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源的客家有多久歷史!!
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河源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河源是純客家地區,是東江客家聚居地。據史證,河源是最早客家先民的涉足地和落居地,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據史書記載,河源客家先民在南越王趙佗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前已經駐守在越地了,其中有「中華姓氏第一村」之稱的該市龍川縣佗城村,目前已被歷史學家考證擁有179個姓氏,而且當地擁有完整的48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古老祠堂,充分見證了客家人多次遷徙的歷史。 據有關歷史學家介紹,河源客家人是指原籍在河南、山東等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多次大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
B. 河源是什麼時候才建市的以前是歸那個地方管的
河源簡介
河源市是國務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管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共五縣一區。全市原有119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並鄉鎮17個,占鄉鎮總數的14.8%。全市現設有98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394個村委會和149個社區居委會。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其范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27分。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105國道、205國道、河惠高速公路構築了河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河源市是中國廣東省的一個地級市,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東部與廣東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與惠州市毗鄰,西部與韶關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相連。河源市的總面積為15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為332萬。
河源猶如鑲嵌在東江之畔的一顆明珠,河源市區別名槎城。東江自北向南流經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城市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以新豐江為界,槎城劃分為新老城區。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區是1988年建市後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歷史人文景觀和令人驕傲的現代奇跡。
C. 河源市的歷史
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並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南接惠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龍川縣(公元前214建縣,首任縣令為「南越王」趙佗)析地設置河源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源曾分別隸屬韶關和惠陽,曾與深圳、惠州、東莞同屬一個地區。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源地級市,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等1區5縣。全市共有97個鎮、1個民族鄉(東源漳溪畲族鄉)、 4個街道辦事處、1248個村民委員會、153個居委會。全市區域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戶籍人口341.26萬人
D. 河源是哪個地區
河源是廣東省地級市。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其范圍是東經114°14′至115°36′,北緯23°10′至24°47′。全市面積1.5642萬平方千米。
民國二年(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
(4)河源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河源市在春秋戰國時稱百越之地,屬楚國。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土置河源縣。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龍川析土置和平縣。
明崇禎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連平縣。
明隆慶三年(1569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歸善縣(今惠陽、惠東縣、古屬川縣)析土置永安縣,民國三年改名紫金縣。
河源地區漢朝屬南海郡。
兩晉南北朝屬東官郡。
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
隋唐屬循州(期間曾更名龍川郡、雷鄉郡等)。
南漢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並入惠州。
E. 河源市的資料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南接惠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龍川縣(公元前214建縣,首任縣令為「南越王」趙佗)析地設置河源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源曾分別隸屬韶關和惠陽,曾與深圳、惠州、東莞同屬一個地區。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源地級市,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等1區5縣。全市共有97個鎮、1個民族鄉(東源漳溪畲族鄉)、 4個街道辦事處、1248個村民委員會、153個居委會。全市區域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戶籍人口341.26萬人。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廣東省雙擁模範城市」。
交通通訊方便快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京九」鐵路經江西定南縣進入河源境內,穿越和平、龍川、東源和市區,並在龍川縣城與廣梅汕鐵路交匯,設立華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105國道和205國道縱貫全市。惠河、河梅和粵贛高速公路全面貫通,河源融入了珠三角城市「兩小時經濟生活圈」。實現了城鄉通信傳輸數字化、網路化、寬頻化,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現代化通信網路。農村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政公共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市綜合功能日臻完善。
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全市電力充足,廣東省最大的兩座水電站——新豐江水電站和楓樹壩水電站均在河源境內,投資53億元的河源電廠將於近期正式開工建設,還擁有總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眾多小水電站。境內的萬綠湖(新豐江水庫)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積達38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進庫水量達60多億立方米,庫容139億立方米,水質長期保持國家地表水I類標准,是粵港地區重要飲用水源地,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唯一認證為「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河源被譽為「粵東寶庫」,礦產資源點多面廣,儲量大、品位高,現已探明的礦產有40餘種,其中鐵礦、稀土礦、螢石礦等礦產儲量均居廣東省首位。廣東大頂鐵礦是華南地區最大的露天鐵礦。此外,鉛鋅礦、銅礦、鎢礦、瓷土礦的儲量也十分豐富,開發利用價值巨大。全市有山地1800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68.2%(新標准),繼續保持全省前列,是華南地區重要的商品林基地。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珍稀植物有銀杏、水杉、香樟等,珍稀動物有水鹿、蘇門羚等。土特產豐富,著名品種有獼猴桃、春甜桔、板栗、香菇、火蒜、桂花魚、三黃雞等。
