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唯物史觀是什麼
唯物史觀就是用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歷史的發展,最主要的理論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一生中有兩大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是通過「兩個歸結」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他說「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
唯物史觀是時代的產物,在過去的時代就是最天才的頭腦也不能把它硬想出來,只有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即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才能發現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
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關系的急劇變化,人們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會制度都在變化發展,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是生產方式的變革。
才能發現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進程;才能鍛造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即無產階級,歷史唯物主義正是適應了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斗爭需要而產生的。
(1)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什麼發現擴展閱讀: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准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貳』 歷史唯物主義的來源是什麼
馬克思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進行了首次闡述。提綱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一條,不到1500字,但是卻包含了極其豐富的思想,恩格斯對其評價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發現這一偉大的歷史規律,是有著深厚的思想積淀的。
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對黑格爾與費爾巴哈哲學思想揚棄後的理論升華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大發現之一,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歷史與邏輯是相統一的,馬克思在其發現歷史唯物主義之前,先後受到過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高度影響,而馬克思的發現正是總結了這兩位偉大哲學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後的產物。如果說黑格爾是「正」,那麼費爾巴哈就是「反」,而馬克思就是「合」。
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將宏大敘述式的描述整個世界的理論體系發揮到了極至。在這一意義上而言,傳統的古典哲學正如黑格爾本人所說的那樣,在他那裡終結了。在他的理論體系裡包含了十分豐富和深刻的辨證法思想。他將整個世界描述為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並且試圖用邏輯上的演進來說明現實世界的歷史發展。他認識到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但是他將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那一部分變成了被動的部分。作為客觀唯心主義大師,他將他的哲學徹底地運用於思維與存在這兩個領域,將「邏輯先在性」貫徹到底,當他將這一切貫徹到底,並自認為終結了哲學與哲學史時,他本身也就將自己的辯證法引入了歧途。並且為後人提供了批判他的依據。
費爾巴哈作為一個傑出的唯物主義者,對黑格爾的哲學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動搖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在德國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但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與過去的唯物主義一樣「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他沒有繼承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成分,他的哲學依然是一種僅僅關照存在的形而上學式的哲學。並且他的唯物主義是不徹底的。「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歷史領域,費爾巴哈的思想依然是唯心的。
馬克思所做的正是將唯物主義堅持到底,在思維與存在這兩個領域將唯物主義思想貫徹到底,並且將黑格爾辨證法的合理內核引入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中。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一部分中,「尖銳的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又深刻地揭示了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能動的方面的本質。而二者的共同之處,則在於他們都不懂得『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意義。」馬克思所做的就是在批判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同時,將他們合理的內核堅持下來,並用一個全新的概念來聯系,來理解思維與存在之間的關系。這一概念既是實踐。
馬克思通過實踐這一概念「提出了全新的理論思維方式,既以實踐論的思維方式回答了人對自然的依賴性與人對自然的超越性的辨證關系。」
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實踐。這一概念用全新的視角審視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舊唯物主義哲學僅僅是從人對自然的依賴性上,回答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雖然他們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則,認為物質世界是獨立於人類意識世界而存在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但他們只看到了人類意識對自然的這種依賴性的反映,沒有看到,特別是在人類的社會生活領域,人類意識對自然的巨大的影響。而唯心主義則抽象的片面誇大了這種影響,將這種人類的意識活動看作為決定客觀物質世界的東西。可以說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所犯的致命的理論性錯誤就在於其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的形而上學的認識態度。而馬克思另闢蹊徑,用實踐這一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哲學的基本問題。從純粹的客觀的角度認識客體是不現實的,因為認識總是充斥著主觀的自覺不自覺的判斷,而純粹從精神的角度認識主體一樣是不現實的,這只能導致經院哲學般的無休止的互相批判。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要從主觀精神角度出發,把他們當作是人類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來理解。對主觀思維領域的認識要從他最終在物質世界當中的客觀反映來判斷其真理性。實踐就是這一溝通主客觀世界的全新概念。實際上馬克思描述的世界是這樣的一幅圖景,既在人類實踐活動溝通下的自然與人類互相影響,互相約束,互相發展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黑格爾。「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在最終的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而言,判斷問題的價值標准在於最終顯現出來的客觀的實踐活動,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費爾巴哈。可以說:馬克思從實踐這一視角,重新審視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而在根本立場上他是唯物的。
