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建的一個地級市,是如何做到,出了21位狀元,22位宰相的呢
狀元和宰相在中國古代社會里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他們往往是讀書人和官員的最高榮譽。一般來說,這些人的分布都是比較散的,但是,福建一個普通的地級市裡,卻出了了二十多個狀元和宰相。這個地方,就叫做莆田。
而到了明清兩代,政府都執行海禁政策,做生意很不方便,賺的錢少了,他們也就沒那麼多錢去發展教育,所以讀書人的數量也就比不上宋代。
而有名的蔡京、陳文龍等人也是出在莆田發展良好的宋代的。
所以說,一個地區如果想要發展教育,就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否則,人們沒有錢讀書的話,學校也開不好。而如果每個人都能讀書上學,不用為了學費發愁,那麼當地的學校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② 莆田的歷史文化
地名含義
因歷史上莆田平原地處淺海和沼澤地帶,蒲草滋生,先民鏟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而得名。別名莆仙,因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莆仙作為一個較為獨立的行政區域出現而得名。別名荔城,因古時盛種荔枝而得名。
又稱興化,因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置興化軍,轄莆田、仙游、興化三縣而得名。還稱莆陽,因北面是眾多的群山,莆仙平原位於山的南面而得名。又有「興安」之稱,因宋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興化軍為興安州而得名。
地方語言
莆仙話流行區域除莆田市全境外(包括莆田烏丘鄉:大烏丘嶼、小烏丘嶼等), 還分布在廣東潮州、汕 頭、揭陽、汕尾、大埔縣、豐順縣、海南省,湛江、雷州、茂名的電白、千年以來本來是隸屬莆田縣的新厝鎮在1950年代割給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
部分分布的有:福建泉港北部、東部,永泰南邊、福清西南邊和原來的莆田縣新厝鎮東邊、北邊的鎮的某些村、西邊,廣東的韶關、廣西東部、南部,浙江溫州南部、東部,舟山群島、福建東部霞浦少量地方,江蘇宜興,興化,安徽的歙縣等市、縣的部分地方。
莆田地區已漸漸沒有了那淳樸的莆田話氛圍,保護莆田話的任務嚴峻。 莆田烏丘村,包括大烏丘嶼、小烏丘嶼(下嶼),原為莆田縣湄洲鄉烏丘村,全鎮使用莆田話,烏丘嶼六百多人原住民也全部保留使用莆田話。
地方習俗
莆仙民俗豐富多彩,同一個習俗在不同的區域里,就有所異樣變化。例如春節元宵節,各地的活動日期不同,其項目內容、規模、形式等都存在差異性。元宵節期間,平原人舉行游燈、楓亭游燈最為典型。沿海人元宵節,舉行神祇出巡郊遊、擺粽轎、演戲等。
莆仙各地宮觀寺廟數不勝數,而各個地方的宮觀所舉行的神祗廟點活動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質是大致相同的,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孫昌盛、萬事如意。民俗不光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由於受到地域文化影響與制約,民間方言或普通行為習慣,亦產生出許多頗具特色的地方習俗。
(2)莆田歷史上出多少個狀元擴展閱讀:
莆田,福建省轄地級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橫剖面呈馬鞍狀,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截至2018年,轄1個縣、4個區,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0.0萬人。
莆田市歷史底蘊深厚,史稱「興化」,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自唐以來,涌現出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相。基礎設施完善,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灣環繞」,湄洲灣為深水良港,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福廈鐵路、向莆鐵路貫穿全境,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投入使用;福廈高速、瀋海復線、莆永高速、湄渝高速形成「兩縱兩橫」格局。
同時,莆田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及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 。2018年10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莆田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42.41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27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1179.91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946.23億元,增長8.6%。
