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的永昌縣是哪裡

歷史上的永昌縣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05 08:08:17

⑴ 永昌縣屬於金昌市嗎為什麼這里的中國公民像歐洲人

提起甘肅,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聞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還有大漠、黃河等等壯觀的景色。除此之外,您可能一時也想不起來更多的旅遊景點。但近幾年,甘肅境內一個本不為人知的小村莊卻令遊人紛至沓來,同時也讓眾多學者接踵而至。一時間,考古發掘、學術研究在這個神秘的村莊展開。

置身其中猶如處於異國他鄉

這個神秘的村莊位於甘肅省永昌縣境內,當地人把它稱作「者來寨」。這里常年乾旱少雨,沙化現象十分嚴重,這使原本貧瘠的土地看上去顯得更加荒涼。遠遠望去,「者來寨」緊緊依靠在綿延起伏的祁連山下,和其他中國西部的鄉村一樣,用黏土夯築的土坯房構成了整個村莊的全貌,除此之外,絲毫看不出它有什麼特別之處!那麼,是什麼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目光呢?

關亨,甘肅省驪靬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十幾年前,當他步入者來寨時就被這里的奇特景象所吸引,他發現者來寨的村民大多都長著棕色或黃色的頭發,眼睛也多是藍色或灰色的,雖然看上去並不是十分明顯,但仔細觀察後便會發現,他們與當地有著黑頭發、黑眼睛的漢族同胞卻有著本質的區別!者來寨村民的長相仍讓許多人認為,他們不像是中國人,而進入者來寨也會給人一種置身於異國他鄉的感覺!然而,翻開村民的戶口本時,卻看到了祖籍甘肅、族系漢族的記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如果他們真的是漢族人,那為什麼會和其他人不一樣呢?

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正義也說:「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經常陪一些外賓去參觀,他們覺得很好笑,他們說我們的老鄉怎麼跑到甘肅這個地方了?看起來他們就像西方人,但是一說話就是永昌話,外賓覺得很有意思。」

他們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呢?關亨百思不得其解,但他認為者來寨這些奇特村民的背後,一定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為了揭開者來寨村民的相貌之謎,他們在者來寨展開了廣泛的走訪和調查。

村寨發現西漢時期古城

這些村民到底會是什麼人呢?謎一樣的疑問難住了關亨、陳正義,但就在他們的研究陷入困境之時,關亨、陳正義卻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他們在者來寨發現了一個規模較大的建築遺址,經過專家鑒定這是西漢時期的一座古城。

古城遺址的發現令關亨、陳正義更加困惑了,小小的者來寨怎麼會出現古城遺址呢?而這座城址又究竟是座什麼城呢?又會不會和這些奇特村民有聯系呢?由於無法做出解答,關亨、陳正義打算另闢蹊徑,想從史籍資料中尋找有關這座古城的蛛絲馬跡,果然史書中的一條記載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原來《漢書》中記錄了一條有關外域軍隊的重要線索。公元前36年,西漢陳湯率軍攻打匈奴,在致支城展開大戰,戰斗中西漢將士發現,匈奴人派出了一支長相非常奇特的軍隊,而且他們還擺出一種「夾門魚鱗」陣,以抵抗西漢軍隊的進攻。

關亨、陳正義在認真查閱了大量有關古羅馬軍隊的史籍資料後認為,《漢書》中提到的夾門魚鱗陣正是古羅馬軍隊所特有的一種作戰方式。這時關亨、陳正義突然意識到,者來寨的村民喜歡做牛鼻子饅頭、喜歡玩鬥牛游戲。地中海地區的許多國家也都有著對牛的崇拜、喜歡玩鬥牛一類的游戲,而古羅馬人也有著同樣的習俗。那麼,者來寨的這些奇特村民會不會是陳湯所帶回的古羅馬軍人的後裔呢?

古羅馬軍團怎會來到中國

關亨做出了大膽的推測,但是一個個疑問又像洶涌的波濤無情地沖擊著他的設想,因為古羅馬與中國路途遙遠、相隔萬里,古羅馬軍團怎麼會來到中國呢?而他們又為何會出現在匈奴人的軍陣中呢?陳正義、關亨認為,當年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從帕提亞軍隊的東部防線殺出重圍,由於他們回國的路線被封鎖,只能向東逃竄,這就很可能進入到匈奴人掌控的地域,無奈之下他們屈服於匈奴,並成為匈奴人的雇傭兵,而這便成為後來陳湯將其俘獲並把他們帶回西漢的可能!而據《漢書》記載,就在陳湯將這些戰俘帶回西漢後不久,一個叫「驪靬」的縣突然出現在了西漢的版圖上,而「驪靬」正是當時西漢對古羅馬的稱謂,難道陳湯所帶回的戰俘真的是古羅馬人嗎?

