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壽王李瑁是怎麼死的
李瑁年老多病最終病死,死於775年。
李瑁(720年-775年),唐玄宗十八子。初名李清。開元十三年封壽王,並遙領益州大都督、劍南節度使。775年(大歷十年)薨。其妃為楊玉環,後被玄宗所奪。後又封韋氏為正妃。
歷史上的壽王是個悲劇的人物,本來與楊玉環成親,也算是奉了御旨。日子過的還算美滿。武惠妃死後,寂寞的唐玄宗開始尋覓新的愛人。可宮中佳麗三千,他偏偏看中了自己的兒媳——楊玉環。
於是就有了進梨園、入道觀、納為妃的故事橋段。但是,對於壽王而言,這是何其的痛苦與難言。父親是一國之君,卻搶了自己的妻子,這好比在天下人面前,扒光了壽王的衣服,當街巡遊一般。壽王卻不敢反抗,更無力反抗。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離自己越來越遠。
(1)歷史上蔡冒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史書記載
壽王瑁,母惠妃頻姙不育,及瑁生,寧王請養邸中,元妃自乳之,名為己子,故封比諸王最後。開元十五年,遙領益州大都督。初,帝以永王等尚幼,詔不入謁。瑁七歲,請與諸兄眾謝,拜舞有儀矩,帝異之。寧王薨,請制服以報私恩,詔可。大歷十年薨,贈太傅。子王者三人,僾王德陽郡,伓濟陽郡,偡廣陽郡,伉薛國公,傑國子祭酒。
歷史上的壽王是個悲劇的人物,本來與楊玉環成親,也算是奉了御旨。日子過的還算美滿。武惠妃死後,寂寞的唐玄宗開始尋覓新的愛人。可宮中佳麗三千,他偏偏看中了自己的兒媳——楊玉環。於是就有了進梨園、入道觀、納為妃的故事橋段。
但是,對於壽王而言,這是何其的痛苦與難言。父親是一國之君,卻搶了自己的妻子,這好比在天下人面前,扒光了壽王的衣服,當街巡遊一般。壽王卻不敢反抗,更無力反抗。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離自己越來越遠。
Ⅱ 歷史上蔡瑁是怎麼死的
「曹操殺蔡瑁」是在《三國演義》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也就是說,並不一定是真實的,那麼,「曹操殺蔡瑁」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蔡瑁是因為蔣乾的挑撥離間,假裝是來到情報,但其實是挑撥蔡瑁、張允和曹操的關系,使曹操誤以為蔡瑁是吳國的間諜,之後在一氣之下,便將蔡瑁和張允一起殺死了。也正是因為這樣——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失去了蔡瑁和張允這樣對水上戰爭比較熟悉的兩位將領,最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落敗。
為什麼在蔣乾的稍微挑撥,更或者說是,蔣干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提出是蔡瑁的「叛變」之下,曹操是那麼容易相信蔣干呢?這就要從蔡瑁跟隨曹操開始說起,蔡瑁本事劉表的手下,但是其實蔡瑁在私底下便開始和劉表的小兒子劉琮交流溝通,之後,蔡瑁便一直想盡辦法在劉表面前說出劉琮的好,劉琦的不好,導致劉琮最後成功的立為儲,蔡瑁也侍奉輔佐劉琮,但是好景不長,在曹操攻入荊州之後,蔡瑁便賣主求榮,相當於是幫助曹操將自己守衛侍奉的荊州拱手讓人,自己也心甘情願的跟著曹操辦事。所以,就因為蔡瑁的「賣主求榮」,蔡瑁在曹操的心目中的折扣也是大大降低,最後,在蔣乾的稍微一挑撥,曹操便立即將蔡瑁連同蔡瑁好友張允一同殺死。這就應了那句話,「當初你做的孽,之後都會還回來的。」
我們大多人對於三國的概念,包括人物、事件等等都是從《三國演義》中知道的,但是演義只是演義,在一些人物的描述上,總會出現一些作者的個人感情色彩,所以都不是特別准確。雖然蔡瑁是三國中的一個小人物,但是就是因為是個小人物,所以,蔡瑁的生平也是和正史有差別的。
首先,在《三國演義》中,蔡瑁剛開始在劉表手下,但是。蔡瑁同時也是劉表兒子劉琮的同黨,所以,在劉表過世之後,蔡瑁便跟隨侍奉劉琮,好景不長,劉琮當時是守護的荊州,但是,由於曹操的攻打,劉琮最後也被曹操收至麾下,所以,一並的蔡瑁也跟著成為曹操的手下,但是,因為赤壁之戰的失敗,周瑜便利用蔣干使出離間計,誤使曹操相信蔡瑁和張允都是吳國的間諜,所以,最後便將蔡瑁和張允殺死了。
以上這些都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描述,在真正的正史上,蔡瑁其實並沒有特別明確的指出,「他是怎麼死的」,只是在有些資料中提到,其實曹操和蔡瑁是好朋友,蔡瑁也不會像在《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品行太弱,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蔡瑁當時在歸順投降曹操之後,便也跟在曹操的手下,能屈能伸,因為,蔡瑁本身就是王公貴族,又和曹操是好朋友,所以,是在曹操手下辦事,並且一直也是官職上升的很高,最後當上了越騎校尉,被封為了「陽亭侯」,到最後也是正常死亡。