③ 莆田歷史上出了多少狀元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對古代科舉制度及文武狀元的來歷作一番闡述。隋文帝統一全國後,開始以分科取士的辦法來充實官員隊伍,以取代九品中正制。大業二年(606年)設「進士」科,以「試策」即考試方式選拔官吏。唐朝開始把考試分為常科與制科兩大類共幾十科(種),制科是皇帝因特種需要而臨時設定的,屬非常措施,被視為「非正途。」常科考試的舉行較有規律,其中以進士科最難考,錄取比例非常低,含金量最高而特別受推崇。以至「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首創進士科的殿試之例,成績排在最前面的稱狀頭或狀元,但那時,其它無殿試的科考第一名也可稱狀頭(狀元)。到了北宋,錄取進士的名額大增,規格共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繼殿試後排出狀元、榜眼、探花,均賜進士及第,這種確定文狀元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清代。但並非第一名就是狀元,也並不是每次都有狀元。唐代的一些科,只取一名進士,就無所謂狀元;還有一些繼復試後一個未取,當然也沒有狀元。宋代時有的會試後沒有殿試,雖有名次卻無狀元;還有個別科的狀元,事後因故被取消了。但也有相反情況,如元代十六次考舉都是兩榜,因而每次都有兩個狀元。清初也開過兩次兩榜的,各有兩名狀元。所以,取得文狀元的經過各有不同。 以此看來,人們所說的文狀元應該指「經殿試後確定的第一甲第一名的進士。」這樣定義才客觀公正。據此,下列幾位為興化歷史上的文狀元是毫無疑問的。 北宋 徐鐸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 南宋 黃公度 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南宋 鄭僑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 吳叔告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 陳文龍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 林濟孫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 林亨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 林環 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明朝 柯潛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綜上所述,自隋朝開創科舉制度,到清末科舉的廢止(1905年),興化共出了十一位狀元,其中文狀元九人,武狀元兩人。
④ 莆田古代有出過什麼名人
莆田(興化)為「文獻名邦」,紹興八年、1138年,黃公度中狀元、林鄧中探花、陳俊卿中榜眼、龔茂良中傳臚、前四甲都為莆田人,故有魁亞同榜」(莆田人黃公度、陳俊卿同時中狀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亞占雙標(黃公度、陳俊卿)古今往來、絕無僅有!還出現「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後裔,有九個官至刺史)、「一門五學士(唐黃璞進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館職)、」一科兩狀元「(1076年文武狀元分別為莆田人徐鐸和仙遊人薛奕所得)、和「龍虎榜頭孫嗣祖」(指宋徐鐸與其祖唐徐寅均為狀元)、鳳凰池上北聯兄」之類美談。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個兒子分別雙雙蟾宮折桂的佳話。(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嘯(今竹庄),後遷莆屬的蒜嶺漆林鄉。其族內仕履略。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錄取的莆田進士僅二人,這二人恰好是翁處厚和翁處易。開寶六年(973)錄取的莆田進士只二人,這二人恰好是翁處朴、翁處廉。雍熙二年(985)錄取的莆田進士只二人,這二人又恰是翁處恭、翁處休。同胞兄弟六人,三榜雙折桂,成為科甲佳話。正由於莆田有如此壯觀的科舉成就,加上學術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獻名邦」(宋度宋贊語)、「閩越之地,鄒魯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興化多進士」(宋王安石贊語)、「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贊語)、「比屋業儒,號衣冠盛處」(宋游酢贊語)、「家習詩書,多出魁人韻士,為中州冠」(宋張友贊語),「莆田,文物之邦」(宋黃公度贊語)、「莆邦文學號鄒魯」(宋黃灝贊語)等美譽著稱於世了。重教興學不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獻名邦」最具特色的傳家寶。有了這個傳家寶,莆田的「文獻名邦」,必將迎來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二、進士人數情況
莆田(興化)歷代共有2308名進士(另一說約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興化(閩)533,寧波509,泉州452,餘姚376,福州391,蘇州386,南昌326,紹興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廣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無錫212,豐城211,撫州211,崑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興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三、文武狀元情況
自隋朝開創科舉制度,到清末科舉的廢止(1905年),興化共出了二十三位狀元。加上具爭議的五代狀元徐寅(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福建莆田歷代文狀元為十一人、武狀元為十二人:
五代(大梁)徐寅 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
北宋徐鐸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
