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考歷史主觀題怎樣才能拿高分
1.完全讀懂題意再動筆。
有些同學做歷史試題時,經常是「一掃而過」,看完題目就動筆,在沒有完全讀懂題意的情況下就匆匆作答,其結果是造成不必要的失誤,白白失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讀懂題目的內容,然後理清題目要求,最後利用正確的解題方法作答。
2.知識點突然忘記不要慌張。
很多同學都有過這種經歷,某些知識點本來記得很清楚,但考場上面對相關題目時卻突然忘記,大腦一片空白。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慌張,讓自己的大腦暫時放鬆一下。或者採取逆向思維,想想自己突然忘記的知識點在課本的哪部分,這部分包含哪些知識點等。也可以試著回想與知識點相關的歷史時間、地點或人物等。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消除心理緊張,幫助回想忘記的知識點。
3.遇到難題不必緊張。
答題過程中如果遇到難題被卡住,不必過分緊張,更不要因為難題而影響全部試題的解答。可以先把難題放下,去做那些對自己而言稍顯容易的題目。也許會在解答其他題目的過程中受到啟發而想到難題的解答方法,此時再回頭處理難題就會覺得豁然開朗。如果遇到實在不會而且無計可施的題目,「連蒙帶猜」也不失為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4.遇到陌生題不要放棄
高考試卷中的題目及考察內容,幾乎都是考生在復習備考過程中反復練習或背誦過的,但也難免會偶遇極少數自己從未見過的題目。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輕言放棄,而要穩定情緒,試著回憶該題目與自己熟悉的知識點的關聯,然後找到題目所考察的重點,盡力作答。
5.選擇題猶豫不決時,堅持第一印象
考場上常常會遇到個別選擇題,四個選項中,我們很容易排除兩個,卻對剩下的兩個選項猶豫不決、舉棋不定,這時,要堅持第一印象,即選擇第一時間想到的那個答案。正所謂「習慣勝於學習」,這種特殊情況下第一時間想到的那個答案,往往是我們備考過程中長期練習而產生的本能反應。堅持第一印象,正確的概率會相對大一些。
6.問答題要緊抓要點,無需贅述
有些同學解答問答題時,唯恐答不全,便把很多無關緊要、甚至錯誤的答案都堆砌在那裡。這樣做並非明智之舉,因為無論簡答題還是論述題,都是按點給分的,只有答案中出現「踩分點」,才能得到相應的分數。因此,答題時要緊抓要點,這樣既可以保證得分,又能充分利用考試時間。
⑵ 高考歷史怎麼答題才高分
首先,書本知識要熟悉
其次,高考歷史答題技巧講解
一、審題技巧
審題是做題的關鍵。審題通常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步:審中心詞 即「答什麼(what)」 這一步同學們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一定要記住做到「准」和「全」。非選擇題別忘了審答題方式。
第二步:審主體 即「答什麼(who)的什麼(what)」 這一步最為同學們所忽視,但命題人經常在此設置「陷阱」。
例1:(98全國多項選擇題)武昌起義後,袁世凱重新掌握清政府實權的原因是
A 控制北洋軍閥 B 立憲派的支持 C 帝國主義的扶植 D 革命黨人的妥協
本題的中心詞是原因,審題時不會出現問題,但是答什麼的原因呢?是袁世凱重新掌握
清政府實權的原因,而不是他篡奪革命果實的原因,因此B和D不能入選。本題當年的抽樣結果是0.16(100個學生中只有16人作對),得分率相當低,就是因為主體的審定有誤。
第三步:審限制詞 即「怎樣答(how)」 近幾年高考題的限制條件都比較多,有時間限制詞、空間限制詞、角度限制詞、頻率限制詞等等。這是加強能力考查力度的表現之一。這些限制條件,雖然不是試題的主幹,但對答案重點的確定、內容要點的取捨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考生的答題思路中,它們起著路標作用。
以上審題方法既可用於選擇題,也可用於非選擇題。下面結合文科綜合考試中的題型談一談答題技巧。
二、選擇題技巧
在文科綜合考試中,選擇題的審題除了做到以上三步之外,別忘了還要審題頭,即一組題目之前的中心語句或材料。這一句話或材料不僅在考試中起到了轉換腦筋的作用,而且有時還是選擇答案的依據。
例2: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
秦王蠃政讀韓非子著作,感嘆曰:「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你認為蠃政發此感嘆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B 韓非子主張「法不阿貴」、「以法為本」
C 韓非子認為今勝於昔,「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D 韓非子提出「富國以農」,認為耕可得以富,戰可得以貴
此題的四個選項均為韓非子的觀點,直接判斷對同學們說有些困難,但如果結合題頭來看,則非常容易選擇。
