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通史名詞解釋
簡介
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於1923年9月,出版後數十年內不斷重印再版,僅1933年至1935年間就重版了4次,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中國通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迄今為此,本書也是其中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歷史傳承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述了五千年的烽煙迭變,從史家巨制《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棟的各類野史、筆記、演義,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重視與珍愛,使之無愧於「歷史的民族」的美譽。然正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
中國通史
為此,20世紀初,隨著對19世紀苦難的痛定思痛、對舊史學的反省以及新世紀初新史學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國通史應運而生。所謂「新式中國通史」,從史書編纂體裁上是相對傳統的舊史學而言的。新式《中國通史》問世之前,司馬遷的紀傳志表體通史、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堪為古代兩大通史經典。至於各種《通鑒紀事本末》、《通鑒綱目》、《綱鑒易知錄》之類的匯輯,皆可作為適應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而「新式中國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從史書編纂取材記敘內容上而言,傳統通史性史書大多以記敘帝王政治史為主,而「新式中國通史」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影像版
全稱:中國通史多媒體資源庫系統V1.0
一部通史、通古通今通天下、百餘小時、知興知衰知未來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重大選題、中國著名史學家權威審定、人民出版社出版
105小時348集超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多媒體圖文專題資源庫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因此學習中國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中共中央多次要求各級黨員幹部要注重和加強歷史的學習,以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提高執政能力,發揮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習近平也就學習歷史和黨史發表了多次重要講話。國家教育部、團中央也多次提出了在中小學中重視歷史學習和在青少年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
以現代科技手段製作的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大型影視版多媒體巨作《中國通史》,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地再現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其出版發行正契合了當前的形勢需要、社會需求,符合中央精神要求,對各級黨員幹部、機關單位、學校、部隊等直觀全面的學習中國歷史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具有極高的學習和教育價值。
《中國通史》由國內兩百餘位史學專家,學者,影視編導,多媒體技術研發人等歷時三年製作完成,由人民出版社、東方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現面向各級黨政機關單位、學校、部隊以及各級黨員幹部等公開發行。
《中國通史:領導幹部珍藏版》內容介紹:
眾多周知,中國有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述了五千年的烽煙迭變。從史家巨制《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棟的各類野史、筆記、演義,都可以看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重視與珍愛。然而正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
超大型影視版多媒體巨作《中國通史》以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手法,以長達105小時的歷史文獻紀錄片形式,生動再現了中華文明從原始社會到二十一世紀初的發展歷程。全片共348集,內容涉及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語言、考古、天文、地理、科技、人物、民俗以及中外交流等各個方面,直觀地展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全景,全面展示了華夏文明的古今傳承。
《中國通史》以歷史發展為序,按朝代編排,通過大量的文物遺址拍攝、歷史情景再現、浩如瀚海的圖文資料以及利用近現代歷史影視資料等手段,全方位、新視覺、多層次的再現了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文化精髓,讓觀眾直觀清晰地感受到歷史的演進過程,全面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使觀眾在輕松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更真實地貼近歷史,獲得更為廣泛的文化視野、審美感受及想像空間。
《中國通史》片中既有氣勢宏大、震撼人心的輝煌樂章,也有小橋流水般的涓涓細語;既展示了無數珍貴而典雅的精品文物,也表現了風土人情和宏大的歷史場景。在這里,觀眾可以置身於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和大起大落、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真切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程;也可流連往返於獨具中國特色的書法、繪畫、建築、陶瓷、金石等藝術魅力中。
《中國通史》片中有屈辱落後、備受壓迫的民族之殤,又有奮起抗爭、與子同仇的國之英魂,既展示了無數珍貴的原始影像資料,也表現了通過現代科技發現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這里,觀眾可以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從昌盛到沒落再到重新崛起的艱難歷程。
《中國通史》是一部極具權威性,擁有極高史料價值、教學價值、珍藏價值、觀賞價值的超級文獻巨片,具有以下特點:
權威性:
本片由國內兩百餘位史學專家,學者,影視編導,多媒體技術研發人等歷時三年製作完成,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部中國通史影視巨作,是一部空前的、不可多得的影視「史書」。
教育性:
本片以歷史教學大綱為依據,涵蓋了歷史教學的所有知識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展示了中華文明五千年來的輝煌成就,再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歷史傳統,更突出表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爭取獨立自主、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啟蒙教育、歷史教育的優秀影像資源,是一部學校必備的歷史影視資料庫。
史料性:
