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初一上冊歷史有多少單元

初一上冊歷史有多少單元

發布時間:2022-07-04 07:41:18

Ⅰ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框架,要求以單元寫出知識框架,內容全面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
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 P1.3.4
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並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
6、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
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 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15、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P23
17、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P27
21、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0
2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
24、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25、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26、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形勢圖》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P34
28、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30、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
31、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P37
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P38—39
33、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P41
3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P41
35、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
36、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P43
37、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P43
39、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P46—P47
41、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漢、東漢(41-67)
42、秦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秦朝疆域圖》 P60
43、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45、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靈渠的修建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建立了政權 P63
47、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P64
48、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P67
49、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50、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68—69
51、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P69
52、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P73
53、漢朝時用耬車播種,紡織業中也有了提花機 P73
54、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 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統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於。P79
58、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P83
59、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P83
61、 我國使用紙作為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P87
62、 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P88
63、 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P88
64、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編寫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P89
65、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為教主。P92—91
6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寫了《論衡》一書。 P93
67、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編寫了《史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P94
68、秦陵兵馬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P95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68-84)
70、 200年,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P102
71、208年,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 ,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P103—104
72、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省),加強了夷洲與大陸的聯系 P106
74、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從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P109
76、316年西晉滅亡,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P109
77、383年,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 P11O
78、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建立宋,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79、北魏分裂後,北方先後出現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為北朝。P116
80、 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一書,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P119
82、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P119
83、東晉的王羲之有代表作《蘭亭序》,稱後人稱為「書聖」 P122、
84、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范縝,他撰寫了《神滅論》。P124
86、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P124

Ⅱ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材目錄 人教版

歷史(七年級上冊)/新課標人教版 目錄: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第3課 華夏之祖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訊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第8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期中測試題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 三國鼎立
第19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Ⅲ 初一上歷史知識點有哪些