關亨、陳正義在永昌縣縣志中找到了這樣的記載,「在今涼州俯永昌縣南,本以驪靬降人置縣」,這說明驪靬縣的設置與古羅馬軍團的戰俘有著密切聯系。據史書記載,驪靬縣設置在了番禾縣南面的照面山下,而照面山正是與者來寨緊緊相鄰的祁連山,番禾縣也正是今天的永昌縣,這說明史書中記載的驪靬縣就設在了者來寨。

寨民長相之謎得以揭開

驪靬古城的發現令專家們興奮不已,因為這可以說明2000多年前者來寨確實駐扎過一批古羅馬軍人,而者來寨這些奇特的村民很可能就是那些古羅馬軍人的後裔。但是,時光荏苒,2000年的時光已隨風逝去,令人遺憾的是,為古羅馬人而設的驪靬縣早已在歷史的風雲變幻中不復存在,那些驪靬人也沒有留下絲毫有關他們的記載,唯獨留下的只有他們的後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向世人講述著一個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

現在關亨、陳正義已經得出了研究結論,者來寨的這些奇特村民很可能就是歷史上消失的古羅馬軍團的後裔。

今天,者來寨的這些村民們終於可以不為自己的長相而煩惱了,千百年來留存在他們心中的疑問也終於有了答案,更為重要的是困擾中西方史學界多年的千古之謎也從此得以破解!

(據《科技日報》報道)

⑵ 永昌縣有個古羅馬十字軍後裔,真的有這么回事嗎

永昌縣確實有古羅馬軍團的後裔,歷史起源於中國漢朝時期,漢朝軍隊在西域擊潰匈奴軍隊,俘獲了一群古羅馬士兵,並將他們安置在今天的永昌縣一代,已經在中國繁衍兩千餘年,完全融入到了中國的體系中,不過從血統上來講,當地確實還有不少人保留著一絲古羅馬人血統。

也有人對於這件事存有疑問,認為古羅馬帝國軍隊潰敗到漢朝出征匈奴中間間隔17年,這群羅馬人是如何保持戰鬥力的,其實這一點不難解釋,潰逃的羅馬軍隊只能依靠戰爭來獲取資源,所以他們就是一群雇傭兵,一直活躍在戰場之上,而且羅馬軍隊潰逃的時候,這群士兵應該在20-30歲左右,17年後年齡37-47歲左右,對於雇傭兵來說還不到拿不起武器的年紀,完全是可能出現在戰場上的。近代調查發展,永昌縣居民確實有一些人有西方人種特徵,結合歷史即在分析,這群人真的可能是古羅馬人後裔。

⑶ 甘肅省各市縣名稱的由來

1、蘭州:據《元和郡縣志》記載,是由皋蘭山得名。由於古人約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蘭一詞去「皋」留「蘭」,得名蘭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州,金城郡改為蘭州,置蘭州總管府,府治子城,「蘭州」之稱即始於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1941年7月始設蘭州市。現為甘肅省省會。蘭州又稱「金城」,古時沿用此稱時間最久、流傳地域最廣。

2、嘉峪關:嘉峪關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萬里長城西起點──天下雄關嘉峪關而得名。「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連山,北倚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為平坦的戈壁,地處走廊西段最窄處。

3、金昌:金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金昌一名,因金川河從境內流經,取金字,因金昌系從永昌縣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漢置番和縣,明為永昌衛,清改永昌縣。1981年由永昌縣析置金昌市。金昌盛產鎳,其儲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類礦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鎳都之稱。

4、榆中:縣名。早在春秋戰國時,秦「辟數千里,以河為境,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因縣地處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榆中縣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5、白銀:白銀位於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北部。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在這里建廠采礦冶煉金、銀。又因所采之礦多為白銀,故也稱「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

6、景泰:景泰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和騰格里沙漠的過渡地帶。據說以明代宗年號景泰命名。又曰建縣之時,以縣境由原靖遠縣北區、原紅水縣兩地組成,用靖字代靖遠區,用永泰的泰字代紅水縣地,先擬為靖泰,後取靖字諧音恰為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故名景泰。

7、武威:武威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石羊河上游。武威在西漢初為匈媽所佔據,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徵服河西,為了紀念這一勝利,後來把這塊地方取名武威,並設武威郡,以顯示西漢王朝的軍威和武功到達河西而得名。

西漢時稱姑臧,東漢時改稱武威。明代改涼州衛,清代改武威縣。1985年改為武威市。

8、天水:地處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地當陝、甘、川三省之要沖。天水地名的由來,《秦州志》記載:郡前有湖,冬夏無增減,故有天水之名。

