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要說明新中國成立後至今經歷哪幾個歷史階段
1、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計劃;社會主義改造)
建國初期,農業因長期的戰爭破壞,也因幾千年來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大多數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農民絕大多數積貧積弱,人數佔少部分的地主則佔有大部分的土地。為滿足新解放區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同時也為了解放生產力,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國家實行土地改革。
2、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
在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提前完成,黨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國1073萬黨員。
3、1966-1976年:「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劫難)。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澤東同志發動和領導的。他發動這場「大革命」的出發點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他當時對黨和國家的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4、1976-1978年:兩年徘徊時期 。
「兩年徘徊」時期是新中國歷史上一段比較特殊的時期,它上接十年「文革」的結束,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開端。雖然兩年徘徊」時期歷時只有兩年,但其歷史作用不能低估。
5、1978年至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的領導工作中全面地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轉變,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從此,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使黨掌握了撥亂反正的主動權,使黨的事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❷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個階段
人類社會發展的五個階段如下: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
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2、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3、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4、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
5、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2)如何概括歷史發展的階段性擴展閱讀:
社會發展規律按其作用范圍的不同,可分為一般規律、特殊規律和個別規律。存在於人類歷史一切階段並始終起作用的,屬於一般規律,如生產關系適合於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只在歷史上某些發展階段起作用的,屬於特殊規律,如階級斗爭規律;僅在某一社會發展階段起作用的,屬於個別規律,如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
一般規律、特殊規律和個別規律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關系。其中,一般規律通過特殊和個別規律來表現;特殊和個別規律受一般規律的支配。個別規律、特殊規律和一般規律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在一種聯系下是一般規律,在另一種聯系下又是個別規律。
社會發展規律是歷史發展中的一種必然的聯系。承認歷史必然性絲毫也不損害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不否認人在社會活動中可以獲得自由。因為全部的社會歷史都是由人們的活動構成的,社會發展規律只是揭示在什麼條件下可以保證人們的活動得到成功,從而獲得自由。
歷史唯物主義把自由的實現看作對必然性的認識,並根據這種認識進行對社會的改造。人們不能改造或廢除社會發展規律,但可以在實踐中認識和掌握這些規律,在自己的行動中遵循和利用它們來改造社會,獲得自由。在社會生活中,歸根結柢人們只能在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所允許的限度和范圍內實現自由。
❸ 從1921年開始到現在中國經歷了那幾個歷史性的階段(大的階段)
1、第一階段(1919~1927)
這一階段被稱為「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為國民革命時期,其中1926~1927年為北伐戰爭時期。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並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2、第二階段(1927~1937)
這一階段被稱為「土地革命」時期。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3、第三階段(1937~1945)
這一階段被稱為「抗日戰爭」 時期。1931年9月18日,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時期。
4、第四階段(1945~1949)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進行重慶談判,簽訂關於和平建國問題的協定(即「《雙十協定》」)。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3)如何概括歷史發展的階段性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❹ 中國歷史發展時期具體分為那幾個階段
1840至1919
1919至1949
1949至1956
1956至1956
沒地點
還有
十年動亂1966至1976
徘徊時期1976至1978
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1978至今
❺ 如果按照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來分類應該怎麼分
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1、原始社會
是從有原始人類文明開始到夏王朝的建立。這個階段確實是人類的蒙昧時期,生產力低下到吃飽都不容易,人們以氏族的方式散居的,沒有大一統的社會秩序。
其實這個社會到底什麼樣是基於有限的考古發掘之後主要靠猜,因為不存在文字史料。一句原始就能概括所有,沒人會有異議。
2、奴隸社會
一般說是夏、商、周三個朝代,歷經一千五、六百年。到這個時期就出現了部落聯盟形成的國家,也就是開始有了王朝,社會形態發生了變化。但是定義為奴隸制社會就有問題了。
如果說奴隸作為一種制度存在,其實是一直到民國才真正結束的,期間的差別只不過是奴隸規模逐漸變小而已。按照社會階段劃分依據是生產關系,這個時期奴隸主要是戰俘和罪犯,規模始終都沒有大到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體。社會生產力主體始終都是自由民,也就是小農,他們是有人身自由的。
3、封建社會
一般說是戰國之後,經歷多個王朝直到清朝終結。這個階段也有問題。封建是封邦建國,君主將領土分封給宗室或功臣做為食邑的制度。這種制度在中華歷史上實際是始於周,到戰國後期已經由大一統的郡縣制代替封建制了。
有人說封建有廣義狹義之分(所謂廣義實際是封建一詞被政治污名化了),這種名不副實的概念還不如中央集權制來得直接實在。如果參照前述奴隸社會,那是不是應該叫農民社會?如果是農民社會就應該包括前面的夏商周和後面的民國,貫穿中華歷史直到現代工業化才對。
