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哪些偉人是同性戀男女皆可
中國的同性戀具有長久歷史,個中人物從帝王名士到平民倡優,構成了古代中國一個曖昧的人群集合。下面按照歷史順序,選擇百位左右聲名尤著者加以介紹。(可惜下半部找不到了。。。:(失敗啊)
中國古代同性戀
中國的同性戀具有長久歷史,個中人物從帝王名士到平民倡優,構成了古代中國一個曖昧的人群集合。下面按照歷史順序,選擇百位左右聲名尤著者加以介紹。
(1)衛靈公與彌子瑕、宋朝
衛靈公與彌子瑕之間產生了著名的「分桃」典故,事情的原委是:君臣二人共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未盡,遂以其半遺君。靈公食而甘之,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後來彌子色衰愛弛,靈公便拿此說事,責怪道:「是曾啖我以餘桃!」孔子和他們同時,曾經出仕於衛,受到了衛靈公的禮遇,他的學生子路和彌子瑕是連襟關系。
衛靈公還喜歡宋國公子朝。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靈公寵幸,又與靈公夫人南子有私。姦情路人皆知,一次衛太子過宋,宋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意思是說:你們求子的母豬已經得到了滿足,為什麼還不歸還我們那漂亮的公豬?於是後世出現了「婁豬艾豭」的說法,艾豭指靠著與家主的同性戀關系而私通家主妻妾(婁豬)的人。
(2)公為與汪錡
公為是魯國公子,汪錡為其嬖僮。在齊魯之間的一次戰斗中,他倆同乘一輛戰車奮勇拚殺,一同戰死,一同停殯。國人因汪錡年紀甚輕而欲以殤禮葬之,孔子聽說後則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3)齊景公與羽人
齊景公面姣,有一個負責徵集羽翮的小臣竟敢向著他注視,面帶傾慕。公怒,將欲殺之。相國晏嬰勸道:「拒欲不道,惡愛不祥。雖使色君,於法不宜殺也。」景公覺著有理,便表示:「惡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將使抱背。」
(4)楚宣王與安陵君
安陵君的固寵手段可以為後宮美人樹立樣板:一次宣王出遊,興致甚高而發出感問:「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下而言曰:「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也就是願意從死,不再樂生。於是,贏得了宣王更加的愛寵。
(5)鄂君與越人
鄂君子皙是楚國令尹,一日他泛舟水上,閑雅雍容。有一劃船的越人暗生傾羨,便用越語歌吟,意思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即刻回應以行動:「乃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其實就是與之同床共寢了。後世用「鄂君綉被」表示對同性戀夥伴的憐愛。
(6)魏王與龍陽君
龍陽君的固寵手段也很高明,他的名氣比安陵君更大,「龍陽」是古代經常使用的男寵孌童的代稱。一次魏王與之同船共釣,龍陽忽然泣下,王問原由,對曰:臣所得之魚越來越大,故欲將前魚棄置。而今四海之內美人甚眾,皆欲趨於王庭,則臣亦將見棄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大受感動,於是布令四境之內:「有敢言美人者,族!」
(7)漢高祖與籍孺
漢朝的這位開國帝王甚好男色,以後西漢幾乎每一位皇帝都有此好。
(8)漢惠帝與閎孺
閎孺和籍孺都沒有什麼才能,只是以婉佞貴幸,公卿皆因關說。二人的際遇很受人羨慕,以至惠帝之時,為能獲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帶打扮上都向著他倆看齊,帽子上插著羽毛,臉上塗著脂粉。
(9)漢文帝與鄧通
鄧通出身低微,成為文帝幸臣後常為帝吮癰。文帝賜給他蜀地嚴道銅山,可以自鑄銅錢,遂富無比。但是文帝死後,即位的景帝立刻就將他貶黜,最終「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大富極貧的鄧通的經歷很能體現出人生無常的含義。
(10)漢武帝
漢武帝幸臣眾多。韓嫣是他的少年同學,當時就已相愛。後來韓嫣因寵而富,在長安市中把金丸當彈球,一天遺失十餘個,以致當時諺雲:「苦飢寒,逐金丸。」貧家兒童緊隨他的身後,看到金丸的落處就敢緊去搶拾,成為京中一景;倡優出身的李延年在宮中做太監,善為新聲,是歷史上有名的音樂家。他「與上卧起,甚貴幸」。並且雖為閹宦卻未曾徹底凈身,竟能與宮人為奸;衛青、霍去病分別是武帝衛皇後的弟、侄,靠著這層關系先後在武帝身邊做侍中,帝對衛青隨便到了「踞廁而視之」的地步。不過二人雖為嬖倖卻能雄豪自振,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聲傳古今,歷為當時及後世所稱揚。
(11)漢成帝與張放
這兩人雖為君臣卻又像是兄弟。張放「與上卧起,寵愛殊絕」。經常陪從成帝微服出遊,斗雞走馬長安市,風流浪跡五陵中。但後來在太後和朝臣的壓力下,成帝不得不將張放外遣出都,不久復又征入。又受壓力,只好再遣。屢征屢遣,直到成帝崩逝,張放則思慕哭泣而死。
(12)漢哀帝與董賢
他們之間產生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戀典故,即斷袖故事:董賢美麗自喜,哀帝悅其儀貌而幸之。一次,董賢白天壓著哀帝的衣袖安睡,帝欲起而不欲驚賢,便將自己的衣袖割斷,可見恩愛之深。古代沒有「同性戀」這一名詞,「斷袖」是對同性戀現象最典型的概念表達。
(13)霍光與馮子都
霍光是西漢權臣,馮子都是他的寵奴。兩人的同性戀關系使得子都身份雖賤卻很得勢,百官以下都要仰承他的鼻息。霍光死後,馮子都與光妻私通。
(14)梁冀與秦宮
梁冀是西漢權臣,秦宮是他的寵奴。兩人的同性戀關系與霍光—馮子都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秦宮也很有權勢,曾與冀妻私通。在後世,人們常用這兩個事例來說明家主—奴僕同性戀對家庭倫理所造成的危害。