相傳,漢武帝時期,在今天水市西南,有一日,突然地顯紅光,雷電交加,天搖地動,山崩地裂。地面裂開一道大縫,天水注入其間,遂成一湖。自此有湖水與天河相通之說,當地民眾稱為天水井。後來,漢武帝在湖帝建起城池,命名天水。天水縣之名始於五代。

9、張掖:張掖地名源自「伸張國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張掖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張掖本來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盤,故被稱為觻得,漢朝改其名為張掖,意思是伸張中國的臂掖,「以威羌狄」。

10、平涼:平涼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公元358年,秦符堅欲討前涼,於高平鎮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由此得名 。

⑷ 永昌的地理氣候

永昌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經101°04′至102°43′,北緯37°47′21″至38°39′58″。縣境東西最長距離約144公里(東起董家堡與蔡旗界,西至白石崖溝),南北最長距離為114.8公里(南起於腦兒墩溝腦,馮與陳家深井以北,與阿拉善右旗分界,金昌市成立後與金川區毗界)。總面積金昌市成立前為9600平方公里;金昌市成立後為7439.27平方公里。東面與民勤縣毗連;東南面與武威縣的雙城、洪祥、青林鄉接壤;南面與武威縣金山鄉、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界;西南面與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相鄰;西面與民樂縣、山丹縣毗鄰,北面與金川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疾苦相靠。境內地勢以山地、平原為主,與戈壁沙漠東西展開,南北山嶺夾峙,相間排列,山地平川交錯,綠洲荒漠綿延。最低海拔1452米,最高海拔4442米,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400米。
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4.8℃,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無霜期134天。年平均日照2884.2小時,日照率65%。年蒸發量2000.6毫米。永昌自然礦藏豐富。全縣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約60餘種,礦產地90多處,其中大型礦床約20種,中小型礦床難以定數。除包括鎳在內的鐵、銅、錳、鋅、鋁、鉛、鎢、鈾、銻等金屬礦藏外,非金屬礦產有花崗石、大理石、陶土、膨潤土、石英砂、石灰石、白雲石、硅石、水晶石、冰洲石、王髓瑪瑙等。儲量豐富,潛力無限,亟待投資開發。其中煤炭、花崗石儲量尤為豐富,產量居甘肅省前列。
豐富的水電資源是永昌縣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的有力支撐。境內地表水資源總量年均5.3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1.6萬千瓦。轄區內建有火電廠一座,裝機容量30萬千瓦,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以上;現已建成梯級小水電站五座,年發電量600萬千瓦時以上,成為鄉鎮企業、合資企業和地方工業發展的能源保障。1996年國務院授予「農村水電電氣化縣稱號」。永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國道312線和蘭新鐵路東西橫貫全境;縣、鄉公路四通八達,交錯成網,公路硬化率達100%。縣城距中川機場280公里。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12000門,縣城電話普及率達74%,已與國際國內聯網。同時開通了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和農村「一點多址」微波電話。西蘭烏光纜東西穿越縣境。永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勤勞敦厚的永昌人民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共歷鸞鳥、番和、驪靬、顯美、焉支、嘉麟、天寶、永昌八縣相沿至今。悠久輝煌的歷史為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文物典籍,提供了歷史沿革和自然風情相交織的旅遊資源。

⑸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柴家莊饅頭山的來歷

1、柴家莊的歷史:甘肅省永昌縣柴氏家族慎言傳說是山西省大柳樹來的移民,我們最早來永昌的祖先名叫柴興,是明朝學位,定居落戶在牧羊川,馬蹄山以北十里馬蓮灘,建庄創業。


2、地理位置概述:永昌縣新城子鎮柴家莊,位於祁連山南麓,胭脂山北坡,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時期,它是扼控東西南北的重要要塞,至今當地還有趙家西番毛達達的說法,西番是古時西藏的稱呼,而達達便是蒙古族的稱謂,意思是新城子的趙氏和毛氏,分別是藏族和蒙古族的後裔,由此可見,饅頭山這塊地方在古代,是一個多民族雜居之地,也是各國必爭的戰略要地,在它以南的皇城草原,至今依稀可見蒙古王爺的避暑山莊和屯兵兵營遺跡。


3、「饅頭山」的由來:金昌市永昌縣柴家莊不僅有天境般美的七彩花谷,而且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念卷、節子舞就是唯新城子獨有的文化表演形式,目前已是金昌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新城子人民在舉止言淡中,話語中仍然帶有古文言文辭。草原山凸起的形容「一塊大饅頭」,被古代柴家人稱之為「饅頭山」