4、資本主義社會
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資本主義社會,這個是共識。在清朝結束之後的民國時期依然95%是農民,工業規模很小,不能算資本主義。
通常的說法是民國時期一直到49年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封建我們前面說了這個名字有問題,實際殖民地的規模也非常小,主要是城市和口岸。日本佔領東三省13年是最大的領土佔領,但是我們很少用殖民這個詞,因為時間不夠長。
中國沒有經歷很多國家像南美、印度、非洲那種長期大范圍佔領的過程,所以半封建半殖民地這個說法本身也值得商榷。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初步概括了人類社會經歷的和將要經歷的所有制形態: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共產主義所有制。
不過馬克思原本只是在對當時的現存資料進行分析的情況下,將西歐社會的歷史發展進行了「大體說來」(他是這樣表述的)的概括,他根本無意將他的結論作為世界發展的一種普遍模式。
馬克思在他的著述中對東方社會的研究很少,而且多半帶著一些刻薄的評價:中國像一個「保存在密閉棺材裡的木乃伊」,「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
馬克思甚至生前對於把「五種社會形態說」的歷史分期模式強加到自己名下表示了明確的反對:「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如此看來,馬克思本人是不承認這種普遍性的。
❻ 歷史發展的階段
人類社會共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個階段。
每個階段的時間因為所處地點的不同,有很大的差距,像埃及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中國是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時才進入奴隸社會,而直到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的部分少數民族還處於奴隸社會階段,甚至有的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中國的封建社會起始於公元前475年,社會主義制度正式確定是在1956年。歐洲由於國家太多,進入各個階段的時間也不一樣,一般的說法,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紀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在近代確立的,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人類社會先後經歷了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個階段,五種形式的所有制,每種都存在矛盾。
❼ 人類歷史發展的幾個階段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分為五個階段: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這個劃分一直存在爭議。關於社會階段的劃分應適用於世界上主要文明也就是說東西方是要通用的。
馬克思的「五段論」雖然存在問題但是也提了一個良好的思。對於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問題僅僅考慮經濟因素是不夠的要說清這個問題還是要從人的本性說起人的本性為三:個人性、社會性、成長性其中成長性始終貫穿在個人性和社會性中在判斷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和方式時將必須綜合考慮這三個特性否則必將有失偏頗。但是由於經濟行為的變化或者說生產力的發展由於其在人類生存中重要作用我仍把它作為主線劃分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
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要求:
必須明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到現在為止,他們並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據一個共同的計劃,甚至不是在一個有明確界限的既定社會內來創造自己的歷史。他們的意向是相互交錯的,正因為如此,在所有這樣的社會里,都是那種以偶然性為其補充和表現形式的必然性占統治地位。在這里通過各種偶然性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必然性,歸根到底仍然是經濟的必然性」。這就是說,社會規律作為必然性是通過人類的大量的偶然性活動開辟道路而得到實現的。
因此,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勇於擔當,立足本職,潛心實踐,干好自己的事情,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深化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一步一步走向自由王國。習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提出,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勇於擔當,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向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前進。
❽ 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實現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可以推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 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把這個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目的是進行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建設,既由私有制過渡到國家所有制,在這段時期,無產階級專政沒收私有財產為國家所有後並開始實行高福利的政策, 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將逐步的消失;第二個階段是由國家所有制過渡到公有制階段,同時由公有制社會戰勝私有制世界的階段, 既在某個區域范圍內由國家投入資源建立並實行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的公有制社區,由於 "按需所取"的優越性能夠極大的吸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崗位責任制的 "按勞取酬",也就是吸引眾多的中下層人民和失業人員,階級的社會因中下層人民的流失致使有階級的社會解體崩潰,公有制社區將迅速的膨脹並擴展到整個國家甚至蔓延到其他私有制國家,直至戰勝了所有的私有制世界;
由於公有制一統天下,兼並以往所有的類似於『諸侯割據』的國家的格局,消滅了國家的格局也就自然的消滅了各國政府的職能, 取而代之的是公有制社會的職能機構。私有制是一個有階級的社會,而政府就是階級社會的最高領導機構,也就是統治階級;而公有制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政府的職能是一個開放型的社會機構並可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去,因此公有制的政府就是各個開放型的職能機構。其次,由於私有制社會是個階級社會,政府有相應的愚民政策以及鎮壓人民繼續安分守己的維持社會等級的秩序的國家機器; 而公有制社會里沒有國家, 也就沒有國家機器,在公有制社會里人們按需所取地使用開放的社會資源,人們的素質極高、能力強,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極高,私有制社會里的愚民政策和低級的社會意識形態早已被淘汰。
