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做題方法和技巧
選擇題做題技巧
1、文字材料型選擇題
文字材料型選擇題是新情境試題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要求學生進行判斷,論證或者評價,解答此類試題一般的人要求是:
(1) 讀懂材料的核心思想。這是解答此類試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中國古代史的選擇題一般採取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很多學生不解其意,而造成錯答。
(2)對號入座。任何試題都是對所學知識的考查,這就要求將試題中的材料與所學的知識「掛鉤」在此基礎上進行解答。
(3)對照設問。它的意思也就是明確試題的問題,根據問題尋找材料中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判斷。
例題:《春秋左傳》中有一段關於宗法制的記載:「王後無適,則擇立長。年均以德,德均以卜」這段記載說明了什麼( )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齡大小來確定繼承人 B春秋時期只能靠占卜來解決繼承問題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實施辦法 D賢德是宗法制確立繼承人的首要依據
2、圖片材料型選擇題
該類試題主要以李世圖片、照片或繪畫等為載體,考查學生解讀歷史圖片、分析李世問題的能力
(1)審圖:必須弄清楚審圖的三要素:人物、器物和文字
(2)審註:「注」對圖起到補充性和解釋性的作用,很多是試題設計者為降低試題的難度或者保證答案的唯一性而加註的,對於解答試題起到關鍵作用
(3)審設問:設問是圖片題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不同的設問決定了不同的答題方向
(4)在認真審圖的基礎上,建立與教材知識的鏈接,左後確定答案。
3、概念性選擇題
概念性選擇題主要依據基本麗水概念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的再認識和理解闡釋能力。此類題題干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有「內容是」「標志是」「特點是」「准確的理解是」等。解答概念型選擇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背景法。歷史概念有其客觀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據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聯系所學知識,直接選取合適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性質、本質等屬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是什麼」凡是與題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質不同的選項就要被淘汰。比如,題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選項的闡釋卻是經濟方面的內容,明顯排除
(3)定量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時間、適用范圍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在什麼時間空間內存在,在什麼范圍內適用」
(4)理論法。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辯證關系原理,階級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例題:《春秋繁露》記載「古之造文者,三畫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人而連其中,通其道也,謂之王」材料體現()
A天人感應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
C陰陽五行學說 D封建等級思想
4、評價性選擇題
此類題側重對歷史概念、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等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不著眼於「是什麼」而著眼於「為什麼」
(1) 堅持正確的立場。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同一事件的評價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要堅持正確的立場,如國際主義的立場、愛國主義立場、民族團結的立場、社會進步的立場、改革探索、勇於創新的立場。
(2)堅持正確的標准。要堅持生產力標准和時間標准,即一切歷史活動凡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
(3)堅持「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
例題:歐洲中世紀穀物的收成通常是播種量的三四倍,最好的收成也不過六倍。從「雲夢竹簡」的材料來看,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穀物的收獲量就至少為播種量的十倍或十幾倍。古代中國片農業相對發達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B基於小農經濟的精耕細作
C鐵制農具的使用和推廣 D黃河長江流域適宜農業發展
5、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因果關系型選擇題就是考察歷史事件或歷史顯現的原因和結果的選擇題,在高考選擇題中最為常見。解答因果關系型選擇題的基本法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根據時間順序判斷:時間在前才有可能是「因」時間在後才有可能是「果」
(20運用基本原理判斷: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時因,社會意識是果)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
(3)限定詞法。即要正確理解相關概念的含義,能夠正確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國內影響和世界影響、政治影響和經濟文化影響。
例題:《資治通鑒》記載了唐代宰相劉禕(yi)之的名言「不經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何名為敕」這體現了()
A唐代政治民主的進步性 B決策中樞的分權制衡性
C統治之道貴在外儒內法 D君主專制政令不夠通達
6、組合型選擇題
組合型選擇題是近年高考歷史選擇題中常見的題型。這類題型四個備選題枝是由多個小選項排列組合而成,這類題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強等特點,每年的高考選擇題中,該類試題是選擇題中得分率較低的一種。
排除法是准確判斷組合型歷史選擇題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體有戲、以下幾種方法:
(1)排「錯」法:就是從題目提供的選肢中直接排除錯誤選肢,只要能夠確定組合肢中的一個錯誤選項就可以把凡是有該組合肢的備選答案排除,往往一步就能得出正確答案。
(2)排「正」法:即在眾多的選肢中,確認一個或幾個正確選肢,從而在四個備選組合肢中排除不含有正確備選項的組合肢。
(3)排「異」法。即排除本身正確但與題干無緣的選肢
(4)存同辨異法:在經過上述三種排除法之後扔不能得到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可以將剩下的備選題肢中相同的小選項保留下來,不同的選項再進行辨析。
(5)自相矛盾排除法:備選的選肢存在表述相互矛盾的,排除組合肢中同時含有相互矛盾的選肢,最後判斷兩個矛盾選肢進行作答。
7、表格材料型選擇題
表格材料型選擇題是運用計量史學研究成果的產物,也是學生從定量分析道定性分析的過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1)解答這類選擇題,對圖片表格要「三看」:一看錶格的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錶格反映的問題所在,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錶格的關鍵信息,明確內涵外延。