選擇題根據不同的分法,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下面就同學們錯誤率比較高的組合選擇
題、材料選擇題、最佳選擇題、判斷式選擇題的題型特點和解題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1) 組合選擇題
解答時可採用①排除法②肯定法③列式法(共有的選項不予考慮)
例3:(2000全國)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了①中央集權的強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強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本小題首先可以通過排除法排除④,因為西漢以後,如道家學說依然還有一定的地位(舉例法),答案在C、D中選擇,在C和D中,共有的是①③,縮小思考范圍(列式法)後,重點判斷②,可以肯定,答案選D。
(2) 材料選擇題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目中提供一則或多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
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現其背後的歷史真實,按照題乾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解答材料選擇題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第二,讀懂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與題目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例4:19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經濟學家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這段話表明
A.英國在歐洲沒有殖民地或自治領 B.各國經濟都依賴對英貿易
C.世界經濟聯系加強 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首先根據材料的出自英國經濟學家及時間判斷這段話的背景是工業革命後,材料的內容講述的是英國通過殖民擴張成為世界殖民霸主,然後分析選項,A項不能正確反映材料的核心內容;B項為錯誤選項(如當時中國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D項也為錯誤選項,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是在20世紀初,所以答案為C。
材料選擇題除上題的文字材料外,還有地圖材料、插圖材料、圖表材料,請同學們留意課本地圖及插圖。
(3)最佳選擇題
這是單項選擇題中難度最大的類型。旨在考查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掌握的准確性,考查辯證思維能力。特點是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題目中多有「主要」、「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
解答此類題目時,先根據題目要求,確定好題目的邏輯關系,即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正確的理論(基本原理或方法)指導下,確定出「最佳」的標准,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運用優選法,逐個比較、分析備選項,找出最佳答案。謹防以偏概全,或以點代面。
例5:(97全國)17世紀的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下列各項中最能表明這一性質的是 A 採取武裝斗爭方式打敗了王軍 B 沒收、出賣王室土地,廢除地主 對國王的封建義務 C 處死國王查理一世 D 1649年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首先根據題目要求,確定論點是「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在備選項中選擇最能說明這一性質的論據。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就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障礙,鏟除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建立資產階級專政,B正好是資產階級革命在經濟上的體現,所以B最符合題意。而A、C、D是命中雙方較量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英國革命的性質。
(4)判斷式選擇題