生態環境優美,名勝古跡眾多。河源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擁有一流水質、一流森林、一流空氣,被譽為「珠三角的後花園」。全市常年氣候溫和宜人,生態環境保護良好,被列為廣東省「環境保護教育基地」。市區有桂山風景區,是北回歸線上現存面積最大的常綠闊葉林區,成為廣東生態旅遊品牌;有亞洲第一高噴泉,噴射最高程達169米;有世界上唯一的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恐龍遺址,目前已發現了佔地近3平方公里的恐龍腳印遺址、出土恐龍蛋化石1萬余枚、恐龍骨骼化石8具,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國恐龍之鄉」,恐龍蛋化石館藏量創吉尼斯世界紀錄;有濃郁客家風情的蘇家圍、南園第一村;有體現「世界浴」文化為主題的高埔崗龍源溫泉山莊和充滿「巴厘島」風情的紫金九和御臨門溫泉山莊;有「小桂林」之稱的連平陂頭山水,有「地下龍宮」之稱的東源漳溪黃龍岩、連平聖跡蒼岩,有「粵東丹霞」之稱的龍川霍山,有和平熱水漂流及溫泉旅遊,以及「南越王」趙佗故居、龍川學宮、越王井、越王山、正相塔、龜峰塔、孫中山第一代入粵故居等歷史文化古跡。
服務體系完善,投資環境優越。制訂了「只收稅不收行政規費」和獎勵納稅大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千方百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積極營造「賺錢多、麻煩少、身體好」的一流投資環境。分別在市、縣成立了行政服務中心,「一站式」為投資者辦理立項、審批、發證、登記和年審等手續;精心打造「一區六園」工業園區,大力推進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和五縣一區產業轉移園,構築引資平台。2006年,「一區六園」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和稅收入庫,同比分別增長75.2%、67.9%和51.9%。特別是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效能管理,按照「一區多園」的格局,認真抓好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營造「窪地」效應,大力發展手機產業,吸引了一大批海內外投資者落戶河源。
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進步。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263.99億元,同比增長(下同)27.3%;全社會工業總產值343.6億元,工業增加值108.81億元,分別增長57.8%和56.7%;農業總產值70.2億元,增長5%;旅遊總收入22.31億元,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39億元,增長18.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7.42億元,增長57.6%;外貿出口總額5.58億美元,增長88.4%;實際利用外資2.38億美元,增長31.2%;國地稅收合計23.7億元,增長37.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54億元,增長47.2%;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7358元,增長7.6%;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073元,增長8.2 %。科教文衛等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在全省的生態屏障地位進一步鞏固。
F. 河源是什麼樣子
被譽為「客家古邑 萬綠河源」的河源市位於廣東省北部、東江中上游,南接惠州、汕尾、東靠梅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河源1988年撤縣建市,現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連平縣,有95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理、1個農場,1251個村委會、155個社區居委會。市區距廣州約180公里,距香港約200公里。全市面積1.5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48.98萬人,農業人口266.89萬人,常住人口295.35萬人,有少數民族畲族,人口2萬多人。
河源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約佔80%,谷地和平源約佔20%。境內有羅浮山、九連山兩大山脈、東江、新豐江兩條河流縱貫全境。全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市年平均溫度20.5℃,平均降水量1809.1毫米,無霜期324.8天。
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自秦置龍川縣至2009年已有2223年歷史,世界第一個客家人越佗擔任龍川縣首任縣令,秦漢時屬南海郡,南齊時始置河源縣,隋唐宋屬循州,清屬惠州,是客家人開發嶺南最早的地區。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心學」流派創始人王陽明向朝廷奏設和平縣,並創立陽明書院,推廣理學文化。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紫金縣是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入粵始祖地,河源人劉爾崧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批57名黨員之一,河源大地還養育了阮嘯仙,劉琴西。黃居仁等一批早期優秀共產黨員。1927年4月26日,劉琴西等共產黨人地紫金發動「四 二六」武裝暴動,成立全國第一批縣有革命政權----紫金縣人民政府,之後建立炮子紅色蘇區,海陸惠紫成為中國革命著名的紅色根據地。周恩來、彭湃、徐向前、葉劍英、阮嘯仙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河源領導過革命斗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河源是東江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的重要根據地,龍川是聞名中外的「香港大營救」指揮部之一。
河源是粵東「資源寶庫」。人均礦產、森林、水、土地資源擁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憶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36種,其中鎢礦、鐵礦、螢石礦和稀土儲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新豐江水庫和楓樹壩水庫兩個廣東第一和第二大的水庫,其中新豐江水庫庫容達139億立方米,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唯一授予「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稱號。全市森林面積達1800萬畝,森林覆蓋率703.%,生態資源十分豐富。
河源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源源生態環境優良,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等常年保持優級水平。擁有華南第一湖萬綠湖、桂山、蘇家圍、熱水漂流、亞洲第一高音樂噴泉、黃龍岩、霍山、越王山、龜峰塔及眾多溫泉等旅遊景點。擁有眾多的古村落、古民居。還擁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足跡化石「三位一體」的恐龍遺跡,已出土恐龍蛋化石15000多枚,恐龍蛋化石館藏量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
河源是後發城市。河源交通區位日益凸顯。境內有京九和廣梅汕兩條鐵路,105線、205線兩條國道,惠河、河梅和粵贛三條速公路,已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生活圈」。隨著途經河源的廣河、廣贛、汕昆、河紫、粵湘等高速公路和京九高鐵及連接珠三角的城際輕軌建成通車後,河源將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真正成為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和溝通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大陸橋」。河源承接產為轉移勢頭迅猛。目前全市有4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初步形成了食品飲料、礦產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電器、太陽能光伏、輕紡服裝、建材陶瓷、生物制葯等主導產業。河源擁有國家級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河源手機」區域品牌逐步形成。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416.9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322元;三大產業比重為12.6:53.7:33.7;稅收總收入39.3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18億元;外貿出口額14.1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27億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01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8元。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河源已經從落後偏僻的山區小縣城發展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中等城市,特別是近年來,河源踐行反傳統路徑依賴、反經濟周期操作、反梯度產業發展戰略的「三反」理念,大力發展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葯等「四新」產業,爭創「生態發展和低碳經濟示範區」,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港澳及海外華人心目中最適宜居住和創業的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態市」、「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範例」、2008年城市綜合增長競爭排名全國第一位(並列)、2008年中國最有魅力城市200強14名、「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園林城市」。
