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哪個國家歷史最悠久
四大文明古國一般用來指代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但對由於古文明缺乏准確的文獻紀錄,其具體誕生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如果你對希臘了解,那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其實四大文明古國的確定,迄今為止,還有不少的爭議,你不覺的上文中也有許多含糊不清的詞眼嗎?
我想要希臘成為四大文明古國,牽涉的不只是歷史問題,也牽連到世界政治這一研討吧。
⑵ 能簡單的告訴我一下古巴有多少年歷史嗎謝謝。
古巴共和國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島國。面積110860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1985),其中白人約佔66%,其餘為黑人、混血種人。居民多信奉天主教。通用西班牙語。首都哈瓦那。
1492年C.哥倫布到達以前,古巴島上居住著瓜納哈達貝伊人、西博內人、泰伊諾人和太平洋原始部落土著印第安人。據史學家考證,泰伊諾人是南美印第安人,阿勞科人的後代,來自委內瑞拉西北岸,從奧里諾科河流域進入加勒比地區的小安德列斯群島。後因泰伊諾人性格溫和,不堪忍受好鬥的加勒比人的欺凌,才遷到古巴島上生活。他們具有較高的文明,已經掌握制陶術和農耕。屬新石器文化時期。瓜納哈達貝伊人最落後,不建房,過著穴居的生活,以捕魚為生。屬貝殼文化時期。西博內人是屬於前泰伊諾文化,已會製作粗糙石器和簡陋陶器。
古巴島土地肥沃和印第安人的善良激起了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和墾殖海島的慾望。西班牙殖民者用血與火鎮壓了土著人的抵抗,又以非人的虐待和無辜的傷害,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倖存者紛紛逃往深山老林。於是不得不從非洲引進黑人奴隸從事種植園的繁重勞動。
⑶ 古巴的歷史
古巴歷史淵源
1492年10月27日,哥倫布首航美洲時發現古巴島,將其誤認為是大陸。1508年,哥倫布第二次航行美洲,他的部下迪戈·貝拉斯克斯帶領300名士兵進行勘察,繞古巴島航行一周,證明它不是大陸,而是一個美麗的大島。1510年,西班牙開始征服和殖民統治古巴,用血與火鎮壓土著人的抵抗,又以非人的虐待和無辜的傷害,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倖存者紛紛逃往深山老林。於是不得不從非洲引進黑人奴隸從事種植園的繁重勞動。1790年古巴出現初期要求獨立的運動及1868年由卡洛斯·馬努埃爾·塞斯佩德斯和多米尼加人馬克西莫·戈邁斯發起的古巴第一次戰爭。
http://d..com/rs.php?q=%B9%C5%B0%CD%C0%FA%CA%B7&tn=sitehinfo
⑷ 古巴的介紹
古巴共和國(西班牙文:República de Cuba),簡稱古巴,國名源自泰諾語「coabana」,意為「肥沃之地」、「好地方」。古巴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群島國家,哈瓦那是古巴的經濟、政治中心和首都。古巴是現存世界為數不多的5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朝鮮、古巴、越南、寮國)之一,而且是美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1在歷史上以上世紀60年代的豬灣事件和古巴導彈危機聞名。由於美國對古巴進行幾十年的經濟封鎖,民眾維持生活有諸多困難,但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的追悼會上與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勞爾卡斯特羅握手。憑借著78.3歲的平均壽命和99%的識字率讓古巴多年的人類發展指數達到極高水平。古巴島是大安的列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被譽為「墨西哥灣的鑰匙」,古巴島酷似鱷魚,又被稱為「加勒比海的綠色鱷魚」。
⑸ 古巴的歷史是怎樣的
20世紀50年代,古巴爆發了一場武裝起義,經過5年多武裝斗爭,於1959年1月取得勝利,在美洲大陸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古巴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島國。
古巴曾淪為西班牙殖民地。為爭取獨立和解放,古巴人民從1868年到1898年的30年中,進行了兩次獨立戰爭。但是,當古巴人民行將趕走西班牙殖民者時,美國又把手伸向古巴。
1898年,資本主義發展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美國發起了對西班牙的戰爭。戰爭結束後,美國在古巴實行新殖民主義政策,扶植親美勢力,強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規定美國有權干涉古巴內政和在古巴建立海軍基地。1902年,古巴宣布成立共和國,但至50年代,歷屆政府均受美國控制。
⑹ 古巴比倫是不是現在的古巴
古巴比倫不是古巴
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於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古巴比倫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4000BC,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這座花園傳說是當時的國王為公主而建的。
之後的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兩河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整個中世紀野蠻的歐洲。
大約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1792BC,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605BC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538BC,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世代網》
古巴比倫的悲哀!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兩河之間的地方)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中國夏朝的時候)就孕育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這個地區由於沒有天然的屏障,所以產生了古巴比倫多樣化的文化發展趨勢。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的地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這兩條河就在美索不達米亞泛濫成災。特別是下游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只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只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人類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挪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挪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挪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著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挪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巴比倫人在和洪水斗爭中,學會了修堤築壩,開渠造河。當洪水被制服以後,他們和埃及人一樣,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濫的好處。泛濫的洪水帶來大量淤泥,使兩岸的土壤變得十分肥沃。再加上這里陽光強烈,水量充足,莊稼年年豐收。據說,小麥最早就是生長在巴比倫的。