要求判斷關於某一問題的相關選項正確與否,此類試題難度不大,但在高考中的錯誤率很高,主要是由於同學們做題時比較緊張,看題時記得要求,但一看選項就忘了是做正確還是錯誤,匆忙下筆,導致錯誤。
此類題目可在看題時將要求圈出來,在看選項時直接在選項中打√或×,做完後再看題目要求,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另外判斷時注意常見的迷惑項通常會在時間概念、因果關系、表述上設置圈套,所以同學們可以特別注意這幾方面。
例6:下列關於中日《馬關條約》的表述,正確的是
A 條約中關於割地的內容全部得到了落實 × B 條約的簽訂有利於列強對華資本輸出 √
C 條約沒有規定開放新的商埠× D 巨額戰爭賠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
首先將題目中的正確二字做上記號,然後逐一讀選項,A項錯在全部,三國干涉還遼使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C項錯在沒有二字,重慶、沙市、蘇州、杭州是新開放的;D項錯在日本二字,當時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是英、法、俄、德等西方列強。所以答案應選B。
三、非選擇題技巧
在文科綜合考試中,非選擇題是指除選擇題以外的所有題型,有52分之多,包括填空(填圖、填表)、材料解析、問答題等等。文科綜合試卷中的歷史非選擇題具有跨度大、視角新、高概括等特點,材料題和問答題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題型更加開放,更加靈活,但「以不變應萬變」是上策,「不變」的是基本知識,審題、答題技巧。
下面根據非選擇題的特點劃分為四類,向同學們介紹一些基本解題思路和技巧。
第一類為答案來源於材料;第二類答案來源於課本;第三類答案既不來源於材料也不來源於課本;同學們感覺最為困難的圖表類單列。
(1)答案來源於材料類型
答此類材料題一定要注意審題。一般而言,此類題目設問為「根據材料……回答……問題」。在弄清題目要求(主體、中心問題、限制條件)的前提下(這一步叫「審」),按題目要求從材料中找出相應的文字信息並標記下來(這一步叫「找」),然後將找出來的文字信息按題目的要求篩選,分層次地、有條理地分點作答出來(這一步叫「答」)。
例7:2000年高考上海卷第43題第(1)(2)問(孫中山題)
例8:2004年全國高考文綜卷 第39題第(1)(2)(3)問(李鴻章能源題)
(2)答案來源於課本類型
此類試題最大的特點是用新材料考查課本知識,即通常所說的「材料在外,答案在內」。
對於此類問題,首先需要做准確的知識定位,根據試題要求確定時間及線索,然後定位於課本的某一章(或幾章)某一節的某一子目。然後根據記憶來答題。
例9:2004年全國高考文綜卷 第37題第(4)問(概述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形勢的總趨勢和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12分))
答案: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局勢總體趨於緩和,和平與動盪並存;超級大國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在兩極格局下掩蓋的一些矛盾爆發,導致局勢沖突和戰爭不斷。
本小題的答案就在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第109面。
(3)答案既不來源於材料也不來源於課本
此類非選擇題在近年的高考試卷中比較少見,但2005年春季文綜試卷中第37題的出現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此類試題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地獲取和解讀信息,靈活地調動和運用知識,准確地描述和闡釋事物,綜合地論證和探討問題。
附:歷史基本能力考查注意事項:
1、分析能力:常見的考查分析能力的中心詞有原因、影響、歷史作用等。對於此項能力,重要的是理清分析的思路。如中國古代史原因、影響類的分析一般是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文化等幾個方面;中國近現代史的原因分析一般是從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幾支社會力量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現代史的影響分析一般是從國內、國際等幾個方面分析。
2、比較能力:常見的考查比較能力的中心詞有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於此項能力,關鍵是找准可比點。如比較相同時間不同國家(中西比較)或不同階級(義和團與戊戌變法)的不同表現,可就其時代背景比較相同,就其國家性質或階級屬性比較不同,;如比較不同時間的同一屬性的事件(如太平天國與義和團、早晚期資產階級革命),可就其時代特徵比較不同,就其階級屬性比較相同。
3、歸納概括能力:常見的考查歸納概括能力的中心詞有特點、階段特徵、幾個方面的表現等等。對於此項能力做題的關鍵是不能羅列史實,而要在史實的基礎上加以歸類,然後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