初一歷史(上冊)復習題 第一單元 第一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 。 2、距今約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被稱為「北京人」。 3、 還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徵,但他們已經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備了現代人的特點。 4、 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6、北京人已經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7、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 ,過著群居的生活。 第二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 和長江流域的 。 2、距今約 年的半坡聚落位於 ,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種植 、 、 ,飼養 、 ,還經常去 、 。他們開墾耕地用 、 ,收割莊稼用 、 ,加工穀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國是最早種植 和 的國家之一。其中,最早種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種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約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於 ,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種植 ,飼養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他們在這些工具上 , ,這是工具製作技術的又一進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 式的。幾千年來, 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時期,出現了私有財產,聚落的成員之間產生了貧富分化。 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1、相傳 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葯,是中化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因此號稱 。他還發明 ,開辟 ,使人們互通有無。 2、相傳 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 發明了 。 3、距今約 多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經出現部落聯盟。 4、 和 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黃帝之後過了很久, 、 、 先後成為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6、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後人稱之為「 」。 7、 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他採用 的方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領導人民 , ,化水害為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公元前21世紀,王位世襲制的實行及國家機構的設置,標志著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的出現。 夏商西周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是以 、 和 為代表。 夏朝開始進入奴隸制階段。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也開始確立了封建生產關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學術繁榮、百家爭鳴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國的有 、 、 和 。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1、約 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定都 。並組建 ,制定 ,設置 ,建立起 。 2、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 。夏朝滅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強大。 3、約 年,商部落首領 ,聯合周邊各部落起兵打敗了桀,建立 ,建都在 。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4、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遷到 ,此後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因此,後代又把商朝稱為 。 5、商代, 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 擊敗商朝軍隊,建立 ,定都 ,史稱西周。 7、西周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各級貴族和平民可以從周王那裡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權,但不能轉讓和買賣。農業上已有人工灌溉。手工業分工較細,原始瓷器製作比較普遍,建築物上開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 遷都 ,歷史上稱為東周。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 ,稱為「授民授疆土」, 。 2、分封制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納貢賦,和定期朝見周王述職等義務. 。 3、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意義在於:(1)諸侯國是周設在各地的據點,起著 的作用。(2)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3)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4、夏商西周社會以 區分尊卑等級。 5、夏商西周時期, 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部門的主要勞動者;王和大小貴族擁有很多奴隸,奴隸主要來源於 和 。 6、為了對外征戰和對內鎮壓反抗,夏商西周國家都建立了強大的 ,制定了嚴酷的 。 7、 配合暴力鎮壓,是統治人民的另一種手段,起著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統治階級通過 的禮儀活動,教育感化民眾,起到維護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 時期。當時出現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五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稱霸的是 。 2、 穩定內政以後,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公元前651年,在葵丘舉行的諸侯盟會上,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 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軍在 打敗晉國,楚莊王跌升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歷史上的 時期。晉國分裂成 、 、 三個國家,與原有的 、 、 、 並稱「戰國七雄」。 5、 稱為「合縱」; 稱為「連橫」。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1、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古書中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描寫為「 」。 2、鐵器的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 的發展。鐵梨鏵的出現,是耕作技術的一大進步。 3、 ,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全生產成為可能。 4、「 」、「 」,反映個體生產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 5、公元前356年, 開始變法。 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以及意義。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1、甲骨文是指 。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 開始的。 3、 是銅、錫、鉛的合金。 4、 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 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 」兩部分。 2、「 」就是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應強加於人。 3、「 」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張以「 」教化人民,以「 」治國。 5、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教得到發展的是 ,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 論整理成《 》一書。 6、請簡述「百家爭鳴」。 7、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 」治國;法家強調用「 」加強統治;道家既反對「 」治,也反對「 」治,他們提出「 」。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1、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 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兩千年前的都江堰的作用在於灌溉、分洪,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他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3、 稱為編鍾。 4、編鍾的出現表明 。 請簡述為什麼都江堰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1、公元前221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世界范圍內,與秦漢帝國先後並存的主要有歐洲的 、西亞的 等古代國家。 與 的文明最為輝煌。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秦國能兼並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是:(1)統一成為大勢所趨;(2)人們苦於戰爭,渴望和平;(3)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4)秦採取正確的軍事方針,長平之戰後,六國皆無力御秦。 公元前260年,秦在 大破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軍隊。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國家,定都 ,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 請簡述秦的統一有什麼意義。 公元前209年夏, 、 率先發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 。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 請簡述秦始皇做一些什麼來發展經濟? 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天下,後來又推行一種新的字體——「隸書」。請簡述統一文字的意義。 4、秦國以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准樣式。 5、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加強思想統治。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1、公元前 年, 稱帝,建立漢朝,定都 ,歷史上稱為西漢。 就是漢高祖。 2、漢武帝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他建議漢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請簡述什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5、漢武帝通過頒布「 」的方法削弱封國勢力,其巧妙之處在於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弱了諸侯王封國的勢力。 6、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的措施是,在中央設立 ;在地方將全國分為 ,稱為「十三州部」。 7、 時期,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1、公元前 年,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 出使西域。公元前 年,漢武帝為了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是以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為開始的。 3、「絲綢之路」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交通線,因 而得名。 4、請簡述「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什麼意義。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1、西漢前期,人們從「 」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紙。 2、東漢時期, 在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後人將他改進的紙稱為「 紙」。 4、公元 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5、 是東漢時期傑出的醫學家,他著有《 》一書,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後世尊稱他為「 」。 6、 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並研製成全身麻醉葯劑「 」,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後人尊稱其為「 」。 7、《 》成書於東漢時期,它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其中 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其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1、佛教起源於 ,自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教義有利於 ,對「來世天國」的期待,也在貧苦民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引力。佛教的傳播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道教產生於 ,他是 與 的結合。道教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世的特點。 3、東漢以後,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以 為主, 三家並立互補的局面。 4、 撰寫的《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體例完備,史料翔實,敘事簡潔,文筆生動,成為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 5、秦漢時期, 是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6、氣勢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出 ,生動展現出 。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東漢末年,政局混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實行屯田。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曹操率軍北渡黃河,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2、 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爆發了著名的 。 3、填表題 戰役名稱 時間 交 戰 雙 方 結 果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4、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第21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1、東漢末年,北方人口開始南遷; ,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 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 ,而且 ,使本來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江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 3、請簡述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哪些進步。(你認為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為什麼會得到發展?)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你怎樣看待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項目 人 物 成 就 意 義 祖沖之 賈思勰 酈道元 第24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1、請簡述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與藝術特點。 2、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是 。為什麼王羲之被後人尊稱為「書聖」? 4、東晉時期繪畫藝術成就最高的是 。其代表作是 。 5、請說一說顧愷之的繪畫風格。 6、石窟藝術綜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 ;是 而發展起來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陽的

