,其沒有將民主主義同民族主義有機結合來從更高的層面來探討新民之道。

但不能否定的是,「新民思想」這一學說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我們關於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層思考,從該意義上說,其於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第一,准確把握新民思想,有助於我們認清歷史。中國社會的變遷沒能像西方一樣培育出一個龐大的社會中間層,比如西方的市民階層,他們代表了新的生產力。

中國歷史的大變遷、改朝換代的變故通常是通過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實現的,但農民起義始終不是市民的,不是新的生產力引發的革命。當西方工業化國家已誕生一個龐大的市民階層時,中國社會仍處於被剝奪者地位的是在人數上占絕對多數的農民,他們的生存狀態沿續著貧、弱、愚、散,即使有進步,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當時的讓步或妥協。

梁啟超看到了國民的「奴性」,於是開始宣傳西方的自由民主學說,倡導新民,塑造國民自由、獨立、平等、尚武之精神,雖然未能造就中國之新民,但對當時的國民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第二,准確理解新民思想有利於我國民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發展。梁啟超對新道德標準的闡述,對自治性和責任感的強調,直接影響了這個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以及民主教育建設。

民國初年,新的民主教育宗旨就受「新民思想」的影響,吸收了其中關於私德與公德的思想。為了實現民主教育,讓受教育者成為社會的主人翁、積極的現代化公民,這些有識之士都十分重視給予受教育者以公德意識、和國家意識自治能力的培養。

文化的進化和發展是連續性的,就如市場經濟作為同資本主義天然聯系的產物,可也以在社會主義的框架下獲得新的生命力一樣,新民思想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下,仍然可以賦予其時代價值,使其有益於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所以,批判地繼承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對於塑造新型建設者的思想道德,對於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Ⅵ 歷史論文(2000字)

漢文化,是取代秦文化而在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它是西漢皇朝的政治統治在全中國確立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然後又隨兩漢(前206—220)的歷史進程進一步發展起來的。漢文化固然不是秦文化,但也不是楚文化。漢文化是全新的綜合性的新文化並非直接來源於單一的文化,而是繼承多種文化而形成的。無論較之秦文化還是楚文化,它都更為開放,更具兼融性,內容更為豐富,氣魄更為宏大。

據說,北宋蘇軾官翰林學士時,其幕下士曾以「柳郎中詞只合十八七女郎,執紅牙板,歌『
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來概括柳永、
蘇軾詞作的不同風格。那麼,我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最能代表秦文化、楚文化和漢文化不同風格的事物來呢?

「文化」一詞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因此,對它的使用,必須十分嚴謹而慎重。

說到「秦文化」,必須認識,其意義是多重疊合的。它本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范圍大致上是今中國西北部的陝西、甘肅一帶。它為秦人(秦族)
所有,存在於西部的諸侯國秦國的領地內。它又有一個很長的發展歷史,經過許多世紀,達到頂峰,有一個極短的歷史時期內成為以政治統一為背景的全國性的文化——這就是秦朝文化。

春秋、戰國期間秦國的佔領范圍不斷擴大(到公元前3世紀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隨著秦的軍事征服、勢力擴張、人員遷動,秦文化所影響和覆蓋的地區不斷擴大。
在這樣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秦文化對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內容是越來越豐富的。

到秦朝完成統一,實現了對全中國的統治,進而又採取許多措施鞏固和發展統一,包括實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識地統一思想、文化,以至於「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
·禮書》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2],這是說,秦朝對六國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
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推行這些政策的極致,就是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予文化以嚴重的摧殘,對思想和學
術自由更是沉重的打擊。因此,秦文化對於中原傳統文化又並非主要是「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

由於秦朝統治的時間很短,其目的在於統一思想文化的政策並未來得及完全實施,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此同時,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統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他文化予以充分
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統一的短時期內,秦文化並沒有和東方六國文化融為一體,其作為全中國的主導文化的地位,也沒有來得及完全得以確立。在原屬東方六國的廣大地區內,
各區域文化繼續表現著它們的特色和活力。

隨著秦政權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體變為客體,其作為全中國統治文化的短暫時期也就宣告結束。不過,在代之而起的漢代,秦文化的
要素繼續存在,而且還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自秦以後,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3]。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奠
定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礎。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對後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說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Ⅶ 歷史論文600字

仰望歷史
抬頭仰望歷史的天空,那無數顆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星辰如
寶石般鑲嵌在夜幕中。
1911年10月10日,這顆積蓄已久,迫不及待想要沖破
黑暗的太陽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它的升起,標志著兩千多年的專
制統治結束了;它的升起,也標志著一場席捲中國大地的變革開始
了;它的升起,標志著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開端。它,使中國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拯救了祖國母親,華夏子孫;它,在
世界的東方孕育出了一頭雄師——中國。
追溯舊中國的歷史,經濟落後,思想沉悶,閉關鎖國,軍事廢
弛,列強入侵,山河破碎,人民在苦難中無助地掙扎,人民在深淵
里痛苦的呻吟。一條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熄滅了人們的希望
;一場場血腥殘忍的斗爭,沖擊著人民的心靈;一幅幅戰亂頻繁的
畫面,燃燒了心頭的怒火與悲憤……這一切的一切終於激發了中國
人的鬥志,終於使頹廢的中國人覺醒,於是,「世人未為我敢為,
天下未發我首發」的創新精神令人們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qiā
ng。於是,涌現出的一批批視死如歸,不畏艱險的革命志士給人
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功績。
在這顆太陽不斷成熟的過程中,無數有志之士追求真理,捨生
忘死。他們那種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精神使華夏從落後衰敗到繁
榮富強,從戰亂不斷到國泰民安。
歲月更迭,滄桑巨變。昔日的太陽如今已經長大。那些事,那
些人,那些物以及那種精神促使了一顆太陽的成長,它們伴隨著太
陽的光芒,給人溫暖,給人光明,射進每個人的心中。事已去,人
已走,可那種精神將永遠懸掛於藍天之上,將永遠照耀我們前進。