本片通過浩如瀚海的圖文和影視資料,大量使用了現代考古工作的成果,再現了真實的歷史場景,帶領觀眾進入到遙遠的古代;在製作近現代史的過程中,更是大量使用了當時所拍攝的原始影像資料,披露了大量珍貴的歷史鏡頭。「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一部《中國通史》,通古通今通天下,知興知衰知未來。
《中國通史》產品全名為《中國通史多媒體資源庫系統V1.0》,共有100盤DVD+20盤CD-ROM,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主體內容為長達105小時的歷史文獻紀錄片(100盤DVD),即視頻庫,可在DVD機或電腦光碟機上直接播放觀看;另一部分為《中國通史》多媒體圖文專題資源庫(20盤DVD-ROM),插入電腦光碟機上瀏覽觀看。多媒體圖文專題資源庫分為文字及圖片兩部分內容:文字部分內容涵蓋了從原始社會至今的所有重要人物、事件、典故傳說、科技文化、典章制度、文獻資料、相關文物遺址介紹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專題,文字量多達350餘萬字;圖片部分則收錄了近萬幅珍貴的高清歷史及文物等圖片。
詳細目錄
一、文明起源
1.人類起源——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2.曙光初現——氏族公社時代
二、中華曙光
1.人文初祖——炎黃二帝與華夏族的興起
2.天下為公——堯舜禹與禪讓制
三、最早的王朝
1.夏「家天下」——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的建立
2.殷商興亡——中國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王朝
3.封邦建國——西周王朝的鼎盛時代
4.禮崩樂壞——西周王朝走向衰敗
四、謎一樣的文化
1.神秘甲骨——中國現存較早的漢文字系統
2.青銅文明——中華文明社會的起始
五、春秋爭霸
1.五霸迭興(上)——齊桓公與晉文公
2.五霸迭興(下)——宋秦楚霸主紛爭
3.吳越爭霸——崛起的南方之國
六、戰國七雄
1.七雄並立——群雄割據的爭霸時代
2.富國強兵——諸侯走向變法圖強之路
3.合縱連橫——秦帝國統一的前奏
七、大變革時代
1.生產變革——先秦時期的經濟發展
2.曠世壯舉——水利史上的奇跡都江堰
3.國之重鎮——先秦時期城市的興起
八、智慧的迸發
1.千古風騷——《詩經》與《楚辭》
2.鍾鼓之樂——曾侯乙編鍾與古樂
3.科技初曙——先秦時期的科技發展
九、百家爭鳴(上)
1.萬世師表——孔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3.道法自然——老莊與道家思想的形成
十、百家爭鳴(下)
1.塵世苦修——墨子與墨家思想的形成
2.千古帝師——韓非子與法家思想的形成
3.文韜武略——孫子與兵家思想的形成
4.理性光輝——諸子百家與思想的交鋒
十一、大秦帝國
1.千古一帝——秦掃六國的統一戰爭
2.天下一統——秦帝國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3.揭竿而起——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十二、秦朝奇跡
1.地球奇觀——秦代萬里長城的修建
2.地下王國——空前絕後的秦始皇陵
『貳』 考研歷史學如何更好的解答名詞解釋題型
上面為大家總結介紹了考研歷史學考試中的核心題型:名詞解釋,下面將為大家總結一下如何更好解答名詞解釋題目,名詞解釋同樣不能死記硬背,這里有一種方法:三段論能夠很好的幫助同學們順利通過考研歷史學中的名詞解釋部分考核。 在介紹了名詞解釋的范圍之後,便進入了真正的關鍵時段:如何解答名詞解釋。名詞解釋的答案應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響與作用句(結尾句)。可以看出,三段論不是三個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構成的完整的答案。如09年23題官督商辦:「①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創辦民用企業的主要方式。②一般由商人出資認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員督辦。③官督商辦方式對民用企業早期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其中①為概括句,②為分述部分,③為影響與作用句。 整體上看,三段論的答案呈現「總-分-總」的形式,這種形式與考研英語大作文的三段模式很相似。 應當給與重點關注的三段論的概括句。在答題時,考生最易忽視此句,而直接進入展開敘述,這是考生不能獲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為什麼必須要概括句呢?其原因在於概括句能直接而准確地告訴閱卷者,這個名詞解釋是什麼!假如有一本專門論述少年中國學會的著作,而此前你並不知道什麼是少年中國學會,當你深入此書後,慢慢地你會知道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著名的社團。若干時間後,你可能忘記了書中關於該社團成立時間、主張、活動的具體敘述,但你依然記得: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的社團。是的,這句活就是該名詞的概括句。更通俗的例子是,當別人問你什麼是火龍果時,你會告訴他火龍果是熱帶的一種水果,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告訴他火龍果的成分構成和生長環境。 至此,大家已經清楚地知道了,概括句就是用准確而簡潔的語言概括某個名詞的主要特性的句子。 概括句的重要性在於,它能使閱卷老師一目瞭然地知道考生對該名詞的掌握程度,是最能體現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獲得高分的關鍵。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撰寫概括句?可以用一個完整的概括句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時間、地點、施動者、行為、原因、目的、性質。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每個名詞都要寫出以上七項,二是根據名詞的具體特點而有選擇的使用。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史的名詞要指出朝代,世界史的名詞要指出國別(包括已經消亡的),中國近現代史的名詞則要靈活的多,即可根據晚清、民國、中共來劃分時間,亦可根據重大歷史事件如洋務運動、五四運動等來劃分所屬時間。 三段論的第二段是分述,此部分是詳細解釋名詞的具體內容。一般而言戰爭類應寫明交戰雙方、原因、經過、結果;改革應主要寫明改革內容。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該部分是對每個點深入的寫還是盡量簡潔地多些要點?我傾向於後者。這是主要是按點給分的緣故。 就第一段與第二段關系而言,盡管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兩者還是有一定聯系的,即有些內容可放在第一段亦可放到第二段,如戰爭的原因。 第三段是影響與作用,這部分較為簡單。應予注意的是與第二段的分述不同,第三段應指出名詞對歷史的最主要的影響與作用上。
『叄』 黑格爾的"正反合"三段論是什麼
正反合是一個哲學理論:
黑格爾的辯證法,辯證法是由正題、反題與合題組成的。所謂「正題」、「反題」、「合題」,其實是絕對精神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正題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對立面———反題,並且和反題構成「對立」,最終二者都被揚棄而達到「統一」的合題。
所以,辯證法就是絕對精神不斷流動、展開的一個歷史過程,它是動態的。任何事物,都是在「正→反→合」的辯證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絕對精神」,則是黑格爾對「正反合」的最源頭的定義。
黑格爾為「正反合」邏輯打的比方是這樣的:一顆麥粒,開始只是麥粒(正),但它實際上已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這就是要長成麥苗。當它真的長成麥苗時,就不再是麥粒了,而是達到了麥粒的對立面(反)。麥苗最後還會成熟結種產生新麥粒。新麥粒不是麥苗,也不同於原來的麥粒,而是兩者綜合的產物(合)。