Ⅳ 初一歷史上冊復習提綱

《歷史》七年級上冊復習要點
  第1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一、元謀人
1、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發現於雲南元謀。
二、北京人
1、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
2、北京人已經能直立行走,北京人已經會製造石制工具,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
3、山頂洞人已經能夠人工取火。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半坡聚落(黃河流域)
1、早期人類的定居地,稱為聚落。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群體,稱為氏族。
3、半坡聚落,距今約6000多年。
4、半坡聚落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
5、半坡聚落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6、半坡聚落的房屋結構:半地穴式。
二、河姆渡聚落(長江流域)
1、河姆渡聚落,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2、河姆渡聚落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結構:干欄式。干欄式建築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
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與黃帝
1、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2、炎帝,號稱神農氏,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
3、黃帝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等。
4、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堯舜「禪讓」
1、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後人稱之為「禪讓」。(禪讓制)
 三、大禹治水
禹採用築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被尊稱為「大禹」。、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家天下」的夏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我國古代社會進入了文明時代。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中國最早的國家),定都陽城。
3、夏啟繼承父位後,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二、商湯滅夏
1、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盤庚遷殷)。
2、盤庚遷殷後,商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三、武王伐紂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西周時期,建築物上開始使用瓦。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2、夏商西周社會以血緣親疏關系區分尊卑等級。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一、齊桓公稱霸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
2、春秋五霸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五霸。
3、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恆公任用管仲為相。
4、齊恆公積極開展對外活動,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5、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諸候盟會,正式成為中原霸主。
二、問鼎中原
1、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向中原擴張,與晉國相遇,兩國在城濮交戰,晉國成為中原霸主。
2、楚莊王大舉北進,問鼎中原,在比打敗晉國,楚莊王升為霸主。
三、合縱連橫
1、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2、戰國七雄指:齊、楚、秦、燕、趙、魏、韓等七國。
3、六國之間南北聯合,共同抗秦,稱為「合縱」;秦利用六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稱為「連橫」。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一、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1、西周時期,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古書中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描寫為「千耦其耘」。
2、春秋時期,鐵制工具開始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領域,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史書上記載這一時期為在「公作則遲」。
二、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
1、公元前356年,秦國開始變法(商鞅變法)。
2、商鞅變法的目的:富國強兵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4、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二、聞名於世的青銅器
1、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
2、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3、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銘文,也叫金文。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嗚
 一、孔子
1、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禮」兩部分。
2、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的言論整理成《論語》
二、百家爭嗚
1、百家爭嗚: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涌現出一批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思想領域中百家爭嗚的局面。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不同學派稱為「諸子百家」。
2、掌握各學派名稱(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代表人物。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  都江堰由「分水魚嘴」「飛少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二、神奇的編鍾
1、  銅鍾是周期貴族在祭祀、宴會等活動中使用的樂器。
2、  編鍾:古代常把幾件銅鍾組合成一套,它們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稱為編鍾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一、「秦王掃六合」
1、 長平之戰(秦-趙):公元前260年,秦在長平之戰大破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軍隊。(有關成語:紙上談兵)
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大一統)
3、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
4、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陳勝吳廣起義
3、  時間:公元前209年。
4、  地點:大澤鄉。
5、  起義過程中建立的政權:張楚政權。
6、  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
7、  相關成語:巨鹿之戰--破釜沉舟
三、楚漢戰爭(項羽—劉邦)
1、 鴻門宴
2、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一、廢分封,立郡縣(政治方面)
1、  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  在地方:建立郡縣制。郡的長官稱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
二、車同軌,書同文(經濟方面)
1、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2、  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
3、  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准貨幣。
三、御匈奴,築長城(軍事方面)
1、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長一萬余里。(秦長城是在燕、趙、秦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築起來的。)
四、焚書坑儒(思想方面)
1、  秦始皇採取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2、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
二、削弱封國勢力,頒布「推恩令」。
1、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
三、強化監察制度
1、  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 2、在地方,設立刺史(13個)。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中原王朝一匈奴的和戰關系
1、  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軍隊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
2、  西漢和親政策:昭君出塞
二、張騫通西域
1、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⑴、時間:公元前138年。
⑵、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2、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3、  西域都護的設置:
⑴、時間:公元前60年。
⑵、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4、  絲綢之路(橫穿歐亞的陸上通道)
⑴、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
⑵、絲綢之路途經地方: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⑶、絲綢之路最後到達的地方:歐洲
⑷、為什麼稱之為絲綢之路?
(因為中國精美的絲綢是這條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
⑸、絲綢之路經濟交流的主要商品:
西傳:絲織品,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中國)
東來:毛皮、汗血馬、瓜果,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  造紙術發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簡和帛做書寫材料。
2、  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造紙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3、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蔡倫改進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4、  公元3-4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二、「醫聖」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2、  華佗研製成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並成功施行了開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被人們譽為「神醫」。
三、《九章算術》
1、《九章算術》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還總結出負數運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
2、《九章算術》的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3、《周髀算經》(西漢),率先提出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約500年。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一、佛教東來和道教興起
1、佛教
⑴、佛教起源於古印度。
⑵、佛教在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⑶、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⑷、佛教教義:佛教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認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來世得到幸福。
⑸、東漢末年,佛教在民間流傳開來。
2、道教
⑴、道教產生於東漢時期,是中國本土的宗教。
⑵、東漢以後,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主,儒、佛、道三家並立互補的局面。
二、司馬遷與《史記》
1、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  《史記》全書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
三、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
1、  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曹操統一北方
1、在軍閥混戰中,曹操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
2、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二、三國鼎立
1、208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2、赤壁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3、  三國鼎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
 第21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一、人口南遷
1、  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
2、  西漢時,全國絕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黃河流域。
3、  北方人口開始南遷的原因:為了躲避戰亂。
4、  北方移民南下後,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部分移民到達嶺南一帶。
5、  相關成語:祖逖----聞雞起舞
二、淝水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1、  東晉(勝)—前秦(敗)。
2、  相關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三、江南經濟的發展
1、  農業:在江南地區普遍實行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則種雙季稻。
2、  絲織業:三國時期,蜀錦。
3、  冶鑄業:發明灌鋼法。
4、  制瓷業:青瓷。
5、  城市:建康。
6、  230年,孫權還派人(衛溫)航海到達夷洲。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一、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合稱「五胡」。
二、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1、  鮮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⑴、遷都洛陽(從平城遷到洛陽)。
⑵、實行漢化政策: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等。
  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1、祖沖之----南朝著名的科學家。
2、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第七位的人。比歐洲人早了約1000年。(圓周率的數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  賈思勰----北魏和東魏時期的著名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一書。
2、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  酈道元----北魏傑出的地理學家。主要著作《水經注》
2、  從《水經注》中,我們得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石油資源的國家。
  第24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一、「書聖」王羲之
1、  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代表作有《蘭亭序》。
2、  王羲之的書法,有「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美稱。
3、  王羲之被後人尊稱為「書聖」。
二、顧愷之和繪畫
1、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繪畫方面,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東晉人顧愷之。
2、  顧愷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作品以人物畫為主)
三、石窟藝術
1、  石窟藝術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發展起來的。
2、  著名石窟藝術: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Ⅳ 七年級上冊歷史重點單元有哪些