⑹ 請問甘肅省各市古時候的稱呼謝謝

蘭州:蘭州位於黃河上中游的西北黃土高原。蘭州名稱的緣起,據《元和郡縣志》記載,是由皋蘭山得名。由於古人約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蘭一詞去「皋」留「蘭」,得名蘭州。又據《皋蘭縣志》記載:「皋蘭即蘭州,皋蘭之名,以南山名皋蘭而得名。李唐時渾部內向以為蘭州都督府,而蘭州之名始焉。」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州,金城郡改為蘭州,置蘭州總管府,府治子城,「蘭州」之稱即始於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1941年7月始設蘭州市。現為甘肅省省會。蘭州又稱「金城」,古時沿用此稱時間最久、流傳地域最廣。
嘉峪關:嘉峪關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萬里長城西起點—— 天下雄關嘉峪關而得名。「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連山,北倚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為平坦的戈壁,地處走廊西段最窄處。嘉峪關市總面積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萬。嘉峪關旅遊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岩畫等最為著名。
金昌:金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金昌一名,因金川河從境內流經,取金字,因金昌系從永昌縣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漢置番和縣,明為永昌衛,清改永昌縣。1981年由永昌縣析置金昌市。金昌盛產鎳,其儲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類礦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鎳都之稱。
白銀:白銀位於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北部。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在這里建廠采礦冶煉金、銀。又因所采之礦多為白銀,故也稱「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
景泰:景泰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和騰格里沙漠的過渡地帶。據說以明代宗年號景泰命名。又曰建縣之時,以縣境由原靖遠縣北區、原紅水縣兩地組成,用靖字代靖遠區,用永泰的泰字代紅水縣地,先擬為靖泰,後取靖字諧音恰為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故名景泰.
會寧:會寧位於甘肅省東部。該地原來先後稱西寧縣、會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會寧附近發生一次毀滅性的地震,當時人們都在窯洞里熟睡(當地以窯洞為主要住房),躲避不及,傷亡很重。當地地方官把嚴重災情報告給皇帝,皇帝除照例撥款撥糧予以救濟外,還「詔改會州為會寧州」,取會州安寧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會寧縣。會寧名由此得名。
靖遠:靖遠位於甘肅省中東部。靖遠地名取邊遠之地已安定之意。靖遠歷史悠久,自秦、漢至宋,先後有祖厲、鶉陰、會寧、烏蘭、敷文、保川之稱。明置靖虜衛,清改靖遠縣。沿用至今。

⑺ 永昌的歷史沿革

宋代,有趙姓從河南鞏縣永昌遷此,以故土定名永昌趙,故名。永昌歷史悠久,建制多變。民國初期為永昌里,1929年(民國18年)改永昌鎮,1938(民國27年)稱永昌鄉。建國後仍稱鄉,1952年9月設永昌鎮。1956年復為鄉。1958年9月,建立政社合一的永昌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復為鄉。1985年建永昌鎮。1992年,原瑞溪、登勝、汪高鄉並入永昌鎮。