住在巴比倫北面的亞述人十分強悍。公元前8世紀(中國已經進入春秋時代),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後歸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幾乎都被它佔領了。亞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裡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宮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進攻亞達。他們手執帶血的長矛和盾牌沖進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邊有兩堆很大的荒丘,據說是尼尼微的遺址。1845年,英國人拉雅得在這里發掘出兩座亞述王宮,發現了著名的帶有雙翼的人頭牛身巨大雕像和許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後來他繼續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宮大廳。但是,這里並不是尼尼微,而是亞述的另一個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宮殿遺址。這座宮殿曾經遭到米堤亞人的焚毀。許多刻有圖畫和楔形文字的泥版還有大火燒過的痕跡。王宮的兩間藏書室堆滿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塊長3米,寬2米多,最小的還不到1寸長,只刻著一兩行文字。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的圖書,內容很豐富,包括歷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過了幾年,考古學家拉薩姆又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大殿和另一處王宮藏書室。藏書室內收藏的泥版文書上,刻有許多關於亞述和巴比倫的神話。亞述的宮殿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修建的,他們多半是亞述人在戰爭中掠奪來的俘虜。奴隸勞動的時候,有的帶著鎖鏈和腳鐐,有的被鐵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邊還有手執武器的兵士監視著。反映這些場面的圖畫也被發掘出來了。在尼尼微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亞述帝國興衰的歷史。
戰勝了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准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里。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四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賓士。全城有100扇用銅做成的城門。城牆周圍還有很深的護城河。幼發拉底河從城牆下流進來,穿城而過。巴比倫城裡還有一座很大的皇宮,皇宮內修建了一個「空中花園」,被後世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間(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倫的國力最為強大。他率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占耶路撒冷,滅掉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遷居巴比倫當奴隸,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晚年,他還侵入埃及。在這幾十年裡,巴比倫城人口達到10多萬,還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制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強盛的背後,已經埋伏了危機,被征服的外族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本族的貧民和農民因破產淪為奴隸,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即動盪起來,6年中8個國王被廢,其中兩個被殺。在東面,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的盟邦米堤亞,對巴比倫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局面。
巴比倫的奴隸主們忙於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他們以為他們的城牆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利用穿過城牆的幼發拉底河打進來。一天晚上,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波斯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中修築了一座水壩,把河水放到壩的一邊去。他的軍隊從另一邊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進到城裡,未經交戰就佔領了巴比倫。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國春秋末年)。
存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廢土。巴比倫遺址從1899年開始逐漸發掘出來,使人們能夠更准確地研究它的過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難題,地下水的沖擊使古巴比倫城有完全被毀的危險。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為許多國家的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然而令人們始終憂慮不已的是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與文明相生相伴,戰爭也從來沒有休止過。這塊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據說就是《聖經》中伊甸園的原型地。然而,也許正是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斷成為政治和戰爭的舞台。當巴格達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為精妙絕倫的城市的時候,整個歐洲還處於蠻荒狀態,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其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見的。綜觀數千年來的兩河流域興衰史,哪一場戰爭不是對文明的破壞呢?