南宋黃公度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南宋鄭僑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吳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陳文龍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林濟孫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林環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明朝柯潛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蔡必勝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舉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武舉第一名
陳從龍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 武舉第一名
葉豈頁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試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舉第一名
廖 標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陳安定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舉第一名
吳泰來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舉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舉第一名
黃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舉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慶21年 公元(1816)年武舉第一名
周玉輝 清德宗光緒15年公元1889年武舉第一名
四、宰相情況
莆陽歷史上出過14位宰相,茲將詔命出任宰執及追贈官位者,列名於後:
翁承贊,字文堯,莆田縣北高人,乾寧三年(896)進士,後梁貞明二年(915)授閩國(今屬福建省)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輔佐閩王王審知,時年56歲。
陳洪進,字濟川、致先,仙游縣楓亭人,軍旅出身,宋太平興國二年(977)七月,於平海軍節度使兼泉(州)漳(州)觀察使任上,獻所掌泉、漳兩郡及所轄十四縣,納入宋朝版圖。宋太宗賜詔嘉納,以陳洪進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時年63歲。
陳靖,字道卿,莆田縣荔城人,由德化縣(今屬福建泉州)尉官至諫議大夫,天聖四年(1026)卒,熙寧元年(1086)宋神宗詔贈尚書左僕射。
蔡京,字元長,仙游縣楓亭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崇寧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詔以翰林學士丞旨蔡京為尚書左丞。七月,詔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時年55歲。明年正月為尚書左僕射,繼加太尉(最高軍事長官),進太師。後屢罷屢起,自號「公相」,通治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居相位達九年之久。
蔡卞(王安石女婿),字元度,仙游縣楓亭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紹聖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詔為尚書右丞,時年46歲。四年,為尚書左丞。
葉顒,字子昂,仙游縣大濟人,紹興二年(1132)進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詔除端明殿學士,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年65歲。明年,進尚書左僕射兼樞密使,繼詔宰相兼國用使,參政同知國用事。
陳俊卿,字應求,莆田縣城南闊口人。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詔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時年54歲。明年十月,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龔茂良,字實之,莆田縣荔城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詔茂良以禮部侍郎升參知政事,時年53歲。繼以首參行相事。五年,受誣卒於貶所。
鄭僑,字惠叔,興化縣(今屬仙游)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進士。慶元二年(1196),宋寧宗詔為參知政事,明年,進知樞密院事。
黃鏞,字器立,莆田縣涵江黃巷人。景定三年(1262)進士。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詔以吳鏞兼權參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參知政事、平章軍國兼知樞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與陳文龍共主國事,未赴任。
陳文龍,字君賁,莆田縣城南闊口人,咸淳四年(1268)進士。德佑元年(1275)冬,宋恭帝詔為參知政事,時年43歲。明年五月,宋端宗於福州稱制,復以文龍參知政事,堅持抗元斗爭,後被俘盡節。
周如盤,字聖倍,莆田縣黃石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天啟六年(1625)明熹宗詔為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繼入閣為首輔,閱三月即罷歸。
