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徽花鼓燈風格,特點
花鼓燈藝術是我國民族民間優秀藝術,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有較高的知名度,作為中國漢民族舞蹈的傑出代表和中國九億農民藝術代表,在世界舞蹈藝術中有獨特地位,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藝術資源,被譽為「東方芭蕾」。
「花鼓燈」的歷史。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在淮河岸邊的塗山氏國,禹的後人為了紀念大禹和女嬌,在塗山上蓋起了禹王廟,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都趕禹王廟會,打起鑼鼓,跳起舞蹈,據說從此就有了花鼓燈。但花鼓燈真正有史可考應源於宋代。據<鳳台縣志>記載,「花鼓燈歷史悠久,宋代就流傳於淮河流域的懷遠、鳳台一帶」。 事實上,宋代以來,用音樂、舞蹈、詩歌相結合的藝術形式,通過情節和人物來表現簡單的生活事件和群體情緒, 已成為漢族民間歌舞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漢族民間歌舞藝術的主要美學特徵。花鼓燈把情節性的雙人歌舞與情緒性的集體歌舞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了比較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它的出現應該符合宋代漢族民間歌舞的發展潮流。說花鼓燈源於宋代應當比較符合實際。
經過明清時期的發展,花鼓燈流行區域逐步擴展,逐漸形成了以蚌埠懷遠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二十多個市、縣。特別是1932年,淮河流域人民為了慶祝大災後的豐收,大鬧花鼓燈,這一時期,花鼓燈的表演藝術有了很大發展,舞蹈動作更豐富.
『貳』 花鼓燈有什麼起源歷史
花鼓燈起源於夏代。相傳在塗山腳下
『叄』 安徽花鼓燈起源與什麼時候
目前關於花鼓燈起源時間的說法有很多種,有遠古說、有夏代說、唐代說、宋代說直到清代。前後相差數千年。從如此多的說法中我們可以看出,花鼓燈的起源問題是非常復雜的。這一方面是因為有關花鼓燈的資料保留下來得非常少,使得人們很難從歷史文獻的角度來給花鼓燈的起源時間下一個准確的界定。另一方面也同花鼓燈本身發展的復雜性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從對花鼓燈概念的解釋中就能看出。如:《中國網路大辭典》記載:花鼓燈是中國漢族的一種民間舞蹈,流行於淮河兩岸,以懷遠和鳳台為中心,形成風格不同的兩大流派,常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進行集體性民間舞蹈表演。而《中國音樂辭典》中對花鼓燈是這樣記載的:花鼓燈,民間歌舞,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的懷遠、蚌埠、鳳台、鳳陽及河南南部等地。河南稱「地燈」。花鼓燈有歌有舞有小戲。鼓燈的起源應該有一個從娛神轉而變為自娛及娛人的過程。它的產生時間不會早於明代,但由於資料所現,具體的產生時間還有待後人的繼續考證。
『肆』 花鼓燈的傳承意義
花鼓燈生動地記錄了漢族人體文化發展軌跡和肢體語言符號。花鼓燈舞蹈動作超常度高,而且常處於多變狀態,其激烈復雜,表情達意的准確、細膩程序,迄今為此,尚無其他任何一種民族民間歌舞能之相比。花鼓燈鑼鼓具有鮮明的特徵,與舞蹈相配並具有很高的復雜度。在原形態的花鼓燈套路中,燈歌與舞蹈交替出現,也構成了花鼓燈的一大特色。花鼓燈的語匯之多、難度之高,舞蹈、鑼鼓和歌唱在演出中的配合之復雜協調,在世界民族民間舞蹈中都是罕見的。
不僅如此,花鼓燈步伐顯要動作的時間差大、復雜度高,其動作與動作相銜接時的瞬間舞姿也隨之復雜多變。從而使花鼓燈與其它民族民間舞蹈表達群體的情感不同,不僅可以表達人物的多種復雜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細膩表現各種情感的不同程序和不同強度的差別,能夠系統、完整地刻劃和表現復雜的人物和情節,標志著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在人類民族民間舞蹈史上達到的高度。
花鼓燈是漢族民間歌舞藝術的活化石,深入研究花鼓燈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淵源、文化生態、審美情趣、藝術和技術特點等,對研究中國漢民族民間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漢民族戲曲特別是淮河流域的地方戲曲藝術具有重大價值。
但由於多種原因,如今原生形態的蚌埠花鼓燈已瀕臨消亡。最具影響力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民間傳承的機制有待重新建立,因此急需有效保護。
花鼓燈藝術是淮河流域一些藝術品種的根脈。淮劇、淮北花鼓戲、泗州戲、鳳陽花鼓等都是由花鼓燈衍生而來的。鳳台花鼓燈影響和豐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間舞蹈和民間藝術。如今原生態的鳳台花鼓燈已瀕臨消亡,急需有效保護和全力搶救。