註:古巴比倫是對文明發源地的稱謂;而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則是現今古巴比倫的位置。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
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從地圖上看,它形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稱。沃地東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並行奔流。被稱為兩河流域。這里的河水定期泛濫,時常帶來災害,但水退後留下的淤泥有利於農業生產。
公元前3500年以後,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⑺ 想知道古巴國的詳細歷史
巴國,在中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國家。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於戰國秦惠王時期。巴國的都城為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 巴國
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歷史
1.巴國的形成時期:商周之際。 巴國
據《辭源》:「巴者,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川東地區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
2.巴國的發展時期: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范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盪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3.巴國的鼎盛時期:春秋末葉至戰國晚期。 在此期間,巴國青銅文化發展到高峰。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製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徵鮮明突出。巴國文字和符號廣泛流行,都城已發展成為地域性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多種產業的生長點,具有組織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功能。
4.巴國的滅亡時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歷史。
巴人,古巴族人的簡稱,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傳說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以廩(音lǐn)君為首領,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秦滅巴以後,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內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蠻的別稱,是川東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縣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蠻這個名稱,來源於賨人善用一種本質楯為武器,賨的名稱則由於板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板楯蠻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川東地區,是川東巴國各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戰勇猛頑強,以致被稱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強大部族的包圍中經過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他們斬蛇蟒、射虎豹、獵牧捕魚、墾荒種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這對川東地區,特別是大巴山一帶(包括宣漢)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至清朝,川東地區歷史上曾有五次移民遷入。由於戰爭、瘟疫和天災等原因,川東地區歷史上曾出現過飢荒無人、屍橫遍野、群虎白日出遊、賨人幾乎滅絕的慘景。為填補戰爭死亡、瘟疫死亡、天災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晉、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這五次移民遷入,既促進了川東地區土著居民與漢民族的同化,同時又加快了川東地區的開發步伐。
編輯本段巴文化
文化內涵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 巴國
文化的演變
戰國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國文化和巴地文化兩部分。巴國文化是一種方國文明,巴地文化則是一種地緣文化。 (1)巴國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跡。 (2)巴地文化:包括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川東,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這才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巴文化。
文化的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巴國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3)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4)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5)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起源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建立
而後巴人建立巴國,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不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曰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於夷城,四姓皆臣之。」 即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領導權,巴人首領巴務相成為該集團的首任領袖,稱廩君,即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首領。該部落集團溯流而上,同樣憑借武力和船技戰勝了原住民載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產,在夷城(湖北恩施)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
編輯本段夏代
至夏禹時期,巴國加入夏王朝,成為夏王朝的諸侯之一。《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至此,巴國成為夏的統治集團的一個部分。《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孟塗)居山上,在丹山(瀘州丹山景區位於瀘州市南114公里的敘永縣境內,由分散的幾個景點組成,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為國家級旅遊景點)西。丹山在丹陽(屬太湖流域,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屬蘇南經濟板塊,東鄰常州市武進區、新北區,西接句容市、鎮江市丹徒區,南與金壇市接壤,北接鎮江新區,並與揚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是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之一。)南,丹陽居屬也。」《竹書紀年》也記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人巴涖訟。」
編輯本段商代
夏末商初,巴作為夏的一部分,參與了夏與殷的斗爭,起碼在夏滅亡的時候,巴並沒有成為商的同盟。《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厥咎,乃降於巫山。」巫山,即巴國所在,巴國收留了夏亡國後的遺民。 在商代,巴沒有完全臣服加入殷政權,反而和殷發生過戰爭。殷墟文字記載說明,公元前13世紀的殷武丁時期,武丁和婦好都曾經征討過巴國。
編輯本段周代
