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龍的歷史有那些
【龍的起源新說】
「大旱之望雲霓」,中國人對此深有體會,「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之一。風雨來臨,往往先自傳來「轟轟隆隆」的隱隱雷鳴之聲。生活中的一切幾乎都指望雨水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田裡,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一計,當突然聽到北方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再看到濃雲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一定刻骨銘心,對隆隆之聲無限崇敬。
毫無疑問,中國先民們會因此抽象出一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並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以後,先民們又創造出一個「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並讀作「隆」。
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一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元號(見上圖,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淺說》)。
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雲團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中的獸首尤其著力刻畫出牙齒,給人以蒼天發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宛轉曲折;條形閃電同樣宛轉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雲層之中,現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劇毒,一擊便會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許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條形閃電同樣極具威懾力量,閃電過後的雷聲更加令人膽戰之驚。人們見到猛獸或蛇時無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獸和蛇來形容龍,表示它是一種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元號表示「被驅使」之意。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是一種被驅使的力量,驅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有意思的是,在遠神話傳說中,龍確實被人驅使,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龍。天驅使龍干什麼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興雲布雨」。
所以,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樣一個概念:其一,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雲團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雲團;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古人如此刻畫龍,意味著人們既懼怕它,又離不開它,對它敬畏有加。
龍的資料- 奇幻設定-物種神話
「人類雖然聰明到能夠消滅許多的物種,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救回任何一個被他們滅絕的族類。」——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
龍槍系列中出現了很多的巨龍,他們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邪惡的,有的老眼昏花,有的年輕激進,都讓人對於這些活在傳說中的生物感到好奇。我們自稱龍的傳人,皇帝要穿龍袍,喝酒有景德鎮的著名瓷器「九龍公道杯」,端午節還可以劃龍船;而西方的龍則是看守金蘋果,把守伊甸園,任意吞吃無辜的人類,是魔王撒旦的使徒,幾乎每一個功成名就的英雄都必需要宰上一兩個才行;不過,這個帶著極重神秘色彩的傳說生物到底是怎麼誕生的,而東方和西方又各有著什麼樣的傳說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西方的龍】
西方龍現在一般指Dragons,但在很久遠的年代,並不是這樣的。閃米特人的一支在那一個年代創立了猶太教,有一些人認為猶太教中的Seraphim就是正義力量化身的龍。
在西方文明中各個方面、本質、含義、特徵都最接近中國本土的龍的概念就是Seraphim,Seraphim不僅在西方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與中國本土的龍在中國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萊語中Seraphim的詞源意思與中國本土的龍的一種主要起源相同。中國本土的龍是蛇型,Seraphim是古希伯萊語中的大蟒,就是Seraph的復數,也有說法是加上一個有「火焰」或「燃燒」等等意思的詞尾,在早期古希伯萊語中,因為無「龍」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龍,聖經中就表明,這樣的大蟒是有四肢的,一些希伯萊神話的歷史資料也間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遠遠比Dragons更接近中國本土的龍,有四肢與六個由火焰組成的翼的大蟒,十分酷似中國早期神話中的應龍,而且Seraphim對於西方的人來說是一個很熟悉的概念,只是現在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而已,現在宗教畫像與雕塑中的Seraphim已經全是人型的了。
Seraphim現在一般翻譯成熾天使,但在《偽經.伊諾書》中,Seraphim的意思卻是大蟒。在西方早期文明中,龍與蛇的概念常常是混為一談的,但一些人認為把熾天使理解為大蟒是一種褻瀆神靈的行徑,其間涉及的宗教問題就不解釋了。
Dragons的出現要遠遠晚於Seraphim,它們是凱爾特人崇拜的對象,地位很神聖。中世紀初期,在大西洋上探尋新航道的維爾京人將自己的海盜船船首雕刻成Dragons的樣子,以此希望Dragons賜予自己無窮的力量。
基督教的誕生,使Dragons的命運發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Dragons成為Satanas的代名詞。新宗教的誕生,難免會與老宗教有沖突,如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一樣,就將原來土著崇拜的阿修羅「貶」為惡魔。
