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有關荔灣的歷史故事
「荔灣新八景」 一、古祠留芳 陳家祠又名陳氏書院,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古祠規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 二、鵝潭新韻 由白鵝潭、沙面島、白鵝潭風情酒吧街、信義國際會館等周邊景點組成,是新荔灣一河兩岸獨特景觀的代表。 三、花地仙緣 指廣州芳村黃大仙祠,始建於清代己亥年(1899年),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宗教聖地。 四、西關商廊 指上下九商業步行街。 五、荔湖覽勝 由包括荔灣湖公園及周邊荔灣博物館、仁威廟、西關精藝館、西關古玩城等泮塘一帶景點組成。 六、西來禪宗 指華林禪寺,廣州佛教五大叢林之一。坐落在玉器街中心地帶,寺內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觀光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七、芳園溢彩 指廣州花卉博覽園。 八、泮塘美食 以泮塘廣州美食園及周邊荔灣傳統美食群構成。
㈡ 飛機欖的歷史沿革
昔日中山的街頭小食特別豐富,品種繁多。通常連攤位也不設,一台流動小車、或是一挑貸郎擔,走到哪裡就擺賣到哪裡。
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一想起就覺流口涎的首推那些咸酸濕小食,甘草梅、咸酸桃、酸木瓜、酸姜、酸蕎頭、酸辣椒……,大都用白醋泡製但製作方法因物而異,尤其是甘草梅,三、兩分錢一串,大約3-5顆。用小竹簽串著,咬下去酸眯眯,脆生生,食過後還帶有幾分甘草的餘味,簡直是妙極了。
所以做父母的老是要叮囑背著書包的兒女:千萬不要光顧。但看來效果未必很大,因為做父母的本身也常在朗食檔前停下步來。
只有食物的色香味還不夠,擺攤檔的人另有招徠顧客的辦法,例如賣甘草欖的就常在街上吆喝:「甘草欖,一分錢攬兩攬(一分錢兩顆欖)。」話語雖略帶不文,但聽多了也就習以為常。有的更自備嗩只吶等樂器,沿街吹奏,有個名為「大鄉里」的檔主,就能把兩支嗩吶同時塞進兩個鼻孔,一反常例,不用嘴而用鼻子吹嗩吶,用今天的話來說:那也是極「搶境」的!
賣欖的通常的叫法是「雞公欖」或「飛機欖」。極便宜一分錢就能買兩顆,一般是預選用紙包好。甘草欖是用甘草泡製的咸欖,有的還攔上辣椒末。為取吉祥之意,原煤名「和順檻」,後來為廣招徠,檔主常請人扎作一頭大公雞,自已鑽身在「公雞」腹內,沿街叫賣;當時馬路兩旁的樓層一般只有兩、三層高,樓上的人聽到吆喝,見到招牌「公雞」,從樓上扔下一、兩分錢,賣欖人就准克地氫欖穿插過窗戶飛擲到樓上,於是「雞公欖」又變成了「飛機欖」。
「飛機欖」的滋味鹹鹹實實,其實並不佳,那時的人們沒有更多的選擇,勝在方便,所以也普通接受了。隨著其後物質生活的富裕,本小利微的這類生意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不過,作為一種鄉土特色,一種民俗風情,舊瓶裝新酒,將它重現也頗有意思,計劃興建的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民俗風情館」,是可以將此列入計劃的。 澳門為了活躍經濟,搞了一個面向低下層市民的消閑購物場所,稱之為「大笪地」。 其中,傳統的龍舟說唱和雞公欖就被利用為「吉祥物」和招徠的賣點。這里特刊出近照一幅,讓讀者也由此回味一下昔日的民俗風情:圖的右邊即為「飛機欖」;圖的左側是龍舟說唱藝人,請注意龍舟說唱藝人左手所執的木雕「龍頭」扣杖,這是復原了的最古老的龍舟說唱形式。中山還有坦洲的陳石等著名的老一輩龍舟說唱民歌手,但早已不再手執龍頭拐杖。看見這拐杖,不免令人聯想起開位小說中的丐幫。實際上,在舊社會里,龍舟藝人員街賣唱討錢,在路人眼中與乞丐也沒有太大的區別,民間藝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建國以後的事情。
㈢ 嶺南印象園的歷史
嶺南印象園歷史人文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所謂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練溪大街安排了舞獅、英歌舞、飛機欖、吹糖人、捏麵人、爆米花、賣洋煙、賣報、街頭畫家、遛鳥、吹玻璃、賣金魚、抖空竹、踢毽子、跳大繩、打陀螺等民間表演和童趣活動,營造輕松和諧的生活氛圍,讓遊客體會到原汁原味的嶺南市井風情。景區在不同位置安排了不同口味的廣東特色小食,有西關小食牛腩粉、蘿卜牛雜、銀絲蛋面、竹升面、南信雙皮奶等,還有順德炒冰、山水豆腐花,走累了還可以喝上一碗廣州風味的酸辣湯,開胃又醒神,運氣好的話,遊客還有可能看到大師傅現場表演廚藝,也可以學習幾招。
