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神話有沒有歷史根據,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些神話
你好!
中國古代神話,大多是古人加以想像,杜撰出來的。
可信度不高,但是【那些神話,多為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所以有一定的價值和借鑒意義!!
我們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同時」尊重傳統「,也就是說不能否定傳統,他也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② 中國歷史神話化和神話歷史化的具體表現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世界歷史大部分是如此。荷馬史詩、山海經這兩本中西方最廣為人知的有關上古時代的記載,沒有一個脫離神話。事實上,包括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這些正史典籍,其中也夾雜著志怪鬼神。史記中記載劉邦乃至其娘與龍苟合而生,三國志更是堂堂正正的為方士左慈立傳,記載其奇異之事。上古時代之初,沒有文字記載,歷史多是靠部落之間口口相傳,很多奇人異事,又或是三皇五帝一般有大功德的人,被百姓們傳為神靈,再到後來,史書中將這些傳聞一步步誇大,這就是神話的由來。神話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虛構。希臘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現今已有很大可能被確認為真實的存在,上古諸多古文明神話中存在的大洪水,至今也逐漸被認為是確有其事。山海經,荷馬史詩等很多史書中類似於今天爆發he戰爭的場景,也都非時無稽之談。神話和歷史,本就是相互結合的。有人說,當神話結束的時候,歷史開始了。我卻認為,歷史傳到後來,也就成為了神話。
③ 簡析中國神話中為什麼會發生歷史化現象
歷史在其發展傳承過程中,在遠古到以後的口口相傳中,有些事件、有些人物會被神化,而形成神話。神話的內涵中有時也包含著一些歷史事實。這都是很常見的。
④ 談談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神話是人類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願望對所接觸的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類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像和描摹 ,是人類對這些現象所作的經過藝術加工的解釋。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 ,流傳下來的不多 ,但其中神話部分卻是相當的豐富。中國古代神話內容極為豐富,但流傳下來的古代神話數量不多,篇幅較短,呈現出零散且非系統的特色,也沒有專門記載神話的古籍,而古希臘神話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篇幅較長,內容豐富,並且高度地完整、系統,對歐洲文學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兩族神話文本差異成因的探討,一直吸引著不少中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解讀也仁者見仁.本文側重就中國原始神話之所以具有片斷化、零散化的特徵原因進行探討.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經》、《左傳》、《國語》、《楚辭》《呂氏春秋》等,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已得到記載。漢代及三國的《淮南子》、《史記》、《漢書》、《吳越春秋》、《三五歷紀》等,以及魏晉六朝的《搜神記》、《述異記》等書中也有許多古典神話的紀錄。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其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不少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授引的典故。神話偽美宇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國大網路全書》。豐富多彩,斑駁燦爛,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先秦文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以及楚辭。
上古歌謠是一種口頭文學,不可能全部保存下來,現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還能看到零星記載。
上古歌謠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是我們的祖先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歌唱的口頭丈學。它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和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源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勞動和生活,為我國後代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礎,並以無比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我國的文學史。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它是通過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現遠古時代人民的斗爭精神和可貴的探索精神的一種原始時代的文學形式。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左傳》、《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神話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對後世作家有積極影響,為後世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它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對後世作家的浪漫主義創作起了積極作用。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上古歌謠導引出中國詩歌的最早源頭,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產生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國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宗廟之音。《詩經》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詩經》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兩個部分。
先秦敘事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先秦敘事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先秦敘事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敘事文學的傳統。
先秦說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先秦說理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志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朴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源泉。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楚辭》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楚辭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價值:
女不僅在生產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軸心。她們常常被說成是人類及萬物的創造者。父系氏族社會建立之後,原始藝術中又出現了男性神話人物形象,而在許多神話人物之間,也便相應地出現了輩分和譜系。氏族間的聚居和合並出現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聯合部族的出現,帶來了部落或部族間的爭戰,構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間關系神話的產生基礎。家長奴隸制、部族軍事民主制及部落間的爭戰,為古代神話及英雄史詩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藝術想像的土壤。中國神話中的共工與蚩尤之戰,黃帝與蚩尤之戰,以及黃帝集團與炎帝集團間爭戰的神話,大都具有這種性質。其表現則是藉助人類早期的幼稚的想像和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理解。構成幻想的情節,並被認為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存在。