龍在基督教中被視為惡魔的象徵是源自Mesopotamia神話,在Mesopotamia神話中,龍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禍害人,被神消滅的命運。」巴比倫神話中的英雄Mark的對手Tiamato與Hittite神話中的Illuyankas,皆為其中例子。居住在Mesopotamia區域附近的猶太人也曾受其影響,並將這一種觀念繼承下去,龍在猶太教與基督教中漸漸成為惡魔的象徵。
[2]【除中國人以外自稱「龍的傳人」的民族】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龍的傳人」幾乎就是中國人的代名詞,但全世界真的就只有中國人叫做「龍的傳人」嗎?讓我們到歐洲去認識一下其他的「龍的傳人」。
B. 關於龍的歷史
不能說的龍的歷史,龍這種生物就我們現在的科學認知來說並不存在,從人類學的定義上來講,中國的龍文化其實就是龍圖騰的崇拜。 龍圖騰的由來在名篇《伏羲考》說: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龍圖騰說由20世紀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還成為占統治地位的觀點。 中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具體是哪九種動物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徵,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樣子 角似鹿,頭似馬,嘴似驢,眼似龜,耳似牛,鱗似魚,須似蝦,腹似蛇,足似鷹。 讀音lóng 【五筆】D X 【梵文】Nāga 【英文】Dragon(為與西方龍區分,現建議改譯為Loong) 【藏文】Klu 【壯文】lungz 【日文】竜 從本世紀初到今,面世的有關龍的起源和本質的論著、論文已超過百餘種,觀點五花八門,莫衷一是。這里簡要的介紹: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青龍的方位是東,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上,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下,代表冬季。在中國二十八星宿中,青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龍與鳳並不配對,鳳與凰才配對。「龍對鳳」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誤讀。事實上,鳳在傳統文化中一直扮演著雄性瑞獸的角色。
C. 龍的歷史文化都有那些
龍文化,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
詳情請瀏覽下面網址:
http://ke..com/view/113827.htm
D. 龍是中國的圖騰,那龍的傳說究竟起源於什麼時候
我們說起中華民族的時候,總是會說起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從最早從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我國就有龍的傳說。而龍正式形成是在夏朝大禹的時期,龍設計出來的原型是蛇,然後結合了其他部落的圖騰而創造出,所以農是多元化的產物,在我國中華民族上具有權威性象徵。
三、龍對我國民族的意義能對我國的影響一直延續到至今,例如古代的人造宮殿房子之類的會有龍的形狀,我們食物的有龍蝦,穿的有龍的花紋的衣服。在中國龍是無處不在的,所以我國的龍文化也是非常源遠流長。
E. 龍的來歷(簡介)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
龍的來歷: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龍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志。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
(5)龍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龍生九子: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zì),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pú láo),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於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chī)尾或鴟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網路-龍
F. 龍的歷史起源:古代神話中的龍
伊什塔爾城門上的怒蛇(Mušḫuššu )的浮雕,公元前6世紀。
與古埃及神話幾乎一樣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則出現了更近似於現今的龍的形象。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巴比倫神話中的迪亞馬特。迪亞馬特是海洋之女神,不僅是創造萬物的神祇,也是元初混沌(即希臘神話中的卡俄斯)的化身。可以看到巴比倫神話在古埃及神話里繼承下來的海洋、母神與破壞(混沌)的概念。迪亞馬特與主神馬爾杜克的戰斗是「勇士與海中怪物搏鬥」這一母題的早期雛形。
迪亞馬特的後代怒蛇則被認為與龍有更密切的關系。根據新巴比倫時期建造的巴比倫城伊什塔爾城門(公元前6世紀)上的浮雕顯示,怒蛇的形象接近於麒麟,頭部、頸部和軀干都覆蓋著蛇鱗,前足為獅足,後足為鷹爪;頭頂長角,尾部有蠍尾針。 龍的形象也出現在《聖經》中。《啟示錄》第12章第3、第4節提到:「天上又現出異象來.有一條大紅龍、七頭十角,七頭上戴著七個冠冕。它的尾巴拖拉著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龍就站在那將要生產的婦人面前,等她生產之後,要吞吃她的孩子。」,米迦勒隨後與這條龍作戰。而這條龍的身份則在第9節說明:「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最後的結束是出自第20章前3節:「我又看見一位天使從天降下,手裡拿著無底坑的鑰匙,和一條大鏈子。他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旦,把它捆綁一千年,扔在無底坑裡,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後必須暫時釋放它。」在《啟示錄》里,龍的形象是邪惡的,是撒旦的化身。這種形象也貫穿在各種基督教教義以及衍生的文藝作品及文化中。早期的聖徒傳中不乏聖人與龍搏鬥的事跡。
早期的基督教將混沌蛇神的傳統形象與撒旦聯系起來。難以察覺的偽裝中的地獄之王在大地上漫遊,誘惑人類將自己置於他的掌控中。雖然他可以顯現為人類,但他的真正形態是《啟示錄》里的七頭紅龍。在中世紀的藝術品里,置身於它們的可怕光輝中的龍成為代表各種各樣的原罪、邪惡和異端的圖像。教會鼓勵基督教的英雄擊敗異教的龍的民間傳說。
這些龍類形象吸收了過去的傳說,但故事極少詳細描述怪物看起來像什麼,而是聚焦於傳說中的英雄。在教會的想像中,龍被描述為弱小的爬蟲,常常被壓在聖徒腳下,就像信仰使邪惡無力那樣。龍的噴火能力象徵著它們與地獄的聯系。