(15)晉廢帝海西公司馬奕與相龍等
海西公「不男」,也就是陽莖短小,性慾低下。可他的兩個美人卻生產了幾個男孩,原來他是讓外嬖相龍等與美人交接,生子,以為己子。百姓歌雲:「鳳皇生一雛,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馬駒,今定成龍子。」
(16)後趙主石虎與鄭櫻桃
石虎字季龍,是東晉列國時期非常殘暴的一位君主。他稱王前寵惑優僮鄭櫻桃而殺妻郭氏,更納清河崔氏女,櫻桃又譖而殺之。按總的來看,歷史上的鄭櫻桃應當是一位女性,但因「僮」字,把他看成為男性的人也不少,在後世鄭櫻桃是名優美伶的代稱。
(17)前秦主苻堅與慕容沖
氐族苻堅在東晉列國時期是一位名主,幾乎統一了北方。在攻滅鮮卑前燕後,燕國清河公主和他的弟弟慕容沖同時被納,寵冠後庭。後來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敗於東晉,慕容沖、姚萇等便起兵攻之。最終苻氏受縊而死,慕容沖則成為西燕主,但不久後亦為部將所殺。這兩人之間的「同性戀」是亂世男風的典型,個人感情夾雜於民族仇恨、宗族恩怨和政治紛爭當中,變化極富戲劇性。
(18)陳文帝與韓子高
韓子高容貌美麗,狀似婦人,離亂當中得寵於陳文帝陳蒨,竟也能屢立戰功,拜爵封將。兩人之間的故事後來被寫成了《陳子高傳》,子高變為陳姓。在明代雜劇《男王後》里,陳子高更是被封做了正宮王後,事愈傳而人愈奇。
(19)周小史
周小史是晉代出名的美男,有人作詩詠道:「可憐周小童,微笑摘蘭叢。鮮膚勝粉白,慢臉若桃紅。……
剪袖恩雖重,殘桃愛未終。娥眉詎須疾,新妝遞入宮。」
(20)桓溫與郄超
桓溫是東晉權臣, 郄超為其心腹謀士。某晚二人同宿,早晨謝安等前來議事,偶然發現郄氏猶在睡帳當中。謝安笑謂:「郄生可謂入幕賓也。」入幕之賓的典故由此而來。
(21) 桓玄與丁期
桓玄是桓溫之子,寵愛丁期。在賓客聚集的場合,期恆坐玄後,食畢便回盤與之。後來桓玄叛晉,兵敗臨死之時,期乃以身捍刃。
(22)張暢與張輯
南朝宋·張暢愛其弟子輯,臨終遺命,與輯合墳,時議非之。
(23)王僧達與王確
南朝宋·王僧達與王確是叔侄關系,確年少美姿容,僧達與之私款。後來王確不想保持,將避往它地。僧達大怒,暗中在住所屋後做大坑,欲誘確來別,殺而埋之。事泄乃止。
(24)沈約齊—梁間
著名文學家沈約曾經作有一篇《懺悔文》,其中寫道,他「爰始成童,有心嗜欲。分桃斷袖,亦足稱多。此實生死牢阱,未易洗撥」。
(25)庾信與蕭韶
著名文學家庾信與梁宗室蕭韶有斷袖之歡。韶為幼童時,衣食所資,皆信所給。後來蕭韶做郢州刺史,庾信路過,待之甚薄。信「乃徑上韶床,踐踏餚饌。直視韶面,謂曰:『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時賓客滿座,韶甚慚恥」。
(26)元悅
元悅為北魏宗室,他「為性不倫,俶儻難測。又絕房中而更好男色,輕忿妃妾,至加捶撻」。
(27)李承前與稱心
李承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太宗即位後為皇太子。有樂人年十餘歲,美麗善歌舞,承前特加寵幸,號曰稱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稱心而殺之。承前痛悼不已,再加上其它原因,竟至於密計謀反。事泄後見廢,在徒所中死去。
(28)閩主王鏻與歸守明
王鏻是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國王,有嬖吏歸守明者,以色見幸,號歸郎。後鏻得風疾,歸郎便與王後陳氏奸通。鏻命錦工做九龍帳,國人歌而諷之曰:「誰謂九龍帳,惟貯一歸郎。」
(29)明正德帝
正德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不過其淫並非只是針對女色。他寵幸八虎、錢寧、江彬,所收義子在百人以上。在淫窟豹房當中,他醉後常會以錢寧的身體做枕頭。百官不曉皇帝起居,一見錢寧則就知道聖駕將出了。
(30)明萬曆帝
萬曆皇帝寵幸十俊,都是年青慧麗的小太監。沉溺其中,以致有朝臣直諫道:「幸十俊以開騙門,此其病在戀色者也。」有一次他去萬壽山拜謁皇陵,中途還要向一位少年護衛尋些斷袖之歡。
(31)明天啟帝
天啟和正德都是頑童皇帝,不過後者性格暴戾,而天啟則像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他不好女色,總喜歡與內監在一起玩耍,又捉迷藏,又劃冰床。小說里講他「日幸數人。太監王安屢諫不聽,只得私禁諸人,不得日要恩寵,有傷聖體」。
(32)嚴世藩
嚴世藩號東樓,是明代權相嚴嵩的兒子,依仗父勢為所欲為,玩弄男色。他喜愛名優金鳳,「晝非金不食,夜非金不寢」。後來嚴嵩勢敗,世藩被殺,金鳳便「復塗粉墨,身扮東樓焉」,演得當然會是惟妙惟肖。
(33)張鳳翼
張鳳翼是有名的戲曲作家,七八十歲猶好男色。有一倪生為他所賞,後來此生娶妻而容損,他便用吳語調謔道「個樣新郎忒煞矬,看看面上肉無多。思量家公真難做,不如依舊做家婆。」
(34)袁中道
袁中道是明代著名文學家,三袁之一。受時習影響,他「分桃斷袖,極難排割,自恨與沈約同病」。「因少年縱酒色,致有血疾。見痰中血,五內驚悸,自嘆必死。及至疾愈,漸漸遺忘,縱情肆意,輒復如故。」袁氏的這些表現典型反映了晚明士人的生活態度。
(35)張岱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史學家,其感懷之作《陶庵夢憶》等充分展現了明末社會的淫奢景象。身處其中,張岱在年青時享盡了斗雞走狗、錦綉肥甘的貴公子生活。他「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駿馬,好梨園,好鼓吹」。諸好當中的「好孌童」也就是好男色。
(36)鄭芝龍
鄭芝龍是明代最大的海寇,鄭成功的父親。他年青時曾經靠著面姣色媚而受寵於其他海盜首領,並以此逐漸發跡,成就了顯赫一時的海上霸業。並且男色之好在鄭氏家族裡可能是一種風氣,並非鄭芝龍一人如此。
(37)張獻忠與李二哇
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軍首領,李二哇為其嬖僮。二哇美而勇,曾經射傷明將黃得功。後得功將其生擒,笑謂:「聞賊夜卧汝腹上,本鎮亦能撫汝,何不速降?」二哇不允,絕食而死。
(38)孔四郎
