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代外國人強戰的租借地
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⑵ 舊中國外國租界資料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土地國有化)。
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現在租界由於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所特有的。
歷史上19世紀中葉以前的中國、日本、印度、伊朗等國家均有租界的存在。1845年11月15日,英國在中國上海設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塊租界。
(2)歷史上外國租借地有多少擴展閱讀:
舊中國的租界介紹:
1、天津英租界
是英國設在天津的專管租界。它是近代中國七個在華英租界之一,同時也是天津的九國租界中設立最早、發展最繁榮的租界,因與法租界毗鄰位於天津紫竹林附近,亦有「紫竹林租界」之稱。
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將民國政府遷往天津英租界,使這里一度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及政府所在地。
1930年代,英國與日本曾因天津英租界相關問題而爆發沖突和外交糾紛,並導致天津英租界危機。英國租界在天津自1860年起共存在了八十餘年。
2、上海英租界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宮慕久以告示形式,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廠(今北京東路、圓明園路一帶)以南之地,准英國商人租地建屋,後稱租界,次年定西界於界路(今河南中路)。
道光二十八年英國領事阿禮國與蘇松太道麟桂商定將租界擴展為北至蘇州河,西至周涇浜與蘇州河畔蘇宅之間的一條直線(今西藏中路)。
面積為2820畝。同治二年(1863年)9月20日,與上海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佔地10685畝。至1930年,共擴展至15893畝。
3、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一個租界,由原英租界與美租界於1863年9月合並而成。
1943年,美英等國分別與重慶政府簽訂條約,宣布將上海租界交還中國。實際上,直至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國政府收回。
⑶ 清末明初的時候,有哪些國家在天津租界有租界地,或者說活動場所呢謝謝!
1、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2、法國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
3、美國租界地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4、天津德租界
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6、天津俄租界
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7、義大利租界地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
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8、奧地利租界地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9、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
⑷ 中國近代有幾個外國租借地為何很多租期是99年
租借地,一般指根據條約,一國在一定期限內為條約所規定的目的租借給另一國的領土。近代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的租借地﹐都是帝國主義國家強迫這些國家訂立不平等條約取得的。
如香港的「新界」,就是英國於1898年強行從清政府手中租借去的,租期從1898年至1997年,一共99年。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一
另外,中國近代還有其他外國租借地。
1898年7月1日,中英兩國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將威海衛租給英國,為期25年。1923年5月31日簽訂《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1930年10月1日歸還中國。
1899年8月16日,根據《旅大租地條約》旅順及大連被迫租予俄國,為期25年。1905年《朴次茅斯和約》轉讓給日本。1945年被中國收回。
⑸ 租界地有哪些
租界地是指依據條約,一國將某部分領土租借給另一國,供其在租期內用於條約所規定的目的。指帝國主義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在他國強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時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區,在租借期內主權仍屬於出租國。如:九龍租界地、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1843年10月底,上海正式宣布開埠通商。不久,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巴富爾到任。他一到上海,就察看地段,想設立租界,向清政府提出土地賣絕的要求。這為當時中國法律所不允許,開始遭到拒絕。巴富爾大耍賴皮,死纏著上海地方政府不放,直到1845年,蘇松太道宮慕久,被迫以其名義,用告示形式,公布了他同巴富爾簽訂的《上海租地章程》。其中規定:「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南之地,准租與英國商人,為建築房舍及居住之用。」這樣,英國開創了帝國主義在中國境內劃定租界的權利,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租界。
隨後,美、法、俄、日、意、比、奧匈等帝國主義國家,競相效尤。到1904年,近60年間,帝國主義列強在我國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天津、鎮江、漢口、九江、煙台、蕪湖、重慶、杭州、蘇州、沙市、長沙、鼓浪嶼等16個市區強佔有「租界地」。
⑹ 近代史上外國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塊租借地在哪裡
在上海。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稱《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設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塊租界。
上海英租界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歷史上外國租借地有多少擴展閱讀:
上海是中國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1854年7月17日工部局的設立,拉開了租界制度化管理的序幕。
工部局作為租界真正意義上帶有地方自治色彩的市政管理機構,憑借《上海土地章程》及其《附則》所賦予的權利,全面統轄整個租界內的公共事宜。
其最初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上海租界百年間不斷發展完善並始終保持著統一性和連貫性。上海租界也是中國最早移植現代法治的地方。
租界作為實際上的「國中之國」,擁有自己的立法主體和立法權。體現現代法制的法規體系、法規結構、審判制度、律師制度和監獄制度等都最早出現在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作為被歐風美雨吹打的前沿地域,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殖民性、混合性、近代性的租界文化。
租界里的外國人把不乏先進的西方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帶入租界,形成了西方文化在上海被逐漸理解、接受、模仿、採用的過程。
1853年小刀會起義前後,大批華人湧入租界避難,打破了「華洋分居」的格局,形成了「華洋雜處」、「五方雜處」的局面。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聚集租界,為培育新型文化提供了土壤。
租界文化就是租界歷史上逐漸發展出的移民之間彼此認同的共同文化。以開放、寬容、求新、進取為主流特徵的近代移民文化,100多年來深刻影響著上海的城市精神風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老上海的租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