近百年來潁上花鼓燈經過不斷改革、創新,在藝術形式上有了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唐佩金、黃西城、王傳仙、曹樹芝等傑出藝人為花鼓燈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潁上花鼓燈來源於生活,創造在民間,主要歌唱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太平盛世,展現淮河兒女的禮儀風情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熱情、奔放、優美、細膩,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民間歌舞拙樸、原始的特點和風貌。
『伍』 花鼓燈的歷史沿革
追溯花鼓燈的歷史,最早起源於宋代。如果把可考的文字記載(成為於清代的《鳳台縣志》,記載花鼓燈源於宋代)、傳說與直觀所能觀測到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花鼓燈現象進行比較分析,不難發現花鼓燈所具有的宋代舞蹈文化印跡。仔細觀察50年代花鼓燈的原始風貌,能較明顯地體察出花鼓燈所反映出的宋代歷史文化基因。比起許多原始功能遺存十分明顯的舞種,花鼓燈更具技藝性、表演性和藝人職業化的特點;而比起某些更具市井文化氣息的民間歌舞,它又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和群眾自娛性。興盛於明代,盛行於清末、民初。
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鳳台縣
鳳台花鼓燈流行於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鳳台及周邊地區。鳳台花鼓燈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及人文環境。鳳台古稱州來,又名下蔡,位於淮河中游,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民風淳樸。
鳳台花鼓燈歷史悠久,其發展歷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從萌芽到成熟階段。鳳台花鼓燈起源於宋、元時期,至清代中葉已初具規模,趨於成熟,深受人民喜愛,成為流傳甚廣的民間藝術;二是清末民初階段。花鼓燈在鳳台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為解放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三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階段,花鼓燈登上了高雅藝術的殿堂,被譽為漢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四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階段,花鼓燈藝術受到重視,重獲新生。
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潁上縣
潁上是花鼓燈的故鄉。潁上花鼓燈是由勞動人民創造且世代相傳的藝術形式,產生於淮河流域廣大農村,主要流行於淮河沿岸的潁上等二十多個縣、市地區。潁上花鼓燈的主要內容是表達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良好願望,展現淮河兒女的禮義風情、勤勞勇敢,表現青年男女純真、朴實的愛情,體現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與嚮往。潁上花鼓燈除在題材、形式、音樂、舞蹈等方面與淮南、蚌埠兩地區的花鼓燈有相似之處外,亦有自身的特點。它舞蹈動感特強,節奏緊促有力,動作韻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銳,架勢變換頻繁,表演場面熾熱歡騰,演員情緒歡快激昂,唱腔粗獷高亢,整個演出氣氛堂皇富麗,地方特色濃郁。潁上花鼓燈表演者由數名鼓橛子、臘花對偶組成,通常由領首的第一個鼓橛子(叫杈傘把)領舞出場,主要有大花場(跑大場)和小花場(跑小場)等段落。
潁上花鼓燈大多即興演唱,多用鑼鼓敲擊(常用鼓、鑼、鑔、小鑼等四件),鑼鼓經無譜,常用鳳凰三點頭、長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大剎點、小剎點等,大多即興變奏,隨舞蹈變化而變化。音樂多採用民族五聲音階,常用宮和羽、徵混合調式。潁上花鼓燈有《搶板凳》、《搶手絹》、《游春》等一批有人物有情節的傳統舞蹈節目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蚌埠市
蚌埠花鼓燈包含四百多個語匯、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舞蹈動作超常度高,時間差大,瞬間舞姿復雜多變,這些構成了花鼓燈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使花鼓燈成為用肢體語言表達復雜情節的優秀民間舞蹈形式之一。
花鼓燈的舞姿和動作很講究放與收、動與靜的巧妙結合,動作的節奏性強,且富有變化。蚌埠地區出現了馮國佩、常春利、鄭九如、石經禮、楊再先等一批花鼓燈名家,還產生了《游春》、《搶扇子》等一批有影響的節目,形成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的鼎盛局面。
『陸』 燈的歷史
「燈」字來源