『肆』 歷史學基礎的《歷史學基礎名詞解釋》
本書編寫特點
《歷史學基礎·名詞解釋》 一書,是專門指導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科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名詞解釋的輔導書。自2007年歷史學實行全國統考以來,名詞解釋成為必考題型,而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數據,名詞解釋又是歷年考生得分率最低的題型。本書是作者在研究19所重點高校近二十年歷史學考研真題和2007-2010年歷史學統考真題的基礎上,以「三段論」格式編寫而成。本書嚴格按照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編寫,同時根據名詞解釋的自身特點做了一些調整。與一般輔導資料相比,本書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實用性強
本書在編寫時以考生實際需要為出發點。首先,本書為考生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解答名詞解釋的高分技巧與模式,即「三段論」法,是考生復習名詞解釋時必須掌握的技巧。其次,為考生提供了歷史學基礎科目1156條名詞解釋的簡明答案。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為考生提供了一種簡單而便捷的復習方法。歷史學實行統考以來,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考試大綱並未指定參考教材,考生常常在復習十餘本教材時,抓不住重點。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書在編排體例上將名詞分為基礎類名詞和提高型名詞,其中基礎類名詞700個,是依照考試大綱內容而編排的,均為考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為了突出重點,便於考生復習,本書將基礎類名詞置於本書的前半部分。在使用時,考生可以將基礎類名詞與教材相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藉以抓住書中重點。在掌握基礎類名詞之後,考生復習教材時就會對書中的重點知識了如指掌。提高型名詞涵蓋了教材中所有非基礎類名詞。人物類名詞、史學史與歷史地理學名詞均放在了這一部分。提高型名詞是供考生在掌握基礎類名詞的前提下,在沖刺階段繼續學習使用的。
二、重視真題
本書精選近二十年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19所重點高校歷史學考研真題中的名詞解釋445條,供考生參考。該部分名詞占本書所有名詞的比例近五分之二。值得考生注意的現象是,統考名詞多出現於重點高校已考真題中。如2008年統考名詞「德雷福斯事件」,曾在2006年南京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世界近現代史科目考研真題中出現;2010年統考名詞「籌辦夷務始末」,曾在北京大學2003年中國通史、北京大學2003年中國近現代史、廈門大學2000年專門史等科目考研真題中出現。
三、選詞全面
本書共收錄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等方向名詞1156條,內容上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戰爭、文化、宗教、人物及著作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所選名詞還包含了史學史與歷史文獻學名詞118條、歷史地理學與史學理論名詞26條。
四、釋義簡明扼要
與市場上其他輔導資料對名詞進行大段論述不同,本書追求簡明而准確的釋義,因而本書名詞的釋義內容可以直接作為應試答案。在結構上,本書所有名詞全部按照「三段論」的高分模式編寫,較為接近真題參考答案;在字數上,平均每個名詞的字數為160字,要點全面、釋義清楚;同時本書在語言上較為注重詞語的使用,以闡釋基本史實為主,力求簡明扼要,不做過多評述。
五、模擬模擬試題
本書第三部分是精編的十二套名詞解釋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該模擬試題是模仿統考真題名詞解釋題型而編寫,難度偏大,與2008年、2010年統考真題難度相似,可供考生平時練習時使用。為提醒大家在考場上注意答題時間,每套名詞解釋模擬題都規定必須在45分鍾內一次做完。因考試是限時答題,只有合理分配時間才能取得最佳成績。
考生在使用本書時需注意:
1.基礎類名詞章節與考試大綱相比有所變更,具體為:中國古代史的前三節「中國歷史的開端」、「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部分合為「先秦」;中國近現代史第十一節至十五節內容合為共和國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的第一節「史前人類」未錄。
2.歷年已考名詞,皆註明出處:統考試題名詞註明「××年歷史學統考真題」,非統考試題名詞註明「××大學××年××(專業)真題」 。如「提洛同盟」, 2010年歷史學統考真題;「國民參政會」,南京大學2003年中國近現代史考研真題。
3.對於中國歷史上考生所熟知的如曹操、岳飛、孫中山等政治、軍事人物,本書未錄,考生使用時須留意。
4.世界近現代史中出現的人物類名詞,皆注有該人物的英文名與生卒時間,如「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此類名詞共64條。
5.文中出現的年代,凡公元元年以前皆註明「公元前××年」;公元元年以後,除公元1世紀的時間註明「公元××年」外,其餘年代一般不注「公元」。
6.文中部分名詞,在釋義時需要說明但又不宜在正文中出現的內容,均採用腳注註明。
7.鑒於本書僅是歷史學基礎科目名詞解釋題型的考研輔導書,考生應結合教材使用此書。如此,考生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限於水平,本書難免存在許多不當之處,誠盼各位讀者在使用時及時賜教與指正。
目 錄
本書編寫特點
歷史學基礎·名詞解釋考研高分技巧
詞條目錄
第一部分基礎類名詞解釋
第一章 中國古代史
一、先秦
二、秦漢
三、魏晉南北朝
四、隋唐五代
五、宋遼西夏金元
六、明清(前期)
第二章 中國近現代史
一、列強的對華侵略
二、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
三、晚清政局
四、晚清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
五、維新運動與辛亥革命
六、北洋政局與社會革命
七、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和蘇維埃革命的興起
八、抗日戰爭
九、國共和平談判與全面內戰
十、民國時期的科學與思想文化
十一、共和國史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第三章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一、古代西亞諸文明
二、古代埃及文明
三、古代印度文明
四、古代希臘文明
五、古代羅馬文明
六、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過渡
七、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阿拉伯帝國
八、歐洲基督教文明
九、中世紀東歐與亞洲的歷史
十、古代美洲文明
第四章 世界近現代史
一、16世紀的歐洲
二、資本主義的確立與發展
三、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
四、亞非拉民族主義運動
五、近代科學技術與文化
六、近代歐洲國際關系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七、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八、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
十、第二次世界大戰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蘇聯與東歐
第二部分 提高型名詞解釋
第一章中國古代史