⑻ 永昌的文化旅遊

永昌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和變遷中,保存和遺留了豐富的文物古跡。據統計,全縣已發現的文物點178處。其中,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在上述43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石窟2處,古遺址9處,古建築15處,古墓葬9處,石刻4處,革命遺址4處。
鴛鴦池遺址
位於縣境河西堡鎮鴛鴦池村以南、金川河西岸的二層台地,是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文化遺存,屬甘肅仰韶文化馬廠類型,距今約4150多年。1973年和1974年,甘肅省博物館和地縣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先後兩次進行了挖掘和考查,共清理墓葬151座,出土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裝飾和藝術品3500多件,為中國文物寶庫增添了新的珍品。特別是彩陶的器形紋飾和墓葬的葬式、葬法,與過去的同類墓葬大有不同,有些文物是首次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即原始社會末期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也為探討「馬廠類型」與「半山」的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鴛鴦池出土文物曾於1974年與武威出土的銅奔馬同在北京故宮展出,轟動國內外。
驪靬古城遺址
據現有史料考查,驪靳縣建於西漢,是今永昌縣最早的古縣之一。其故址就在今永昌縣者來寨。由於它同古羅馬人有關,因此備受國內外學者矚目。對驪靬縣故址的進一步考證、挖掘和研究,將會成為古絲綢之路又一令人神往的考察熱點,也會成為永昌縣發展文化交流和旅遊的重要資源。 長城
橫貫於永昌縣境內的長城,漢代始建,明代補修,東與民勤縣大口子以南長城相接,西與山丹縣交界的綉花廟長城相連,全長約120公里。現存部分大體可分為3段:青山堡至民勤縣界為東段,長40多公里。因地處戈壁荒漠,長期風化剝蝕,大部分城垣呈2米高的沙土脊樑。但峰墩基本完好,均為約20米見方的墩堡,外築長約30米的圍牆。中段為金川西至月牙湖,長20多公里。因地處兩山夾峙的峽谷地帶,風沙侵蝕較輕,保存完好。特別是金川西至毛卜喇約7公里城段,烽燧突起,築內外雙城,原貌尚存,氣勢磅礴,甚為壯觀,是極好的旅遊觀光地段。西段為I信堡村羊莊子至綉花廟,長約20多公里。因地處大黃山北麓,自然風化嚴重,城垣殘缺不全。永昌縣境內的古漢、明長城,1981年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鍾鼓樓
位於縣城中心,又名聲教樓。清嘉慶二十一年本《永昌縣志》稱:「晨夕考鍾伐鼓,以振文教,故為聲教。」始築於明萬曆初年,十四年(1586)建成。樓規制仿西安鍾樓呈方形,分台基與樓體兩部分。台基邊寬22米,周—圍87.2米,高7.2米,盤外表以明式青磚護壁,中呈拱洞,通達四街。樓體2層3檐,塔式頂,通高24.5米。下層南北正中置隔扇門,左右為檻窗,斗拱為單翹單昂,造型渾厚壯麗。上層屋檐及檐柱向內收縮,檐下置望台,四向連通。樓體東南西北四面各懸巨匾3塊,上書:「麗日摩雲」、「民淳俗美」、「金闕迎恩」;「文運天開」、「奎壁聯輝」、「雲錦天香」;「中天一柱」、「懷柔西域」、「玉關通道」;「聲聞四達」、「保障金川」、「威宣沙漠」。整體建築結構嚴謹,造藝精湛,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現存最宏偉的中鼓樓建築。永昌鍾鼓樓曾在明崇禎年間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重修。1927年大地震,城樓、角樓俱毀,唯其獨存。1984年,又依原樣整修,使其更加絢麗壯觀。198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軍西路軍烈士陵園
1936年11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駐永昌,先後43天,與敵人作戰數十次,殲敵4000多人,並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紅軍總指揮徐向前及李先念等高級將領在縣城親自指揮戰斗,寫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為緬懷西路軍將士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歷史功勛,1984年開始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園內建有烈士紀念堂,陳列有李先念主席的題詞,正中高聳著革命烈士紀念碑,上刻徐向前元帥的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園與北海子風景區毗鄰,構成了永昌縣最優美的風景名勝建築群體。除此之外,永昌縣還有眾多的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等歷史文物,正期待著人們的發掘和利用。

⑼ 永昌縣的名勝古跡

驪靬城
驪靬城位於永昌縣城南10公里的折蘭寨(今驪靬干村),現存故驪靬城遺址、駐軍營盤、風燧、古戰場、炒鐵台、驪靬亭以及擬建的具有神秘傳奇色彩的驪靬風情娛樂等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已成為河西走廊具有魅力的經典旅遊線。
長城
橫貫永昌縣境內的長城,漢代始建,明代補修,全長約120公里。永昌縣境內的古漢、明長城,1981年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鍾鼓樓
鍾鼓樓位於永昌縣城中心。明朝萬年十四年(公元1586年)建成。樓體三檐二層,塔式寶頂,通高24 5米。樓體四周懸有名家書寫匾額12塊,樓上置大鼓巨鍾,以晨鍾樓鼓激勵永昌人民。鍾鼓樓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屬省級文保單位。
金川峽水庫
金川峽水庫位於永昌縣縣城北12公里的金川河峽谷中,庫容面積6500萬立方米。
聖容寺塔
聖容寺塔座落於金川西村的一山崗上,塔因寺而名,建於唐代。其形與西安小雁塔相仿,是河西現存的最早的古塔建築。高16.2米,為七級方形,空心磚結構,內有壁畫及文字題記,隔御山峽河谷對面山崖上有一方形七級磚塔,高4.9米,外形與大塔相似,均屬唐代建築。其次,御山峽谷還有西夏六體文石刻,花大門石刻,北山岩畫,高昌王墓等旅遊景點。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子公園
北海子公園位於永昌縣縣城北1里許,始建於唐代,以後歷代都有增建,現存古建築20多個,主體有明、清建築金川寺塔、五佛寺、潔音殿、湖心亭、雷台、葯王洞、火神宮等,以及現代建築騰飛塔、一宇觀、人工湖、游泳池、旱冰場、兒童游樂園、鹿鳴園、驪 亭、馬踏泉亭等。