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它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據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與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像出來的。從一些神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處於狩獵經濟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處於原始農耕時期的部落,其神話人物大多與農業有關。當時的人以弓箭刀斧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也就成為創造和使用這些工具武裝起來的能手。
神話中的主人公(神)盡管常常是人間奇跡的創造者,但他們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幻想的現實制約性。
原始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處於蒙昧時代的遠古人民,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其生產力低下的狀況和對自然抗爭的無力狀態。因而在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中,便多是直觀、猜測和臆想。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類智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原始神話一般不再產生。但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知識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實踐上還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認識上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和自然現象變化等的地區和民族,神話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這些作品與原始神話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神話中有遠古人民種種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觀。其中往往寓含著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種種原始觀念和意識,以及圖騰崇拜、巫術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組成遠古人民世界觀的因素。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話中的奇禽奇獸、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誇張與想像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神話中對於人和動物、人和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某些因果聯系的認識與想像,是作為處於神話時代的人們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而存在下來的。
中華民族的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緊接著興起的一種新的詩體為楚辭,《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漢魏六朝,出現了新詩體 —— 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的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而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因為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
五、中國古代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它不僅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為中國文學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神話在人民口頭創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學創作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中國古代神話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援引的典故,如「盤古開天地」。神話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學者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著述中加以記述和援引,而且還對神話提出過一些片斷的見解、解釋和說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其虛幻想像的成分,企圖從中尋找歷史的根據。
在文學中,我們能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光大。神話對文學的影響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
神話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遙游》之鯤鵬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至於曹植採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更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作。用神話入詩的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如《詩經,大雅,生民》描述了後稷的種種神跡,楚辭《離騷》中各種神靈紛至沓來。此後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李商隱《瑤池》詩雲:「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就是對神話意象的妙用。小說、戲曲採用神話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藉助於神話的奇特的想像,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進行再創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說《柳毅》,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愛情神話。明清神魔小說對神話的採用和重塑,達到了此類文學的最高點,其代表作為《西遊記》,從孫悟空身上,我們不難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啟、「銅頭鐵額」的蚩尤、「與帝爭位」的刑天以及淮渦水怪無支祁的影響。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布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文學家的發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通過文化積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從現實世界中超越出來,支持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同時,由《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它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神話在構造上和基本意識上的特性,成為決定中國文學的構造和風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國神話在中國廣大人民口頭創作史上和文學創作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它一方面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所以也可以說,中國文學起源於中國神話,而神話來源於勞動生產,並且在中國神話的影響下,中國文學進行了升華。使中國文學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燦爛、偉大的篇章,並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⑤ 神話歷史化