三、歷史唯物主義,或稱實踐唯物主義的魅力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通過實踐這一概念所創造出的全新的思維方式,解決了人對自然的依賴性與人對自然的超越性的辨證關系。過去不管是舊唯物主義的機械決定論所「預定」好的世界,還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上帝」、「理念」所安排下的世界,還是主觀唯心主義自我「決定」的世界,都是哲學家們對世界的一種認識,是對世界的一種決定論的認識。過去的哲學家不管是什麼派別,不管其認識論觀點如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邏輯,那就是世界是被一種力量主宰著的,人們所能做的只是「解釋」這種力量。「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是被一種力量主宰著的,而這種力量掌握在我們手中,通過實踐活動,我們可以改變世界。當然這種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要遵循他所處的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而這一社會歷史環境,又是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實踐活動所創造的。馬克思在理論上告訴人們,幸福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來獲得,而不需要什麼外來的恩賜。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這種蘊藏在我們手中的改變世界的力量,並不是由我們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所決定的。馬克思告訴我們「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是說,改變世界的力量蘊藏在人的群體當中,是群體的共同的實踐產物,包括改變世界的人的本質,也是這種改變世界的力量的群體化的實踐的產物。
由此,人的本質不再是抽象的,固定不變的。人本身也隨著人改變世界的同時而改變著。整個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人與自然通過實踐聯系起來的的動態的互為動力,互為基礎,生生不息的過程。
『叄』 馬克思是如何建立「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概念的
受達爾文的自然進化論的深刻影響,作為哲學家,其思想體系當然要把這么重大的科學發現概括進來。在自然界,不同時期,發展出不同物種與生態。而社會形式也是不斷地發展,這些都是促成概念形成的重要依據。以此為基礎,自然擴展得到了歷史唯物主義。
不足的地方,馬克思沒有發展處歷史圓滿的精神。但是對於那個時代,這個概念已經是自然界以及社會形式演變的最高的概括了。
隨著時光流逝,萬事萬物皆會成為歷史,歷史發展有其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發生轉移,促成了高度概括的概念,歷史唯物主義。
『肆』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一生中兩項最重大的發現是
馬克思一生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
意義:
1.歷史唯物主義:正是通過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科學全面、徹底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從而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實現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所實現的哲學變革的關鍵。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剩餘價值理論的偉大意義
『伍』 95.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的兩大發現是。
馬克思一生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
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一生兩大發現之一,而且是第一個偉大的發現,正是通過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科學全面、徹底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從而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實現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所實現的哲學變革的關鍵。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剩餘價值理論的偉大意義
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這一理論的創立具有偉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首先,剩餘價值理論闡明了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的本質。剩餘價值的來源是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是對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的榨取。這說明,資產階級也像奴隸主階級、封建主階級一樣,是靠他人的無償勞動發財致富的。區別只在於剝削形式不同。這樣,資產階級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是公道、正義、權利平等、義務平等和利益普遍協調的虛偽說教,就失去了最後的根據。資本主義社會和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樣,也是少數人剝削絕大多數人的社會制度。
其次,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剩餘價值規律反映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支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決定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部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產生起就受剩餘價值規律的支配。為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家要不斷地積累,擴大生產規模,同時要不斷地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整個資產階級追逐剩餘價值的結果,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強了資本的壟斷,促進了生產資料的集中和生產的社會化。資本的壟斷造成了生產發展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生產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將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
最後,剩餘價值理論闡明了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地位和歷史使命。雇傭工人不僅受自己的僱主剝削,而且受整個資產階級的剝削。隨著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剝削的加強,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制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並日益強大的無產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資本主義制度為自己培養了掘墓人,並為社會主義社會造就了建設者。
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空想社會主義由於沒有科學的剩餘價值理論,因而既不會闡明資本主義制度下僱傭奴隸制的本質,又不會發現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也不會找到能夠成為新社會的創造者的社會力量。馬克思創立的剩餘價值理論徹底解決了空想社會主義無法解決的問題,使社會主義從空想成為科學
『陸』 馬克思兩大理論貢獻是什麼這兩大理論的意義又是什麼
一、馬克思的兩在理論貢獻是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
二、意義:
1、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一生兩大發現之一,而且是第一個偉大的發現,正是通過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科學全面、徹底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從而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實現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所實現的哲學變革的關鍵。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剩餘價值理論的偉大意義。
『柒』 什麼叫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也叫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捌』 馬克思兩大理論發現是什麼