孔四郎是明末北京的一個優伶小唱,與勛衛常守經相得。李自成軍隊攻佔北京後,常守經被殺,四郎報仇未果,自刎而死。清初有人稱嘆道:「巾幗懷貞猶稱士行,況四郎實男子耶?名之義士,誰曰不誼?況今日舉世人盡婦女矣,即謂四郎為從一而終之淑媛可也」。
(39)清乾隆帝與和珅
和珅是乾隆朝的權臣,他出身一般,但年紀青青就驟然升至高位,因而引起了人們的許多猜測。有一個傳說講乾隆把他看成了自己念念難忘的某妃的轉世,從而一見有緣,倍加憐惜,「遂如漢哀之愛董賢矣」。
(40)清同治帝
同治之死迄今仍為疑案,有人說他是患天花,有人說是梅毒。如是後者,那麼在當時的京城風氣下,他因狎昵男優而染毒的可能性就值得受到重視。李慈銘是清末名士,其《越縵堂日記》史料價值很高,其中曾經明確記載同治帝是「耽溺男寵」之人。
(41)陳維崧與徐紫雲
陳維崧是清初詩詞大家,他與優伶徐紫雲的深厚情誼在清代四處傳揚,成為了一段風流佳話。他的《賀新郎·雲郎合巹為賦此詞》是同性戀文學史上最具文彩的一首詞,內中寫道:「六年孤館相偎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颺。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只我羅衾寒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
(42)林嗣環與鄧猷
清初文學家林嗣環口吃,曾與侍僮鄧猷共患難,「絕憐愛之,不使輕見一人。一日宋觀察琬在坐,呼之不至,觀察戲為《西江月》詞雲:『閱盡古今俠女,肝腸誰得如他?兒家郎罷太心多,金屋何須重鎖。休說餘桃往事,憐卿勇過龐娥。千呼萬喚出來么?君曰期期不可。』」
(43)鄭燮
清代著名書畫家鄭燮即鄭板橋,為揚州八怪之一。他曾明確宣稱自己「好色,尤多餘桃口齒」。還曾從男色心理出發,主張改刑律中的笞臀為笞背。身為縣令,一次不得不對一犯賭美男施以杖責,竟至於差點當堂落淚。
(44)袁枚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力倡性靈,賦性通脫。憑藉翰林騷客的名士身份,他受到了不少優美男伶的仰慕。年近七旬時他還收了年青貌美的劉霞裳秀才做學生,師徒偕游,重致疑惑。有人認為這是風流本性,有人認為這是好色無恥。
(45)畢沅與李桂官
畢沅是清代著名學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狀元,官位上做到了湖廣總督。他在未第時生活比較拮據,京中優伶李桂官不時予以資佐。且「病則秤葯量水,出則授轡隨車」。畢氏大魁天下後,桂官便也獲得了「狀元夫人」之號,成為了與才子相配的特殊的一位佳人。
(46)楊秀清
在太平天國當中,天王洪秀全、北王韋昌輝、北伐軍首領李開芳等可能都有男風之好。其中反映最集中的人物是東王楊秀清,他的寵嬖有侯裕寬、侯謙芳等。他曾經閹割幼童以供使役,選擇其中姿容秀麗者傅粉裹足,著綉花衣,號為男妾。
(47)邢大
邢大是直隸(今河北)人,孤貧而貌美,17歲時投靠富人洪大。洪令其畜發穿耳,扮作婦人,對外謊稱其妹。後又「嫁」給同里劉六為妻,百般迷惑之下,劉六甘之。忽又聲言有狐仙附體,便在鄉間為人看香治病。事發,於嘉慶十二年(1807)被處絞刑。這是清代很哄動的一件師巫邪術案。
(48)張吉
張吉是福建人,少年時有一總角友,形影相隨,恩愛非常。後友夭殂,吉遂依棺而居,每食必旁設杯箸,十餘年不離如一日。屋主訟其佔屋不遷,官判遷居。吉不得已,只得將契友的屍骨下葬。號泣終夜,自縊墓門。有人就此感嘆道:「古來愚忠愚孝,每出於至微極陋之人,良有以也。」
(49)陳皇後與楚服
漢武帝陳皇後小名阿嬌,曾經很受寵愛。後寵衰,女巫楚服自言有術能讓皇帝回心,需晝夜祭祀,合葯服之。「巫著男子衣冠幘帶,素與皇後寢居,相愛若夫婦。」事發,楚服伏辜,皇後廢處長門宮。按上述記載是出自六朝小說,可信性需打折扣。
(50)曹宮與道房
漢成帝時,中宮使曹宮與官婢道房「對食」。應邵注曰:「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可見對食是指宮中女子之間的同性戀活動。像曹宮和道房這樣真實確切、有名有姓的女性同性戀人物在歷史上是為數極少的。
中國古代同性戀隱語
http://www.37c.com.cn 2003-8-22 15:56:00
查看 [大字體 中字體 小字體]
( 關鍵詞:同性戀 )
《漢書-外戚趙皇後傳》記載,「房(宮女名)與宮(宮女名)對食。」東漢人應劭解釋說:「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很顯然,「對食」即當今所謂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性反常行為,它是指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性意識變態。在古代,封建帝王荒淫無恥,三宮六院,粉黛三千,犧牲了大量少女的青春。這些幽禁的宮女因不得與異性接觸,性意識發生變態是不足為怪的,「對食」作為同性戀的隱語千百年來也一直在宮中流傳。 「對食」開始專指女子同性戀,到後來,女子與閹者的不正常行為也稱「對食」。南漢時,宮中有一條規矩,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這些受閹的狀元多成為宮女的對食伴侶。故羅履先《南漢宮詞》雲:「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因性戀對象為狀元郎,所以這些宮女不僅不隱諱,反而矜誇於人。 同性戀者,男女都有。在古代,稱男子同性戀的隱語為「斷袖」、「分桃」。「斷袖」出自於漢哀帝與其幸臣董賢的故事。《漢書·佞幸傳》記載,董賢「為人美麗自喜」,哀帝很愛他。賢「常與上卧起」。一天晝寢,帝醒而賢未覺,「帝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分桃」說的是衛靈公與其男寵彌子瑕的事,彌子瑕與衛靈公游於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分君。」但史書中也偶有以「對食」指男子同性戀的。據《舊唐書·五行志》記載,「長慶四年四月十七日,染坊作人張韶與卜者蘇玄明於柴草車內藏兵仗,入宮作亂,二人對食於清恩殿。」這當是「對食」這個隱語的變通用法。
❷ 古代有男男同性戀嗎