4、評價能力:常見的考查評價能力的中心詞有你對**的看法或評價等。此類能力做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注意用「兩分法」;②注意把人物或事件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即「不能苛求古人」;③評價的標準是生產力標准,實踐標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④時間跨度大的事物(如重農抑商政策、科舉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等)要分階段評價。
5、其它能力:如「說明」要注意用史實說明;「啟示」指歷史事件中的經驗教訓對今天的啟迪等等。同學們可以在做題時不斷總結。
(4)圖表類材料題
此類試題是同學們感覺最為困難的,但抓住其特徵進行訓練,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中圖一般出現的有地圖或實物照片等,歷史科中圖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根據圖來確定時間。一般不會要求大家像考古學家那樣根據文物特點或用C14來判斷時間,而是根據圖上的有效信息來判斷時間,如地圖上的城市名(同一城市在不同時期的名稱不一樣)、疆界、重要的文物圖片(課本上有的應該知道時間)等等。
表格的功能則是印證課本中某一國家在某一階段內的政治、經濟特徵。同學們在做圖表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從一組數據中看整體發展趨勢或比較幾組數據中,不要被其中個別幾個數據撓亂思維;②圖表格中的百分比無法看出總量的變化;③表述總體趨勢時要盡可能准確地運用表程度的副詞。
⑶ 怎樣可以提高歷史主觀題的得分
現在的高考題趨向於簡單化,經常考一些基礎知識,但是它是由創新思維體現的。只要把書看透,掌握基本史實,拿高分應該是不難的
從我學習歷史的角度看,歷史主觀題不從在完全的按你的主觀意願來答的問題,歷史的主觀題只是給你一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的機會,你的答法可以是最有效的的,但不要憑空想像,這樣在你進行自我評估或考試估分時就會比較真實,因此,你需要的是竟可能多的記憶有關某歷史事實的社會文化及其他背景,在某種相對固定的模式下來體現你的主觀性。
先你要理解好題目問什麼,捉住中點有條理的回答,不要把大堆有關系的東西堆砌上去,老師改卷最怕這些,因為卷子多,要他幫你找出你的得分點,找多了你都會覺得累,如果你有條理,第一印象分就高很多,分數絕對不會少給。如果你是堆砌的,他有時看漏眼,再加上印象不好,分數就很低。特別是開放式題型,老師的主官印象就更重要了
⑷ 高考文綜如何復習才能在考試中得高分有哪些技巧
高考的時候,文綜應該如何復習才能夠在考試當中得高分呢?因為其實相對來說文綜的提升並不是那麼的容易。文綜的提升也不是一個講究快的過程,但是可以選擇去做一些事情,讓自己的文綜盡量的去得高分,那麼有什麼樣的技巧呢?
第二點就是刷題了,然後這個刷題並不是盲目的刷題,是要在刷題的過程當中更加深對於課本上之間的理解。同時對於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以及靈活程度和重要程度有一個自己內心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尤其是對於刷題的過程當中的錯題要格外的重視,僅僅要重視錯題所考察的知識點自己是不是沒有掌握清楚。而另外一個重視地方就是錯題所考察的思路是什麼,而掌握清楚自己錯的原因是什麼,把自己的思維方式糾正過來,這個就是提升成績的一個技巧。
⑸ 歷史要怎樣才能考得高分,我歷史基礎比較差,我都不知道怎麼學得更好
在高考備考沖刺階段,考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備考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容易走彎路,降低復習效率。下面,筆者根據自己指導考生備考的經驗,談一談高考備考最後階段歷史復習的有效攻略,希望能幫助考生更上一層樓。 1.確立重點范圍 雖然每年的《考試大綱》都明確規定了高考考點的具體范圍,但具體考點數量很多,而歷史學科的歷年高考試題涉及內容主要以重點知識為主,因此,確立重點學習范圍非常重要。我們要明確哪些是重要歷史事件,哪些是重要歷史專題,哪些是重要歷史階段等。那麼,如何確立重點學習范圍呢? (1)根據歷史事實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地位來確立,包括歷史事件、人物、歷史階段等。重要的歷史事實有: 中國古代重要歷史階段:春秋戰國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等; 中國近代史重要歷史事件: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 世界近代史中重要歷史專題:資產階級代議制問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問題、思想啟蒙運動問題等。 (2)依據歷年高考考點來確立。 我們可以以近三年高考試題涉及的考點知識為例,對考點知識進行統計研究,依據知識點涉及的頻率大小排列分類,就可以知道哪些知識內容是歷年高考常考的重要考點,哪些是次重點,哪些是從來沒有涉及過的考點,抓大放小,提高復習效率。 2.理解歷史事實 對歷史事實的理解是實現知識遷移運用的基礎,因此歷史復習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重點知識進行全面的「深挖取」,力爭「吃透」它們。那麼,如何深入理解歷史事實呢? (1)放在不同的時段中去理解,即把具體的歷史事實放在不同的歷史進程中去加深理解,包括短時段、中時段、長時段。 如對辛亥革命的理解,可參考下表。 (3)聯系現實熱點問題來理解,即通過「現在」理解「過去」,探究其歷史根源。 如通過目前特朗普政府簽署「台灣旅行法」,干涉中國內政,聯系過去1972年尼克松訪華及1979年中美建交的歷史,可揭示中美關系發展的走向。 (4)進行對比分析,把相似的歷史事實放在一起進行多角度比較,分析與理解其異同,探究其原因,揭示其規律,如中外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比較等。 3.記憶方法 眾所周知,記憶歷史事實是歷史學習中最基本的環節。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具體考點、歷史專題與歷史階段的相關知識清楚地記下來呢? (1)重點詞語、語句記憶法 以課本為基礎,記住考點知識內容中的關鍵詞與結論性語句,如下表所示。 (2)大事年表記憶法 根據時空觀念繪制出重要歷史階段的大事年表,如14—17世紀中外大事年表、18—19世紀中期中外大事年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外大事年表等。 (3)數軸記憶方法 以數軸方式羅列出重要歷史事件,可以直觀地看到歷史事件隨時間推移的發展趨勢,使記憶印象更深刻。如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歷史專題和宋元時期的基本歷史事實等。 (4)數字記憶法 用數字概括的形式對學習內容進行濃縮,如考點「宗法制」內容可概括為「一個核心、二個原則、三個形式、四個觀念」,專題「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歷史知識可概括為「一個主題、兩個方向、三次高潮、四個階段、五對關系」,等等。 1.主題學習 高考歷史主觀題往往考查一些重大歷史問題,但古今中外需要學習的歷史問題非常多,我們該如何高效記憶這些知識呢? (1)什麼是主題化學習 以高考考綱、熱點問題、史學範式、命題趨勢等為依據,科學確立核心主題線索,圍繞主題進行整合、歸納、比較有關考點知識,理解歷史現象及歷史認識與評價,探究、揭示歷史事件發展的差異、特徵、本質和規律。 (2)概括歷史主題 歷史主題如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與執政為民;制度創新與政治文明;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大國崛起與大國關系;思想解放與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重大改革與社會公平;民生問題與社會和諧等。 (3)如何進行主題化學習 ①根據主題整理核心考點和知識結構; ②縱橫比較主題內容; ③通過不同角度,放在不同的_史階段,對同一主題問題進行解讀; ④進行針對性訓練。 來源:求學·文科版 2018年06期
⑹ 緊急!告訴我歷史,地理雜快速提分呢文綜老在200分徘徊呢
地理相對客觀,要得到高分概率更大;而歷史考試,說實在的基本很難。尤其是主觀題目,如果你客觀題目沒有全對,指望主觀歷史題目得分是不現實的。我國歷史高考命題是由各大學教授命題,而歷史課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你的高中老師是師范大學的畢業生,這三套人馬基本誰也看不上誰,各自有各自的歷史觀,所以背過歷史書是沒用的;完全聽老師講課也是沒用的,命題教授的一個基本理念是把你的錯誤史觀掰正過來,因此,歷史主觀題目是一種綜合文化的分析能力,這種能力一個高三的孩子很難具備,你答題基本上似是而非,肯定會漏幾點甚至方向完全不對,因為你接受的歷史教育與命題人思路根本不符合。凡是主觀題目答得好的,基本都在復旦以上高校坐著呢,綜上所述,地理得高分相對容易。
⑺ 高中歷史怎麼提分
高中歷史要想拿高分,必須做到這幾點,第一,你要理解書上面的知識點,第二,你要講究方法背下來,背歷史要按照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串起來記,不能單獨死機硬背,同時背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時間、起因、過程、影響、意義等,第三,你要做一個筆記本,記錄重點知識點和錯題。希望你可以較大提高歷史分數!望採納!
⑻ 高考歷史提分技巧
最主要的是要知道題是問的什麼,然後根據提議回答,要是不知道就是積累的問題了,這時你應該寫上和題意擦邊的東西
第一、抓住框架,熟目錄,正文,插圖,反正就是一個都不能少!