所謂神話歷史化,就是把神話看成是歷史傳說,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為人的祖神,並把神話故事當做史實看待,構成了一些虛幻的始祖以及它的發展譜系。
中國的神話歷史化,是史家、思想家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一般認為,古代神話形象經歷了從動物形、半人半獸形到人形這么一個發展過程。在正統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種半人半獸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殺殆盡了,因為這種形象很難被納入歷史譜系之中,而且也違背了理性化的原則。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觸犯了理性化原則的神話,也都遭到刪削。如《淮南子》古本載嫦娥奔月神話時說嫦娥「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今本《淮南子》已不存。又如黃帝四面,就被解釋為黃帝有四種美德。
引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⑥ 你怎麼看待中國神話
人類了解幾千年前的文明,大多數是通過確鑿的史料來考量。但在沒有歷史記載的史前文明中,主要途徑是通過祖輩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來印證先輩們生產生活的足跡。
通過神話傳說,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思想觀念:比如他們怎樣設想世界的構成,怎樣歌頌人民英雄,怎樣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怎樣贊美勞動和斗爭等等,尤其是從神話中表現出來的那種移山填海的英雄氣概和前仆後繼薪火相傳的精神。
不得不說,中國上古神話的散亡是我們作為華夏子孫的一大損失。但不幸中的萬幸,也有很多神話傳說在流亡的過程中得以用「只言片語」的殘片保存下來,並且和以後的文學藝術相交融。
一個最會寫字擅長設計P圖的歷史老師 微信公眾號 【史覺一夢】
⑦ 上古神話為什麼被歷史化
中國的神話歷史化,是史家、思想家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如《屍子》所記敘的「黃帝四面」,即傳說黃帝長有四張臉,但當子貢以此請問孔子的時候,被孔子巧妙地解釋做黃帝派遣四個人去分治四方,就成了歷史教科書而和神話的原意大相徑庭了。
上古神話是原始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的內容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類的命運,努力向人們展示「自然與人類命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意象」。上古神話在後世仍然具有文學魅力,同時也啟發了後世的文學創作。
神話是在用隱喻的方式講述美麗的人生真理。民間故事和神話中「荒誕的、不合理的、非自然的」主題來源於夢和幻想,在夢的層面上,這些形象代表了個體夢境的全部心靈狀態。
經由詩人、預言家和富有遠見者的深化,這些形象開始象徵人類與微觀世界的精神規范。因此它們是來自意象語言的說法,表達了形而上學的、心理學的和社會學的真理。
(7)如何理解中國神話的歷史化問題擴展閱讀:
大凡了解中國古代神話的人,無不感嘆古老神話的散佚與消亡,而追本求源,多歸因於儒者的改造和史家的史化,便將孔子與司馬遷視為「操刀」人和中國神話的戳滅者,表象雖然如此,然此論實非公允。
孔子盡管不語「怪、力、亂、神」,司馬遷亦據神話傳說作成「五帝本紀」,然而將神話納歸中國的歷史系統,孔子非始作俑者,司馬遷也非「罪魁」。正本清源,其來久遠矣。
中國的上古原始神話遠沒有形成統一的神系,始祖神兼天神的綜合身份是古神話的一大特點,它包含著中國原始人類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樸思維,也構成了中國神話歷史化的一大契機。
周人的天道觀念,與《尚書》《左傳》《國語》等典籍的歷史化的記錄,已慢慢地將神話、傳說與歷史融化為一體了。孔子、孟子、墨子諸人只不過是這場漫長的改塑運動中的推波者,而司馬遷也僅僅是一個總結人物而已。
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進程經歷了自西周到西漢前後一千餘年的漫長歷史,集中地反映了華夏民族意識的形成過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如:天神兼始祖神——原始血統觀念在遠自一百七十萬年前,或許更早時期,祖先們已作為「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經過漫長的蒙昧時代、野蠻時代,而逐次開啟文明之光。
在那茫茫的洪荒時期,一支支原始先民生活、奮斗在各自的地域之中,本是互不相乾的,他們以口耳相傳的形式,代代傳誦著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英雄先祖們的業績,雖然,在日後的部族征服、融合、移徙過程當中;
這些遠古的故事被改造、淡忘,或產生部族之間傳說的交融,但他們卻永遠不會忘記自己各自的先祖,並以獨特的方式排列著以一個祖先為中心的後裔圈。
先祖的事跡也濃縮著一個部族的故事,也就是那古老的神話傳說。正是依靠這些原始神話,依稀可辨各個不同氏族的來源與彼此的血緣關系。
⑧ 我們應該怎樣科學的看待歷史史實與神話傳說的關系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神話是不真實的。有些神話是基於真實的歷史故事,年代久遠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而走樣,其中包含了人民的豐富想像力和價值觀。研究較久遠的歷史時,我們通常依靠實物史料和文獻,再來就是神話了。神話雖具有不科學的成分,但是神話有時有一定歷史依據和史料價值。比如關於夏朝的歷史,我們就是通過神話研究的。據說特洛伊遺跡的發現就是從文獻記載的神話找到的。但是我們不可完全相信神話所說的內容。
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遠古傳說: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誇張記述,包括否認這里有神話的成分,但不難發現這其中蘊含某些可靠的歷史事實.炎帝,黃帝時代的傳說,不僅在《史記》中的《五帝本紀》有記載,而且已經被許多考古發覺所證實. 古傳說和歷史事實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這要從兩個方面去對待,一方面,不能把傳說當作真實的歷史,否則就失去了歷史學的真實性、科學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歷史事實去衡量遠古傳說.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從神話傳說中找出合理的成分,從點滴中去尋找歷史現象的客觀存在. 古傳說: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誇張的記述.不可否認這里有神話的成分,但不難發現這其中蘊含著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炎帝、黃帝時代的傳說,不僅在《史記》中的《五帝本紀》有記載,而且已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發掘所證實. 歷史事實: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
⑨ 神話歷史化名詞解釋
中國的神話歷史化,是史家、思想家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一般認為,古代神話形象經歷了從動物形、半人半獸形到人形這么一個發展過程。在正統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種半人半獸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殺殆盡了,因為這種形象很難被納入歷史譜系之中,而且也違背了理性化的原則。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觸犯了理性化原則的神話,也都遭到刪削。
⑩ .依據作者的觀點,中國神話為什麼會轉化成歷史
中國神話傳說被後世人為篡改了一番。歷代統治者為了讓自己的統治變得合理,往往會將自己標榜為天選之人。而成為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自己塑造出一個了不起的祖先,而這祖先的最好人選就是活躍在神話傳說當中的人物,於是就出現了神話傳說轉變成了歷史事件的現象,讓中國神話出現了斷層。
(10)如何理解中國神話的歷史化問題擴展閱讀:
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矛盾、變化,於是藉助幻想,把自然力擬人化。神話往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份,關於中國神話的最初文字記載可以在《尚書》、《禮記》、《左傳》、《列子》、《莊子》、《楚辭》、《國語》、《緯書集成》、《呂氏春秋》、《山海經》、《楚帛書》、《淮南子》、《史記》、《水經注》等古老典籍中發現。
從文學的角度來說,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神話通過以神為主人公,它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術。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