自古就有
據說現在熱播的《羋月傳》里的屈原就是同性戀
同性戀很正常
同性戀不是病,不是罪,不是錯,
同性戀愛情和異性戀愛情沒什麼不一樣
這世上,有人相信真愛,有人懷疑真愛,
IDLOVES是為真愛而生的,專注服務於堅定相信真愛的那一類5%的LGBT同志人群,
IDLOVES認為真愛是一種信仰,神聖不可褻瀆。
真、善、美和愛是世間最寶貴的普世價值,
每一個人都接受了先天特定的自然選擇
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三觀,
IDLOVES虔誠地祈望世間有更多的人相信真愛、踐諾真愛、弘揚真愛,
求婚是一種儀式,婚姻則是一種修行,
「所有不以婚姻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所有不以真愛為目的的求婚都是耍流氓」;
為了讓象徵愛情的自然界最堅硬之鑽石為真愛注入永恆和唯一之力量
對愛之真心的考驗
IDLOVES制定了猶如宗教般的嚴苛規定:
關於真愛,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在IDLOVES的定義里,一個同志一生只能愛一個人,只能為一個人戴上那枚意義深重的鑽戒。
所以IDLOVES兜售的求婚鑽戒嚴格要求同志憑身份證ID才能購買(沒有身份證或不出示身份證ID的堅決不予售賣),
並且一生只能購買一枚,贈予此生唯一的那位TA,表達「你是我此生的唯一」之誓約,如此崇高,如此敬畏,如此臻美。
每位同志憑身份證ID一生僅能購買一次
寓意:一生•一枚•一人
故IDLOVES是一枚特別特別的戒指,送出和收到都足以佐證您的他或她是「真的愛你」,您的他或她是茫茫人海中那「對的人」。
在IDLOVES的文化基因里相信真愛是一種本能,
真愛不分星球、不分國度、不分宗教、不分種族、不分性別、不分貧賤、不分年齡,
真愛面前人人平等,婚姻面前人人平等。
對於此,有些人理解,有些人不理解,
真愛即IDLOVES的事業,IDLOVES願意固執地信奉此真愛理念,
恪守真愛這塊凈土陣地,真誠地希望愈來愈多的人成為「ID真愛信徒」,
讓懷疑真愛的人相信真愛,讓被愛傷害的人重新相信真愛,讓相信真愛的人更加相信真愛,
讓真愛普世,實現促進人間真情大愛的宏願:
「真愛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真愛的,不住在黑暗裡」。
——IDLOVES
同性戀是天生的,愛一樣一樣愛,IDLOVES是專為同性戀而生的。
❸ 古代哪些男皇帝喜歡男人,有沒有什麼經典的故事
在兩漢25個劉姓帝王中,有10個皇帝有男寵,佔到40%,至於其他60%的漢朝皇帝,也不是完全沒有男寵,但其事跡不那麼突出罷了。當然,男寵也不止一個,例如漢武帝這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史稱擁有宏圖大略的英明皇帝,男寵就有五個之多。這些漢朝皇帝的同性戀,准確地說,應該是「雙性戀」,因為他們一方面妻妾如雲,迷於女色,另一方面又湎於男寵。他們和男寵的關系,和後世的達官貴人玩弄「相公」、「小唱」不同,和男寵往往還有較為真摯的感情,如漢哀帝和董賢的關系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漢書》中說漢高祖劉邦有難寵籍孺,漢惠帝的男寵閎孺,他們「以婉媚貴幸」,與皇帝同卧起,受到百官的巴結奉承。閎孺在惠帝的生活的確非同一般,閎孺的進言也確實是舉足輕重。再對待呂後的情人辟陽侯這件事上,就可以見出惠帝對閎孺非同一般的恩寵。惠帝知道母後呂後與辟陽侯私通的事後大怒,決定殺上死辟陽侯,辟陽侯哭訴於呂後,呂後無奈,於是他通過平原君請求閎孺出面說情,惠帝果然聽了閎孺的話,寬宥了辟陽侯。由於內臣知道惠帝好男色,便爭相打扮自己,冠上裝飾美麗的羽毛,用海貝裝飾衣帶,還塗抹脂粉。
孝文皇帝最鍾情的男寵主要有鄧通,宦官趙同和北宮伯子。
趙同本名趙談長於星象,善觀天機,能從星相雲氣預測吉凶,使他俊美的容顏更添幾分仙氣。相信命運天數的文帝劉恆自然離不了他,隨時召幸,共食共寐。一次文帝到東宮看望太子,趙同受命驂乘侍駕,侍從的官員們則有些看不過去,覺得這樣有失體統,中郎將袁盎便站了出來,伏在文帝車前,鄭重其事地進奏,文帝覺得有理便讓趙同下車。趙同也只得含羞下去。
孝文帝時有位鄧通善劃船,再內廷當了一名黃頭郎——給皇帝劃船者都戴黃帽。孝文帝作過一個夢,夢中欲升騰上天,單騰不起來,身後一位黃頭郎把他推了上去,孝文帝回頭看見黃頭郎臂後的衣服劃破。夢醒後,文帝來到未央殿西的蒼池邊,讓黃頭郎劃上漸台,他打量著幾位黃頭郎發現其中一位與夢中的一樣也劃破了衣服,問其姓名,黃頭郎答姓鄧名通,文帝尋思,鄧與登同音,於是甚喜,召鄧通到自己身邊服侍。鄧通沒什麼長處,但人很清秀,侍後文帝生活起居可謂無微不至。鄧通生性內向,不願與外臣來往,文帝就經常私下到鄧通家玩。文帝賜給他數萬計的金錢(文帝的節儉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後來相術師卻說鄧通終將貧餓而死,文帝不相信,乃賜給他一座銅山,讓他開礦鑄錢,於是鄧氏錢遍天下,富貴無人能比。一次文帝生瘡發膿,鄧通多次用嘴為他吸膿,毫無難色。再鄧通吸吮他的膿瘡時,文帝頗有些傷感問他:「天下誰愛我者乎?」鄧通答:「當然無人比得上太子。」於是文帝召太子給他吸膿,太子面露難色,還是勉強為之。聽父皇說鄧通已為自己吮過瘡,太子心中慚愧,怕由此影響父皇對自己的看法,便恨上了鄧通,景帝即位後鄧通北抄家,最終果然貧餓而死。
孝景帝的同性戀人是郎中令周文仁。
漢武帝是個雄武而多情的皇帝,也繼承了祖上同性戀的癖好。某侯之孫韓嫣(汗~這個名字用在男的身上很別扭~),自幼就與武帝相處,產生情意,當了太子後,武帝對韓嫣的感情更深,韓嫣很聰慧,善騎射,與武帝的愛好頗一致。韓嫣的弟弟韓說也是武帝的幸臣。李延年是當時一流的音樂家,受宮刑後為宦官,武帝不僅讓他作曲、彈唱,還經常把他引入卧內。李延年是個聰明人,知道皇上寵男色只不過是一時的喜好於是向皇上推薦自己的妹妹。那首「北國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就是李延年描寫妹妹的。妹妹死後李延年因色衰愛馳而被殺(另有說法李延年染指後宮,在下很是納悶他一宦官怎麼個染指後宮法?)。武帝的男寵之多竟包括衛青、霍去病,這大概與他的個性有關,對自己親信的內臣加以親昵,不講禮節,不分彼此,例如武帝時常邊蹲廁邊同衛青講話。