(2)選項要「二思」:一思每一個備選項是不是符合歷史事實,排除不符合圖片所反映的史實。二思是不是符合題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總之,要將材料圖表選項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例題:《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對中國古代城市化率的變化情況有如下統計:
朝代
戰國
西漢
唐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請指出南宋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1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2市坊界限被打破3政府不再限制商業發展4商業發展的推動
A12 B24 C 14 D 23
8、否定性選擇題
否定性選擇題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為逆向選擇題。唱出現的人標志性詞語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無」「沒有」「錯誤的」「無關的」「不屬於」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此類題的主要解法有:
(1)排除法,通過排除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
(2)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
(3)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和見解,直接確定不符合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例:北宋著名學者李覯曾經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墜於地。凡所以修身正心,養生送死,舉無其柄。。。。當是時也,釋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雲雲」對此段材料里歐接錯誤的是()
A材料揭示了儒學復興的某種背景 B材料將儒佛對比,對佛學甚是推崇
C該材料反對儒學的倫理說教,陳義甚高D材料顯示學者思考探索,試圖改造儒學
9、最佳選擇題
此類題型在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題干與備選項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其他選項因不夠全面或不完全切題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在題干中往往用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形容詞作為限定條件,如「根本」「最突出的」「主要」「直接」等。
(1)排除法:排除表述存在錯誤的選項、表述不夠嚴密的選項和與題干沒有必然聯系的選項
(2)比較分析法:即分析比較選項與題乾的關系,選取對於題干來說更直接更具體更全面更具有根本性的選項。注意不能入選的選項常有以下幾種毛病:以偏概全,范圍過大,過於間接。等
(3)基本理論分析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i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如主觀與客觀、量變與質變、主次矛盾、共性與個性,發展觀等進行比較分析,確定答案
(4)聯系歷史背景分析法:把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找出最佳選項。錯誤選項常范圍過大,以偏概全,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10、排序式選擇題
排序式選擇題的特點是要求學生將一些歷史事件、現象或按時間或按空間方位,或按因果關系等加以排列選出正確答案,解題方法主要有()
(1)首位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早的意見史實,然後找出選項中以這一史實的序號為首的選項,即可用直選法選出正確答案
(2)尾端判斷法:原理與上面相似
(3)兩者比較法:在眾多史實中能夠判斷兩個或者三個事件先後順序,可以根據他們先後順序排除選項,以減少判斷難度。
11、比較性選擇題
比較性選擇題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進行比較分析的選擇題。比較性選擇題在題干中一般有「相同點」「不同點」「共同之處」「相似之處」「最大不同點」「最根本的不同」「本質上區別」等詞語出現。解答此類選擇題主要分四個步驟:
(1)審,仔細審題,明確題干要求,注意題干考查角度,看題干考查的是二者間的聯系還是區別。
(2)聯,聯系材料中的相關知識,抽取、儲備與題意相關知識,並進行對比。
(3)比,把備選項和題干進行聯系比較,先看備選項的表述是否錯誤,再看備選項的觀點是否符合題干考查角度。
(4)查,審查備選項,只是本身是正確的且符合題干要求的備選項才能最後入選。
例題:1859年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最早提出在中國修建鐵路的建議:「為全國 之脈絡,通則無病焉」1874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提出修建鐵路的建議:「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一日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二者的直接影響()
A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B推動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
C有利於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 D方便了中國百姓日常出行
Ⅱ 歷史高考答題技巧
在高考試題中,歷史解答題常常以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就一一介紹六種題型考法,以及答題技巧有哪些~
六種題型
1、敘述型
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
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
說明型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
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
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
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
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解題技巧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要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
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
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
(1) 生產力標准;
(2) 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 階級的觀點;
(4) 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
(5) 不要以偏概全;
(6) 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 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學會自主概括和歸納材料的能力。
Ⅲ 求助高考歷史答題的方法
高考歷史解題方法與技巧指導
高考歷史學科試題中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種題型,掌握兩種題型的解題方法與技巧,是歷史高考取勝的重要手段。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何種形式的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一).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二).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例:實業強國是近代國人的夢想和追求。下列體現洋務派「求富」主張的實踐活動