⑽ 永昌縣驪靬古城居民不是羅馬軍團後裔吧

公元前55年,古羅馬執政官、敘利亞總督克拉蘇率領四萬大軍遠征帕爾提亞(中文名安息,即今伊朗)。公元前53年夏,克拉蘇軍被帕爾提亞騎兵誘入美索不達米亞沙漠深處,先頭部隊六千人在卡爾萊城一帶被帕爾提亞主力全殲,其指揮官、克拉蘇的小兒子普布利烏斯自殺。殘餘的羅馬軍隊向阿爾明尼亞方向撤退,被帕爾提亞人包圍,克拉蘇被俘殺害,萬餘羅馬軍人被俘,一個騎兵隊突圍。公元前52年,匈奴呼韓邪單於歸附漢朝,其兄郅支單於向西域發展,在今哈薩克江布爾修築郅支城,與漢朝為敵。公元前36年(漢元帝建昭三年),漢朝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征發西域十五國兵以及漢朝西域屯田吏士總計四萬餘人,長途跋涉進攻郅支城。郅支率軍堅守,百餘騎兵在城下賓士,百餘步兵夾門擺開魚鱗陣。漢軍箭弩齊發,敵騎、步兵退回城內。夜晚,漢軍火燒郅支重木城,進攻土城。天明,漢軍攻入城中,郅支受傷而死,漢軍斬殺閼氏、太子、名王以下1518名,活捉145人,收降一千多人。漢朝與呼韓邪單於和親。《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張掖郡下設有驪靬縣。以上三個孤立的歷史事件,近二十年來,成為媒體反復炒作的素材。1989年9月29 日《參考消息》刊登法新社消息,說澳大利亞人戴維·哈里斯,在甘肅永昌發現了公元前36年由古羅馬帝國潰敗軍隊定居的一個名為「利堅」的城市。同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郗永年、孫雷鈞的報道,稱「中國、澳大利亞、蘇聯的史學家聯合研究,西漢元帝時代設置的驪靬城是用作安置羅馬戰俘的,這座城市在今甘肅永昌縣境內。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公元前53年,一支六千多人的羅馬軍隊在波斯戰敗突圍潰逃、不知下落的歷史之謎,而且對研究中外關系史有重大意義」。此事引起當地領導的高度重視,立碑、建亭、雕像、圈圍殘存城牆,將其作為地方旅遊資源而大加宣傳。十幾年來各地報紙發表了百篇以上的通訊報導,拍攝了多部電視專題片,出版了小說和電影劇本,宣揚驪靬城的「傳奇歷史」。在媒體的反復轟炸下,一般讀者都信以為真,相信二千多年前確實有古羅馬軍團東歸今甘肅永昌縣。
其實,哈里斯等人的說法,不過是拾牛津大學教授德效騫(Homer H.Dubs)的牙慧而已。1957年,德效騫發表《古代中國一座羅馬人的城市》( A Roman City In Aneient China )的文章。( 屈直敏譯本,刊於《敦煌學輯刊》2001年第2期 ),推測公元前53年古羅馬克拉蘇兵團在卡爾萊失敗後,被俘的一萬余軍人被迫在安息東境守邊,有些人東逃成為匈奴人的僱傭軍,參與公元前36年的郅支單於城保衛戰,戰敗後被漢軍俘虜,漢朝將他們安置在今甘肅永昌縣南,命名為驪靬城。
報道中提到的三國四位史學家至今沒有發表過任何關於相關研究論文或專著。其中陳正義《驪靬絕唱——最後的古羅馬人之謎》(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 ),雖宣稱「以可靠的史料寫成」,卻在關鍵之處率意敷衍聯綴、想像編造,根本不是嚴肅的歷史學論著。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台灣余英時、楊希枚、邢義田,蘭州大學劉光華、汪受寬,湖南師大莫任南,復旦大學葛劍雄,北京師大楊共樂,甘肅省考古所張德芳,《青年參考》黃章晉,清華大學張緒山等學者,都發表過文章,對古羅馬軍團東歸驪靬城的說法提出質疑。