宣帝、昭帝兩位也都不拒絕對男色的喜好,宣帝寵愛近侍中的美少年張彭祖。
元帝的同性戀對象是宦官弘恭、石顯,不用說又是兩個美貌少年。
成帝的同性戀對象有淳於長、張放。淳於長人品不怎樣,他的劣跡《漢書》都有記載。張放是成帝姑姑的兒子,官至富平侯。後來在太後的迫令下張放離開皇宮,成帝與他泣別。成帝死後張放哀泣過度而死。
到了哀帝時同性戀登峰造極,以抽刀斷袖的感人故事揚名歷史,劉欣成為歷代皇帝中最負盛名的同性戀皇帝。
哀帝劉欣即位時年方二十,本來是位不好生色、喜愛經書、文辭博敏的皇帝。剛剛即位時,他力行節儉,裁減用度,親理政務。後來,傅太後參政,皇權外移,劉欣畢竟年輕,左右不了政局,於是他漸漸沉溺於聲色中,藉以消解寂寞。
董賢字聖卿,雲陽人,出身官宦人家。哀帝做太子時,董賢因父親的關系當了太子舍人,劉欣即位後,董賢隨之升遷為郎官,兩年後的一次傳漏時被哀帝無意中看見,在這以前哀帝從未注意過他,現在發現這位男子容貌極美,不禁怦然心動,緩過神來的哀帝記起這是東宮舊官,又有點不敢相信,於是他輕聲問到:「是舍人董董賢?」董賢當即跪伏應是(典型的一見鍾情,小說漫畫里常見的模式)。哀帝召他上殿談話,極為投緣,當即升他為黃門郎,隨後又升為駙馬都尉,哀帝出巡時,董賢以參乘護駕左右,回到宮中董賢則如同發妻侍侯哀帝,無微不至,直到哀帝睡熟。沒有多少時日哀帝便賞賜董賢金錢巨萬,朝野百官為之震動,董賢父隨之由雲中侯而遷霸陵令而遷光祿大夫。
董賢不僅美貌俊俏,氣質高貴而且溫柔嫻靜,性情柔和恭順,難怪哀帝對他如此痴迷。一次晝寢時,哀帝准備起身下床,不料發現他的衣袖被熟睡中的董賢壓住了,哀帝不忍驚醒他,便輕輕抽出佩刀小心的割斷被壓住的衣袖,衣袖斷了這才悄悄起床。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斷袖的故事,從此以後,斷袖成為後世男寵的代名詞,被文人墨客廣泛使用。
哀帝對董賢的妻子也很照顧,允許其妻入宮看望董賢(董賢的妻子應該是劉欣的情敵了,劉欣為了照顧董賢把情敵都找來了,真令人佩服)。董賢的妹妹被納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對她們的賞賜不下千萬(我看過的所有書上都認定這是哀帝好色的表現,我個人覺得劉欣應該是一個比較單一的同性戀,只好男色不喜女色,否則他不會把宮里30歲以下的宮女趕宮出去,他對董賢妻妹的做法也只是愛屋及烏的表現罷了)。
董賢受寵而被封侯,22歲那年被封為大司馬衛將軍(三公之首,掌握國家軍權),領尚書事,百官都要向他奏事。匈奴單於來朝,見董賢年輕而位居群臣之上,不解,哀帝命譯者告知:「大司馬年少,以大賢居位。」單於起身拜哀帝,祝賀漢得賢臣。(不知那時董賢有沒有臉紅)
哀帝將宮中的好東西賞賜給董賢,而自己則用次極品(這是學漢文帝的做法),還命將作大匠率百工為董賢大造宅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連董家的家僕也受了重賞。這樣的厚愛哀帝還嫌不夠,又為董賢建造百年以後的墳塋,而且墳塋就選在自己的義陵旁,墳塋全用上好的只有皇帝墓中才許使用的堅剛之柏。
一次宴飲中,哀帝從容的面對董賢,親切的說:「我想效法堯禪位舜的先例,將皇位禪讓給你,如何?」(既然劉欣能從容的說,就說明他沒喝醉,腦子還是清醒的,他對董賢的愛可見一斑),後因中常侍王閎的進諫,禪讓之事就不了了之。
哀帝死後董賢夫婦自殺,其家查出財產四十三萬兩。
❹ 男男才是真愛,古代那些「基友」們是如何毀三觀操作的
在中國古代專門有一個詞來形容男男之間的這種說不清的關系,我們把它稱之為「斷袖之情」。而這個詞的出處是漢哀帝和董賢的故事。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一個詞來形容這件事兒,那就是「龍陽之癖」,說的是魏王和龍陽君之間的關系。一次魏王和龍陽君釣魚,龍陽君突然哭泣,說天下有很多人議論他,魏王於是下令:「有敢言美人者,族!」
其實看待這件事我們當做看玩笑就可以了,因為每一個選擇都值得被尊重。在國外已經有相應的法律來保護種類人,有的甚至都還可以拿結婚證。
❺ 中國古代歷史上那個時期開始禁止男人愛男人
中國古代歷史上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禁止「比頑童」的律法,這一歷史痕跡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當時同性戀風氣很嚴重;
二是說明它對人類社會的穩定及發展有危害。
中國對同性戀的禁止大概來自於中國人最早的哲學「一陰一陽謂之道」的陰陽哲學觀。其次,便是儒家哲學的性觀念。
但是,從中國的典籍里,至今還沒有看到對同性戀大規模殘酷迫害的記載。在封建王朝時期,這種事情在權貴階層反而是一種風雅的事情。
在西方的很多宗教都反對同性戀,尤其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個一神教都反對。
伊斯蘭教明文規定同性戀是大罪,同婚外的姦情一樣要受懲罰。
❻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同性戀故事
一: 龍陽之好
《戰國策·魏策》中記載魏王與龍陽君的一段故事。龍陽君擔心自己變老後被嫌棄,於是哭了起來,魏王知道他的擔心後就 下令禁止談美人,犯禁的便要全家抄斬,以此表明來他是多麼真摯地愛龍陽君。
有一天,魏王和龍陽君同坐在一條船上釣魚,龍陽君釣到了十幾條魚後,突然哭了起來,魏王問他:「你有什麼不稱心的事嗎?為什麼不告訴我呢?」
龍陽君回答說:「我沒有什麼不稱心的事。"
「那麼,為什麼要流淚呢?」
龍陽君回答說:「我為我所釣到的魚而流淚。"
魏安王說:「這是什麼意思呢?」
龍陽君回答說:「我開始釣到魚,很高興;後來釣到更大的魚,便只想把之前釣到的魚扔掉。如今憑著我美麗的面孔,能有機會為大王侍寢。我的爵位被封為龍陽君,在朝廷中,大臣們都趨附我;在路上,人們也為我讓道。天下的美人很多,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寵信,她們也一定會提起衣裳跑到大王這里來。到那時,我比不上她們,就成為最初釣的魚,也是會被扔掉的,我怎麼不流淚呢?」
魏安王說:「卿錯了!你既然有這種心思,為什麼不早告訴我啊?」於是下令全國,說:"有誰敢說有美人的,就把他滅族。"
