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 結合全面深化改革
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具有深層的內在聯系,二者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二者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朝著社會主義方向而奮斗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大膽探索;二者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同樣重要。
一、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二、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性質是相同的
三、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兩者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理論路線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最鮮明的特徵就是改革。
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
『貳』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的必然
當時中國要著力進行和可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是: 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而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而且,它對國家和國營經濟有很強的依賴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向發展。
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土地改革後,農業工業生產擺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一個時期有過相當大的發展,但是,由於實行在土地私有基礎上的個體經營,這種發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後,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外交上和軍事上的嚴密封鎖和遏制。中國不但不可能從資本主義大國得到什麼援助,而且連進行普通的貿易和交往都很困難。 因為以上的原因,中國必須要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總之,中國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的最重要的時間就是選擇了社會主義,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確的。
『叄』 為什麼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從歷史上來說,封建制度已經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說明了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了中國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而後來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取得的勝利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的選擇
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是由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所決定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先後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為什麼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的社會制度呢?
一、 為什麼中國人民不繼續選擇走封建主義道路?
中國的封建制度始於秦朝,終於清朝,期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各個封建王朝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明,但每個王朝在後期都出現了諸多的嚴重的封建腐敗思想,阻礙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改朝換代。但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發展到清王朝,世界正在快速發展時,中國仍然閉關自守,必然受到資本主義勢力的沖擊。尤其在清王朝統治後期,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從1840年後中國生產力長期落後於世界發展水平。經濟上的落後也使得中國在政治上落後於外國資本主義國家,進而使中國最終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在封建社會後期,在本國封建主義和外國殖民者的雙重壓迫和剝削下過著水生火熱的生活,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曙光。所以拋棄封建制度,選擇另外的更為先進的社會制度,是中國人民選擇的必然,是歷史的必然。
二、為什麼中國人民不選擇君主立憲制的道路?
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但又區別於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的特別之處在於保留了皇帝。中國社會由於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皇帝就是封建制度的標志,封建制度就是建立在以皇帝為中心的政府之上。在清朝晚期,清政府為了挽救自己的執政地位,在1906實行了名為「預備仿行憲政」 的立憲的改制;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制定了一個學習日本實現君主立憲的方案,但又規定了9年的預備立憲期限[1]。1911年5月,清政府為形式所迫不得不成立了責任內閣,但所組成的內閣政府中的13名內閣成員中有5人都是皇族成員[1]。預備立憲並沒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危機;這個被譽為皇族內閣的內閣政府沒有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同樣也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這個政府不但沒得到其他官僚階級的支持,也沒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所以都最終被人民所拋棄,同時也宣告君主立憲在中國的失敗。
三、 為什麼中國人民不選擇之本主義道路呢?
經濟上,在明代時期中國就存在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可能,在江南及沿海地區出現了「機工出力,機戶出資」的早期資本主義萌芽性質資本主義手工工廠,但其發展一直受到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發展緩慢。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開始進行對中國長達100多年的侵略。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一方面瓦解了中國的封建制度,但另一方面也為中國帶來了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發展。但是帝國主義本意是不願意中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再加上中國封建主義的根深蒂固,導致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在夾縫中畸形發展。後來出現的官辦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也沒能成功,因為其在經濟上的力量十分弱小,沒有足夠的力量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對抗。政治上,在1840年前,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但在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開始受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政治上沒有獨立權,經濟上也受到外國操縱,導致民族資產階級沒有足夠的力量獨立領導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且外國資本主義國家也不願看到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極力壓制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文化上,西方文化對中過傳統儒家文化有著很大的沖擊,堅船利炮的打擊讓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但外來的西方文化思想除了帶來技術上的進步外,在社會制度這問題上與我國傳統儒家文化相比仍舊處於下風,沒有在思想上給大多數中國人一種覺醒。而在後來的資本主義思想廣泛傳播時期,又掀起了對傳統思想的拋棄風,使中西思想互博,最終西方文化也沒戰勝傳統儒家文化。由此可見,資本主義道路註定在中國行不通。
四、為什麼中國人民選擇了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呢?