第二章中國近現代史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第四章世界近現代史
第五章史學史與歷史文獻學
第六章歷史地理學與史學理論
第三部分 名詞解釋模擬題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1)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2)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3)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4)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5)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6)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7)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8)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9)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10)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11)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12)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參考答案
附錄 歷年統考真題
200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試題
參考答案
200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試題
參考答案
200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試題
參考答案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試題
參考答案
詞條拼音索引
參考書目
後記
『伍』 黑格爾的三段論和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有什麼異同
為了方便將黑格爾的辯證法分為三個階段,「正題」(例如在法國歷史上的大革命)、「反題」(大革命隨後的恐怖階段)和「合題」(自由公民的憲法保障狀態)。這種分法並不是黑格爾自己提出的,最早見於費希爾的對個人和全體之間聯系的一個模擬描述。黑格爾學者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三段論法會掩蓋黑格爾理論的真實論點,雖然黑格爾曾經說過:「要考慮到兩個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絕對的和最終的目的;第二,實現的方法,也就是說知識和意識的主觀方面,包括生命、運動和活動。」(正題和反題),但他沒有使用「合題」這個術語,而是用「整體」。「這樣我們就了解了整體道德和實現自由的狀態,以及其後這兩種元素的主觀整合。」
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三段論的學說。一個三段論就是一個包括
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個部分的論證。三段論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其中每一種經院
學者都給起了一個名字。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稱為「Barbara」①的那一種:
凡人都有死(大前提)。
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所以:蘇格拉底有死(結論)。
或者:凡人都有死。
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
所以:所有的希臘人都有死。
(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區別上述的這兩種形式,我們下面就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錯誤。)
其他的形式是:沒有一條魚是有理性的,所有的沙魚都是魚,所以沒有一條沙魚是有理
性的。(這就叫做「celarent」②)
凡人都有理性,有些動物是人,所以有些動物是有理性的。(這就是叫做Darii」③)
沒有一個希臘人是黑色的,有些人是希臘人,所以有些人不是黑色的。(這就叫做
「�Eerio」①)
這四種就構成「第一格」;亞里士多德又增加了第二格和第三格,經院學者又增加
上了第四格。已經證明了後三格可以用各種辦法都歸結為第一格。
從一個單一的前提里可以做出幾種推論來。從「有些人有死」,我們可以推論說
「有些有死的是人」。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這也可以從「凡人都有死」裡面推論出
來。從:「沒有一個神有死」,我們可以推論說「沒有一個有死的是神」,但是從「有
些人不是希臘人」並不能得出來「有些希臘人不是人」。
除上述的這些推論而外,亞里士多德和他的後繼者們又認為,一切演繹的推論如果
加以嚴格地敘述便都是三段論式的。把所有各種有效的三段論都擺出來,並且把提出來
的任何論證都化為三段論的形式,這樣就應該可能避免一切的謬誤了。
這一體系乃是形式邏輯的開端,並且就此而論則它既是重要的而又是值得贊美的。
但是作為形式邏輯的結局而不是作為形式邏輯的開端來考慮,它就要受到三種批評了:
(1)這一體系本身之內的形式的缺點。
(2)比起演繹論證的其他形式來,對於三段論式估價過高。
(3)對於演繹法之作為一種論證的形式估價過高。
關於這三種批評的每一種,我們都必須說幾句話。
(1)形式的缺點讓我們從下列的兩個陳述開始:「蘇格拉底是人」和「所有的希臘
人都是人」。我們有必要在這兩者之間做出嚴格的區別來,這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所不
曾做到的。「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這一陳述通常被理解為蘊涵著:有希臘人存在;若
沒有這一蘊涵則某些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式就要無效了。例如:「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
所有的希臘人都是白色的,所以有些人是白色的」。如果有希臘人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則這個三段論便是有效的。但假如我要說:「所有的金山都是山,所有的金山都是金的,
所以有些山是金的」,我的結論就會是錯誤的了,盡管在某種意義上我的前提可以說都
是真的。所以如果我們要說得明白我們就必須把「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這一陳述分為
兩個,一個是說「有希臘人存在」,另一個是說「如果有任何東西是一個希臘人,那麼
它就是一個人」。後一陳述純粹是假設的,它並不蘊涵著有希臘人的存在。這樣,「所
有的希臘人都是人」這一陳述就比「蘇格拉底是人」這一陳述,在形式上更為復雜得多。
「蘇格拉底是人」以「蘇格拉底」作為它的主詞,但是「所有的希臘人是人」並不以
「所有的希臘人」作為它的主詞;因為無論是在「有希臘人存在」這一陳述里,還是在
「如果有任何東西是一個希臘人,那麼它就是一個人」這一陳述里,都並沒有任何有關
「所有的希臘人」的東西。
這種純形式的錯誤,是形而上學與認識論中許多錯誤的一個根源。讓我們考察一下,
我們關於下列兩個命題的知識的情形:「蘇格拉底有死」和「凡人都有死」。為了要知
道「蘇格拉底有死」的真實性,我們大多數人都滿足於依靠見證;但是如果見證是可靠
的,則它就必然要把我們引回到某一個認得蘇格拉底、並親眼看到他死亡的人那兒去。
這個被人目睹的事實——蘇格拉底的屍體——再加上這就叫作「蘇格拉底」的那種知識,
便足以向我們保證蘇格拉底的死。但是當談到「所有的人都有死」的時候,情形就不同
了。我們有關這類普遍命題的知識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有時候它們僅僅是