因此後來又把同性戀稱為"龍陽之好",或簡稱"龍陽"。又作「龍陽泣魚」、「龍陽之興」。
❼ 同性之戀:古代歷史上,屬於同性之間的愛情故事有哪些
一、魏王獨寵龍陽君
說有那麼一天魏國的國王帶著龍陽君一起坐著船隻釣魚玩,冷不丁的龍陽君就開始大哭,給魏王嚇了一大跳,魏王就問龍陽君:「幹啥玩意?哭的這么傷心?」龍陽君簡單的擦了擦流在面上的淚水解釋說:「今天咱哥倆一起釣魚,剛開始釣魚很小,老弟我很開心,但是後來釣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我就想把小的扔掉,我就尋思這天下這么大,美人這么多你要是不要我了,我該怎麼辦,我就跟那些小魚一樣被你扔掉。」
三、共枕樹
有一個叫做潘章的人,雖然是個小男孩但是長得賊拉漂亮,當時無論是大姑娘小媳婦,都羨慕他長得好看,另有一人叫王仲先,看到他以後喜歡的不得了,然後兩人王八瞅綠豆就對眼兒了,一天到晚跟夫妻一樣,死後合葬,墳前長了棵大樹,令世人奇怪的是,樹枝像戀人一樣擁抱在一起,於是後人管這棵樹叫共枕樹。
❽ 同性戀的歷史沿革
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反對同性戀,在古代甚至比西方更為寬容,同性戀與婚育也沒有矛盾。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既然同性戀入詩,可見在他的眼中,同性戀算得上是很純正的感情了。這倒不是他開通,而是在當時,同性戀並不被視為異常。《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魯昭公之子公叔務人有一個寵愛的孌童(嬖僮),叫做汪錡。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公叔務人和汪錡同乘一輛戰車奮勇拼殺,一同戰死,一同停殯。魯國人因汪錡年幼,就打算以殤禮葬之,禮儀上來說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禮低一些。孔子當時掌禮儀司法、施教化,他發表意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意思是說:汪錡能拿著武器因保衛國家而戰死,沒什麼成年不成年的區分。
《詩經·山有扶蘇》有雲:「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子都就是因為貌美而受到鄭庄公寵愛的。孟子不可能不知道子都暗箭傷人的事情,但是當他提到子都時,卻忍不住贊嘆道:「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不知道子都長得漂亮的人,是不生眼睛的。孟夫子整天養浩然之氣,對國君都捨不得說幾句好話,可是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見孟夫子也很欣賞男色。
晉朝的男風盛行,人們不僅崇尚女色,還崇尚男色,但男子必須貌若女子才算俊美。張翰就曾作過一首《周小史》,如此贊美一個美麗少年:「翩翩周生,婉孌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東。香膚柔澤,素質參紅。團輔圓頤,菡萏芙蓉。爾形既淑,爾服亦鮮。輕車隨風,飛霧流煙。轉側綺靡,顧盼便妍。和顏善笑,美口善言。」
同樣,女子同性戀在中國古代是相當普遍的,並被當時的人們所容忍。只要不發生過頭的行為,人們認為女子同性戀關系是閨閣中必然存在的習俗,甚至當它導致為了愛情的自我犧牲或獻身行為時,還受到人們的贊揚。明代著名才子李漁曾就此題材創作過一部名叫《憐香伴》的戲劇,講述了佳人愛慕佳人的愛情故事,曹語花美貌與體香異於常人,而崔箋雲詩才與謀略並重,二人以詩會友漸生情愫,種下情根,誓作來世夫妻。
清代的女同性戀情形可謂至為激烈,《粵游小志》記載:「廣州女子多以拜盟結姊妹,名金蘭會,女出嫁後,歸家恆不返夫家,若促之過甚,則眾姊妹相約自盡。盡十餘年風氣又復一變,則竟以姊妹花為連理枝矣,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儼若藁砧者。」金蘭會的女子又稱自梳女,凡是締結金蘭契的女子,一切婚約均屬無效,男家不得強娶,她們誓不肯和男子婚嫁,即使被迫嫁人也不會住在夫家,不會和丈夫同寢。而結盟的二女同居,成雙結對,情如夫妻,誓不相負,還會選擇嗣女繼承財產,死後也會被埋在一起。
古代的道德觀念中男子把女子失貞、失節的淫行當做大罪,禮教竭力鼓吹妻妾之間和睦相處,讓家庭中妻與妾、妾與妾和睦如姐妹,有些人因之而發生了近似於同性戀的感情,不過這種關系比之於偷情通姦顯得溫和而隱秘,只要不對宗族構成威脅,男子不唯默許甚至鼓勵。然而當女子之間有真正的愛情產生,便會激發巨變。兩個女子相愛較之異性戀更為激烈,往往因嫉妒而其紛爭,這種事情常常發生,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以至於儒家知識分子大為震恐,動用政權和族權的力量來加以懲罰。 《菊花與刀》是美國本尼迪克特的著作,也是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本。他用菊與刀來闡述日本文化中崇美與尚武這兩種文化類型。其實,菊花還代表著男性之愛。出於形似的緣故,菊花在物象方面可指代男性之愛,而感情上最著名也最源遠流長的故事,應該是《雨月物語》中的《菊花之約》一篇。因為這個故事,菊花在日本又稱為契草。
在日本,異性間的戀愛稱為女色,男男間的戀愛稱為男色。而且男色在當時既非禁忌,更非敗德。最突出的男色現象即眾道。那些將軍、大名乃至武士身邊的大部分小姓,其實質地位即是男寵。
據說這種風俗,是日本僧侶來大唐取經時學去的。鐮倉幕府樹立起了武士中央集權制,當時孌童還只是山門、貴族公卿的上流時髦玩意,可說是某種身份象徵;普通武士是玩不起的,上層階級享有實際上的專利權。由於當時的男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金戈鐵馬之際,性慾的解決很大程度上轉嫁到了孌童的身上。