因此在共產主義公有製革命的過程中,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是階級斗爭最尖銳的時期, 這種尖銳性不僅體現在社會表面上的戰爭、恐怖活動、暴動等, 更體現在來自私有社會的統治者擔心喪失其統治地位而不斷的收買、麻痹、欺騙、愚昧、恐嚇、威脅、甚至鎮壓中下層人民,最終致使中下層老百姓歸順與服從私有制的體系。
當公有制社會完全的戰勝了私有制社會後,國家、政府、商品經濟、貨幣經濟等會完全消失。最後,人類開始完全的進入共產主義的階段。這個時候,社會公共機構非常發達,沒有城鄉差異,人與人待遇差異和社會分工會完全消失,人人都能得到開放式的教育與醫療、交通運輸工具,人們不再像私有制社會那樣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五天,在『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里,有開放式的社會資源的保障下,人們不再追求物質生活,探索世界成為人們的第一需求。科技非常發達,人民就能夠以低工作量去滿足優質的生活所需,所有的財產歸全體人民所有,生活資料各取所需。人們從一出生就平等地享受社會的公共福利,人們可以充分的利用社會資源來探索宇宙的奧秘、生命的奧秘。人不會被分工所局限著,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的活動范圍,而且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可以在任何部門工作,社會公共機構調節著整個生產,能力強的人可以自願的參與更復雜的工作, 人們以個體願意為主的時候同時也會根據社會的需要去參與社會協調的功能,『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卡爾馬克思。
主張
提到共產主義,就不得不提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是沒有任何生產資料的,他們的勞動產物被資產階級所佔有,而且只支付比這勞動生產少許多的固定工資,資產階級通過這種行為來謀取利潤。而這種行為被馬克思所發現,並稱之為剩餘價值。無產階級被大工業生產所集中,所以他們是最具組織性的、最集中的,故社會的前進的推動力來自無產階級。並且,無產階級是全世界最受剝削的,最受壓迫的,等級在社會當中是最低的,故他們的要求也是最多的。
❾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人類可考的歷史已有約7000多年,史學家將其分為若干階段——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所依據的主要是其經濟制度的不同特徵.
人類早期選擇群居,大概主要是為了生存——和許多個體弱小而群居的動物一樣.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和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不斷取得勝利,人類內部的爭斗開始多了起來,人類社會的管理問題開始日益浮現出來.以什麼方式來管理好日益龐大的人類社會,有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其基本模式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按其不同特徵分類,人類歷史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人管理的社會.在社會規模較小,人口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一個個相互獨立的社會群體中,往往都是採取的這種管理方式,如早期氏族社會和由幾個氏族聯合起來、規模相對較小的部落社會.這個管理者,或是長者——同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或是強者——最有力量、最強悍、最能帶領族人戰勝敵人和自然災害的人;或是智者——最有辦法和能力使族人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的人.這要根據這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或主要敵人來確定.個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管理的范圍比較小,一個氏族或一個小部落,人口幾百或幾千人(太大了不便進行管理,這一體制的效用就會受到影響);2、群體中的人一般都有血緣關系(血緣是一條紐帶,往往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紛爭);3、管理者相比較於同族中的其它人具有明顯的優勢,被公眾所信服和推舉;4、族人基本平等,大事共決,最高管理者不一定有凡事獨斷的權力.這種社會管理模式的最大挑戰,是最高管理權的轉移與交接,有時候這一過程是和平的,有時卻可能是暴力的.所以,人們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很多制度設計,同時還加了一些宗教的神秘.
二、家族管理的社會.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戰爭中俘虜增加,一些氏族(部落)的規模越來越大,舊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人類就需要創新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只是這個創新過程比較血腥罷了.當一個或多個社會群體發展到一個個人再也無法管理的時候,人類社會就進入到家族管理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和奴隸制、封建制社會.其主要主要特點是:1、規模增大,大到了一個人再也無法實行有效管理的程度(當然,規模的大小也是有區別的,可能是幾個部落的聯盟,有幾萬到十幾萬人口;也可能是一個小公國,有幾十到上百萬人口;還可能大到如俄羅斯的疆域和多到如中國的人口);2、同一社會中不再有同一血緣關系;3、社會管理者不再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集團;4、管理者集團中核心人員往往有緊密的血緣關系;5、統治權的更替往往採取世襲制;6、往往有一個官僚系統來協助完成對整個社會的管理;7、統治者往往會用聯姻的方法,來維系其它家族集團的關系,擴大自己的政權基礎,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8、這類國家(或王朝)中一般不會有真正的平等,統治家族永遠都會為自己保留一份特權;9、舊的國家或王朝被推翻,不會帶來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往往只是以一個新的家族來替代舊的家族.這種情況曾沿續了幾千年,在中國、在西方都很普遍.這種家族統治的國家(王朝),不管其在一個瞬間多麼強大,都會受到一個鐵的規律的制約:優秀人才逐代減少,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徹底消亡.也就是黃先生所說的「王朝興亡周期律」
三、平民共管的社會.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家族管理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出來.近幾百年來,這些國家(王朝)一個個被推翻,代之以一種更為合理的平民共管的模式.平民共同管理社會(或國家)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性充分覺醒的結果,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而尤以經濟的推動力為大.平民管理社會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具體的形式,並不是西方奉為經典的議會制、普選制才是唯一的模式.平民共管社會的基本特徵應該是:1、不再有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團對公權力的壟斷;2、權力系統相對開放,讓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有可能進入其中;3、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對自己關心的話題發表意見;4、建立有效機制平衡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保證社會平衡發展.
❿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10)如何概括歷史發展的階段性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