類似地,在過去的近東傳說中,惡龍可能是敵對帝國的軍隊的象徵。《啟示錄》里的七頭龍可能代表羅馬。 英王詹姆斯欽定版《聖經》中的一些眾所周知的提到「龍」的段落暗示它們是真實的景觀特徵而非巨大的超自然生物。例如,先知耶利米警告「巴比倫必成為亂堆,為龍的住處」,而絕望的約伯則宣布「我與龍為弟兄,與梟為同伴。」然而,這些段落似乎是翻譯問題的產物。盡管竭盡了他們的學識,但英王詹姆斯欽定版的譯者畢竟是17世紀的西方歐洲人,他們對聖經之地的野生動植物一無所知,某些物種的名字對他們來說是個問題。現代的譯文將耶利米的預言譯為「巴比倫必成為亂堆,為狼的住處」,而約伯的哭喊則是「我與狼為弟兄,與梟為同伴。」當然,一個受老譯本影響的「神話」游戲可以讓聖經之地充滿真正的龍。它們是荒涼和衰敗的象徵,而非老於世故的雄辯生物;它們的巢穴是形容一切荒廢之地的諺語。當然,聖經中的某些段落確實清楚地提到巨大而可怕的怪物。無論最初的作者在使用譯文中的詞語表達他們的觀點時是否料想到現代的龍類形象。
G. 龍的歷史
古生物學家曾長期認為,長角的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但1996年出土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的「新中國龍」化石,龍首上有對稱的一對「龍角」,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關注。
該化石收藏於貴州省安順市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保存得非常完整,總長七點六米,龍角從頭部的最寬處左右兩邊長出,雙角對稱,長約二十七厘米,略顯弧形,這對「龍角」在龍頭上翹出,酷似傳說中龍的形象。貴州關嶺新鋪的「新中國龍」化石的「龍角」,為中國首次發現,為古代傳說中長角的神龍提供了實物佐證,為龍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學和歷史價值。
由此可見,或許「龍」形體上有真實或大體真實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話了。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志,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並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
中國古人最早體悟到人性,舍棄弱肉強食的觀念,在龍圖騰的形成過程中突出地表現了這種人性。這就是:為了團結、親近那些被吞並了的氏族、部落的人,在消滅了這個氏族、部落之後,並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精神崇拜和文化寄託的圖騰,而是將失敗者的圖騰中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圖騰身上。所以龍的形象就是一種和合團結的象徵,表現了中華民族遠古的祖先的一種極其寶貴的和合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源頭。
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徵論述其起源,所以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為蛇說。著名學者聞一多在20世紀40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一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還有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的說法,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
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有的則認為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的等。
龍是東亞(中國朝鮮日本越南柬埔寨等)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
龍在傳說里有多種類型,共同特點是軀長、眼睛突出、嘴邊有長須、四隻爪子、鱗片大、腥味濃烈、叫聲如牛。其中一種龍的形象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兔、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
龍的傳說和龍文化是中國等一些東亞國家的歷史傳承,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徵之一。
H. 龍有多少年歷史
希望對你有幫助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I. 龍的由來
1、龍起源於蛇。
八千年前,雨量充沛,滿世界草豐林茂,是蛇類的天堂,人對蛇可謂是防不勝防。於是人們虛擬出蛇身、駱駝頭、麒麟角、烏龜眼睛、牛耳朵、蜥蜴腿、老虎爪、魚鱗,還長有胡須的動物——龍。龍的神力無比,可降服一切自然災害和野獸。
2、來源於雷聲
龍最早就來自於閃電彎彎曲曲的形象,先民們通過對自然及天象的觀察,認為天上存在著一種能夠呼風喚雨、會打雷並以閃電形象現身的神物,根據雷聲他們將其稱之為龍。從龍字的發音上看,「ló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
在陰雲密布的天氣,每當看到風起雲涌,聽到隆隆打雷的聲音,有時甚至還會看到隨之而來的閃電,先民就知道是龍來了。而龍讓他們捉摸不透,有時還讓他們感到非常害怕,就越發讓他們感到敬畏。於是,對龍的崇拜就開始了。
八千年的龍文化,在中國民間有深厚的積淀,數不清的民風民俗及節日與龍有關。
在中國龍文化中,龍不僅被視為一種通天的神獸,而且還被視為一種吉祥瑞獸。在古人看來,龍既然能溝通天地,當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給人庇佑。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龍當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統治者甚至還把龍的出現當做國泰民安的象徵。
J. 中國關於龍的傳說很多,龍的來歷是什麼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
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史書記載,華夏始祖伏羲曾在黃河一帶目睹了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有感而發,於是發明了八卦,並且從此以龍作為部落標記,號稱龍師。
伏羲部落中的官員,均以龍命名。有昊英潛龍氏、大庭居龍氏、渾沌降龍氏、陰康土龍氏、栗陸水龍氏。整個伏羲部落就是一個龍氏的國度。
(10)龍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
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志,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並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