綜合德效騫等人古羅馬軍團東歸驪靬說的理由,以下歸納為八條予以評說:
一,卡爾萊戰役後,卡拉蘇的大兒子普布利烏斯率領的突圍逃亡大軍流徙中亞,投奔郅支單於 。從羅馬史可知,克拉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馬古斯(Crassus,Marcus Licinius)公元前53年隨凱撒在高盧作戰,帶兵焚燒門奈比人的村莊、房舍,擄掠其牲畜和人口,迫使其前來求和( 凱撒《高盧戰記》,商務印書館 ,1982)。隨克拉蘇作戰的其幼子普布利烏斯(Crassus,Publius Licinius),在卡爾萊戰役一開始就兵敗自殺。逃出的那支騎兵隊是由財務官蓋烏斯·卡西烏斯·龍吉努斯統率的。公元前51年,他們還鎮壓了耶路撒冷猶太人的起義,並渡過幼發拉底河擊敗安息人的進攻( 卡瓦略夫《古代羅馬史》,商務印書館 ,1957)。三人都不可能率隊逃歸郅支單於。 二,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不會築城,郅支單於的重木城只能是得到了羅馬人的技術援助。 《漢書·甘延壽陳湯傳》記載郅支築城過程:「發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歲乃已。」沒有古羅馬軍人參與。匈奴人雖然是游牧民族,卻很早就會築城。《漢書·匈奴傳》稱,公元前123年,漢軍將領(匈奴人)趙信投降,匈奴築趙信城居之。後來衛律投降匈奴後,也建議「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守之」。上世紀40-50年代,前蘇聯考古工作者在外蒙古和貝加爾湖地區發現了十多座匈奴人城址。匈奴人有幾十年的築城經驗,郅支單於築城根本不需要請羅馬軍人指導。《漢書·匈奴傳》載郎中侯應說:「至孝武世……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顯然,漢時的城牆既有泥土夯築,也有石城、木城、水城。漢字邊塞的塞、城寨的寨,意符為土、為木,也說明古人築城或以土、或以木。凡重要的城池或邊塞要地,都是城外有郭的所謂重城。重木城並非僅羅馬人有。
三,郅支城戰役中,一支百餘人的步兵夾門擺成魚鱗陣,就是古羅馬的龜甲針,他們肯定是羅馬軍人。「排列魚鱗形這樣的戰陣需要高度的訓練和紀律,這不是任何游牧部落如匈奴所能做到的。」 郅支單於城外的魚鱗陣,猶如《左傳》中的魚麗陣,是指步兵擺成了前後交錯有序、便於運動的陣法。世界軍事史稱,龜甲陣是古羅馬軍用盾牌密集護衛戰斗隊伍的陣法,「能有效的擋住箭矢」。而《漢書·甘延壽陳湯傳》載,擺魚鱗陣的步兵,一遇漢軍射箭便逃進城裡,哪裡是龜甲陣呢?即使魚鱗陣真的是龜甲陣,也並非僅羅馬人可為,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陣法。如《呂氏春秋·貴直》言,「趙簡子攻衛附郭,自將兵。及戰,且遠立,又居於犀蔽屏櫓之下。」所謂犀蔽屏櫓,就是密集排列於軍隊之前以屏蔽箭矢的牛皮盾牌。所以,不能以魚鱗陣作為這些步兵是古羅馬軍人的證據。
匈奴人與秦漢長期作戰,其軍隊組織嚴密,戰法高超。例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公元前200年白登山之役道:「高帝(劉邦)自將兵往擊之……於是冒頓佯敗走,誘漢兵。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試問,匈奴軍隊在冒頓單於時就訓練有素,怎麼到郅支單於時反而缺乏訓練和紀律呢?
四,漢軍「生擄」的 145 人,與「在郅支單於城外夾門魚鱗陣的百餘人相比,我們可以肯定這是同一支軍隊」,「這些羅馬人可能是自願選擇了跟隨甘、陳到中國」。 將漢軍活捉的145人說成是開戰時在成為擺魚鱗陣的百餘步兵,沒有史實根據。即使這145人真是羅馬軍人,也沒有將他們帶回內地。甘延壽、陳湯戰後就將「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 《漢書·甘延壽陳湯傳》 )。甘延壽、陳湯得勝回朝途中,有人告發陳湯貪占繳獲的財物,司隸校尉命令沿途官員「系吏士按驗之」,陳湯上疏抗議道:「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於……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是為郅支報仇也!」( 《漢書·甘延壽陳湯傳》 )清楚的說明隨行入塞的是在西域作戰立功的吏士,哪裡有什麼自願跟隨到中國的羅馬軍人?