1、我國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它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它們已知道用火,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它們過著群居生活。 

2、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裡發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人。他們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他們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他們過著群居生活。 

Ⅵ 七年級上冊期中考試歷史考到幾單元急急急呀!!11月12日就要考了!

應該是第三單元的第11課,我們以前就是考到這。

Ⅶ 初中一年級上冊歷史書 第一單元是多少課到多少課 第二單元是多少課到多少課 第三單元是多少課到多少課

最重要的是6、7、10、11、12、14、18、19、20課的內容,一般的重點就集中在商鞅變法,秦始皇加強君主集權的措施,漢朝的文景之治,漢朝時期的外交成就,南方地區為什麼能得到開發?具有的先天性條件。民族分裂和融合對我國政權的影響。

Ⅷ 初一上冊(人教版)歷史1~2單元、生物1~2單元、地理1~3章的復習資料,要詳細哦~

歷史:第一課
1、 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
2、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3、 列舉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代表,活動區域 距今年代
答:① 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 距今約170萬年②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③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洞穴里,距今約3萬年。
4、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的異同點
答:相同點:①生活地區相同,② 都使用打制石器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地方:①體質特徵: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而山頂洞人和現代人基本相同。②工具製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③取火方式:北京人自然取火,山頂洞人人工取火。④觀念:山頂洞人已懂得愛美。⑤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已進入氏族公社時期。
第二課
1列表比較
居民代表 距今年代 活動區域 生產狀況 生產工具 生活狀況 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原始居民 約7000年 長江流域 水稻、家畜
磨製石器
骨制耒耜 定居,干欄式房子 制陶業