燈和燈字究竟起源於何時,戰國以前都還沒發現名為燈的實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見燈、燭之類字樣。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記載。
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故可以抱?,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
燈的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
「火」是人類祖先抵禦猛獸的主要工具,燈也是因為「火」而得到發展。根據古書最早的記錄。燈具的出現始見與戰國。當時候的燈具結構已比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優美,可見在它以前,燈的發明和演變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時期,只是工藝說明已經失傳。
玉勾連雲紋燈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製成,而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
人形銅燈及銅勺
此燈1957年出土於山東諸城葛埠村,燈高21.3厘米,盤徑11.5厘米,整體為一身著短衣男子雙手擎燈盞狀。此人雙手各擎一屈曲帶葉竹節形盤柄,盞盤下的子母榫口與盤柄插合,可根據需要隨意拆卸,構造精巧。人足下為屈曲的盤龍形的圓盤。出土時還隨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長柄銅勺。這件銅燈設計巧妙,造型新穎,專家研究認為它應是戰國時期齊國宮廷中所使用。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戰國時期的燈具造型
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
人騎駱駝燈
人騎駱駝燈是青銅鑄造的一件實用的照明用具,同時也一件精緻的工藝品。在長方形平底座上站立一隻昂首垂尾的雙峰駱駝,一人雙腳後夾端坐於駝身,雙手穩穩在握住一圓形燈盤的燈柱。整個青銅雕塑製作精巧,人與駱駝的形象以曲線為主導,旨在傳神,而不著意細部逼肖。從整體來看,底座、駱駝、人物與燈柱、燈盤渾然一體,駝背上的人舉重若輕,似擎一頂華蓋,其重心設計極為科學合理。這件雕塑品中駱駝的出現,為研究楚與北方少數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燈的種類
照明燈
電燈、日光燈、油燈、煤油燈、銅燈、鐵燈、馬燈、壁燈、路燈……
裝飾燈
霓虹燈、花燈、燈籠、走馬燈、卡通燈、宮燈
警示燈
航標燈、紅綠燈、警燈……
特殊功能的燈
無影燈、探照燈、追光燈……
燈的用途與原理
日光燈;:電源開關剛閉合時,日光燈管內的水銀經燈管兩端燈絲加熱蒸發,形成稀薄的水銀蒸汽,鎮流器產生的高壓加在燈管兩端,使汞原子電離出電子,電子加速後與汞原子碰撞,使氣體迅速擊穿,產生弧光放電,激發紫外線。紫外線再激發塗在管壁上的熒光粉,發出柔和的光。它不含紅外線,所以它的光是很溫和的,不傷眼睛;因為不含有熱線,用起來比較省電;它也會發出許多美麗有色的光。這就是由熒光粉里所含的化學葯品的性質來定了,例如塗上鎢酸鎂的,發藍白色光,塗上硼酸鎘的發淡紅色光。
蒸汽燈: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種蒸汽通過電流而發光。它們的構造,有點像日光燈,由於多個燈泡從不同角度同時發光,就產生無影燈。
氙氣燈的發光原理:超高電流,通過沒有鎢絲、只填充氙氣的石英管,使氣體碰撞產生有如白晝般強烈之電弧光,接著再將電壓轉成8,000V,穩定持續供應氙氣燈泡發光。HID燈光的特性比較接近太陽的白光而不是一般鹵素燈(Halogen)之黃光。HID色溫接近白晝的陽光。(陽光色溫為 6000K,HID色溫為4300K-6500K,鹵素燈色溫為3200K-3600K)HID亦免除一般鹵素燈從第一次發亮鎢絲就開始氧化及發亮時間越長,光線就越暗的困擾,同時發亮體集中,照明距離寬而且長。HID更擁有較一般鹵素燈遠3倍的超長視線及超廣角的寬曠視野,但HID的用電量僅需35W,但其光亮度是一般鹵素燈的3倍,使用壽命較一般鹵素燈長約10倍。鹵素燈的發光原理是用鎢絲發熱所致,因此在長久的高熱下,難保不燒斷損壞。而氙氣燈是利用電流刺激氣體發光,基本上不會產生過高溫度,所以只要其中的氙氣還沒用完,它就可以一直正常發光,不易損壞。在正常的用車條件下,一組HID氣體放電燈可用上6年有多。HID的耗電量僅為35W比鹵素燈的60W更為省電,因此油費等於間接省下來了,而且越用越亮。
『柒』 花鼓燈歷史淵源
花鼓燈,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花鼓燈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於一體的民間舞種。據史料證明,花鼓燈最早源於夏代,最遲源於宋代。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發展,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等為中心,輻射淮河中遊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播布區。
2006年5月20日,花鼓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6。