公元前11世紀,巴的軍隊作為前鋒加入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也因此在周滅商後,正式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並入周王朝的疆域。《華陽國志·巴志》稱:「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 春秋時期的楚國逐漸強大,驅趕巴國的疆域不斷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載:「巴、楚數相攻伐」「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 《左傳·桓公九年》:「文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以後,巴遂不見,蓋楚滅之。」最終楚國奪取了巴國經濟的根基:位於巫溪和清江的鹽業基地。逼使巴都城也沿江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或治墊江(合川),或治平都(豐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 到戰國時期,《華陽國志·巴志》說:「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其疆域是「東至魚復(奉節),西至僰道(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巴國依然還是一個疆域廣闊,可與七國相比的國家。
編輯本段滅國
《華陽國志·巴志》:「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於巴。巴蜀世戰爭,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四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應巴的要求,使張儀、司馬錯率大軍南下滅了蜀國。順道向東滅了巴國。在江州設立巴郡,成為秦始皇36郡之一。
編輯本段人文
「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遺產
巴文化是重慶的根系文化,為追溯千年巴文化歷史淵源,弘揚巴文化精神,九龍坡區政府及龍力地產斥資4億元,聯合打造一座融文化、生態、旅遊、商務、休閑於一體的重慶市文化觀光勝地——巴國城。 巴國城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定位於「呈現巴國歷史文化的主題公園」,內設大量人文雕塑及雕刻,整個建築群風格仿古代巴國時期文化,將復原古代巴國鼎盛時期的版圖及其模型遺址,同時還將設置巴國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塑長廊。 巴國城將集巴國文化之大成,建設巴文化博物館、巴國文化研究中心、巴國文化廣場、巴國湖中舞台、巴國歷史人物雕刻、巴國傳奇雕刻等。同時融入現代商業內涵和旅遊休閑概念,建設高級商務區、賓館會議中心、運動休閑區、湖中舞台游覽區、城牆觀光區等,是一座氣勢宏大的大型歷史文化觀光型商業中心。 巴國城將挖掘巴渝文化的獨特資源,通過展示千載巴文化的燦爛,彰顯重慶先民忠義愛國的民族精神,傳承千古巴國人文傳奇,讓更多的人了解重慶的歷史。同時將古文明與現代商業完美結合,探索出文化商業的運作典範。徜徉未來的巴國城,人們將解讀巴國文化神韻,領略中國漢唐風情,觀賞文化建築經典,享受現代文化商娛旅業的魅力。 巴國城的建設,體現了九龍坡區政府文化造勢、生態興區的城市建設理念,是一次極具文化智慧與市場遠見的神奇創意。
開放分類:
歷史,重慶
⑻ 巴國的歷史和地理,古巴國。還有它被秦吞並後改名為什麼
巴國,在中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國家。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於戰國秦惠王時期。巴國的都城為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
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
⑼ 有沒有誰能詳細介紹古巴歷史的
古巴的當地人在16世紀被西班牙人征服。從19世紀中期開始,古巴人開始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並要求獨立。美國介入了戰爭,史稱美西戰爭。美國一直佔領古巴直到1902年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但是美國在20世紀中期對古巴政府具有相當的影響力。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了一支反政府武裝反對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的獨裁統治。他一直到現在仍是古巴的最高領導。1961年4月17到21日,美國中央情報局曾派出一支1500人的雇傭兵試圖入侵豬灣(Bahia de los Cochinos),但是遭到失敗。
⑽ 想知道古巴的詳細歷史
巴國,在中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國家。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於戰國秦惠王時期。巴國的都城為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 巴國
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歷史
1.巴國的形成時期:商周之際。 巴國
據《辭源》:「巴者,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川東地區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
2.巴國的發展時期: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范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盪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3.巴國的鼎盛時期:春秋末葉至戰國晚期。 在此期間,巴國青銅文化發展到高峰。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製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徵鮮明突出。巴國文字和符號廣泛流行,都城已發展成為地域性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多種產業的生長點,具有組織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功能。
4.巴國的滅亡時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歷史。
巴人,古巴族人的簡稱,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傳說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以廩(音lǐn)君為首領,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秦滅巴以後,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內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蠻的別稱,是川東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縣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蠻這個名稱,來源於賨人善用一種本質楯為武器,賨的名稱則由於板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板楯蠻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川東地區,是川東巴國各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戰勇猛頑強,以致被稱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強大部族的包圍中經過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他們斬蛇蟒、射虎豹、獵牧捕魚、墾荒種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這對川東地區,特別是大巴山一帶(包括宣漢)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至清朝,川東地區歷史上曾有五次移民遷入。由於戰爭、瘟疫和天災等原因,川東地區歷史上曾出現過飢荒無人、屍橫遍野、群虎白日出遊、賨人幾乎滅絕的慘景。為填補戰爭死亡、瘟疫死亡、天災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晉、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這五次移民遷入,既促進了川東地區土著居民與漢民族的同化,同時又加快了川東地區的開發步伐。
編輯本段巴文化
文化內涵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 巴國
文化的演變
戰國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國文化和巴地文化兩部分。巴國文化是一種方國文明,巴地文化則是一種地緣文化。 (1)巴國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跡。 (2)巴地文化:包括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