黃鳴俊,字啟甸,莆田縣荔城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歷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僉都副御史浙江巡撫。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制,起用鳴俊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年55歲。
朱繼祚,字立望,莆田縣黃石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詔為東閣大學士,桂王永曆元年(1647),詔任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關正式名號位居揆席。其所處王朝政治社會背景雖大相徑庭,居官風績及其結局亦不盡相同,然均有朝廷詔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則是不爭的史實,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據。
五、祖籍福建莆田的部分外地狀元(11人)
潮州籍狀元林大欽、吳川狀元林召棠。以及莆田黃岸派文武狀元九人:
1、黃仁穎字福佑號潘湖翁福建晉江潘湖人唐天成丁亥科狀元莆陽東里黃滔庶孫歐陽氏出,莆陽黃仁願之弟(系福建黃姓第一狀元)
2、黃仁澤 福州候官人黃璞五子唐乾寧乙卯科武狀元官節度巡官(系中華黃姓第一武狀元)
3、黃定 福建永福龍嶼人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黃碣嗣孫宋乾道壬辰科狀元官廣東提舉
4、黃由 福建長洲人福建莆田黃岸十八世孫宋淳熙辛丑科狀元官刑部尚書
5、黃朴 福建閩侯人唐大司徒黃碣嗣孫宋紹定乙丑科狀元官廣東提舉
6、黃觀安徽池州貴池清江金墩人。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黃石清前清後金墩黃遠公曾孫黃璋孫黃古子)貢元會元洪武二十四年狀元「三元及第」,禮部侍郎。
7、黃鉞字長白又字賡材號鍾山南京下關金墩人明萬曆辛丑科武狀元官南京兵部尚書
8、黃士俊廣東順德人福建莆田黃岸裔孫萬曆丁未科武狀元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9、黃仁勇 廣東人(1762~1817)清代武狀元。字智齋。海陽(今潮州市潮安縣)古巷孚中鄉人。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三十世孫。嘉慶元年(1796),嘉慶皇帝丙辰恩科武狀元。
六、莆田部分古代名人錄匯總表(按姓氏筆畫排列)及簡介莆仙古代名人錄
陳昂[明]
蔡卞[宋]
蔡傳[宋]
陳次升[宋]
陳池養[清]
陳讜[宋]
陳道潛[明]
陳德薰[清]
陳洪進[唐]
陳均[宋]
蔡京[宋]
陳吉老[宋]
陳居仁[宋]
蔡戡[宋]
陳可大[宋]
陳旅[元]
陳宓[宋]
陳遷[明]
蔡伸[宋]
陳文龍[宋]
蔡襄[宋]
蔡攸[宋]
陳音[明]
方大琮[宋]
傅楫[宋]
方良永[明]
方崧卿[宋]
傅佇[宋]
郭篯齡[清]
郭良翰[明]
郭尚先[清]
黃徹[宋]
黃公度[宋]
黃璞[唐]
黃壽生[明]
黃滔[唐]
黃廷用[明]
洪希文[元]
黃仲元[宋]
黃仲昭[明]
江春霖[清]
江采蘋[唐]
康大和[明]
柯潛[明]
柯維騏[明]
廖必琦[清]
林富[明]
林光朝[宋]
林光世[宋]
林環[明]
林俊[明]
李俊甫[宋]
林麟焻[清]
林嵋[明]林默(媽祖)
林披[唐]
林人中[清]
林宋卿[宋]
林師益[宋]
林文[明]
林文俊[明]
李文利[明]
林豫[宋]
林蘊[唐]
林堯俞[明]
林揚祖[清]
林楨[清]林藻[唐]
林兆恩[明]
彭鵬[清]
彭韶[明]
錢四娘[宋]
宋珏[明]
宋際春[清]
宋廷尊[清]
佘翔[明]
翁承贊[唐]
王鳳九[清]
王回[宋]
王邁[宋]
徐寅[唐]
薛元鼎[宋]
余崇龜[宋]
俞良甫[唐]
葉顒[宋]
姚宗之[宋]
朱紱[宋]
鄭鳳超[明]
鄭紀[明]
鄭露[唐]
鄭良士[唐]
鄭樵[宋]
鄭僑[宋]張琴(進士)
周瑛[明] 李耕(畫家)
吳彬(明宮廷畫家)
⑤ 被稱為學霸省的地方,在歷史上出過多少個狀元呢
科舉制無疑是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科舉制誕生之後,給了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機會。
在歷史上,科舉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明。
同時根據科舉考試,很多寒門子弟走入了朝廷,這也出現了很多厲害的名臣出現。
因此古代的時候,科舉是重中之重。
不過世界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
科舉制在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這時候的科舉已經是非常完善了。
古代的時候科舉最怕的就是作弊,由此出現了很多作弊方式,不過這些方式到最後都失效了。
作弊能夠中鄉試就已經很不錯了,假如是殿試,作弊是不可能的。科舉完善之後,作弊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⑥ 莆田高考狀元
據專家統計,歷史上莆田出進士2300多人,中舉人2630多人,其中出狀元12人、榜眼7人、探花5人,先後有14人出任宰相。公元1138年,莆田學子一舉考中15名進士,其中黃公度廷試第一為狀元,陳俊卿第二為榜眼,宋高宗皇帝聽說狀元和榜眼皆為莆田人,甚感稀奇,便詢問黃公度和陳俊卿兩人。後者回答宋高宗時說:「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句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莆仙人。
莆田的確是「高考展紅旗」之地。
1977年11月,國家恢復高考制度。1983年,有1360名莆田學子成為「天之驕子」,從那一年算起,到2002年,這20年間,莆田有66587人上大專和本科,另有36800人上中專,到了2003年,莆田市高考總錄取數達16413人,2004年是17249人,2005年是20439人,2006年是20000多人。
2003年,我市普通高考本科錄取率居全省第一;2005年我市普通高考錄取率為71%,本科錄取率為31.4%。這些簡單的數據似乎告訴人們一個通俗易懂的道理:浩瀚時空,發展為大;悠悠歲月,發展為先。
從近年的統計來看,上重點本科的考生80%出自寒門,再次驗證了莆田「家貧子讀書」這句古語。
下面來分享下最近幾年莆田歷屆的高考狀元吧!