是
A、創辦江南製造總局B、創辦輪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機器製造局D、設立農工商總局
在這個專題式選擇中,「近代」是時間限制,「實業強國」是主題;在小題中「洋務派」
是條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題限制。審清了這些限制和主題就不難做
答。
(三).識破「陷阱」巧解題
1.識破「條件陷阱」,提高審題能力
歷史選擇題不同於材料題和問答題,其特點之一是審題即是答題。因此,提高審題
能力顯得特別的重要。審題時,要對題干中明確規定的或隱含著的時間、空間、角
度、次數等等限制條件都要看懂、審清,避免落入命題者設置的「條件陷阱」,造
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國,將「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的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張之洞 C、王韜 D、梁啟超
解析:歷史選擇題,有時由於題干中的限制條件較多,考生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本題題
干中的限定詞有「近代中國」、「制度層面」和「較早」三個。根據「內容由器物
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排除A、B,根據「較早」可排除D,早期維新派王韜、
鄭觀應等主張政治上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正確答案是C。
2.辯別「似是而非」,增強再現能力
歷史試題的命題者通常針對考生易錯、易混的知識及教材中的難點、重點命題,旨
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准確掌握。扎實的基礎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時學習中
一定要重視基礎掌握;其次,注意保質保量的訓練,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後,
在解題時要對題乾和選項中的主幹成分進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獎勵和保護實業,鼓勵人民舉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這些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是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實業救國成為當時社會思潮
C、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D、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的發展
解析:本題D項是一個迷惑性較強的干擾項。它採用偷梁換柱的手法,將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史實變成了「初步發展」的結論。解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歷史事件的階段特徵,避免出現類似的失誤。正確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選擇題的選項之間,有時是並列關系,有時是從屬關系。在整體與局部,一般與特
殊等方面,命題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倆。因此,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
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對各個選項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化的選項排除。
【例3】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是因為
A、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 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C、先進分子的領導 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本題比較容易錯選B項。審題時要注意題干中「廣泛」一詞,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工人、學生、商人等廣泛參與。選項B和C只是中國人民的一個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體。正確答案是A。
4.謹訪「變換概念」,增強理解能力
歷史概念是根據歷史背景、存在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於歷
史概念是史實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實,下聯規律,反映著錯綜復雜的歷史發展
過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識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學科能力的強弱,近幾
年來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歷史概念考查中,命題者常常採用移花接木的方式
製造分析、判斷、推理等障礙,審題中不得不防。
【例4】關於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表述不正確的是
A、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制度
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C、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
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
解析:命題者用「偷梁換柱法」,將「封建制度」偷換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來
增強試題的迷惑性和干擾性。「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僅是「封建制度」上層
建築中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但又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概念。正確答
案是A。
5.撥開「因果混雜」,培養分析能力
在邏輯關系問題中,命題者常常設置因果關系倒置、時間先後順序倒置等等,其中
以因果關系倒置為多。因果關系的選擇題中,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
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確和透徹理解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聯
系。解答這類試題,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是要注意題干
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三是確定答案後將選項代入題干看看是否成立,進
一步檢驗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以前,人民政協具有代行人大職權的功能。人民政協誕生
的背景是
A、反對內戰的輿論不斷高漲 B、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勝利
C、《共同綱領》被各民主黨派廣泛接受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背景發生在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協誕生於1949年9月,D項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項,頸是人民政協的內容,而A項在內戰一開始就有所體現。正確答案是B。
6.善辯「真偽信息」,發展遷移能力