文辭上的:「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之為我們所知,乃是因為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稱為
「一個希臘人」,除非那個東西是一個人。這類的普遍陳述可以從字典里得到肯定;但
它們除了告訴我們怎樣用字而外,並沒有告訴我們有關世界的任何東西。但是「所有的
人都有死」卻並不屬於這一類;一個不死的人在邏輯上並沒有任何自相矛盾之處。我們
根據歸納法而相信這個命題,是因為並沒有可靠的證據說一個人能活到(比如說)150歲
以上;但是這只能使這個命題成為或然的,而並不能成為確切無疑的。只要當有活人存
在的時候,它就不可能是確切無疑的。
形而上學的錯誤出自於假設「所有的人」是「所有的人都有死」的主詞,與「蘇格
拉底」是「蘇格拉底有死」的主詞,這兩者有著同一的意義。它使人可能認為在某種意
義上,「所有的人」所指的與「蘇格拉底」所指的是同一類的一種整體。這就使得亞里
士多德說,種類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實質。亞里士多德很謹慎地在限定這一陳述,但是
他的弟子們,尤其是蒲爾斐利,卻表現得沒有這么細心。
由於這一錯誤亞里士多德便陷入了另一種錯誤,他以為一個謂語的謂語可以成為原
來主詞的謂語。假設我說「蘇格拉底是希臘人,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亞里士多德便
以為「人」是「希臘人」的謂語,而「希臘人」又是「蘇格拉底」的謂語,於是顯然可
見「人」就是「蘇格拉底」的謂語。但事實上,「人」並不是「希臘人」的謂語。名字
與謂語之間的區別,或者用形而上學的語言來說也就是個體與共相之間的區別,就這樣
被他抹煞了,這給哲學帶來了多災多難的後果。所造成的混亂之一就是,設想只具有一
個成員的類也就等於那一個成員。這就使人對於一這個數目不可能有一種正確的理論,
並且造成了無窮無盡的有關於「一」的壞形而上學。
(2)對於三段論式估價過高三段論式僅僅是演繹論證中的一種。數學完全是演繹的,
但在數學裡面三段論幾乎從來也不曾出現過。當然我們有可能把數學論證重行寫成三段
論的形式,但是那就會成為非常矯揉造作的了,而且也並不會使之更能令人信服。以算
學為例:假設我買了價值四元六角三分錢的東西,付出了一張五元的鈔票,那麼應該找
給我多少錢呢?把這樣一個簡單的數字寫成三段論的形式便會是荒謬絕倫的了,而且還
會掩蔽了這一論證的真實性質。此外,在邏輯裡面也有非三段論式的推論,例如:「馬
是一種動物,所以馬的頭是一種動物的頭」。事實上,有效的三段論僅只是有效的演繹
法的一部分,它對於其他的部分並沒有邏輯的優先權。想賦予演繹法中的三段論以首要
地位的這種試圖,就在有關數學推理的性質這個問題上把哲學家們引入了歧途。康德看
出了數學並不是三段論式的,便推論說數學使用了超邏輯的原則;然而他卻認為超邏輯
的原則和邏輯的原則是同樣確實可靠的。康德也象他的前人一樣,由於尊崇亞里士多德
而被引入了歧途,盡管是在另一條不同的道路上。
(3)對於演繹法估計過高對於作為知識來源的演繹法,希臘人一般說來要比近代哲
學家賦給了它以更大的重要性。在這一方面,亞里士多德要比柏拉圖錯誤得更少一些;
他一再承認歸納法的重要性,並且他也相當注意這個問題:我們是怎樣知道演繹法所必
須據之以出發的最初前提的?可是他也和其他的希臘人一樣,在他的認識論里給予了演
繹法以不適當的重要地位。我們可以同意(比如說)史密斯先生是有死的,並且我們可
以很粗疏地說,我們之知道這一點乃是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的人都有死。但是我們實際所
知道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死」;我們所知道的倒不如說是象「所有生於一百五十年
之前的人都有死,並且幾乎所有生於一百年之前的人也都有死」這樣的東西。這就是我
們認為史密斯先生也要死的理由。但是這種論證乃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歸納法不
象演繹法那樣確切可信,它只提供了或然性而沒有確切性;但是另一方面它卻給了我們
以演繹法所不能給我們的新.知識。除了邏輯與純粹數學而外,一切重要的推論全都是歸
納的而非演繹的;僅有的例外便是法律和神學,這兩者的最初原則都得自於一種不許疑
問的條文,即法典或者聖書。除了探討三段論式的《分析前篇》而外,亞里士多德另有
一些著作在哲學史上也有相當的重要性。其中之一就是《范疇篇》那個短期著作。新柏
拉圖主義者蒲爾斐利給這部書寫過一片注釋,這片注釋對於中世紀的哲學有很顯著的影
響;但是目前還是讓我們撇開蒲爾斐利而只限於談亞里士多德。
「范疇」這個字——無論是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里,還是在康德與黑格爾的著作里
——其確切涵意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必須坦白承認我始終都不能理解。我自己並不相信
在哲學裡面「范疇」這一名詞是有用的,可以表示任何明確的觀念。亞里士多德認為有
十種范疇:即,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對
於「范疇」這一名詞所提到的唯一定義就是:「每一個不是復合的用」——接著就是上
述的一串名單。這似乎是指凡是其意義並不是由別的字的意義所結合而成的每一個字,
都代表著一種實體或一種數量等等。但是並沒有提到編排這十種范疇的名單所根據的是
一種什麼原則。
「實體」首先就是既不能用以敘說主詞而且也不出現於主詞的東西。當一個事物盡
管不是主詞的一部分,但沒有主詞就不能存在時,我們就說它是「出現於主詞」。這里
所舉的例子是出現於人心之中的一些文法知識,以及可以出現於物體的某一種白色。實
體,在上述的主要意義上,便是一個個體的物或人或動物。但是在次要的意義上,則一
個種或一個類——例如「人」或者「動物」——也可以叫作一個實體。這種次要的意義
似乎是站不住腳的,而且到了後代作家們的手裡,更為許多壞的形而上學大開方便之門。
《分析後期》大體上是探討一個曾使得每一種演繹的理論都感到棘手的問題,那就
是:最初的前提是怎樣得到的?既然演繹法必須從某個地點出發,我們就必須從某種未
經證明的東西而開始,而這種東西又必須是以證明以外的其他方式而為我們所知的。我
不準備詳細闡述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因為它有賴於本質這個概念。他說,一個定義就是
對於一件事物的本質性質的陳述。本質這一概念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後直迄近代的各家
哲學里的一個核心部分。但是我的意見則認為它是一種糊塗不堪的概念,然而它的歷史
重要性卻需要我們對它談幾句話。
一件事物的「本質」看來就是指「它的那樣一些性質,這些性質一經變化就不能不
喪失事物自身的同一性」。蘇格拉底可以有時候愉悅,有時候悲哀;有時候健康,有時
候生病。既然他可以變化這些性質而又不失頗為蘇格拉底,所以這些就不屬於他的本質。
但是蘇格拉底是人則應該認為是蘇格拉底的本質的東西,盡管一個信仰靈魂輪回的畢達
哥拉斯派不會承認這一點。事實上,「本質」的問題乃是一個如何用字的問題。我們在
不同的情況下對於多少有所不同的事件使用了同一的名字,我們把它們認為是一個單一
的「事物」或「人」的許多不同的表現。然而事實上,這只是口頭上的方便。因而蘇格
拉底的「本質」就是由這樣一些性質所組成的,缺乏了這些性質我們就不會使用「蘇格
拉底」這個名字。這個問題純粹是個語言學的問題:一個字可以有本質,但是一件事物
則不能有本質。
「實體」的概念也象「本質」的概念一樣,是把純屬語言學上方便的東西轉移到形
而上學上面來了。我們在描述世界的時候發現把某一些事情描寫為「蘇格拉底」一生中
的事件,把某一些其他的事情描寫為「史密斯先生」一生中的事件,是很方便的事。這
就使我們想到「蘇格拉底」或者「史密斯先生」是指某種經歷了若干年代而持久不變的
東西,並且在某種方式下要比對他所發生的那些事件更為「堅固」、更為「真實」。如
果蘇格拉底有病,我們就想蘇格拉底在別的時候是健康的,所以蘇格拉底的存在與他的
疾病無關;可是另一方面,疾病也必需某個人有病。但是雖然蘇格拉底並不必須有病,
然而卻必須有著某種東西出現於他,假如他要被人認為是存在的話。所以他實際上並不
比對他所發生的那些事情更為「堅固」。「實體」若是認真加以考慮的話,實在是個不
可能避免種種困難的概念。實體被認為是某些性質的主體,而且又是某種與它自身的一
切性質都迥然不同的東西。但是當我們抽掉了這些性質而試圖想像實體本身的時候,我
們就發現剩下來的便什麼也沒有了。再用另一種方式來說明這個問題:區別一種實體與
另一種實體的是什麼呢?那並不是性質的不同,因為按照關於實體的那種邏輯來說,性
質的不同要先假定有關的兩種實體之間有著數目的差異。所以兩種實體必須剛好是二,
而其本身又不能以任何方式加以區別。那麼,我們究竟怎樣才能發現它們是二呢?