半坡原始居民 約5—6千年 黃河流域 粟蔬菜家畜 磨製石器
木製耒耜 定居,半地穴房子 彩陶 紡織業
2列舉原始農耕時代我國具有世界性貢獻的幾項發明
答⑴ 我國是世界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⑶ 我國使世界上最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第三課
1 涿鹿之戰的影響(奠定華夏族形成的基礎)。交戰雙方(炎黃部落聯盟)和(蚩尤部落)
2 距今約4—5千年我國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黃帝)、(炎帝)。據黃帝後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堯 舜 禹)
3 原始社會結束的標志:(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結束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4 原始社會首領更替的方式:(禪讓制)。實質是(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5、 黃帝為什麼被稱為人文初祖?
① 炎黃部落聯盟經涿鹿之戰打敗蚩尤後,經過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②相傳,黃帝建造宮室,製造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樂譜。所以後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1 堯舜禹有什麼優秀品質值得你學習?
答案見P14動腦筋題
第一單元
1 列舉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人類
北京人、山頂洞人、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你認為禹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奴隸制國家的國王是歷史進步還是歷史後退?
答:是歷史進步。因為原始社會雖然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但那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發展極端低下的基礎之上的。人們的生活水平極低。生活質量很差,文化的發展也極為緩慢,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更大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文化的發展繁榮創造了必要條件。
2 黃河時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用學過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
答 生活在黃河流域距今約5—6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種植了農作物粟。並過著定居生活。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人稱為人文初祖。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其統治中心也在黃河流域。
第四課:
1、列表比較
國家 建立者 都城 建立到滅亡時間 亡國之君
夏 禹 陽城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桀
商 湯 殷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紂
西周 周武王 鎬京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
2、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的標志是(禹死後,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
3、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4、 夏朝的統治中心是:(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5、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修築了城堡、宮殿,建立政府機構,組建軍隊並制定刑法,設置監獄)
國家機構的實質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6、任用賢人:商湯任用伊尹、周文王任用姜尚
7、牧野之戰的時間(公元前1046年)影響(決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性質:(奴隸主貴族反對暴政的斗爭)
8、商湯滅下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答:首先,西周的極端殘暴統治及其了平民和奴隸的不滿和反抗。其次,商湯和周武王伐無道除暴君,結束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深得民心。最後,商湯和周武王能夠任用賢人,聯合周邊小國部落,抓住時機一舉取得勝利。
8 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內容、影響
答:目的:為了加強和鞏固統治。
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給親屬和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繳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隨從天子作戰。
影響: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疆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1青銅器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夏朝)時增多,燦爛與(商朝),(西周)時用於祭祀。
青銅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三星堆文化的時間(商周同期),地點(成都平原)代表:(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
3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瓷器)最早的國家。
4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5、為什麼商代文化是一個燦爛的青銅文化?
答:奴隸制固然非常殘酷,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出現是必然。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佔有大量的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的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由於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使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腦力勞動,因此,商代文化可稱得上是「燦爛的青銅文明」。當然,這種文明是建立在奴隸悲慘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第六課: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春秋著名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春秋首霸:齊桓公。
3、春秋爭霸的背景: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實質:獲取周天子過去政治經濟特權。
4、齊桓公稱霸的標志: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召開諸侯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
5、決定晉文公稱霸的戰役是:城濮大戰,成語:退避三舍
6、戰國七雄:經過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形成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7、齊桓公首霸的原因和作用
①齊國是東方的一個大國,盛產魚鹽,經濟富庶。②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組建了強大的軍隊,使齊國國富兵強③尊王攘夷,以號令諸侯,提高齊國地位。作用: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8 想一想,齊晉能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都通過改革而迅速強大起來,改革的內容都涉及到了內政、生產和軍事等方面的內容。
9 長平之戰的時間和影響。
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與秦軍相抗衡。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第七課:1、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春秋時期),推廣(戰國)
2、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有了顯著的提高的標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3、都江堰修築的時間(戰國時期),地點(岷江中游),修築人(李冰),作用(防洪灌溉)
4、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5、商鞅變法的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答:背景:春秋以來,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及推廣,大量荒田被開墾,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時間:公元前356年。內容:國際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響:商鞅變法,是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6 商鞅變法是否成功,為什麼?
成功了,一場變法成功與否在於變法的目的達到了沒有,商鞅雖死,但是變法的目的達到了,經過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所以商鞅變法成功了。
7、商鞅變法為什麼會獲得成功?對今天的發展有和指導意義?
答:原因:商鞅變法順應封建制度發展的歷史趨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變法中,商鞅敢於同舊勢力做斗爭。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指導意義: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只有改革國家才能富強,我們要像商鞅那樣,順應歷史潮流,勇於改革勇於創新。
第八課: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文字的演變過程:商朝甲骨文—商周的金文—西周的大篆
3、歷法:夏朝—夏歷;商朝—逐步完善;戰國—24節氣
4、戰國末期屈原 是世界文化名人,著作《離騷》。
5、列舉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時期:①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主要思想: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教育方面成就:創辦私學,廣收門徒。由其弟子編寫的《論語》記述了孔子言論。②老子:發家學派創始人,主要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對立面的,如難易,大小等,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③孫武:兵家創始人,是傑出軍事家,著作《孫子兵法》。
戰國時期:①墨家: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② 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張:提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要求統治者「仁政治國」,輕徭薄賦。
③ 道家:代表人是莊子,主張:「無為而治」,治理國家要順其自然。④法家:代表人是韓非,主張: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深受秦國國君賞識。
6、 諸子百家的學說中那些積極地東西值得我們現代社會吸收和利用?
答:孔子「仁」的學說,和孟子的「仁政」;孔子關於教育的主張;老子認為一切食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墨子的「兼愛非攻」韓非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和借鑒。