近幾年來歷史學科試題的一個特點是:設置新情景、新問題,以考查考生運用基礎
知識和利用信息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類題型解題的前提是讀懂材料,並將獲
取的有效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掛靠課本),然後進行分析判斷,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例6】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說:「蔣介石兩個拳頭(陝北和山東)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里說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躍進大別山 B、百萬雄師過長江 C、挺進大西南 D、發動三大戰役
解析: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材料
中「兩個拳頭(陝西和山東)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國民黨發動的對陝北和山
東的重點進攻。為了減輕對陝北和山東的壓力,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像一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正確答案是A。
二、非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必須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
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
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
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
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
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
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
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
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
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
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
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
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
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
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
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
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
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
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
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
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
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
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三、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一)審題不嚴密,不能真正弄懂題乾的要求,導致選擇錯誤。
(1)對題目所給各個選項沒有仔細閱讀分析,只憑感覺選擇,出現選擇不準。因此在
答題時一定要仔細、全面的閱讀題乾和選項,弄清楚題干與選項以及選項之間的
關系,千萬不要輕率放棄。
(2)初步選擇後,要用排除法和題干還原法做檢驗,做最後准確的判定。
(3)憑直覺選擇後,要用在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正確的觀點和對歷史事物發展規律的認
識進行檢驗和判定,以保證選擇的准確。
(二)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別是圖表題,經
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
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三)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題,
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四)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
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
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五)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
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
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六)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
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七)空發議論,缺少史實論據,或者只列舉史實而沒有評論。切忌答題只擺史實不講
道理,更忌空講理論而沒有史實做依據。
(八)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
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系順序,或按邏輯關系順序答題,要做到
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九)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四、高考歷史規范性答題指導
答題重在答案的知識正確性,但每次考試後總有考生埋怨閱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
確卻得不到滿分。其實,原因很簡單.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觀」,缺
乏親和力和嚴謹性,征服不了閱卷的「判官」。考試「四到位」能有效地解決非智
力因素造成的考試失分。
(一).書寫到位。
要求用楷體或行楷體書寫文字,不要用草體書寫,一筆一劃、減少連筆、工整清
晰,自然爽心悅目;用筆、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簽字筆,因
此平時做題訓練盡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鉛筆、亮度太低的藍黑墨水、藍黑色
圓珠筆也少用;客觀題目前都採用塗卡答題,我們在訓練中應選用合格的2B鉛
筆塗卡,這樣能很好地掌握這種鉛筆的特性,以免上考場出現折斷鉛筆芯,塗得
太輕、太重等不利現象;考試書寫中千萬不能出現錯誤字,否則會大煞風景,影
響閱卷者對你的印象。(二).格式到位。
文科書寫的規格式樣是統一的,語文考試中作文格式應運用到歷史學科作答中
來。答題應分段,每個自然段起筆必須空兩格,一行書寫不盡的文字轉行應該頂
格繼續書寫,不能象做豆腐一樣,四四方方一大塊,不知頭緒;每段字里行間要
均勻大方,標點符號也要准確清晰,不能從頭至尾只用「圓點」符號;同時,另
一個極端也是錯誤的:有些同學將一道題的答案沒頭沒腦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
「豆腐塊」變成了「面條」,這顯然是邏輯混亂的表現。
(三).層次到位。層次是說話、作文內容的次序,層次到位是正確分段的前提保證。