2006年莆田理科狀元李媛
2006年莆田文科狀元張斌
2007年莆田市高考文科狀元:仙游一中,林嘉希 629分。
2007年莆田市高考理科狀元:莆田二中,方國強 685分。
2008年莆田市高考文科狀元:莆田一中陳荔閩、關林 620分
2008年莆田市高考理科狀元:莆田一中朱一君 654分
2009年莆田市高考文科狀元:莆田一中蔡奇源 648分。
2009年莆田市高考理科狀元:莆田一中魏凌 691分。
2010年莆田市高考文科狀元:莆田一中龔祺莎 629分
2010年莆田市高考理科狀元:莆田一中陳昱、朱智華 678(原始分)。
⑦ 莆田出狀元的故事
在福建省,有一個叫莆田地方,人傑地靈,科名鼎盛,號稱「人文甲於八閩」。從唐朝至今,這里一共出了2482名進士、21名狀元,22名位宰相。
⑧ 莆田狀元的文武狀元名單
福建莆田歷代文狀元為十一人、武狀元為十二人:
五代(大梁)徐寅 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
北宋徐鐸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
南宋黃公度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南宋鄭僑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吳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陳文龍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林濟孫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林環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明朝柯潛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蔡必勝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舉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武舉第一名
陳從龍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 武舉第一名
葉豈頁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試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舉第一名
廖 標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陳安定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舉第一名
吳泰來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舉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舉第一名
黃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舉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慶21年 公元(1816)年武舉第一名
周玉輝 清德宗光緒15年 公元1889年武舉第一名
⑨ 從古至今莆田有哪些名人
莆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曾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自唐以降1200多年間,涌現出2000多名進士,10名狀元,8名宰相。有98人在中國二十四史中立傳,有99部興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有「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一戶六進士」、「一科兩狀元」、「魁亞占雙標」、「兄弟兩宰相」、「六部尚書佔五部」、「父子兄弟同朝為官」的風流佳話。他們恰似燦爛的群星,在歷史的銀河裡閃爍,各領風騷,垂範後人。
林披(公元733 - 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市城廂區人。唐乾寧元年(894)舉進士,梁開平元年(907)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後歸鄉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黃滔(公元840 - 911年) 字文江,莆田市城廂區人。唐乾寧二年(895)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編輯唐代福建人詩作總集《泉山秀句集》30卷,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錄於《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中。
陳洪進(公元914 - 985) 字濟川、致先,仙游縣楓亭人。行伍出身,投泉州指揮使留從效手下,以軍功被閩主王延政封為馬步軍都校。公元945年,泉州置清源軍,陳洪進調為清源統軍使,後升清源軍節度,兼漳、泉二州觀察使。宋開寶八年(975),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獻泉、漳二州所轄14個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太宗收復太原,後被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賜府第於開封祥符縣。公元985年病歿,朝廷廢朝二日,宋太宗贈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蔡襄(公元1011 - 1067年) 字君謨, 號莆陽居士,仙游縣楓亭人。宋天聖八年(1030)登進士,時年19歲。歷任諫官、樞密直學士,龍圖閣學士,翰林院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歷知泉州、福州、杭州、開封府事。他剛正不阿,仗義直言。景ネ 右 (1036)三年,范仲淹等四臣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名聲大震,時年25歲。在任地方官時,他關心百姓疾苦,免除苛雜賦稅 ,興修水利,綠化官道,禁止陋俗,造福於民。宋慶歷四年(1044),他奏減福州丁口稅;出任泉州時,主持修造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促進了泉州貿易的繁榮和發展。他還撰寫《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的貢獻。《荔枝譜》為世界上最早的果樹栽培學專著之一,近年被譯為英法等國文字,流傳海外。詩文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稱為宋四大家,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傳世。蔡襄病逝後,大文學家歐陽修為其撰寫墓誌銘,葬於仙游縣楓亭錦嶺。