五,「到達漢朝的羅馬人被安置在一個專門為他們在邊境建立的城鎮,該城即被冠以羅馬之漢名——驪靬」。「《後漢書·大秦國傳》開頭寫到『大秦國一名犁鞬』,可見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張掖郡10縣共24532戶88731人,每縣平均8000-9000人。即使真的有這145名羅馬戰俘,漢朝怎麼可能為他們專門設縣築城呢?最近又有報道稱,來驪靬的羅馬軍人為「數千人」,歷史難道是可以沒有根據隨意亂說的么?20世紀出土漢簡多次提到驪靬縣,如「驪靬萬歲里公乘兒倉,年卅,長七尺二寸,黑色,劍一,已入,牛車一兩」( 《居延漢簡甲乙編》 334·33)。「■和宜便里,年卅三歲,姓吳氏,故驪靬苑斗食嗇夫,乃神爵二年三月庚寅,以功次遷為■」( 金關 73EJT4.98)。紀年簡牘說明,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以前就有驪靬縣,該縣決不是為被俘羅馬人建立的。《後漢書·西域傳》說:「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說大秦國在安息的西南方。而《史記·大宛列傳》張騫說:「安息……北有奄蔡、黎軒。」黎軒(「驪靬」異譯)在安息北方,與大秦不在一處,本非一國。清朝學者郭嵩燾在《史記札記》卷5下指出:《後漢書》稱「大秦國一名犁鞬」是錯誤的。學者研究,張騫所說的黎軒,是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的對音,具體指瑪爾吉亞那的亞歷山大里亞城。當時漢朝與羅馬沒有使節往來,對其情況一無所知,怎麼可能以其作為新置縣的名稱呢? 六,在永昌縣者來寨城址曾出土有古代的銅錢、鐵鍋、鐵鼎、鐵砸、瓷壺等文物,說明該城與古羅馬軍人有關。臨近的杏花村挖出一根一丈多長的圓木,可能就是古羅馬軍人築重木城用的。「臨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武威市出土隋朝驪靬縣令成蒙的墓誌銘,「對於進一步揭秘古羅馬軍隊定居甘肅河西走廊也有其重要作用。」 出土的銅錢全都不知去向,無法說明問題。出土的鐵鍋等文物,《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指出「均出自元代」。杏花村的圓木,肯定不是郅支單於重木城的木料。一則,郅支單於城距永昌近萬里,人們有什麼必要將其長途運來河西?二則,古代城牆一般高達15米以上,其外的木城不可能只高5-6米(一丈多長)。「招安」一詞五代開始出現,宋、元時大量使用,有什麼根據說有「招安」二字的器物是漢代歸降羅馬軍人用的?至於隋朝驪靬縣令的墓誌銘,只能作為古代確實有過驪靬縣的實物佐證,與古羅馬軍團問題有什麼關系?
七、 「在驪靬城周圍的幾個村落,至今還有一二十戶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人的外貌特徵:高鼻樑、深眼窩、藍眼珠,頭發自然捲曲,胡須、頭發、汗毛均呈金黃色,身體魁偉粗壯,皮膚白皙」。「他們是失蹤的古羅馬軍團的後裔」 。
研究表明,我國西部早期的居民,有高鼻深目的塞種人( Sakā ),河西古居民月氏人和烏孫人也是「青眼、赤須、狀類彌猴」( 《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 ),漢朝在河西設置的供歸附民族居住的屬國,其中也不乏歐洲種人。張騫通西域後,河西走廊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自漢至清無數西方使節、商人、僧侶、學子、遊客通過走廊到中原皇朝朝貢、貿易、布教、求學、游歷。元朝在永昌一帶曾有色目人駐軍,其中有些人因事滯留定居,娶妻生子,成為當地居民。此地某些人群,具有歐洲人種特徵不足為怪。
而且,亞平寧半島的居民是黑頭發黑眼睛的南歐人,而黃頭發藍眼睛是北歐人的體征,假使當地居民真是金黃頭發,反而證明他們不是古羅馬人後裔。
近年,有學者對永昌所謂古羅馬人後裔進行DNA技術測量。媒體透露,「鑒定結果顯示,羅馬軍團後裔聚居的折來寨村民提交的91份全血血樣,全部為中亞和西亞血統」。古羅馬在歐洲亞平寧半島,與中亞、西亞有什麼關系?況且,即使這些人的DNA與今天義大利人的完全相同,能測定他們是二千零四十年前來華的古羅馬人後裔么?為什麼不能說是唐代、元代或是其他什麼時候來的呢?
八,當地人有蒸牛頭形饅頭祭祀的習俗,「可能是古羅馬降人代代傳下來的」,當地還有「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祭牛、鬥牛,是農耕民族普遍的風俗。春秋初年,秦文公就建怒特祠,以祀牛神。宋代有牛王廟( 宋何蘧《春渚紀聞》卷 3)。晚近南北各地,頗有祭祀牛的節日。至今浙江金華以及苗、彝、黎、侗、布依、回族等,都有鬥牛活動,多數是以牛與牛相鬥。國外,古代近東地區有始於公元160年的牛祭;有源於愛琴海東部,擴展至印度河流域到歐洲多瑙河地區的公牛崇拜(bull cult);有被成為西班牙「國術」的騎士鬥牛(bullfighting);唯獨古羅馬既沒有牛崇拜,也沒有鬥牛之俗,有的只是人斗獸和人斗人。專家們如果不是疏忽,就是有意蒙騙輿論。
又有報道說,當地人愛吃的蔥油餅,就是羅馬比薩餅。比薩餅通常是在發酵的圓面餅上覆蓋番茄醬、乳酪和其他配料由烤爐烤制而成,蔥油餅是死面夾層塗抹蔥、鹽,在鍋中油煎而成,二者毫無共同之處。
總之,羅馬軍團東歸驪靬說充滿矛盾,毫無歷史根據,是徹頭徹尾的偽造歷史。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永昌縣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