每個問題的解答總有主要線索,有的按時間劃分若干階段,有的按地點劃分幾
個地域,有的按社會結構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層面,有的須要按因果
關系進行從因素到結論進行論證。我們應該找准適合題目的主要線索,依據線
索,整理出第一層次的若干方面,這些方面有幾個,就應用幾個並列自然段去
闡述。一般來說,在第一層次(或每個自然段)內部,只需要將知識要點化就行
了,不必再細化第三、第四層次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語言到位。
例如說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能理解為兩次鴉片戰爭。所以,
歷史學科考試答題,不能自造歷史名詞,也不能用口頭語言,文學語言,甚至
修辭手法。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採用教材中的標准概
念、老師講解時的正確觀點來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同時,文字要
簡潔,語言要精練。
Ⅳ 歷史答題技巧是什麼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歷史學好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對於歷史科的復習,由於個人情況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我個人認為,考前應注重書本和筆記上的基礎知識,因為30題選擇題占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對於材料題,是需要靠平時積累的,如老師要求我們每星期三題,就算真的不想做,也應該把材料閱讀後,對照一下答案,對材料有一個大概印象,因為材料題往往會涉及到我們沒有接觸過或書本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做材料題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樹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那麼在高考考場上就無往不利了。
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就不會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上面的這座可以暢通無阻的橋。
一、 產生興趣
對歷史科有興趣,成績自然好起來。如何對歷史科產生興趣呢?
首先,歷史事件和我們們息息相關。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問題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條約有關;今天南斯拉夫的內戰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關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時事並探本尋源,定能鞏固書本上的知識。
其次,明白歷史的用處。歷史可以訓練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備求真和講證據及邏輯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歷史對做人處世幫助很大,退可以勵志,進可以建功立業----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是歷史學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專攻歷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為修讀文科,尤其是歷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學好這門學科,在學業上、個人修養上和識見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 歷史事件的要素和閱讀及記誦技巧
歷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則包括原因、經過和結果。
(1) 時間有先後,你只要把大事年表裡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後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 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 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並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後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跡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 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後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5) 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例:政治方麵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異;經濟層面有工業和農業經濟的不同、公行制度.貿易不平衡、鴉片貿易;社會因素如英國工商業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文化方面如中國中心主義與英國自由思想的分歧,個人責任與集體負責制的沖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則徐銷鴉片.林維喜事件。若能緊記這些重大事情,則對鴉片戰爭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關系應建立於史實和邏輯上。因先於果,果後於因,兩者要合乎情理。從這一角度看,不應把歷史事件孤立來看,如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導致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但此後法德關系惡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割地是因,而大戰是果了。 因此,假如能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舉一反三,則事件的因果關系了如指掌,而學習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經過祗須記重大事件,如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爾的改革和外交,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貢獻便可以了。因近年會考並不強調背誦史實,故你只須知道最重要的史實便行了。
(8) 近年考試強調分析,也會要求考生就歷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不同觀點作出評論。初學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論迷惑,不知信那一學說;同時對歷史解釋的客觀性產生懷疑。我的建議是:首先明白一種解釋 分析其長短處;但同時卻抱著懷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見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9) 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課前預習,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上課留心聽講,不明之處,向老師請教;課後溫習,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考、多寫、多做模擬試題(在法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
其實學好歷史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1)要你上課認真聽認真畫好老師講的一般上課時候歷史老師講課都非常生動有趣這樣子會促使你去聽他們所講的課自然的就記住了一大半了.
