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54青年節相關的歷史事件
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為了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光榮的革命傳統,一九三九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校園聯合會,規定每年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
Ⅱ 五四愛國運動內容 時間
時間:1919年5月4日,巴黎和會期間。這次也是我國新民主主義與舊民主主義的分界線。
內容:
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群眾運動,革命浪潮迅速席捲全國,各界民眾同仇敵愾,共同奏起一曲浩氣長存的時代壯歌。是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了戰後和平會議。會上,中國代表最初提出的取消列強某些特權的七項希望條件及廢除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均被無理否決,最後和會竟將原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益轉由日本接管。
消息傳入國內,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幾所學校3000餘名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喊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遊行隊伍到東交民巷使館區請願未果,就前往趙家樓胡同曹汝霖的住宅。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是北洋政府與日本具體交涉的親日派官僚。當時,曹已嚇得躲了起來,憤怒的學生就將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頓,並放火焚燒了曹宅。這時,大批軍警趕到,當場逮捕了32名學生。在廣大學生針鋒相對的斗爭下,在各界的強烈聲援下,被捕學生很快被釋放了,但運動的目的並未實現。5月19日,北京大中學校2.5萬多人舉行總罷課,並進行大規模的愛國運動。6月3、4、5日,更多的學生走向街頭,抗議軍閥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學生被捕入獄,當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臨時監獄來關押學生。
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國各地更強烈的反抗。據統計,全國有20多個省區,100多個大中城市捲入到這場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尤以上海爆發的六三運動規模最大。6月5日,上海工人自動舉行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以日商內外棉第三、四、五紗廠工人帶頭,全市六七萬工人罷工。同時,上海商人也舉行了罷市。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積極響應,推動了斗爭的發展。迅猛擴大的斗爭形勢給反動當局以極大壓力。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6月10日,下令撤銷了曹、章、陸的職務。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電令中國代表,同意在和約上簽字。為此,又引發了新的一輪抗爭,拒絕和約簽字的呼聲如潮,全國各地發往巴黎抗議簽字的電報就達7000餘份,中國代表終於沒有出席和約簽字儀式。
賣國賊被罷黜,和約被拒簽,這場反帝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偉大斗爭。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再加上歐洲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巴黎和約」的簽訂,引爆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Ⅲ 五四運動是哪一年
1919年5月4日。
五四運動是由於中國巴黎和會外交失敗而產生的,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
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3)五四運動三大歷史事件是哪個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的大的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五四運動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2、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
3、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
Ⅳ 五四運動到長征之間都有哪些歷史事件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面,有很多的事情是值得大家記住的,其中就包括了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出現,讓學生、年輕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讓年輕人發出「救國救民族」的聲音。
那麼,五四運動到底是一場怎樣的運動呢?
關於五四運動簡介,五四運動是發生在北京的一場學生運動,它發生在1919年的五月四日,北京的學生們發出了反帝愛國的聲音,隨後全國學生都受到了影響,自動參與到這一次的運動當中來。
首先要先了解五四運動發生的原因,這么多的年輕人之所以會發出救國的聲音,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凡爾賽會議,在凡爾賽會議上面,中國代表團所提出的「廢除21條不平等協議」被否定了,眾多的中國人感到不滿和失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國家和民族感到危難的時候,年輕的學生們充當了先鋒,他們喊出了「廢除二十一條」等等口號。
在五四運動中,抗議的學生當中有八百人入獄,這些人的遭遇讓眾多的同胞感到失望。就是在這些學生的影響下,眾多的中國人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更多人參與到五四運動當中來了。
最終,五四運動取得了成功,中國代表團最終拒絕在和平條約上簽字。
提起五四運動的時候,大家都會想起那些愛國的年輕人,因此國家也將五月四日定為青年節。五四運動是一場民主啟蒙運動,其意義非凡。
五四運動的結束時間
五四運動的結束時間是1919年6月28日,在這一天,在巴黎的中國留學生包圍了中國代表的駐地,要求中國代表不在合約上簽字。中國代表團發表聲明,拒絕在合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到此結束。
五四運動結束時間離開始的時間只有兩個月,但在這短短的兩個月中,卻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在五四運動結束那天,巴黎的很多中國僑胞和學生聯合起來,准備武力逼迫中國代表團不在合約上簽字。雖然最後並沒有動武,但是可以看出在巴黎的中國人為了拒絕在合約上簽字,是費了很大力氣的。
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的時間,就是五四運動結束的時間。五四運動的目的就是不準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的合約上簽字。目的達到了,五四運動就結束了。
在五四運動結束時間那一天,國內的人們聽到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發起了很大的慶祝活動。因為這表明中國政府已經站起來了,已經不再像清政府那樣在帝國主義面前卑躬屈漆,只能俯首簽字。
