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了解國情 立足國情」怎麼理解!
第一,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深刻理解和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第二,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三,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較好地思考和處理遇到的社會問題。剛才,我們黨和政府對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和中美撞機事件的處理,就是從中國現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階段這一最大國情出發的。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我們就會有正確的思路和切實的行動。
㈡ 怎樣了解中國歷史
《上下五千年》比較淺顯,只能作為歷史愛好者的入門書籍。中學和大學的教科書也是學習歷史很好的教材 ,而中國史綱》和《中國通史》一類的書籍太偏重學術研究,省略了太多重要的歷史細節。
可以比較具體了解中國歷史的書:《中國歷代通俗演義 全12冊》
【方法】
1、學習歷史,最基本的,你要學會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所謂縱向比較,就是習慣於將某個國家和某個地區的歷史事件從古到今進行比較;所謂橫向比較,就是習慣於將某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事件與同時期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在比較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尋找共同點,這樣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
2、要善於歸納總結。要將一類事件從古到今,或一個時代某些方面的成就等等歸納起來,用專門的筆記記錄下來,記憶時按照歸納的方面進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記憶的速度,而且可以提高記憶的質量,甚至可以幫助你分析解決問題。
3、要用心領會老師的解題思路以及身邊同學的解題方法,仔細揣摩,善於模仿,只要有了清楚的歷史事件在心中,做起題來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4、爭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學好中國古代史,像《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古代史學名著都沒有接觸,只是讀後人寫的歷史書,實在太不夠了。當然,你不想把歷史當作自己的專業,讀多讀少要根據你的時間和精力,但有可能讀多點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相信那些不負責任的胡謅。
5、把讀歷史與觀察世界和國內的時事政治結合起來,能從歷史找根源的就去找,這樣學習就更有實際用處了。
PS:學習中國歷史,急功近利恐怕不是學習歷史的好態度。
我想,身為一個中國人,每一段中國歷史都值得學習,中國歷史有輝煌, 也有恥辱 ,我們的祖先曾經輝煌過,我們更應輝煌 ,我們的祖先有過恥辱 ,我們不能讓恥辱重現。
㈢ 怎麼真正了解歷史
學歷史的話,首先就是積累。你這樣雜看看沒有關系,其實也算是一種積累。
到了一個程度,你就要開始梳理。
首先,是時間的梳理。 例如中國歷史主要朝代時間排序是:夏,商,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
你要漸漸的把你看過的故事放到這個時間表來。不能看完了,還不知道發生在哪個朝代,也不知道是哪個故事前,哪個故事後。一般流傳下來的,都是精髓,他肯定也有時間上的影。
然後在是空間上的梳理,這個作為一個女孩子,我覺得你大致能了解在哪個位置就可以了。
在是人物的梳理。你了解的歷史人物,放入朝代表,作為你對這個朝代認識的主要代表人物。
以上你可以理解為:是什麼。是一種既定事實。
在研究,為什麼?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既定事實?這肯定和那時的民風,統治者,統治階級,資本程度等等等等有關。這時候,你需要從大方面理解。
最後是怎麼辦。 在一些既定事實發生以後,統治者,和民眾,是怎麼應對的。為什麼這樣的應對?有什麼好處? 這些你可以了解了,那出去吹吹牛皮,上台講講知識,一般情況下也可以應對了。
當然,歷史還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慢慢來,祝你成功
㈣ 怎麼了解歷史
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
3、學會閱讀:尤其是閱讀教材,在閱讀教材方面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取得課堂上的主動權。在課堂上,要知道老師,講的層次性,針對性的問題。是啟發大家,什麼內容需要詳細的讀,反復的思考。在做歷史筆記時,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圈點批註,給歷史名詞概念人物,所做的補充,要做一個大概的了解,重點知識部分要重點記錄。
㈤ 如何認識新時代中國國情
改革開放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黨和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對中國國情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索。1987年8月29日,鄧小平在會見義大利共產黨領導人約蒂和贊蓋里時,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作了深刻論述。其談話的一部分被收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題為《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這篇講話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時代背景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黨領導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征程。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弄清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並對中國國情作出科學的判斷。改革開放之前,黨在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曾出現過失誤。導致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黨在認識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和中國國情問題上出現了偏差,如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界限認識不清,對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艱巨性、困難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等,犯了「左」的錯誤。當時,黨和人民迫切需要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和中國國情理論進行破題。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提出符合國情的戰略目標。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終理想和目標。要實現共產主義,需要實現很多階段性目標才能達到。到1987年,改革開放已經開展了十個年頭。十年間,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中國所取得的成就雖然很大,但與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當時,黨和人民迫切需要制定一個符合國情和實際的戰略目標和規劃。
㈥ 如何了解真正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也就是漢唐明清。了解中國的歷史也得了解中國的思想文化,因為中國能夠維持統一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我們擁有貫穿整個民族的意識形態。這個意識形態就是儒家文化思想。這個思想在漢朝確立,在明清發展到頂峰。通過上面我所說的幾個維度來了解中國歷史,你很快就能對中國歷史有自己獨到的認識。
㈦ 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的國情
認識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就是認識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這是認識中國近代一切社會問題和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依據。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就是近代中國的最基本的國情。(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這一過程歷時60餘年,其中有幾個關鍵點: 1840年鴉片戰爭和其後的《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成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點。 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隨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快了中國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進的歷史進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隨後的《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次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成。(2)在這一屈辱的歷史過程之中,西方列強通過一系列野蠻的武力侵略和戰爭威脅,強迫中國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兩方面的變化: 一方面,隨著外國列強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國由一個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變成一個形式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 另一方面,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原有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經濟結構起了重大的解體作用,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發展,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為有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 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及其與中國封建主義勢力相結合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種從屬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畸形的社會形態。它既不同與鴉片戰爭前的封建社會,也有別於一般的資本主義社會。 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門戶,把中國捲入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之中。但西方列強並不願意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利用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在中國傾銷商品,經營輕工業和重工業,對中國的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經濟壓迫。在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外國資本及依附於它的官僚資本居於主導地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了某些發展,但是它一刻也沒有也不可能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們在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中艱難地生存和發展著。軟弱性、妥協性和革命性並存。許多貨幣持有者在經營工商業獲利沒有保障的前提下,都熱衷於兼並土地,很少有投資工業的興趣。資本家中有不少人將利潤轉化成土地,農民土地問題成為中國社會特別嚴重且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近代中國總體來說仍然是一個經濟極其落後的農業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廣大農村生產關系的基礎。地主階級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就生活中占據顯著的優勢。這樣,中國的經濟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經濟,也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了。 這種以封建剝削關系為主的經濟基礎,只能形成封建勢力占支配地位的上層建築。這種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結合,是中國經濟近代化、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嚴重障礙。(3)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形態。它的主要社會特點是: 第一,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是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然的優勢。第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對於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的。第三,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在淪陷區,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傀儡的統治。第四,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的力量。在淪陷區,則一切被日本帝國主義所獨占。第五,由於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和半統治之下,由於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於中國的土地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第六,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
㈧ 怎樣正確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
一、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簡要地說,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我國是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條件下進入社會主義的,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20世紀中葉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至少100年時間,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二、正確認識把握初級階段的涵義和特徵
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頻發時期。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的發展既能蘊涵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也承受著來自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約束的巨大壓力;我國的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寶貴機遇,也面臨著各種嚴峻挑戰。要適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
三、把階段性特徵統一於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我們要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進一步增強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㈨ (12分)青年學生應怎樣去了解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