2)對老師一天所講的回家進行復習並且對重點強調的知識進行反復背誦.
3)不要忽視每課對相關內容的背誦雖然開始會覺得每天背下來過些天就忘記了等你,等你回頭在重新復習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以前背過的東西只要你重新在背一下就完全記住了並且不容易忘記而且在考試的做題的時候你會很容易的找到答案.這樣子也就容易得到高分了
其實歷史不是很難只要你用心一定會學好最後一點就是要樹立自己的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Ⅳ 中國歷史回答題目技巧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 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Ⅵ 歷史觀點題該怎麼答
歷史題得站在當時環境的客觀角度去分析,最好就一個觀點。在什麼背景下發生故事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一統華夏合,管理不當得權天下分,社會動盪不安 陳勝吳廣是被逼的,改朝換代是思想與統治階級的利益與百姓矛盾不行了。順應時代而生是王道。
Ⅶ 做高考歷史簡答題有何技巧
高中歷史解題技巧指導
總體概述
成績的取得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抓書本知識,二抓解題策略即應試能力。
1、是細心審題:
不管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必須先看清時間、限定詞和求答項,尤其是在關鍵詞上不能犯低級錯誤
2、是規范答題:
格式規范: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錯就可能全盤皆輸,如評論式的問答題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較式問答題要先答比較項再展開具體內容。
語言規范:也就是語言表達要用學科語言,我們應盡可能用書本語言去答題。要點表述規范:一是強調答案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點而丟了得分點;二是表述必須條理化,不能雜亂無章,不知所雲。
3、是遷移知識:
這種遷移能力對考生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學生看到一個題目往往不聯系書本知識,不知道用書本語言來表達,結果造成不能得分。我們要重視知識的遷移:
(1)、做選擇題時,不少題目在確定選項時很難判斷,但如果結合書本知識的相關內容就很容易判斷;
(2)、做材料題時,有的材料很難理解,只要聯系書本相關知識就會迎刃而解,看到問題中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就必須回歸書本找答案。
(3)、做問答題時,這點更重要,遇到比較靈活的題目也是最容易丟分的地方,做這類題目時,要求學生先必須學會解剖題目,理解題意,不能雲里霧里,然後在腦子中過濾這段時期的有關內容,從中挑出題目需要的內容組合答案,如果能養成習慣的話,解答這樣的問答題就很簡單了。
4、是掌握技巧:
(1)、採用一題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講選擇題時一般至少用兩種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開闊思路,訓練發散思維。
(2)、抓住一般規律,切忌滿天撒網。例如,比較改革運動一般都是要從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影響等方面去找比較項,同時注意抓住參照項來思考。
(3)、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如材料式選擇題,所選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確的反映材料原則。程度式選擇題就要學會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題,方法很多,但至少要養成一個習慣:先看問題,帶著問題抓有效信息,並且將找到的信息予以標注,然後再組織答案。
分例解說
一、關於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一、高考歷史選擇題常見類型簡介
根據近幾年選擇題的命題特點和常考題型,選擇題的題型主要分七類:
1.排列選擇題(組合選擇題)
近幾年排列選擇題的排列一般分三種:(1)按某一類事件的時間順序排列。(2)按歷史地理知識的排列。(3)按因果關系順序排列。
例如:王安石認為「公私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以理財未得其道」,下列變法措施中,與解決這一問題有關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將兵法 ④市易法 (2004年江蘇高考題)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這類選擇題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兩種情況:(1)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形式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在考查原因時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內因、外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政治原因、經濟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斷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形式為題干是因,備選項是果。
例如:東晉南朝時期江南農業迅速發展,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廣東高考題)
A.商品經濟水平較高,起到推動作用 B.北方人口南遷並帶動先進生產技術
C.江南越人開始從事農耕生產 D.江南的氣候、土壤對農業發展有利
3.程度型選擇題
程度型選擇題中的四個備選項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題干要求的標准,但這些備選擇的內容與題干要求的標准之間,「不同於一般選擇題的正、誤關系」,而是一種「質、量關系,或者說是程度關系」。這種題型的題干往往設置一個程度的副詞或形容詞,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側重於因果關系,考查范圍往往注重於歷史結論。
例如:五四愛國運動後新文化運動陣營發生分化,主要原因在於其成員:(2004年廣東題)
A.對文學革命的理解不同 B.對中國傳統禮教的認識不同
C.對科學與民主觀念的宣傳方式不同 D.對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不同
4.材料型選擇題
材料型選擇題中引用的材料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歷史文獻、考古報告、文學作品等;另一類是圖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種地圖、圖畫、照片、統計圖表等。