事實上,「實體」僅僅是把事件聚集成堆的一種方便的方式而已。我們關於史密斯
先生能知道什麼呢?當我們看他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一套顏色;當我們聽他說話的時候,
我們就聽到一串聲音。我們相信他也象我們一樣地有思想和感情。但是離開了這些事件
而外,史密斯先生又是什麼呢?那隻是純粹想像中的一個鉤子罷了,各個事件就都被想
象為是掛在那上面的。但事實上它們並不需要有一個鉤子,就象大地並不需要馱在一個
大象的背上一樣。用地理區域做一個類比的話,任何人都能看出象(比如說)「法蘭西」
這樣一個字僅不過是語言學上的方便,在它的各個部分之外與之上並沒有另一個東西是
叫做「法蘭西」的。「史密斯先生」也是如此;它是一堆事件的一個集合名字。如果我
們把它當作是任何更多的東西,那麼它就是指某種完全不可知的東西了,因此對於表現
我們所知道的東西來說就並不是必需的。
「實體」一言以蔽之,就是由於把由主詞和謂語所構成的語句結構轉用到世界結構
上面來,而形成的一種形而上學的錯誤。我的結論是:我們在這一章里所探討過的亞里
士多德的學說乃是完全錯誤的,只有三段論式的形式理論是例外,而那又是無關重要的。
今天任何一個想學邏輯的人,假如要去念亞里士多德或者是他的哪一個弟子的話,那就
簡直是在浪費時間了。可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著作還是表現了偉大的能力的,並且是
會對人類有用的,假如這些著作能在一個知識創造力仍然旺盛的時代里出世的話。然而
不幸的是,它們正是在希臘思想創造期的結束時才出世的,因而便被人當作是權威而接
受了下來。等到邏輯的創造性復興起來的時候,兩千年的統治地位已經使得亞里士多德
很難於推翻了。實際上在全部的近代史上,科學、邏輯與哲學每進一步都是冒著亞里士
多德弟子們的反對而爭取來的。
『陸』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具體到底指什麼能不能舉一個例子說明。
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三段論的學說。一個三段論就是一個包括
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個部分的論證。三段論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其中每一種經院
學者都給起了一個名字。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稱為「Barbara」①的那一種:
凡人都有死(大前提)。
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所以:蘇格拉底有死(結論)。
或者:凡人都有死。
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
所以:所有的希臘人都有死。
(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區別上述的這兩種形式,我們下面就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錯誤。)
其他的形式是:沒有一條魚是有理性的,所有的沙魚都是魚,所以沒有一條沙魚是有理
性的。(這就叫做「celarent」②)
凡人都有理性,有些動物是人,所以有些動物是有理性的。(這就是叫做Darii」③)
沒有一個希臘人是黑色的,有些人是希臘人,所以有些人不是黑色的。(這就叫做
「�Eerio」①)
這四種就構成「第一格」;亞里士多德又增加了第二格和第三格,經院學者又增加
上了第四格。已經證明了後三格可以用各種辦法都歸結為第一格。
從一個單一的前提里可以做出幾種推論來。從「有些人有死」,我們可以推論說
「有些有死的是人」。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這也可以從「凡人都有死」裡面推論出
來。從:「沒有一個神有死」,我們可以推論說「沒有一個有死的是神」,但是從「有
些人不是希臘人」並不能得出來「有些希臘人不是人」。
除上述的這些推論而外,亞里士多德和他的後繼者們又認為,一切演繹的推論如果
加以嚴格地敘述便都是三段論式的。把所有各種有效的三段論都擺出來,並且把提出來
的任何論證都化為三段論的形式,這樣就應該可能避免一切的謬誤了。
這一體系乃是形式邏輯的開端,並且就此而論則它既是重要的而又是值得贊美的。
但是作為形式邏輯的結局而不是作為形式邏輯的開端來考慮,它就要受到三種批評了:
(1)這一體系本身之內的形式的缺點。
(2)比起演繹論證的其他形式來,對於三段論式估價過高。
(3)對於演繹法之作為一種論證的形式估價過高。
關於這三種批評的每一種,我們都必須說幾句話。
(1)形式的缺點讓我們從下列的兩個陳述開始:「蘇格拉底是人」和「所有的希臘
人都是人」。我們有必要在這兩者之間做出嚴格的區別來,這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所不
曾做到的。「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這一陳述通常被理解為蘊涵著:有希臘人存在;若
沒有這一蘊涵則某些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式就要無效了。例如:「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
所有的希臘人都是白色的,所以有些人是白色的」。如果有希臘人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則這個三段論便是有效的。但假如我要說:「所有的金山都是山,所有的金山都是金的,
所以有些山是金的」,我的結論就會是錯誤的了,盡管在某種意義上我的前提可以說都
是真的。所以如果我們要說得明白我們就必須把「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這一陳述分為
兩個,一個是說「有希臘人存在」,另一個是說「如果有任何東西是一個希臘人,那麼
它就是一個人」。後一陳述純粹是假設的,它並不蘊涵著有希臘人的存在。這樣,「所
有的希臘人都是人」這一陳述就比「蘇格拉底是人」這一陳述,在形式上更為復雜得多。
「蘇格拉底是人」以「蘇格拉底」作為它的主詞,但是「所有的希臘人是人」並不以
「所有的希臘人」作為它的主詞;因為無論是在「有希臘人存在」這一陳述里,還是在
「如果有任何東西是一個希臘人,那麼它就是一個人」這一陳述里,都並沒有任何有關
「所有的希臘人」的東西。
這種純形式的錯誤,是形而上學與認識論中許多錯誤的一個根源。讓我們考察一下,