通過框架,我們可以把零散的知識點串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網路,把知識點弄熟弄透,自然會把歷史的來龍去脈掌握住了,為知識的遷移和或用奠定基礎。還有一點,就是任何角落都不要放過!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註,插圖及其說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考試大綱的內容。因為高考試題「超綱」現象常有發生。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第二、整理筆記,記錯本
很多同學習慣使用單獨的歷史筆記本,但其實把筆記記到書里是最好的,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當把參考資料的延伸知識或者精闢見解都抄錄在書中,翻閱課本時也會一起復習。這樣在考試中你的歷史語言表達會更加完善和專業,切涉略面和跨度也更廣,進而得分更高。所以,有時間的話,高中學習方法指導名師建議同學們做抄錄,此外不要忽略記錯本的存在,它會提醒你,曾經犯過的錯!所以把記錯本上面的內容,整理一篇,不懂的,弄到懂,絕不犯第二次錯誤!
第三、有計劃的復習總結
學習,是一個積累,一個歸納總結的過程!雖然時間緊湊,但是別忘了,做好復習總結工作!此外要合理的安排時間,這樣的學習計劃,才算是最好的復習計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有效的提分技巧,也是建立在自己日日夜夜的努力下,同學們,加油吧!
⑼ 新高考歷史怎麼提分
我覺得最主要的應該也就是要去多背誦,這樣才能夠記住更多的知識,才能夠在答題的時候能夠答對更多的題,所以從這一方面我覺得應該也就是平時的時候要打好基礎,這樣的話,做題才會做得更好,其實這是一個根本,如果平時的時候沒有積累,那麼做題的時候很難能選到正確的答案。
⑽ #高考提分#歷史主觀題應該怎麼答才能拿高分
高中生歷史非選擇題解題
高中學生都會遇到解答歷史題。選擇題還好說,不行就蒙,即使瞢錯了,分數也不多,損失較小。而非選擇題,分值很高,要求學生寫很多文字。這可苦壞了那些歷史學習不扎實的學生,他們基礎知識不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又不行,這樣狀態寫出來的答案往往是「滿紙荒唐言」,換來的成績往往是「一把辛酸淚,」筆者閱卷無數,綜合諸生答案,非選擇題的解題情況大體上有三種。
第一種是言簡意賅,問什麼答什麼,不多寫一字,卻分數盡得。這一步為最高境界,要想做到,很難,特別是在目前考試已經擺脫記憶為主的情況下,真做到如此,說明考生不僅基礎知識扎實,且會運用知識,不僅看懂題目,且能夠運用專業語言來組織答案。在閱卷中,能遇到這樣的答案,不常見但是有,這樣的答案屬於最佳答案,不多是自然的,作為老師往往有些私心,希望所有的學生能夠都能這樣解題。
這樣的答案是最高境界,可求但不能強求。更多的是第二種情況。
第二種是良莠參半,對錯混雜。這樣的答案屬於土裡埋珍珠,庸醫開大方子,有一種求全心理,自己沒有多少底氣,題目要求的答案似乎理解一些,但是又拿不準確,怕丟分,又沒有把握手到擒來,為保險於是多寫,人家要茄子,你連西紅柿黃瓜西葫蘆都送上,滿滿一大盤,老師您自己受累挑吧。好在現在錯寫還不扣分,自由發揮,寫完之後交上來,滿滿一片,閱卷老師看了,往往心疼又無可奈何。這樣的試卷在歷史問答題中屬於最常見最普通的一種,可以說大部分歷史試卷多是如此。區別在於對錯混雜之中,正確率與錯誤率的高低不同,正確率高接近第一種,而正確率低則趨向第三種。
第三種最可憐,答題要麼不著一字盡得白卷,要麼滿紙荒唐言,全然不著調。這樣的試卷白卷看到絕望,而滿紙的字跡卻不著邊際透著失望。這類的試卷如第一種試卷一樣,少,但是急需我們去關注。
說完了學生答題的三種境況,從教學的角度看是要關注後兩種境況。因為第一種學生可能比你都強,這樣的答案除了贊美大概只有讓學生幫助其他學生了。而後兩種則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幫助學生走出試題困境,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怎麼提高?路徑不外是兩種,題外與題內。我總是和學生強調一個觀點,功夫在題外,在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歷史題無論怎樣的花哨,形式如何的創新,題目即使新穎到變態的程度,我們也要問一下,試題出題的目的是什麼?無它,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也。因此把歷史讀懂了,讀明白了,形成系統的、靈活的知識結構,所得的不僅僅是解題能力,還有認識社會和人生的能力與感悟,這些即使考試不考,也沒有關系,畢竟有比考試更重要的東西,我們學習的目的也不單純是為了考試。退回到功利性的考試來說,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自然會對付考試也不會太費勁,起碼具備了解決問題的雄厚的知識基礎。