同時,為了構建一個牢不可破的武士集團,武士之間、主僕之間的禮義忠貞觀念被空前強調。孌童已經成為了主將身邊最親近的侍衛,也可以說是最後一道防線。倘若兩軍對壘、白刃加身之時,能誓死護衛主將的,只有身邊的孌童了,這就要求孌童們必有視死忽如歸的勇邁與決絕,而平時的寵幸之恩情、魚水之歡愉,怕都要在這一刻得到最激烈的體現。所以戰國時代的孌童和早期流行於公卿山門身邊的孌童不同,還要求有高超的武藝。孌童之風甚至普遍到了大名身邊有1、20個孌童也不希奇。德川四天王中的井伊直政和本多忠勝就嗜好此調。江戶幕府的三代將軍家光和五代將軍綱吉都是眾道的道友。 在希臘,每個男人都得吸引住一個年輕男子,並在親密的日常生活中充當他的輔導老師及朋友,並激勵他學習一切高尚的品德。哪個男人若沒有男性情人,會被認為是不履行男人的責任。在體育運動中,青年男子都是赤身裸體的,這讓男人們大飽眼福。在古希臘還有專門的同性戀軍隊,由互相愛戀的男子組成,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彼此相愛的人才能得到最緊密的結合,提高戰鬥力。
古希臘滅亡之後,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繼承了古希臘的男風文化,羅馬很多皇帝都擁有自己的男寵。
在古希臘,不僅男同性戀,當時女同性戀的風氣亦很盛行,有些女同性戀者參加打仗和狩獵活動,同另一個女人結婚,兩人像夫妻一樣相處。
據說女詩人薩福在萊斯波斯島上建立了一個女子學校,她的詩名極盛,被柏拉圖譽為第十繆斯。她雖有丈夫和女兒,但是沒過多久,她就選擇了離開丈夫和家庭。薩福的婚姻是不幸的,身為才女的她無法忍受婚姻中沒有交流、沒有靈魂的結合。
二十多歲的薩福在萊斯波斯島上創辦了一個女子學校,教授詩歌、音樂、儀態,甚至美容和服飾,貴族們紛紛把自己的女兒送往該校。薩福喜歡這些年輕美麗的女孩,不僅教授她們詩歌與音樂,閑暇之餘熱情教授她們戀愛藝術,心中的詩情在朝夕相處中轉化為深深的愛戀,她一個接一個地和女學生們相愛。古希臘盛行師生間的同性戀情,師者授業解惑,學生以情相報,所以這些帶有強烈同性戀色彩的詩歌在當時不但沒有遭禁,而且還廣為傳頌,甚至連萊斯波斯島上用的貨幣都以薩福的頭像為圖案。但最後薩福因遭到一位女戀人的拒絕,而跳海自殺,英年早逝。另外,據說女同性戀的風氣在羅馬時代比古希臘時更為盛行。
❾ 古代有哪些是「同志」的故事
中國古代同性戀是既普遍又公開的,不過中國從來沒有『同性戀』這個名詞,直到現代才有的。以前歷史上稱同性戀為:『斷袖分桃』或是『龍陽』或是『南風』,都是一些充滿贊賞意味的代名詞。注意喔,以前古代居然稱同性戀這種曖昧有違倫理的關系是充滿贊賞的!!!故事一:"分桃"的來源.在春秋時代,有一家諸侯叫衛靈公。他和他的一個臣下,名叫:彌子瑕的,極度地熱戀著。有一天,彌子瑕吃著一個桃子,異常的甜美,就捨不得把他吃完,留了剩下的桃子給衛靈公吃。衛靈公吃著桃子,果然非常好吃,就告訴所有的人,說彌子瑕如何地愛他,因為連一顆好吃的桃子都顧著與他分享。這是『分桃』的簡單由來。故事二:"斷袖"的來源.漢朝一個皇帝叫:漢哀帝,他愛著一個臣下,名叫:董賢。一天,它們相擁同睡。董賢睡得很香甜,漢哀帝醒了要起身,但他的衣袖被董賢壓著,如果他要起身,就必定會弄醒董賢。皇帝捨不得吵醒他的愛人,就用身邊的寶劍,把衣袖切斷了。自己悄悄地起身,並沒有吵醒董賢。這是『斷袖』的簡單由來。以後人們也稱有同性戀傾向的為"斷袖之僻".故事三:"龍陽"的來源龍陽君也是戰國時代的一個人受封爵位的名稱,他和魏國的國王相愛。有一天他和國王一同去釣魚,他釣到了許多的魚,一條比一條大。他突然哭了起來。魏王就體貼地問他為什麼哭?他起先就只是哭,不說話,等到國王問急了,才邊哭邊說。他說:『在我最先釣到了魚的時候,我非常高興並覺得驕傲,等到後來釣到了更好更大的魚時,我覺得先前釣到的並不是那麼好,也並不值得高興和驕傲。後來由於釣到的魚太多了,就想把那先前釣到的丟了。想大王您好比是我,我好比是您先前釣到的不怎麼好的魚。開始時您的確很愛我,可是天下比我更好更美的年青男子多的是。人家知道了您這樣愛我,就會想盡辦法把他們介紹給您。您有了他們就會把我丟棄了。我因為捨不得離開您,想著我要被丟棄時,不得不離開,所以就傷心地哭了起來。使您少興,真是對不起。』國王回答說:『你放心吧,我愛的只是你,永遠不會拋棄你的。你如果還不放心,我現在就發命令。』說著就叫了侍衛傳達命令:『如果有人向我推薦美男子的,他和他的家族都要問斬刑。』於是他們彼此相愛下去,沒有第三者來打攪。」故事四:"南風"的來源中國字南與男同音,一般來說,南方的男子比較溫文爾雅,北方的男子比較勇猛雄壯。北方勇猛的男子愛南方文雅的男子,南方的愛又愛北方的。這樣成了一種風尚。由此男愛男的風尚,稱為:男風或南風。故事五:掌管天下同性戀者的"神"在明朝,中國的福建省。有一個下屬,暗戀著他非常英俊的上司巡撫大人。愛到整天借故尾隨著上司,偷偷地看他。上司以為他是刺客,把他處死了。可是人民都非常同情和惋惜死者。有許多人民都一同夢見這個為愛情犧牲的人來托夢給他說:『上帝很憐憫他的冤屈,並且贊賞他愛的赤誠。因此獎賞他,封他為:兔兒神,掌管天下同性戀者的禍福(專司天下男悅男之事)。』消息傳開了,人們就紛紛捐錢,蓋了一座兔兒神的廟。此後同性戀者去廟里乞求關於愛情的事,都能得到如響斯應的祝福.故事六:屈原也是同性戀.他和楚懷王熱戀著。那楚懷王又愛上了他的一個長得極美的學生:宋玉,對他漸漸地冷淡了下去。於是他寫了許多哀艷的詩詞,想要感動這位君王。最後他完全失戀而且絕望了,於是為情投江自盡了。楚國的人民要去救他,紛紛到江里劃船尋找他,時間是五月五日。這就成為中國的習俗和重要的節日,每年五月五日『龍舟競賽』,是一個很大的運動節目,中國習俗也傳到了世界很多其他的地方。楚國人民找不到屈原,就包了許多『飯團子』,名叫:『粽子』,丟到江里去,希望屈原不要餓著了。中國五月五日吃粽子,直到現在還是中國人的重要習俗。(屈原應該不是為愛而投江的吧,不過屈原是同性戀卻是個事實.)而且在我國的四大名著<紅樓夢>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也有著關於同性戀的描寫.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古代的人們知道他們是同性戀卻不會鄙夷他們,相反還為他們建廟,為他們感動.這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❿ 同性戀起源於何時
個人認為無從考證。這個問題就像問人類起源於何時何地。
同性戀源於天性,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有同性戀的人群。