馬克思兩大理論發現是:一是歷史唯物主義,二是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一生的兩大重要發現,一是歷史唯物主義,二是剩餘價值理論。前者在工業時代成為工人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後者使其用經濟觀點闡釋歷史發展規律的學說在世界各國都擁有為數眾多的信徒。
馬克思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這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並被稱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他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出生於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馬克思早年先後在波恩大學、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並於1841年獲得了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43年秋,馬克思夫婦一同來到巴黎。
馬克思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並最終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1844年9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到訪巴黎,與馬克思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共同開始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
『玖』 馬克思是如何建立「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概念的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
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積極服務和反作用與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編輯本段
鮮明特點
緒論
凡是認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由歷史發展而來、社會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歷史、社會和歷史存在著必然的繼承和發展關系的觀點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那麼他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就具有了以下特點:
一、承認歷史,尊重歷史
一、承認歷史,尊重歷史,認為社會必然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這是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
承認歷史,認為歷史正是所有事物的來源,這本身就解決了哲學中的一個命題——事物的來路問題。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們的現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變化或後果。也許大家要問:這個問題簡單,難道現實中還有不承認歷史的情況么?怎麼沒有呢,事實上是有的,比如我們有時就批判某某數典忘祖,甚至有懷有陰暗丑惡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認歷史、而且還歪曲篡改歷史。那些不承認台灣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灣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數典忘祖嗎?日本國的某些別有用心之人不承認歷史上的侵略、篡改歷史的行為不就是不承認歷史嗎?還有現實中有的人達到一定的地位後,就羞於提及原來的窮困狀況,甚至在眾人面前和自己老實樸素的親人不敢相認,這也是不敢面對歷史的一種表現。看來承認歷史有時還是需要勇氣、正氣和骨氣的。
只有首先承認歷史,才能夠尊重歷史。尊重歷史有很多表現:承認歷史的真相,承認曾經的錯誤、承認先人的功業和成果、承擔應有的歷史責任、享受應有的歷史權益等等。牛頓曾經謙虛地說:「我可能比笛卡爾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許多巨人肩膀上的緣故。」這既是一種美德,也是堅持了歷史的觀點。難道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和條件不是從先人那裡繼承而發展的嗎?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承認曾經的錯誤,那是流氓和無賴;不承認一個國家既有的領土和主權,就會有侵犯別人的借口;不承認法理上的順承關系,就會有逃避承擔責任的行徑……看來,不承認和尊重歷史,不僅是態度上的問題,還可能會產生嚴重而錯誤的後果。
尊重歷史,肯定祖先的豐功偉績,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才能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從生活富裕的狹隘角度出發,加之對本國的某些缺點和不足存在不滿,有著比較嚴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愛國愛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徹底失去,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二、聯系歷史來觀察和分析問題
二、聯系歷史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這是如何運用歷史的問題。
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在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就會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
首先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會有更強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話:「歷史造就英雄」,這也是歷史的觀點。這就是什麼樣的歷史環境造就什麼樣的英雄人物。有很多歷史人物造就的歷史事件,我們今天很多人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實際上只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而發動玄武門事件。古代人為了爭奪皇位竟然殺掉自己的兄弟,多麼地殘酷!其實只要了解了當時的兩種勢力的形成、差異和水火不容的情勢,就會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勢所然也。比如毛澤東為什麼會發動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實際上只要聯系毛澤東本人畢生追求的共產主義信念、他對共產主義的本質的理解、以及當時國際、國內復雜的嚴峻形式,你也許就會對當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核心集團發動文化大革命有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在選擇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後來發展的情況和造成的嚴重不良後果,恐怕也是毛澤東所始料不及的。
其次,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能更加准確地判斷形勢,分清利弊,從而有針對性開展工作。有一句話,叫「審時度勢」,這也是一種歷史觀點。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才能開展什麼樣的工作,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不是亂來的。在國家危亡、民族患難的時候,我們就要把保家衛國、解決民族危機當成首要任務。在我們貧窮落後、飢寒交迫的時候,我們就要把發展生產、解決溫飽當成工作的重心。在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就要解決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如果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時候發動群眾鬧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進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國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時候,發動群眾「鬧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瘋子,這樣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運用到一般的問題上,也是這個道理。比如,我們要創立一個公司,首先就要調查研究:產品需求問題、人們消費習慣問題、生產原料問題、設備問題等等,這都是歷史條件,只有考慮周全了,我們才能獲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