近年來,歷史試題變化很大,單純的知識記憶在考試中佔得比重越來越小,能力立意已經成為主要方向。但是無論如何強調能力,能力也不能孤立存在,能力實際上是運用知識解決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能力,這里歷史知識的把握是前提,也正因為如此,哪些指哪打哪達到第一境況怎麼也考不到的學生,制勝的秘訣之一就是歷史基礎知識扎實,廣博。因此提高解題能力,先要做的不是解題,而是讀書,你的歷史書讀得怎樣,讀懂了嗎?能構成靈活的知識體系嗎?所謂靈活就是不僅是書中的知識的復制,而是書中知識體系的再造,這個再造可以將知識體系打亂,也可以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還可以把古今中外融為一體,總之不是原封不動的復制,學習到了這個境界,就不是背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的體系不是不變的,可以拆解變化,可以重新組合,是有生命力的知識體系。這樣的知識體系形成本身就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回答新的靈活多變的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游刃有餘輕而易舉。因此,提高歷史非選擇題的解題能力,首要的不是解題而是讀書,將書中的歷史不是書本本身掌握。這就是功夫在題外。
當然僅有題外的基礎也是不夠的,當我們歷史書讀透了之後,還需要一點必要的解題訓練,也就是題內的功夫還應該注意。因為現在的試題,無論是選擇還是非選擇,在能力立意的導引下,已經基本上脫離了知識的再認再現這樣的低層次能力的考察,而向知識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運用等方向走,向材料有效信息的判斷、歸納、說明等方向努力,向運用書本所學知識和題目自身提供的有效信息知識解決新問題方向發展,因此對於剛剛進入歷史之門的中學生來說,在飽讀歷史書之餘,訓練一下自己的解題能力,對試題的命題規律答題要求做一番理性的思考還是必要的,畢竟現在的試題避免直來直去的提問,講究將知識隱藏於問題之中,講究歷史與現實社會的聯系,甚至講究套上一個華麗的外套,與過去光禿禿的裸問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好的試題已經不再滿足於「背多分」式再認再現,而注重考察學生的能力。什麼能力,簡單地說就是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客觀地說,再認再現也是一種對歷史知識的運用,但是這樣的運用低級枯燥,只注重了知識的記憶,而對其他方面的忽視,久而久之造成學生對知識的負擔和厭惡。我學習歷史難道就是為了背書之後得個可憐的分數,只是記憶的考試有什麼用途嗎?但是不明目張膽的考察歷史知識的記憶,考試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難度更大。為什麼,因為所謂的能力,是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諸如比較思維,綜合概括,分析說明,新問題新情境,從不曾拒絕歷史知識,而是只有系統靈活的知識才能具備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這樣實際的是比知識的記憶要求更高。現在好的試題如糖水,讀者能夠品出甜味,但是直觀見不到糖本身,這樣將歷史知識甄士隱於題中,實際上是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這個角度看,現在試題的難度應該是增加了。
既然如此,作為學生需要學會透過外包裝去看內核,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即使試題穿上了馬甲我一樣認得你。這樣本領的習得,僅靠讀書不行,還得會讀題、審題,至於非選擇題還有學會組織答案等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解題的成功率,逐步擺脫滿紙荒唐言的悲催境地,練就無論出題人怎樣刁鑽,任你千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高超本領,在功利性的考試中立於不敗之地。畢竟我們的學習無論怎樣的超脫,是難以離開功利性的追求的。既然如此,將題目解好,也應該是高中歷史學習的一大任務了。
當然,題海無邊,回頭是岸!高中歷史,從來不應該是在題海中掙扎,而是要回歸書本,回歸基礎,回歸讀書中的思維能力發展。與其他學科相比,客觀地說,歷史學科實際上也是習題訓練較少的學科。如果我們明白了歷史非選擇題的解題三境況及其成因,並能夠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在高中歷史非選擇題解題方面練就一種定點打擊的本事,登上第一境界的高峰,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