蔡京(公元1047 - 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楓亭人。北宋熙寧三年(1070),與其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今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後任起居郎,出使遼國,回來後被提升為中書舍人。曾參與支持王安石變法。宋元ネ 右 元年(1086)司馬光任宰相,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受到賞識。紹聖元年(1094),蔡京任戶部尚書,此時司馬光已死,他又幫助章忄享 重行新法,推行雇役制,又得章忄享 賞識。後徽宗即位,蔡京被降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任職。崇寧元年(1102)後,蔡京又被重用,歷任大名府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僕射、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他盡復新法,貶元ネ 右 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立於端禮門及各地官廳;又力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設立道觀,加重百姓負擔。蔡京晚年誤國,宋靖康時(1126),被欽宗皇帝放逐嶺南(今廣東廣州),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時年80歲。
鄭樵(公元1104 - 1162元) 字漁仲。世稱「 夾氵祭 」先生、「溪西」先生。宋時興化縣(今莆田縣) 廣業里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16歲時從族兄鄭厚在越王山下結廬苦讀,博覽群書,不事科舉,立志要「匯天下之書為一書」。他30年著書,10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他第一個創立中國通史體系,寫成《通志》200卷、500多萬字,與杜佑的《通典》、 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天下三通」, 後人對其評價極高。《通志》、《爾雅注》、《夾氵祭 遺稿》、《六經輿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葉禺頁 (公元1100 - 1167年) 字子昂,仙游縣人,宋紹興二年(1132)進士。初任南海縣(今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北部)主簿兼代縣尉,後知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孝宗即位,召為尚書郎和右司諫,歷吏部侍郎、代理吏部尚書。乾道元年(1165), 改任簽書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兼樞密院事。次年一度罷政,後又召為尚書左僕射等職。卒後累贈少師,謚「正簡」。葉禺頁 為人朴實,清廉公正,嚴以律己,不圖私利。自初入仕至為相,田宅不改其舊。
陳俊卿(公元1113 - 1186年) 字應求,莆田市城廂區人。宋紹興八年(1138)進士第二名,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不肯依附秦檜,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他受重用,遷中書舍人,帶職任江淮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江蘇南京)事。乾道元年(1165)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乾道四年(1168)任宰相,以選賢舉能為己任。淳熙八年(1181),上書告老還鄉。卒前,他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遠道來莆弔唁,並為之撰寫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 - 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他以名儒召對,任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中。
鄭僑(公元1132 - 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仙游縣人。宋乾道五年(1169)考中狀元。歷任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任給事中、禮部郎中兼侍講等職。曾任建寧(今福建建甌縣)、 建康(今南京)、福州知府。寧宗即位,召其為吏部尚書。慶元元年後,拜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及資政殿大學士,拜觀文殿學士等。晚年辭官返鄉,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王邁(公元1184 - 1248年) 字實之,號癯軒,仙游縣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進士。歷任殿試詳定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潭州(今湖南長沙市)觀察推官、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和邵武軍知軍等職。為官公正,敢於直言強諫。受當朝宰相鄭清之器重。王邁還是南宋詩人、文學家,著有《癯軒集》27卷,收入《四庫全書》。
劉克庄(公元1187 - 1269年) 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莆田市城廂區人。宋嘉定二年(1209)以蔭入仕,淳ネ 右 元年(1241)特賜同進士。歷任桂州(今廣西桂林)幕、建陽知縣、福建帥司參議、廣州提舉、潮州通判等職,以太府少卿任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兼崇政殿說書、中書舍人,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漳州、福建提刑。再召入詞館同修撰、起居舍人、侍講。累遷兵部侍郎,權工部尚書兼侍讀。卒後,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文定」。劉克庄秉性耿直,不滿當權者埋沒賢能,敢於抨擊朝政弊端,一生為官30多載,落職九次。因其政治抱負無法施展,遂傾注畢生精力於文章詩詞。其詞有辛棄疾,陸游詞風,洋溢著愛國憫民思想,是宋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人編輯其作品,稱《後村居士大全集》190卷,收入《四庫全書》。
陳文龍(公元1232 - 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市城廂區人。原名子龍,宋咸淳五年(1269)中狀元,度宗賜名文龍。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閩廣宣撫等職。陳文龍是南宋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宰相賈似道一味求和誤國,遭打擊,憤而辭官。元兵陷福州後,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打出「生為宋臣,死為宋鬼」旗幟,堅守興化城。後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拜謁岳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 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