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級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發展道路。
歷史已經證明封建制度落後於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又不適合中國的發展,不能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目標,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選擇的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選擇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經濟上,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後的農村及時地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在調整工商業過程中,採取對私營工商業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等方式,廣泛發展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3]。而廣大的工人階級當時雖然處於社會底層,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工人階級的數量廣大,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持力量,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並且工人階級有著其極強的生命力和積極的勞動意識,這些優點都決定了工人階級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在工人階級的領帶下能夠完成國家富強的目標。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一個一窮二白、千瘡百孔、萬業蕭條的國家。中國共產黨要最快的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就必須集中全國上下的力量進行經濟建設,走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體現在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走社會主義道路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上,共產黨代表著最廣泛人們的根本利益,由於工人階級長期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所以他們積極的革命熱情和革命決心是以前任何一個階級都無法比擬的,他們擁有強大的革命力量。五四運動及十月革命後,中國共產黨成立,它代表了工人階級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從此,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因為只有共產黨提出了徹底的反封反帝的革命目標,盡管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挫折與困難,但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趕走了小日本,打垮了有美帝國主義撐腰的蔣介石,最終邁進了社會主義,體現了歷史的必然性——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思想文化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猶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盞明燈,為中國的革命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速度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全國上下的都掀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熱潮。在這股熱潮中,涌現出了像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特別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把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中國本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實事求是的原則,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發展,先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發展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從理論上指導中國獨立自主的走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綜上所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是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1956年,經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已經基本結束,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已經占據統治地位。這表明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由新民主主義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時,黨的任務就是要領導全國人民,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黨和國家面臨的一個新的歷史課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一系列艱辛的探索,提出了許多具有獨創性的見解,大大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推進了毛澤東思想的發展。但是,探索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黨也經歷過挫折,發生過失誤。然而,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誤的教訓,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後來者繼續探索提供了借鑒。
『肆』 為什麼說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是歷史的必然
首先,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只有加速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經濟落後的狀況,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其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迫切需要.只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兩個階級,兩條道路之間的矛盾,解放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束縛的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再次,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要.
總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具有現實依據的,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的,反映了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三大改造的內容: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實施,就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亦稱三大改造.
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把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這種改造,是通過合作化的途徑實行的.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與實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把個體農民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逐步改造為農民的集體所有制.這種改造,是通過合作化的途徑實現的.按照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國家幫助的原則,採取了從低級到高級的一系列逐步過渡的形式(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經驗及其重要意義:
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及時地領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根據我國農業的特點和農民的習慣,採取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等由低級到高級的步驟和形式,逐步地引導農民擺脫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這既能避免農村生產力的破壞,又能使農民願意接受,順利地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任務.
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和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國家幫助的原則,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團結中農的階級路線,指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把資本家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這種改造,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途徑,用"和平贖買"的方式實現的.
在中國"和平贖買"之所以可能實現,主要是因為:
第一,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過渡時期仍然具有兩面性,即既有剝削工人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建國後通過各種斗爭和教育,大多數資本家認識到只有接受改造才有出路.
第二,中國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有了強大的政治優勢,這就為實現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和平贖買"奠定了政治基礎.
第三,占資本主義固有資產總額80%的官僚資本已收歸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所有.社會主義國有經濟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並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處於領導地位,這就為實現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和平贖買"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四,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民族資產階級採取了正確的政策,通過一系列適當的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民族資產階級能夠不太勉強地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和形式
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是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了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兩個發展階段.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有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統銷,委託經銷代銷等.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公私合營,它經過了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兩個階段.
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嚴格區別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的界限,對民族資本採取利用,限制與改造的政策,實行"和平贖買",避免了暴力與流血沖突,從而使我國和平地實行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
創造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多種形式,堅持了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注意把對企業的改造與對資本家的改造結合起來,逐步把資本家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意義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基本消除,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三大改造的完成極大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在中國確立,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最深刻,最偉大的變化,開創了一個由落後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獨特道路,也是20世紀第二次歷史性的巨變.
『伍』 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是什麼
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已經到達了這個節點,所以必須要改造才可以
『陸』 簡答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和歷史原因
1、隨著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徹底完成,國內的階級關系和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變成了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
2、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中國社會的經濟成分(即生產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
以上兩個方面變化了的實際情況就決定了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
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但是,有人認為或主張,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是不可取的,中國本來應該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對這種錯誤的說法,應該進行一次認真的討論。
中國為什麼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且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這個問題換一個說法就是:中國為什麼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如果說,其原因就在於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先進,這不是完滿的科學的答復。西歐資本主義初興時,有些先進的思想家反對資本主義制度,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才合乎人類理性。他們的善良願望並不能決定社會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制度還是在西歐各國發展起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由於自己內部的矛盾而滅亡,社會主義制度必然代之而興,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在發展社會生產,使生產的結果造福於人類,並為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創造條件等方面顯示出資本主義制度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是,為了回答中國為什麼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走資本主義道路這個問題,我們不能靠抽象地一般地比較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的優劣。我們要從中國具體的社會歷史的發展來說明這個問題。
『柒』 怎樣理解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和條件
必要性: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
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條件:
(1)從政治方面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以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政治保證。
(2)從經濟方面看,國營經濟的力量已經相對強大,並在迅速發展,國家掌握了國民經濟的命脈,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3)從實踐經驗方面看,已經積累了引導個體農民和個體手工業者走互助合作道路的經驗,也積累了經過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對資產階級進行和平改造的經驗。
(4)從國際環境看,帝國主義對中國採取軍事上威脅、經濟上嚴密封鎖的政策,資本主義世界本身又很不景氣,而社會主義國家正充滿活力,並給予中國建設事業以援助,促使中國迅速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捌』 通過對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學習,如何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性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我們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是歷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