例如:19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經濟學家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這段話表明:(2004年廣東)
A.英國在歐洲沒有殖民地或自治領 B.各國經濟都依賴對英貿易
C.世界經濟聯系加強 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5.否定型選擇題
否定型選擇題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徵,就是在題干中往往用「不正確」、「錯誤」等否定式的詞語予以提示。
例如:下列關於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背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2004年廣東高考題)
A.拉丁美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 B.拉美人民受啟蒙學說影響,民主意識增長
C.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斷衰落
D.美國的獨立鼓舞人民的鬥志
6.比較型選擇題
比較型選擇題考查分析、比較歷史的能力,其特點是在題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幾個相同點及不同點,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沒有敘述過的新的結論,要求應試者通過比較後選出正確答案。
例如:以下關於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表述,正確的是:(2004江蘇高考題)
A.都是帝國主義戰爭的產物 B.總部都設在美國
C.都曾經受到大國操縱 D.都一貫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
7.填空式選擇題(單純識記題)
填空型選擇題,其特點是題干表述不完整,用選項補充完整,其實是填空題的變形。這類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是否准確。
例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2004年廣東高考題)
A.明州 B.揚州 C.泉州 D.廣州
二、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
1、做好選擇題的關鍵——審題
一選擇題知識覆蓋面廣,要求考生要踏實、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學基礎知識。同時要培養概括、分析、評價等能力,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問題的水平。這是做好選擇題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在具備這些前提條件之後,再輔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選擇題。
二認真審題,對選擇題尤其關鍵。要根據選擇題的特點,採用立體式的審題方法,仔細閱讀題乾和選項,領會題意和要求。在此前提下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正確解讀命題用語;
第二,妙用解題技巧。
三、審題的鑰匙—— 正確解讀「命題用語」
(1)明確題目結構,注意題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細推敲題干,搞清題干中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搞清時空范圍。
(2)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
(3)注意題干中敘述的轉義
(4)注意題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確」、「不包括」、「無關」、「都屬於」、「共同點」、「相同之處」等。
(5)注意區別題目中的比較固定的各種用語
近幾年的歷史高考,由於強調了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所以試題中要求學生回答歷史事件的過程、內容即回答「是什麼?」的相對減少,而要求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現象產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條件等),即回答「為什麼?」以及「如何評價?」(含性質、特徵、作用、影響等)的試題則大量增加,這種命題特點不僅體現在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上,還突出表現在選擇題上。
二、關於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方法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在解答材料題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分析問題、細讀材料(很重要的環節)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後,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麼,需要回答什麼。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後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關信息都找出來,取決於答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後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准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後,還要最後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後就可以在試卷上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不可羅里羅嗦,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
例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樂二年,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樂實錄》卷二十七
材料二 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四華里,並且將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
——《台灣外紀》卷十二
材料三 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據材料概括明清兩朝海外貿易政策的相似之處。
②根據以上材料,比較兩朝海外貿易政策目的有何區別。
③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對上述政策進行客觀的評價。
步驟分析