Ⅲ 安祿山怎麼死的
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和部下合謀殺死。
安祿山自范陽起兵後,身體越來越胖,病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當了皇帝後,由於飲酒及縱欲過度,眼睛也得了病,慢慢的什麼也看不清了。後來身上又長了毒瘡,疼得他每日焦躁不安,脾氣越來越暴躁,經常無端的把左右侍從鞭打一頓已緩解他自己的疼痛。
他稱帝後,常居深宮,諸將很少能面見他議事,都通過嚴庄轉達,嚴庄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氣也大。
安祿山的長子叫安慶宗,原來在長安做官,安祿山起兵後,被唐玄宗殺了,二兒子安慶緒,跟隨安祿山起兵打仗,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深得安祿山的喜愛。
可是不久,安祿山又娶了一個妃子段氏,生了一子叫慶恩,安祿山寵愛段氏自然就把對安慶緒的喜愛轉移到慶恩身上,安慶緒本以為長兄已死,等安祿山一命歸天,自己就可以登上皇帝寶座了,可是眼見安祿山把寵愛轉移到慶恩身上,不禁嫉恨交加。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庄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庄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
安祿山長得痴肥,眼盲後,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二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命令安祿山寵幸的宦官李豬兒在替他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
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雙目失明,床頭經常掛著一把刀,等他發覺刺客時已經難得起身,床頭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搖著帳幔大喊道:「這人是我的家賊呀!」喊罷就斷氣了。於是在床下挖了一個好幾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著安祿山的屍體埋了。全無哭喪之類的安葬禮儀。
(3)歷史上蔡冒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安祿山死後,與史思明等被河朔舊將與士卒奉為聖人。安祿山部將田承嗣投降唐廷,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予朝廷,唐朝封為魏博節度使,為了安定北方人心,他為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四人立祠,號為「四聖」。
773年,田承嗣向朝廷要求拜相,唐代宗派內侍孫知古要求他毀了「安史四聖」的祠堂,田承嗣乃毀之,唐廷為褒獎他,授其同平章事。 到唐穆宗長慶年間,河朔舊將與士卒稱呼安祿山、史思明為二聖,時任盧龍節度使張弘靖為改變這種風氣,下令扒開安祿山的墓並毀其棺,引起河朔舊將與士卒的不悅。
安祿山自稱為「光明之神」的化身,並親自主持粟特人聚落中群胡的祆教祭祀活動,使自己成為胡族百姓的宗教領袖。他利用宗教的力量來團聚轄境內外粟特胡眾,利用「光明之神」的身份來號召民眾。大量蕃兵胡將追隨安祿山起兵反叛,不能不考慮「光明之神」感召的精神力量。
Ⅳ 歷史呂不韋是怎麼死的
我們縱觀呂不韋的一生,其實為秦朝的大一統做出過一定的歷史貢獻。不過在呂不韋之後,秦始皇嬴政又得到了一個人才。他原本是楚國人,一度還在呂不韋帳下當過門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斯。起初他原本名不見經傳,出身於平民。可是卻能夠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說明自己也有過人之處。我們看秦朝歷史,那些有名的能人之前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比如說商鞅,曾經幫助魏王效力,無奈人家不賞識,後面幫助秦國崛起迅速走向強大。
第一:李斯個人經歷介紹,加入到呂不韋陣營,後面得到秦王嬴政重用1:李斯原本是楚國上蔡人,通過上廁所感受人生的一種體悟,要成就大業
秦王把逐客令收回,收益最大的當然是李斯。逐客之前李斯不過是客卿,逐客之後升任為廷尉,掌管司法機關的最高官員。他輔佐秦王嬴政以後,做了第一件大事就是攻打韓國,六國中首當其沖阻止秦國東出的就是韓國,所以必須要消滅他。韓王這個時候很害怕,於是把韓非子找過來。想讓他去游說秦國,沒想到一去就死在了秦國。觸碰了李斯和秦王的利益,成為政治斗爭的一個犧牲品!