㈣ 飛機欖的介紹
飛機欖(是種橄欖),和味雞公欖,飛機欖、雞公欖、卜卜欖,由鮮白欖秘制, 飛機欖本名是甘草欖,是用甘草等葯材及鹽腌製造而成的,放了很久也不變壞,甘草味濃但好吃。是當年流行於省、港澳地區的一種銷售乾果零食的一種方法,歷史很長。過去飛機欖沿街叫賣,住在樓上的人需要時飛機欖就把乾果小吃飛上去。所以就叫飛機欖,由於有個公雞騎又叫公雞欖。現在只有廣州上下九路還有。
㈤ 介紹一下「飛機欖」 廣州的朋友應該知道
飛機欖」廣州零食,一塊錢,一包用牛皮紙包著的橄欖,5顆。欖兒含在口中,咸辣,甚至有點微酸。原來叫「卜卜欖」,賣欖人掛著一支嗩吶走天涯,邊走邊吹,一包一包腌好的橄欖有辣有不辣。說中因為家住三四樓的人太懶,賣欖人練就一身功夫總可以把飛機欖准確無誤的投到各家各戶的陽台和窗戶上去,樓上人把錢再拋下來就可以了。
㈥ 香港餐飲歷史
以前,大牌檔曾經是非常普遍的食肆,但是由於嚴苛的衛生條例以及政府不再向公眾發出有關的經營牌照(許可證),大牌檔在港已經面臨絕跡的命運。大牌檔慢慢把茶水檔搬進室內,並且結合了以菠蘿冰、雜果冰和紅豆冰作招來的冰室,逐漸變成今天的茶餐廳。茶餐廳主要提供方便麵、餛飩面、米粉、煎蛋、糭子和粥等廉價食物,但部份大型茶餐廳會供應炒粉面,如干炒牛河、福建炒飯、星洲炒米。有些如太興燒味茶餐廳兼營燒味業務。當日本料理在香港受歡迎的時候,茶餐廳也開始供應部份日本熟食菜色。早餐方面,則供應牛油麵包、多士、雞蛋、香腸、咖啡、奶茶等。雖然這些食物名稱在每一間茶餐廳都是一樣,但真正的製成品會因不同的茶餐廳而有少許的不同。
在殖民地時期,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國的飲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漸本地化,成為茶餐廳的主要部份。當中最著名的就是「絲襪奶茶」。「絲襪奶茶」以多種茶葉沖泡,用如絲的綿網過濾,再加入淡奶,是個迷人的文化融合。「鴛鴦」則是香港另一特色飲料——以淡奶、紅茶和咖啡混合調制而成。在餅店及茶餐廳可以找到蛋撻與菠蘿包這兩種中西文化混合而成的香港特色食品。及後,還有更多的創新飲品,如檸啡與檸賓。
街頭小食亦是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魚蛋、雞蛋仔、腸粉、碗仔翅、缽仔糕、狗仔粉、涼粉、豬紅、牛雜、薩琪瑪、龍須糖、脆麻花、蛋散都是很受歡迎的街頭小食。大部分街頭小食都是來自廣東,但也有少數來自其他省份。例如,薩琪瑪是滿洲小吃。香港其他的咸甜小吃也是充滿傳統風味,有些更是香港特有的。元朗的老婆餅和老公餅亦十分有名。客家人的茶粿則在離島地區比較受歡迎。
車仔面出現在1950年代,因為大陸內地難民湧入香港,謀生困難,所以涌現了流動攤販。由於顧客可以選擇面條、配料、湯汁,而且價錢實惠,所以受到大眾歡迎。
港式甜品亦有很多選擇,傳統的有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杏仁糊、燉奶等,西式的有芒果布甸、乾酪蛋糕等,還有中西合璧的西米布甸和最創新的楊枝甘露、西米撈等,真是各有特色。
由於香港天氣炎熱潮濕,能夠解暑消毒的的涼茶成為民間常用的中草葯飲品。例如:廿四味與五花茶。而涼果方面,則有嘉應子、山楂餅、話梅、陳皮梅、飛機欖等等。
香港在金融風暴後,經濟下滑,很多人在飲食業創出一條新路。那就是私房菜。中國的私房菜原是達官貴人在生活安穩後,在飲食上不斷有所追求而產生偏重主人口味的特別菜色。香港人把各省份的私房菜移植到香港,以比較隱蔽的樓上鋪方式經營,地點遍布港九。例如:名門私房菜、囍宴、活色生香等等。後來,除了四川私房菜、潮州私房菜、順德私房菜,還有法國私房菜、義大利私房菜、日式私房菜、素食私房菜等等。
㈦ 介紹老廣州的「飛機欖」
飛機欖:發現時期不詳,在歷史書籍亦找不到線索,但在近代卻有很多。「飛機欖」,原來叫「卜卜欖」,賣欖人掛著一支嗩吶走天涯,邊走邊吹,因為吹出來的聲音就活脫脫像一個人在大叫「飛機欖——」而得名。一包一包腌好的橄欖有辣有不辣。傳說中因為家住三四樓的人太懶,賣欖人練就一身功夫總可以把飛機欖准確無誤的投到各家各戶的陽台和窗戶上去,樓上人把錢再拋下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