再次,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才能謙虛吸收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少走彎路。被前人通過實踐而證明了的理論和經驗,我們要毫不懷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鑒。古人曰:前車之轍,後車之鑒。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些都是革命前輩用生命和實踐換來的經驗,一定要加以堅持和發揚。國興於清明,毀於腐敗、興於團結,衰於分裂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無數次證明了的不變真理,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不能蹈前車之覆轍。有一句話叫做「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也許可以忘掉仇恨,但決不能忘掉教訓和敵人。
三、有選擇地繼承並發展歷史
三、有選擇地繼承並發展歷史,這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
運用歷史的觀點,歸根結底還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是接受還是摒棄、是褒是貶、是全盤否定還是有選擇地利用,這是我們必須做出抉擇的。縱觀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認為:借鑒歷史經驗、立足歷史條件、順應歷史趨勢、做人類歷史發展的推進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實踐者,這就是一個革命者應該採取的科學的態度。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我們要堅持同一切非歷史唯物主義者作斗爭,這就是:有選擇地繼承、發揚歷史理論和經驗,反對全盤否定。歷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繼承不斷發展的連續的動態過程,割斷歷史去看待和處理問題,不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理論經驗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凡是被歷史證明有錯誤的和有害的做法我們必須堅決拋棄和改正。否則我們就會重犯錯誤,重蹈覆轍,白白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人力和財力。我國就發生過也許仍然存在著「全盤西化」、「否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潮,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險的。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脫離歷史條件的空談蠻干。「實事求是,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主義和唯物主義是有機聯系、渾然一體的。堅持歷史主義,必然堅持唯物主義,必然反對官僚主義、主觀臆斷,反對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蠻干。尊重客觀形勢、尊重客觀實際,才能制定出符合規律的方針路線,我們的事業才能勝利,我們才能盡可能地少走彎路。毛澤東當初設計的農村公社——「吃大鍋飯」,就是過高地估計了當初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在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科學的預算和紀律要求的保障下,採取了過於理想的社會模式,從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積怠工、投機取巧,使得許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領導者崗位,加上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煽動、破壞等因素,從而給我們的事業造成巨大損失。
認清歷史形勢,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和時機,敢於變革,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條主義、保守主義」等呆板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行為。不能清醒地認清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不敢變革或不願變革,也可能坐失發展良機,給以後的事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比如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形勢日趨復雜、能源日益緊張、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腐敗勢力十分強大、道德認識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況下,如果不能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及早採取加強國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統一思想、加強德育、發展周邊關系等一系列果斷措施,必然會給我們將來的事業帶來難以控制的損失。
編輯本段
辯證性批判
馬克思並沒有賦予自己的哲學一個具體的名稱,如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主義,但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在不同場合把自己的哲學學說稱之為「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將費爾巴哈之前的唯物主義都稱之為「舊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相對於舊唯物主義有兩個基本的特點:它既是歷史的唯物主義,又是辯證的唯物主義。但這並不是說它們是兩個「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稱之為辯證的唯物主義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的唯物主義也可以,名稱和內容並不能畫等號。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反復強調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重要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說,在歷史主義的方法中涵蓋著辯證方法的原則,在辯證方法中涵蓋著歷史主義的內容,二者是統一的。但是,受原蘇聯哲學的影響,我國傳統的哲學教科書人為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理論,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它在社會歷史中的運用而已,這與馬克思的原意不符。
編輯本段
意義
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規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可參考文獻:
《列寧選集》,1960年、1975年,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斯大林選集》,1979年,人民出版社。
『拾』 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指的是
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指的是:
1、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2、剩餘價值理論:在批判地繼承古典終濟學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來的。
(10)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什麼發現擴展閱讀:
1、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2、馬克思對哲學的最大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了,將這個哲學徹底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了唯物史觀的產生。
3、馬克思一生四次被各國政府驅逐,最後在英國倫敦定居。他在倫敦最初十年間,度過了一生中生活最艱難的時期。
4、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體系,吸取了他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以及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吸收了他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