Ⅷ 大家所在的學校歷史學博士論文一般多少萬字

個啊,博士基本150多頁吧,8萬左右,如果你字少,內容表達明確也沒什麼關系。

Ⅸ 歷史論文1000字

漢武帝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敘述評價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馬遷的《史記》成書於武帝太初年間,由於個人的不幸遭際和政治異見,他對武帝這個時代的評述摻入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主觀偏見。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獲得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理想以及價值標准。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設計制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從16歲即位之初,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屏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古今之論漢武帝者,惟清人吳裕垂特具卓識。其論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遁,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於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遼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能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詔書說:「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元朔六年詔書又說:「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
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只要情況變了,政策也要變,「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
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像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爭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才藝。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爾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漢武帝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盡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像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盪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范圍,由鹹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准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

Ⅹ 大家告訴我一下歷史論文654字要怎麼寫有點急,我在此先感受大夥了

試論辛亥革命中的愛國主義與其時代價值
摘要:在今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候,全國各族人民深切懷念在辛亥革命時期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們。辛亥革命中的愛國主義,顯示了激勵人心、改造社會、推動歷史的偉大作用,主要表現為:民族主義、民主思想、開放意識和革新理念。這些愛國主義的表現在當前中國仍然具有時代價值。 關鍵詞:辛亥革命;愛國主義;時代價值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大地上樹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幟,開辟了中國人民繼續前進的道路。在今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候,全國各族人民深切緬懷領導辛亥革命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深切懷念在辛亥革命時期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們。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它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 辛亥革命中的愛國主義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表現,分別為:民族主義、民主思想、開放意識和革新理念。 一、民族主義 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產生最早、宣傳最多、影響最大,同時也是中山先生現代化理想的基本層次。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不斷發展完善,實現了從功利到理性的飛躍:辛亥革命前,先生從提出「反滿」到強調「反清」;辛亥革命後,先生強調「五族共和」、「五族一家」,主張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和平等;五四運動後,先生提出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對內主張實行民族平等、自決、自治和聯合。其民族主義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天下大公」和「世界大同」。 二、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開創了亞洲的第一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完成了國家政權由傳統專制政治制度向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變。雖然群眾還沒有深刻理解自己對於民主國家所負的責任,不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新世界,但是民主共和已經取代君主專製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正因為如此,袁世凱、張勛先後復辟帝制,均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人民群眾的堅決反抗。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實行的已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不同,社會主義民主是「對全體人民負責」。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領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特點是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黨領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和理論發展中,不僅研究民主政治建設的價值問題,而且研究民主政治建設的技術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已經取得重大成果,並且正在繼續取得新的進展。
三、開放意識 孫中山先生在濟南各團體歡迎會上說:「今欲急求發達,則不得不持開放主義。利用外資,利用外人。」中山先生認為實行開放主義,開展國際經濟交流,是各民族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無論是較發達的美國、英國、義大利,還是正在發展的阿根廷、泰國,一概如此。因此中山先生極力主張中華民族應實行開放主義,在獨立自主的條件下,與各民族和國家進行交流和合作。 四、革新理念 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不斷革命的一生,直到病逝前一年,先生仍然在講這個道理:「就古今中外的歷史來看,一個國家由貧弱變到富強,由痛苦變成安樂,沒有不是由革命而成的。因為不革命,人民的痛苦便不能解除。人類何以要革命呢?是要求進步。人類的思想,總是希望進步的。要人類進步,便不能不除去反對進步的障礙物,除去障礙物,便是革命。所以我們要人類和國家進步,便不能不革命。」(《在廣州商團警察聯歡會的演講》)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如今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但是,「第二大」並不等於「第二強」,作為一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環境、資源、社會等領域遭遇瓶頸,另外,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國還遭遇「未富先老」、「內需不振」等新困擾,解決問題的難度不小。「老大總是要不斷地打壓老二」的歷史經驗則說明,中國的發展將承受更多的外部壓力。無論是有形財富還是無形財富,中國追趕發達國家的道路依然漫長。 然而,我們要理性權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要有後來者居上的基本理念,充分認識到從總體上看「時間在我們這一方」。中國的發展不可限量,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因此在一些短期問題上要抱有長遠眼光。我們應始終以科學發展的思維,積極應對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向富民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閱讀全文

與歷史論文多少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