Ⅳ 歷史上扁鵲是怎麼死的扁鵲墓在哪裡
《扁鵲見蔡桓公》出自《韓非子·喻老》,寓言而已。
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扁鵲看的是齊桓侯(田齊桓公)。
蔡桓公,即田齊桓公,田氏代齊以後的第三位齊國國君,謚號為「齊桓公」,因與「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齊國的齊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稱「田齊桓公」或「齊桓公午」。而田氏代齊建都上蔡,故又稱蔡桓公。
戰國神醫扁鵲曾經來到齊國,看望當時齊國的國君田齊桓公。扁鵲對齊桓公說:你有病了。齊桓公不信。諱疾忌醫!可扁鵲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出於對國君負責的態度他反復的覲見。結果當扁鵲第三次看望他的時候,覺得這個人完了,已經病入膏肓了,沒治了,於是轉身逃往秦國。結果沒過多久,在公元前356年的時候,田氏齊國的齊桓公去世了。
Ⅵ 蔡瑁張允歷史上是怎麼死的
在歷史記載中,蔡瑁和張允均顯示生卒年不詳,並未出現蔡瑁與張允死因。
蔡瑁本身就是王公貴族,又和曹操是好朋友,所以在曹操手下辦事,並且一直也是官職上升的很高,最後當上了越騎校尉,被封為了「陽亭侯」,到最後也是正常死亡。
而《三國演義》所述,可知與史實有不符情況出現,所以蔡瑁張允應是自然死亡。
(6)歷史上蔡冒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蔡瑁(生卒年不詳),字德珪,襄陽蔡州(今湖北襄陽)人。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當時江南宗賊興盛,蔡瑁協助劉表平定荊州,仕奉劉表期間,歷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諸郡太守,劉表獲得漢廷封賜鎮南將軍時擔任其軍師。劉表病亡後,擁護劉琮繼位,在公元208年曹操揮軍入荊州時,與蒯越共同迫劉琮降伏曹操,爾後仕入曹操麾下,歷任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封爵為漢陽亭侯。
張允,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人物,本為荊州牧劉表的部將,同時也是劉表少子劉琮的支黨。後歸曹操。
Ⅶ 誰殺死了李崇冒
李重茂(694年—714年),唐中宗第四子,為韋後所生,聖歷三年(700年)被封為北海王,神龍初(705年)受封溫王,且任右衛大將軍兼遙領並州大都督。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後,韋後立時年僅16歲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後1個月,韋後被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廢掉了李重茂,並將李重茂趕出長安,恢復其溫王爵位。後事不詳。 李重茂,曾被封為溫王,公元710年5月韋皇後毒殺中宗後,秘不發喪,偽造遺詔,立李重茂為太子。三天後即位,改年號為「唐隆」,時年16歲,由韋太後臨朝稱制,相王李旦執掌政務。 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殺韋太後,與太平公主、內苑總監鍾紹京等人策劃擁立李旦復位,李重茂毫無知覺。甲辰日,李重茂照例出視早朝,登上寶位就座。等到大臣們到齊,太平公主大聲說道:「嗣君(指李重茂)准備讓位給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為如何」。大臣們事先早已與太平公主通氣,齊聲贊成,說理應立長君。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聲說道:「人心已經都歸向相王,這已經不是你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來吧」李重茂木然呆著,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上前,一把將他拖下皇座。李旦走上皇座坐下,李重茂只得含淚走到下首站著,被降封為溫王,又改封楚王。史稱唐殤帝,又稱唐少帝 不久,李重茂兄,譙王李重福擁兵據洛陽,不服相王而自行稱帝,封殤帝為皇太弟。未幾,李重福兵敗身死,殤帝不知所終。(又說,714年重茂任房州刺史,不久死於房州。)