相傳,花鼓燈起源於夏代,在塗山腳下,大禹會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塗山氏的女兒——女嬌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女嬌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著兒子啟站在山坡上向著遠方眺望,祝願丈夫治水成功,早日歸來。
『捌』 蚌埠的文化遺產
蚌埠是花鼓燈、泗州戲、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
花鼓燈:
花鼓燈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於一體的民間舞種。
2006年5月20日,花鼓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6。
2006年鳳陽花鼓戲入選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花鼓燈距今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有A級旅遊景區28個,4A級旅遊景區5個,3A級旅遊景區10個,2A級旅遊景區13個。
蚌埠的風景名勝包括雙墩遺址,大禹治水聖地塗山,垓下古戰場,龍子湖,湖上升明月,張公湖等。
『玖』 花鼓燈為什麼不叫燈
花鼓燈,是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傳統舞蹈,且2006年5月20日,花鼓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花鼓燈不是燈。花鼓燈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於一體的民間舞種。
1、花鼓燈歷史:據史料證明,花鼓燈最早源於夏代,最遲源於宋代。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發展,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等為中心,輻射淮河中遊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播布區。
2、發展歷程:為提高知名度,各燈班紛紛聘請著名藝人精心培育新秀,或刻苦鑽研,練出絕招。民國22年在尚塘集一次「抵燈」中,40多個燈班連續演出四天四夜,400多名花鼓燈藝人參加了演出。在這五年間,鳳台花鼓表演藝術有了較大發展,傳統節目《小場》的舞蹈語匯逐漸豐富,表現力更強了。民國27年(1938年)。少數藝人組班到六安、霍邱一帶以演出花鼓燈謀生,並以花鼓燈的藝術形式宣傳,參加擴軍擁軍活動。民國28年秋,陳敬之、宋廷香等藝人把花鼓燈「後場」及有關戲文加以民間弦管伴奏,稱其為「弦子燈」。民國29年至民國38年,花鼓燈歌舞逐漸被「弦子燈」所替代。解放後,花鼓燈藝人業余編演歌舞慶賀翻身解放,歌頌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宣傳治淮和抗美援朝運動。1952年,專業文藝工作者對鳳台花鼓燈進行考察、挖掘。
1953年3月,鳳台選派田振起、李兆葉、李學洪等10位花鼓燈藝人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
1955年元月,在安徽省工農青年業余文藝觀摩演出大會上,鳳台縣花鼓燈節目《拾棉花》、《搶板凳》獲節目獎和演出獎,詹樂廷、紀美英獲表演獎。
1957年3月,花鼓歌對唱《小圓房》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觀眾贊譽這個節目「百看不厭,百聽不煩」。
1958年,鳳台縣推劇團演出了花鼓燈歌舞——《收棉舞》。潔白的扇子、手絹象徵棉花,載歌載舞,打破了以前的花鼓燈舞時不歌、歌時不舞的傳統表演手法,塑造了新時代勞動婦女的形象。
1964年,在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展覽演出會上,《收棉舞》獲專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評。此後,在《田頭樂》及《新媳婦搶場》兩個節目中,花鼓燈女主角從塑造人物實際出發,丟掉手絹、扇子,藝術地再現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婦女的精神風貌。這種手法被陸續運用在《送糧路上》、《爭鍬》等節目中,推動了花鼓燈表現現代生活的改革進程。
1982年12月,陳敬之、陳永舜運用獨特的顫、顛、抖動作創編獨舞《野花謠》,由吳國蘭在省農村業余文藝匯演中表演,獲優秀創作獎、優秀演出獎。在華東地區第二屆舞蹈調演中獲三等獎。
1984年初,鳳台縣委發出搶救花鼓燈歌舞的號召,由縣文化局牽頭。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花鼓燈藝術培訓班。
1985年,由藝訓班學生演出的《踏青》、《夏令營》、《姐弟樂》、《小花場》、《永幸河畔稻花香》幾個節目,在淮南首屆花鼓燈藝術節上獲優秀創作獎、優秀表演獎。安徽省電視台曾以此攝制專題片,於1986年元旦向全省播放,博得各界人士好評。
3、評價上:鳳台縣花鼓燈現在已經發展成為能表現多種題材、塑造各種人物的舞台藝術,它的音樂和舞蹈被戲曲和其他藝術廣泛吸收,鳳台花鼓燈表演藝術已傳播到日本等13個亞洲國家和法國等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世界各國文化藝術產生著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