第一步:瀏覽材料、明確主題。
從材料中的「永樂二年」、「順治元年」等有關時間和內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題所考查的是「明清時期的海外政策」——這就是本道題的主題。這時,應該馬上從腦海里調出有關這一主題的相關知識,如鄭和下西洋、華僑開發南洋、戚繼光抗擊倭寇、葡萄牙占據澳門、鄭成功收復台灣、抗擊沙俄的斗爭、鴉片走私和禁煙運動等知識點和「閉關鎖國」這一外交政策,從而為進一步閱讀材料打下基礎。
第二步:分析問題、細讀材料。
顯然,本題是要求比較明清兩個時期海外貿易政策的異同點,並歸納出其歷史影響。帶著這個問題,仔細的閱讀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體意思,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灣」就很重要,它隱含著當時清政府制定政策時的心態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勢力的增長,維護滿清的長久統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帶著問題到材料中尋找有效信息,如第①問,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許下水」、「不許越界」,材料三的「內外隔」等;第②問,材料一的「因以為寇」,材料三的「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題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據材料意思和所學知識,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第①問的「相似之處」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問的「不同」,應具體從材料中的意思出發,結合所學,得出「海患」、「固統」這一關鍵區別。第③問,應該從對外貿易的角度去理解其歷史影響。
這樣,已經初步形成本題的答題提綱。
第四步: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根據上述提綱,在試卷上寫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簡潔規范的語言文字進行恰當的概括說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簡單翻譯材料,避免「泛泛而談」,要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
參考答案
①都不允許民間船隻出海,禁止海外貿易。
②明朝是為了防止居民與外敵聯系,形成海患;清朝是為了防止居民與沿海反清勢力聯系,威脅其統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於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導致中國近代貧窮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解答材料題一定得緊扣材料,上述四個步驟始終沒有離開材料,其中關鍵步驟應該放在第二、三步上,這兩個步驟做好了,動筆書寫答案應該是非常迅速、非常准確的。而考生們恰恰容易忽視這兩個環節,不少考生害怕時間不濟,往往是材料都沒有讀完,意思也沒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筆,結果是離題千里,答非所問,命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題(包括問答題),一定要養成「明題意、列提綱」的良好審題習慣。
2、下筆作答時,應該根據材料的語言環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師授課的講述和材料中的原話照搬照抄,同時做到語言精煉、流暢,書寫清晰、規范。
由此可見,解答材料題是有其特殊規律和方法的,考生們如果能很好的落實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四步法」,一定會在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關於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一、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第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看審題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准,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范,亦無錯別字。
Ⅷ 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和技巧
答:高三歷史選擇題的
解題技巧
專題一
怎樣做歷史選擇題
「得選擇題者,得歷史高考的天下」
一、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題干要三看:
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
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
2.被選項要三思:
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時代特徵;是否符合題
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二、解題方法
1.篩選法:
根據審題,搞清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
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Ⅸ 初中歷史答題方法與技巧,舉例
首先你一定要熟悉歷史學科的基本信息,然後答題的時候,如果是選擇題,在讀題時圈出重點核心(包括 時間 人物 事件),以排除法的方式回答。
歷史解題方法:
(一)單項選擇題
必須要保證選擇題的准確率,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呢?
1、答題時必須抓住重點字句,如時間、年代、人物、事件、區域地點等,明確試題要考查的是歷史的現象、本質、或是因果關系、影響。
2、注意分析題乾和題肢的關系,有的題肢的內容是對的,但是與題干沒有關系,不能選。對於沒有把握的題目,多讀幾遍,找到關鍵的字句去分析,把明顯的錯誤選項排除掉,選擇與重點字句相關的選項。
3、有的是反向選擇的要注意,即選擇不正確的或者不符合題意的,這要特別注意。
4、不要憑經驗答題,說不準題目跟你做過的題目考察的角度不同。憑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仔細答題。
5、選擇題選好以後,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動,相信你的第一感覺。
(二)非選擇題
▲材料解析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帶著問題讀材料2、重視材料出處3、讀懂材料,挖掘引申含義
4、善於提取有效信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