動物也有同性戀的,之前就看過一對雄企鵝是情侶,很可愛~
所以同性戀是存在於各種動物中。
同性戀又不是病,如果是一種病還可以考察一下病毒來源。現在已證實同性戀是自然現象,所以可以認為同性戀與人類同在。。。
=============================
如果樓主要的是歷史上的記載,那麼看下下面的簡介吧~
歷史
中國古代
中國古代也有一些同性戀影子的記載。例如:《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表明了君臣關繫到極致。《戰國策·魏策》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餘桃"、"分桃":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韓子高與陳文帝陳蒨(茜的繁體字)也是有名的一對。陳文帝曾為韓子高提出男皇後,然終未成功。野史中韓子高被稱為陳子高,就是冠了陳蒨的姓。
在紅樓夢里,賈寶玉也有類似的同性戀的行為。《紅樓夢》第四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中也有相應描寫:
『……只他(馮淵)一個人守著些薄產過日子。長到十八九歲上,酷愛男風,最厭女子。這也是前生……』
所以說同性戀是從古代就開始了
古希臘
通常認為同性性關系在古希臘是很普遍的。但是K.J.多佛(K.J. Dover)指出,這樣的關系並沒有取代男女間的婚姻,而是發生在之前或一起。一個成年男子會有一個未成年男子同伴,他會成為"愛者"(erastes),而較年輕的成為"被愛者"(eromenos)。在這種關系中,被愛者感到渴望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他還沒有男子氣概。受到慾望和尊敬的驅使,愛者會無私地奉獻所有被愛者要求的用於繁榮社會的教育。(Greek Homosexuality, K.J. Dover, 1979年,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London)
中世紀歐洲
在Benkert創造這個醫學名詞之前,同性性行為被基督教會譴責為罪惡,並在一些歐洲國家,包括英國,被定為違法。在某些情況下,男人會因為介入同性性行為受到監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國的奧斯卡·王爾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關於同性性行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紀。耶魯大學著名的歷史學家Boswell發現,同性戀者"在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許多層次的社會中是傑出的,有影響的和受到尊重的,並在那個時代的文化遺產中留下永恆的印記,無論是宗教方面還是在世俗社會。"
但是,大約從十二世紀後半葉開始,比較惡毒的敵意出現在通俗文學中,並最終傳播到神學和法律文獻中。(Boswell,1980,第334頁)。十三和十四世紀是一個對任何異端都不寬容的時代,包括十字軍東征討伐非基督徒,對猶太人的排斥,和對被懷疑為危險分子的人們日益嚴重的肆意鎮壓。Boswell注意到,這種不寬容的表現影響了隨後數個世紀的歐洲社會。福柯(1979)在他的「性史」中追溯了,伴隨著工業革命中日益增強的世俗社會的政府和醫學專業的權威,對同性戀的譴責從宗教轉移到世俗社會和醫學專業。
工業時代歐洲
在十九世紀末期,在歐洲和美國,作為這種歷史勢力會聚的結果,同性性傾向被認為是一種醫學上的診斷單位,同時也被當做是罪惡的和違法的行為。然而,在二十世紀初期,那些在性愛和感情上對其同性產生吸引的男人和女人們在城市地區組成益友網路和聚會地點(D'Emilio,1981/1993)。在如紐約這樣的城市,這些聚會地點在那些本世紀二十年代性解放的一代人中是廣為知曉的和經常光顧的。在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社會壓制下,隨著法律的頒布和警察的鎮壓,這個時期社會對同性吸引的接受宣告結束。經濟壓迫迫使許多男人失去工作,從而復甦了對異性戀陽剛之氣的強調,這可能是再次出現對同性戀不寬容的一個原因(Chauncey,1994)。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國家
20世紀二十年代,在德國,一個同性愛運動產生了,並有一個圖書館和中心在柏林建立。 1939年,納粹摧毀了這個中心,焚燒了那個圖書館。隨後不久,這個政府頒布法律禁止同性性行為,數以千計的同性戀者被監禁並死在集中營里(Plant,1986)。佛洛伊德這個時期逃離德國,在倫敦避難。在二十年代,他曾在一份請願書上簽名,支持同性愛運動,並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寫道,雖然同性戀對社會沒有什麼好處,但是這也不是什麼精神病意義上的病理現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男人與男人和女人與女人以前所未有的數目聚集在一起。在美國,結果是對武裝部隊中所謂的同性戀者的清洗,一直延續到戰爭結束以後,並在五十年代參議員 JosephMcCarthy反同性戀和反共產主義運動中被進一步擴大化。在這種社會氣氛中,AlfredKinsey和他的助手在美國發表了他們對性行為進行科學研究的第一個報告,發現為數眾多的男人經歷過同性性行為。其隨後的研究發現,這些經驗在女人中也發生。這些研究資料受到嚴厲批評,但是卻給當時洛杉磯、舊金山和紐約的同性愛運動提供了支持。歐洲也有同性愛運動,包括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的同性愛運動。同性愛報紙,雜志,私人俱樂部和公共場所聚會,開始責疑主導的同性性行為是疾病的觀點。
石牆事件,美國
1960年代,同性戀維權運動興起的導火索,成為現代同性戀人群從壓抑到抗爭,從黑暗走向光明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