生物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溫度等 (2)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
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6、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9、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越多。
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態系統的類型:1森林生態系統 2、草原生態系統 3、農田生態系統 4、海洋生態系統 5、城市生態系統等
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

1.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
2.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塗抹製成;
3.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製成
細胞膜 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核 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壁 支持、保護
細胞質 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3、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5、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6、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並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十三、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地理最佳答案
一、地球和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2、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古代(憑直覺)——「天圓地方」;近代(觀察,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球形」;現在(測量計算)——不規則的橢球體。
3、由「站得高,看得遠」;「月食」;「站在海邊看遠方來的船,先見桅桿後見船身」;「地球的衛星照片」等可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地球儀的概念
2、地軸——假想軸
3、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的交點,指向北極星的為北極(N),反之為南極(S)。
(三)經緯線和經緯度
1、緯線與緯度
(1)緯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2)緯線的特點
A.形狀 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
B.長度 長短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
C.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
(有無數條)
(3)緯度的劃分 赤道(0°緯線)以北為北緯,習慣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南北緯各劃分90°;南北極分別為90°S和90°N。
(4)低中高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0°~30°
中緯度:30°~60°
高緯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劃分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所有北緯均位於北半球,所有的南緯均位於南半球。
2、 經線和經度
(1)經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
(2)經線的特點
A.形狀 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
B.長度 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C.方向 所有的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
(有無數條)
(3)經度的劃分 從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為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為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4)經線圈 所有的經線均為半圓形,故在地球儀上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組成經線圈之和等於180°,且兩條經線中一條為東經,另一條則為西經。
(5)東西半球的劃分 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限。20°W以東到160°E為東半球。20°W以西到160°E為西半球。(切記:0°--20°W雖為西經,但是東半球;160°E——180°雖為東經,但是西半球。)
(四)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
(1)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大約是24小時
(3)產生的現象: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2、地球的公轉:
(1)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一年。
(3)產生的現象:四季的季節變化
(4)公轉的重要特徵: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的夾角,並且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5)晝夜的長短:
陽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越往北去白晝越長,直射北回歸線(夏至)時,北半球各地 白晝時間最長。
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越往北去白晝越短,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時,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達到最短。
(五)溫度帶的形成與分布
1、五帶的劃分:依據——地球表面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
2、范圍:0°~23.5°S(23.5°N)為熱帶;23.5°N~66.5°N為北溫帶;23.5°S~66.5°S為南溫帶;66.5°N~90°N為北寒帶;66.5°S~90°S為南寒帶。
3、特點: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無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
寒帶——陽光斜射,有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少;
溫帶——陽光斜射,無極夜極晝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閱讀全文

與初一上冊歷史有多少單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