我們關於下列兩個命題的知識的情形:「蘇格拉底有死」和「凡人都有死」。為了要知
道「蘇格拉底有死」的真實性,我們大多數人都滿足於依靠見證;但是如果見證是可靠
的,則它就必然要把我們引回到某一個認得蘇格拉底、並親眼看到他死亡的人那兒去。
這個被人目睹的事實——蘇格拉底的屍體——再加上這就叫作「蘇格拉底」的那種知識,
便足以向我們保證蘇格拉底的死。但是當談到「所有的人都有死」的時候,情形就不同
了。我們有關這類普遍命題的知識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有時候它們僅僅是
文辭上的:「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之為我們所知,乃是因為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稱為
「一個希臘人」,除非那個東西是一個人。這類的普遍陳述可以從字典里得到肯定;但
它們除了告訴我們怎樣用字而外,並沒有告訴我們有關世界的任何東西。但是「所有的
人都有死」卻並不屬於這一類;一個不死的人在邏輯上並沒有任何自相矛盾之處。我們
根據歸納法而相信這個命題,是因為並沒有可靠的證據說一個人能活到(比如說)150歲
以上;但是這只能使這個命題成為或然的,而並不能成為確切無疑的。只要當有活人存
在的時候,它就不可能是確切無疑的。
形而上學的錯誤出自於假設「所有的人」是「所有的人都有死」的主詞,與「蘇格
拉底」是「蘇格拉底有死」的主詞,這兩者有著同一的意義。它使人可能認為在某種意
義上,「所有的人」所指的與「蘇格拉底」所指的是同一類的一種整體。這就使得亞里
士多德說,種類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實質。亞里士多德很謹慎地在限定這一陳述,但是
他的弟子們,尤其是蒲爾斐利,卻表現得沒有這么細心。
由於這一錯誤亞里士多德便陷入了另一種錯誤,他以為一個謂語的謂語可以成為原
來主詞的謂語。假設我說「蘇格拉底是希臘人,所有的希臘人都是人」;亞里士多德便
以為「人」是「希臘人」的謂語,而「希臘人」又是「蘇格拉底」的謂語,於是顯然可
見「人」就是「蘇格拉底」的謂語。但事實上,「人」並不是「希臘人」的謂語。名字
與謂語之間的區別,或者用形而上學的語言來說也就是個體與共相之間的區別,就這樣
被他抹煞了,這給哲學帶來了多災多難的後果。所造成的混亂之一就是,設想只具有一
個成員的類也就等於那一個成員。這就使人對於一這個數目不可能有一種正確的理論,
並且造成了無窮無盡的有關於「一」的壞形而上學。
(2)對於三段論式估價過高三段論式僅僅是演繹論證中的一種。數學完全是演繹的,
但在數學裡面三段論幾乎從來也不曾出現過。當然我們有可能把數學論證重行寫成三段
論的形式,但是那就會成為非常矯揉造作的了,而且也並不會使之更能令人信服。以算
學為例:假設我買了價值四元六角三分錢的東西,付出了一張五元的鈔票,那麼應該找
給我多少錢呢?把這樣一個簡單的數字寫成三段論的形式便會是荒謬絕倫的了,而且還
會掩蔽了這一論證的真實性質。此外,在邏輯裡面也有非三段論式的推論,例如:「馬
是一種動物,所以馬的頭是一種動物的頭」。事實上,有效的三段論僅只是有效的演繹
法的一部分,它對於其他的部分並沒有邏輯的優先權。想賦予演繹法中的三段論以首要
地位的這種試圖,就在有關數學推理的性質這個問題上把哲學家們引入了歧途。康德看
出了數學並不是三段論式的,便推論說數學使用了超邏輯的原則;然而他卻認為超邏輯
的原則和邏輯的原則是同樣確實可靠的。康德也象他的前人一樣,由於尊崇亞里士多德
而被引入了歧途,盡管是在另一條不同的道路上。
(3)對於演繹法估計過高對於作為知識來源的演繹法,希臘人一般說來要比近代哲
學家賦給了它以更大的重要性。在這一方面,亞里士多德要比柏拉圖錯誤得更少一些;
他一再承認歸納法的重要性,並且他也相當注意這個問題:我們是怎樣知道演繹法所必
須據之以出發的最初前提的?可是他也和其他的希臘人一樣,在他的認識論里給予了演
繹法以不適當的重要地位。我們可以同意(比如說)史密斯先生是有死的,並且我們可
以很粗疏地說,我們之知道這一點乃是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的人都有死。但是我們實際所
知道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死」;我們所知道的倒不如說是象「所有生於一百五十年
之前的人都有死,並且幾乎所有生於一百年之前的人也都有死」這樣的東西。這就是我
們認為史密斯先生也要死的理由。但是這種論證乃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歸納法不
象演繹法那樣確切可信,它只提供了或然性而沒有確切性;但是另一方面它卻給了我們
以演繹法所不能給我們的新.知識。除了邏輯與純粹數學而外,一切重要的推論全都是歸
納的而非演繹的;僅有的例外便是法律和神學,這兩者的最初原則都得自於一種不許疑
問的條文,即法典或者聖書。除了探討三段論式的《分析前篇》而外,亞里士多德另有
一些著作在哲學史上也有相當的重要性。其中之一就是《范疇篇》那個短期著作。新柏
拉圖主義者蒲爾斐利給這部書寫過一片注釋,這片注釋對於中世紀的哲學有很顯著的影
響;但是目前還是讓我們撇開蒲爾斐利而只限於談亞里士多德。
「范疇」這個字——無論是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里,還是在康德與黑格爾的著作里
——其確切涵意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必須坦白承認我始終都不能理解。我自己並不相信
在哲學裡面「范疇」這一名詞是有用的,可以表示任何明確的觀念。亞里士多德認為有
十種范疇:即,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對
於「范疇」這一名詞所提到的唯一定義就是:「每一個不是復合的用」——接著就是上
述的一串名單。這似乎是指凡是其意義並不是由別的字的意義所結合而成的每一個字,
都代表著一種實體或一種數量等等。但是並沒有提到編排這十種范疇的名單所根據的是
一種什麼原則。
「實體」首先就是既不能用以敘說主詞而且也不出現於主詞的東西。當一個事物盡
管不是主詞的一部分,但沒有主詞就不能存在時,我們就說它是「出現於主詞」。這里
所舉的例子是出現於人心之中的一些文法知識,以及可以出現於物體的某一種白色。實
體,在上述的主要意義上,便是一個個體的物或人或動物。但是在次要的意義上,則一
個種或一個類——例如「人」或者「動物」——也可以叫作一個實體。這種次要的意義
似乎是站不住腳的,而且到了後代作家們的手裡,更為許多壞的形而上學大開方便之門。
《分析後期》大體上是探討一個曾使得每一種演繹的理論都感到棘手的問題,那就
