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夏朝多少年歷史
夏朝約建於公元前21世紀.
至於其所存在的時間,歷史上說法不一,有的說是431年,有的說是471年.
其主要原因是夏朝建立後,至夏後相時,東夷的後羿攻入了夏都,殺掉了後相,成為夏代的一個帝王.後羿代夏後,不僅沒有改革自太康以來的弊端,而是仍象以前的夏王那樣沉迷於打獵喝酒和美女,因此其家臣寒浞趁後羿不備,殺掉了後羿,成為夏朝的帝王.而原夏後相的妻子從狗洞逃跑後到了娘家有虞氏那兒生下兒子少康.少康先是在外公的部落里當放牛娃以躲避後羿和寒浞的追殺,長大後,開始積蓄力量,最終藉助有虞氏的勢力打敗了寒浞,夏朝復國,史稱"少康中興".少康復國後,進一步掃清寒浞的勢力,滅掉了寒浞的兩個兒子的封國過國和澆國.
夏朝因為有這段歷史,有的把它分成兩段,前段從大禹至夏後相,後段從少康至履癸(即夏桀),後羿寒浞代夏不算是夏朝,因此夏朝就是431年了;但是有人認為,後羿和寒浞雖不是夏朝帝統的人物,但他們也是夏王,也還是夏朝,因此夏朝就是471年了.
② 夏朝有多少年
夏朝延續約471年,約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③ 中國古代歷史上夏朝一共經歷了多少年
夏朝歷時471年。
據南朝梁沈約所注《竹書紀年》載:「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起壬子,終壬戌)。」
④ 夏朝在歷史上存在了多少年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五百年(一說四百七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若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則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後經過了五百餘年.
⑤ 夏朝的歷史有多少年
夏朝(約為前200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 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夏朝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一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如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則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後經過了四百餘年
⑥ 夏朝經歷了多少年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後(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⑦ 夏朝經歷了多少年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立的第一個王朝,由公元前21世紀,也就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由大禹建立,大禹死後,其兒子繼位,把夏朝的又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直到公元前1600年,商湯推翻了夏朝的最後一個帝王夏桀,建立了商朝,從而夏朝覆滅,由於夏沒有具體的文字記載,更准確的時間無法得到公認,只能說從公元前2100年左右(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大概經歷了400多年。
⑧ 中國的歷史中,夏朝經歷了多少年
約410年。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0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
(8)夏朝多少年歷史上擴展閱讀:
1、夏族起源
據史書記載,在夏後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
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五世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後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後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游,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2、世襲制度
「世襲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後,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兒子。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繫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長」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
「家長」的傳承還可分為父系與母系。執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與君主之間可能有血緣關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傳弟,也有的是叔傳侄;有的是受命於王,還有的是搶班奪權、謀權篡位,故而不在世襲之例。
世襲制從大禹三讓天下而不能成,「禪讓制」終結,以分封建國為基本政治制度的世襲制正式確立。
一讓天下,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
二讓天下,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三讓天下,而後舉益,任之政。以天下授益。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而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自此始於堯舜的禪讓制終結,源於黃帝世襲制正式確立。
這是封建社會、帝位及爵位世代相傳的制度,取代原來的禪讓制而出現。王位世襲制、帝位世襲制,還有西漢初期分封的同姓諸侯王,以及唐朝割據的藩鎮等爵位世襲制都是世襲的一種。世襲制通常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
3、行政區劃
夏朝是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氏族與其他城邦的關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方國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故僅能以勢力范圍來表示其影響力。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親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
⑨ 夏朝距今有多少年歷史
公元前2097年禹的兒子啟即位,改國天下為家天下,稱夏朝;
公元前1600年,由於夏桀暴政,商部落的首領湯率領部下滅掉了夏朝,改國號為商,殷商天下從此開始!
因此:夏朝一共存在500多年,建國距今有400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