在五四運動結束時間這天,巴黎的警方事先得到了學生們准備包圍中國代表團駐地的新聞,但是他們並沒有去阻止。因為當時法國與德國有著矛盾,法國不想得罪
Ⅳ 五四運動是哪一年
五四運動是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的27個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
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陸征祥、顧維鈞等5位代表參加會議。巴黎和會不顧中國提出的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三項提案,背信棄義,把德國在青島及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5月初,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激起各界人士的強烈義憤。
5月4日下午二時,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以及工業、農業、醫學、政法等十幾所專科以上學校的3000餘名學生,高呼「還我青島」、「取消21條」、「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沖破反動軍警的阻撓,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天安門前,舉行抗議集會,並火燒簽訂21條時的外交次長、賣國賊曹汝霖的家――趙家樓。一場震驚中外的反帝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了。
五四運動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覺醒,首先表現在它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939年五四運動20周年時,毛澤東同志發表紀念文章指出,五四運動 「表示我們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進到一個轉變點了。
幾十年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屢次地失敗了,這種情形,現在要來一個轉變,不是再來一次失敗,而是要轉變到勝利的方面去了」。五四運動成為近代中國人民走上徹底反帝反封建斗爭道路的歷史起點。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五四運動
Ⅵ 五四運動的史實有哪些 要史實
1、導火索: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
2、前期:1、時間:1919年5月4日;2、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勿作五分鍾愛國心」,「打倒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3、中心:上海。4、主力:學生。
後期:1、時間:6月初以後。2、中心:上海。3、主力:工人。
推動高潮事件:「三罷」斗爭: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
3、初步勝利:表現:1、6月10日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
2、釋放了被逮捕的愛國學生。
3、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Ⅶ 五四運動發生在哪一年
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7)五四運動三大歷史事件是哪個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通過人民群眾反對帝國主義欺侮和封建軍閥賣國行徑的斗爭,掀起了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人士廣泛參加的全國性群眾斗爭,是一場民族自新與自救的愛國運動和文化運動,是中國人民以往前赴後繼斗爭的繼續和新的發展。
五四運動鮮明地貫穿著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題,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這個五四精神實質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變革時代異域新潮的有機結合。
愛國和進步是物質層面的展示,民主和科學是精神層面的體現,兩個方面構成了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渾然一體,互相依存,相輔相成。五四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時代新思潮鼓盪的結果。
這個五四精神既是促進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精華和時代新潮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生生不息的生動寫照。
Ⅷ 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什麼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三大歷史事件都是共產黨的建立,新中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
Ⅸ 五四的歷史事件
解釋: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各大國根據中國在戰爭中的貢獻,以及中國與日本的要求相沖突,部分拒絕中國的請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經濟利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被居心叵測者過度渲染篡改後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理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不合理條件,由於日本同是戰勝國,此要求遭到拒絕,但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其餘利益基本被承認,民國政府認為利極大,弊甚小,決定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最終,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6月28日還是簽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經濟權利轉送日本。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沒有取得所有的預定目標,竟被居心叵測者污衊成一次徹底的失敗,挑動了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國家為此蒙受了極大的損失。
事件: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意義: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相關鏈接:http://ke..com/link?url=Bpq56zK1YTbEe6IpNs3cjIVWV2T-xSWtWUFovHKvUn7n2S1cm9RYi-#2
Ⅹ 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麼
1、五四青年節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五四運動。
2、七一建黨節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3、八一建軍節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