G. 哪位高人知道廣東河源的歷史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
建市20年來,河源市經濟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燈塔盆地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百萬畝水果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的「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貫穿市區的「工業走廊」開發已初具規模,對外經濟空前活躍,投資不斷升溫,規模逐步擴大,在新的歷史時期里,河源市將突出特色經濟、借外發展、科教興市、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大力創造體制創新、對外開放、資源轉化三大優勢,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將進一步利用山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線上的農業強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籃子」基地;利用沿海與內陸結合部的區位優勢,不斷優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把河源建設成接納沿海產業轉移的一塊投資興業寶地;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把河源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利用礦產,水資源和農副產品等資源優勢,形成以資源開發為依託的加工型工業。
H. 河源是什麼城市
河源
河源市是中國廣東省的一個地級市,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東江自北向南流經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城市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城市榮譽:
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 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態市 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
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廣東省文明城市 等
歷史沿革
河源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個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古邑,全境五縣一區皆為客家人聚居地,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個純客家的地級市。以新豐江為界,槎城劃分為新老城區。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而江北的新市區是1988年建市後才建起的新城。 現有新石器遺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龜峰塔、孫中山祖居(由閩入粵第一代)等歷史遺跡。 據考證,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東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類繁衍生息。上古時代,河源市轄區先屬沃土次州,後屬楊州。
春秋戰國時稱百越之地,屬楚。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東江中上游流域設置龍川縣,首任縣令是後來統一嶺南,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的趙佗,縣治設在現龍川縣佗城鎮,縣域包括現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興寧、五華、江西省尋鄔縣等地。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土置河源縣;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龍川析土置和平縣;明崇禎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連平縣;明隆慶三年(1569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歸善縣(今惠陽、惠東縣、古屬川縣)析土置永安縣,民國三年改名紫金縣。
河源地區漢朝屬南海郡,兩晉南北朝屬東官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期間曾更名龍川郡、雷鄉郡等)。南漢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並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直到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地級)。河源市設立源城區、郊區,並將原惠陽地區的紫金、連平、和平、龍川4縣劃歸河源市管轄。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I. 廣東河源屬幾線城市
截至2019年10月,廣東河源屬四線城市。
依據160個品牌商業數據、17家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和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對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再次排名,其中河源市屬於四線城市。
河源,又稱「槎城」,廣東省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有著「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美稱,擁有地方立法權。「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
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河源市境內的客家文化。
(9)河源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河源的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河源屬南越。民國二年(1913年),河源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J. 河源市屬於哪個省哪個地區
河源是屬於華南地區。
河源市是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
華南地區,中國大區之一,位於中國最南部,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臨近海島。
故河源市是屬於華南地區。
(10)河源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河源歷史沿革:
東江自北向南流經河源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河源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河源市區三面環水,因而得名河源。
先秦時期河源屬南越。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河源屬南海郡。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治歸善縣,今惠州市區東北)。隋唐屬循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區東北)。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區東北)、循州(遷至雷鄉縣,今龍川佗城),河源地區屬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並入惠州府。清朝無變化。
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
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