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劉姓的名人都有哪些
1、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指揮家,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
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劉邦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陳勝起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後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時期,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登基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政策,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
2、劉恆
漢文帝(前202年-前157年),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葯的主角。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
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是為漢文帝。
其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後,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後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
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後。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死後葬於霸陵。
3、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
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
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4、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相繼參加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劉伯承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5、劉少奇
劉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譜名紹選,表字渭璜,湖南省寧鄉縣人,祖籍江西吉水,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首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二任、第三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56年至1966年,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69年11月12日,劉少奇病逝。
② 劉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
中華劉姓始祖苑。
中華劉姓始祖苑。
河南魯山。
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2]
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 [3] 。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4] 。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5]
2、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6]
3、外族的改姓
(1)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後,接受戍卒
劉邦
劉邦
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並因此賜婁敬姓劉。
(2)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3)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於的後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4)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5)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7]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稱沛公。
漢文帝劉恆: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
漢景帝劉啟:在西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7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位期間擊破匈奴、吞並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謚號「孝武」,廟號世宗。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
劉向:(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現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劉歆:(約前50-23),新朝開國功臣。封紅休侯。劉歆在天文學及古代典籍分類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他編制的《三統歷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並在當時積極推行古文經學。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
劉秀
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劉洪:(約130-196年),中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漢獻帝劉協(181年-234年9月19日),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89年至220年。於220年被迫禪讓帝位給曹丕,劉協被封為山陽公。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150-222),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裔孫。一生以仁義為本,頗得民心。
劉元梁:晉代南郡破城英雄,曾被封為上卿,後被奸臣所害貶為右淮尉,精通詩詞,頗有文采,詩作眾多,後被庸王抄家,才不得已保存至今,殘詩作有 反昭新書等。
劉徽:三國時代魏國數學家。著有《九章算術》(九卷)、《海島算經》等。
先主劉備
先主劉備
劉伶:「竹林七賢
③ 歷史上劉姓名人
1、劉仁贍
劉仁贍(900-957),字守惠,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時期南唐大將。仕南唐,累官武昌節度使,徙清淮軍節度使,鎮壽州。周師入淮,仁贍堅守不下。
會病甚,其副使孫羽以城降,世宗命舁至帳前,賜以玉帶御馬,拜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天平軍節度使。是日卒,年五十八,追封彭城郡王。
2、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3、劉錡
劉錡(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南宋初年名將,瀘川節度使劉仲武之子。
劉錡自少隨父征戰,宋徽宗時為閤門祗候。南宋建立後被授為隴右都護,多次戰勝西夏,頗著威名。之後受名臣張浚提拔,參與富平之戰。又扈從宋高宗,兩任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紹興十年(1140年),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將完顏宗弼軍,並派兵協助岳飛北伐。
次年,於柘皋之戰再破金軍。此後被罷去兵權,兩知荊南府。晚年再獲起用,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老病而無功。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獲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武穆」(一說武忠)。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贈太子太保。著有《清溪詩集》,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七首。
4、劉福通
劉福通(1321-1366),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紅巾軍領導者,與韓山童等長期利用白蓮教在民間進行活動。
韓山童戰死後,劉福通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定都亳州,後遷開封建元龍鳳。他為樞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掌握軍政大權。不久率軍攻克汴梁。
但好景不長,劉福通先在汴梁為元將察罕帖木兒所破,後在安豐為誠王張士誠派遣的呂珍所圍,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趕到之前,劉福通戰死,救出小明王,安置於滁州,隨後朱元璋命水軍將軍廖永忠接小明王去應天(今南京),途經輾轉瓜州渡口,沉沒,船上包括小明王無一倖免。
5、劉墉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④ 歷史上劉姓的名人
1、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稱沛公。
2、漢文帝劉恆: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
3、漢景帝劉啟:在西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4、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
5、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
6、劉向:(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現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