Ⅷ 歷史上蔡瑁是怎麼死的
並非演義所說的被曹操殺死。而是病死的。
他只是由於人品差,曹操不讓他當大官。蔡瑁降曹後「遂為魏武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漢陽亭侯。魏武雖以故舊待之,而為時人所賤,責其助劉琮,讒劉琦故也。」(《襄陽耆舊記》)
Ⅸ 在中國歷史中,蔡桓公真的是病死的嗎他得的是什麼病
人物釋疑蔡桓公不是蔡桓侯蔡國君主是侯爵,齊國君主是公爵,按「公、侯、伯、子、男」的順序,公爵要比侯爵高一級。蔡桓公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名叫田午。之所以稱為蔡桓公,是因為「當時蔡國已亡,而齊國都上蔡,故說蔡桓公。」這是古籍上對人物稱謂的習慣用法。不過,此稱呼有爭議的一點,便是齊國都城一直在臨淄,並不是所謂的上蔡。既然是在臨淄,自然無法因為「齊國都上蔡」而「故說蔡桓公」的說法 蔡桓公是戰國齊桓公蔡桓公是田齊桓公,即戰國齊桓公,名為田午。蔡桓公不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名為呂小白。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分為兩個階段,即呂氏齊國、田氏齊國。田氏代齊以後,國名、君主爵位田氏依然沿用,田午自稱為桓公,或許是為了贏得霸主的名號。 蔡桓侯是蔡國君主蔡桓侯是春秋時蔡國(現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第七代國君。蔡桓侯為蔡宣侯的兒子,承襲蔡宣侯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714年—前695年,共20年。 綜上所述,蔡桓公不是蔡國君主,而是田氏齊國君主,史稱田齊桓公,絕非蔡國君主,也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呂小白。 相傳名醫扁鵲曾為他看病,在起病由輕到重衍變時連勸了三次,田午因為諱疾忌醫而不聽,後來扁鵲再來時,現其已病入膏肓,只得轉身而退,並連夜逃往秦國去了,結果沒多久田午就病發而去世了。(中學課文《扁鵲見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實指這個「田齊桓公」,因為當時蔡國已亡,而齊國都上蔡) 齊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7年),公元前374~前357年在位。公元前374年,田午弒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而自立為齊桓公。這次宮廷政變導致了國內政局混亂和諸侯列國的武裝干涉,出現了燕、魏、魯、衛、趙紛紛伐掠齊地的局面。面對內憂外患,齊桓公田午奮力抗爭。在公元前370年,齊桓公田午秦、魏攻韓,韓求救於齊之機襲擊燕國,奪取了燕國的桑丘,逐漸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齊桓公田午在位十八年,最顯著的歷史功績是為了招攬天下賢才名士,集天下智慧應對天下諸侯,具有創見性地在齊都臨淄稷門附近設立了中國第一所官辦大學堂「稷下學宮」。齊桓公田午的名字與稷下學宮融為一體,足以萬古流芳。 但齊桓公田午明明有病缺不肯承認,扁鵲曾對他三次勸診而不願意醫治,結果一命嗚呼,因而也同「諱疾忌醫」、「病入膏肓」兩個成語一起被貽笑至今而後。
Ⅹ 蔡瑁究竟是怎麼死的
就是病死的,他只是由於人品差,曹操不讓他當大官。蔡瑁降曹後「遂為魏武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漢陽亭侯。魏武雖以故舊待之,而為時人所賤,責其助劉琮,讒劉琦故也。」(《襄陽耆舊記》)
但是這兩人人品太差,不僅不和傳統的封建禮教,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姦猾宵小,所以羅貫中先生就把他兩人整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