是:最初的前提是怎樣得到的?既然演繹法必須從某個地點出發,我們就必須從某種未
經證明的東西而開始,而這種東西又必須是以證明以外的其他方式而為我們所知的。我
不準備詳細闡述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因為它有賴於本質這個概念。他說,一個定義就是
對於一件事物的本質性質的陳述。本質這一概念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後直迄近代的各家
哲學里的一個核心部分。但是我的意見則認為它是一種糊塗不堪的概念,然而它的歷史
重要性卻需要我們對它談幾句話。
一件事物的「本質」看來就是指「它的那樣一些性質,這些性質一經變化就不能不
喪失事物自身的同一性」。蘇格拉底可以有時候愉悅,有時候悲哀;有時候健康,有時
候生病。既然他可以變化這些性質而又不失頗為蘇格拉底,所以這些就不屬於他的本質。
但是蘇格拉底是人則應該認為是蘇格拉底的本質的東西,盡管一個信仰靈魂輪回的畢達
哥拉斯派不會承認這一點。事實上,「本質」的問題乃是一個如何用字的問題。我們在
不同的情況下對於多少有所不同的事件使用了同一的名字,我們把它們認為是一個單一
的「事物」或「人」的許多不同的表現。然而事實上,這只是口頭上的方便。因而蘇格
拉底的「本質」就是由這樣一些性質所組成的,缺乏了這些性質我們就不會使用「蘇格
拉底」這個名字。這個問題純粹是個語言學的問題:一個字可以有本質,但是一件事物
則不能有本質。
「實體」的概念也象「本質」的概念一樣,是把純屬語言學上方便的東西轉移到形
而上學上面來了。我們在描述世界的時候發現把某一些事情描寫為「蘇格拉底」一生中
的事件,把某一些其他的事情描寫為「史密斯先生」一生中的事件,是很方便的事。這
就使我們想到「蘇格拉底」或者「史密斯先生」是指某種經歷了若干年代而持久不變的
東西,並且在某種方式下要比對他所發生的那些事件更為「堅固」、更為「真實」。如
果蘇格拉底有病,我們就想蘇格拉底在別的時候是健康的,所以蘇格拉底的存在與他的
疾病無關;可是另一方面,疾病也必需某個人有病。但是雖然蘇格拉底並不必須有病,
然而卻必須有著某種東西出現於他,假如他要被人認為是存在的話。所以他實際上並不
比對他所發生的那些事情更為「堅固」。「實體」若是認真加以考慮的話,實在是個不
可能避免種種困難的概念。實體被認為是某些性質的主體,而且又是某種與它自身的一
切性質都迥然不同的東西。但是當我們抽掉了這些性質而試圖想像實體本身的時候,我
們就發現剩下來的便什麼也沒有了。再用另一種方式來說明這個問題:區別一種實體與
另一種實體的是什麼呢?那並不是性質的不同,因為按照關於實體的那種邏輯來說,性
質的不同要先假定有關的兩種實體之間有著數目的差異。所以兩種實體必須剛好是二,
而其本身又不能以任何方式加以區別。那麼,我們究竟怎樣才能發現它們是二呢?
事實上,「實體」僅僅是把事件聚集成堆的一種方便的方式而已。我們關於史密斯
先生能知道什麼呢?當我們看他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一套顏色;當我們聽他說話的時候,
我們就聽到一串聲音。我們相信他也象我們一樣地有思想和感情。但是離開了這些事件
而外,史密斯先生又是什麼呢?那隻是純粹想像中的一個鉤子罷了,各個事件就都被想
象為是掛在那上面的。但事實上它們並不需要有一個鉤子,就象大地並不需要馱在一個
大象的背上一樣。用地理區域做一個類比的話,任何人都能看出象(比如說)「法蘭西」
這樣一個字僅不過是語言學上的方便,在它的各個部分之外與之上並沒有另一個東西是
叫做「法蘭西」的。「史密斯先生」也是如此;它是一堆事件的一個集合名字。如果我
們把它當作是任何更多的東西,那麼它就是指某種完全不可知的東西了,因此對於表現
我們所知道的東西來說就並不是必需的。
「實體」一言以蔽之,就是由於把由主詞和謂語所構成的語句結構轉用到世界結構
上面來,而形成的一種形而上學的錯誤。我的結論是:我們在這一章里所探討過的亞里
士多德的學說乃是完全錯誤的,只有三段論式的形式理論是例外,而那又是無關重要的。
今天任何一個想學邏輯的人,假如要去念亞里士多德或者是他的哪一個弟子的話,那就
簡直是在浪費時間了。可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著作還是表現了偉大的能力的,並且是
會對人類有用的,假如這些著作能在一個知識創造力仍然旺盛的時代里出世的話。然而
不幸的是,它們正是在希臘思想創造期的結束時才出世的,因而便被人當作是權威而接
受了下來。等到邏輯的創造性復興起來的時候,兩千年的統治地位已經使得亞里士多德
很難於推翻了。實際上在全部的近代史上,科學、邏輯與哲學每進一步都是冒著亞里士
多德弟子們的反對而爭取來的。
『柒』 歷史名詞解釋的要點
在名詞解釋中第一個必須注意的是區分:專有名詞和非專有名詞,專有名詞可能指向了一個歷史事件,文學含義,哲學創新,例如:辛亥革命,堂吉訶德,覺解,它們就必須根據原文去仔細的提取此種名詞概念的構成因素,歷史性的名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影響。文學名詞:出處,作者的構思意圖,對現代使用的含義指向,哲學名詞:只能根據作者的原意進行概括,哲學家本身就是制定概念的。對於非專有的名詞則可以根據自我對此個名詞的通俗理解加上聯系此個名詞的上下文構成一種合理的解釋。
名詞解釋的答案應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響與作用句(結尾句)。可以看出,三段論不是三個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構成的完整的答案。 整體上看,三段論的答案呈現「總-分-總」的形式,應當給與重點關注的三段論的概括句。概括句就是用准確而簡潔的語言概括某個名詞的主要特性的句子。概括句的重要性在於,它能使閱卷老師一目瞭然地知道考生對該名詞的掌握程度,是最能體現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獲得高分的關鍵。 三段論的第二段是分述,此部分是詳細解釋名詞的具體內容。一般而言戰爭類應寫明交戰雙方、原因、經過、結果;改革應主要寫明改革內容。 第三段是影響與作用,這部分較為簡單。應予注意的是與第二段的分述不同,第三段應指出名詞對現在或以前的最主要的影響與作用上。
希望對你有幫助的~
『捌』 三段論口訣是什麼
公務員考試行測題,三段論:
當結論為「有些」,直接劃掉共同項,缺什麼補什麼。即為答案。
推理規則
1)三段論包含三個不同概念,每個概念在推理中至少出現兩次。
2)在結論中不出現的項為中項,中項一般都有「所有B」的形式。
3)結論中有「否定」,前提中必然也是有「否定」,並且否定的個數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