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晉南北朝哪個皇帝最信佛、寺廟最多
梁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信佛的一位皇帝,曾經幾次捨身到寺院里當下人,幫寺院里的師父們添飯、行堂、掃地,侍候出家人。梁武帝本身對佛法也學得很通,他經常登壇講經說法,度了很多人去出家,建造了很多寺院。菩提達摩來的時候,梁武帝把他請到宮里。一見到菩提達摩,梁武帝就說:我即帝位以來,蓋了很多寺廟,度了很多人出家,功德一定很大了。菩提達摩說沒有功德。這對梁武帝打擊很大,沒有功德那是什麼呢?菩提達摩說那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若無」。至於,被僧人囚禁要挾,這個事沒有發生在,梁武帝的身上,梁武帝是在38歲時因為知道皇後與別人通姦,最後氣死的。其他的很可能是野史或者小說的杜撰!
2. 中國什麼朝代出現寺廟
我國有僧寺之始,一般均謂溯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造立之白馬寺,然當時果有此事與否,迄今仍無定論。依出三藏記集卷十三康僧會傳所載,孫吳赤烏十年(247),孫權為康僧會造建初寺。以此為中國僧寺之嚆矢,或較可信。其後,繼有武昌之昌樂寺、慧寶寺,金陵之保寧寺,蘇州之通玄寺,揚州之化城寺,四明之德潤寺等。
3. 哪個朝代的都城有大相國寺
應該是北宋都城汴梁,就是現在的開封有大相國寺。開封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位於著名文化歷史名城、七朝古都開封的市中心。據記載:這里原為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始創建寺院,稱為建國寺,後毀於戰火。唐長安元年,僧人慧雲來汴,托辭此處有靈氣,即募化款項,購地建寺。動工時挖出了北齊建國寺的舊牌子,故仍名建國寺,唐延和元年,唐睿宗李旦為了紀念他由相王即位當皇帝,遂欽錫建國寺更名為"相國寺",並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匾額。唐宋兩代是相國寺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北宋時期,相國寺屢有增修,成為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
4. 歷史上南朝為什麼要修建那麼多的寺廟
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是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這位皇帝前半生征戰沙場,卻在年紀大了以後痴迷於佛教,在他統治時期共修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這期間雖然久經戰亂,但統治者都是崇信佛教,所以對佛教的產業都進行了規避,極大程度避免了佛教文化和寺院的損壞。而每經一朝,統治者都要大興土木進行建寺為佛像塑金身。
南朝存在於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之間,也就是從東晉滅亡之後到隋朝統一之前的這段時間。當時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以南京為中心,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漢人政權,南朝是指東晉之後建立的宋、齊、梁、陳四個以南方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朝代總稱(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且四朝都是通過「禪代」實現了政權的更迭,其中劉宋立國時間最長。
5. 中國在什麼朝代是佛教最鼎盛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6. 有生提出"南朝"是哪個朝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寺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皇帝老兒信佛教,故多也。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東晉滅亡之後隋朝統一之前存在於中國南方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四個朝代的總稱。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劉宋取代東晉,在中國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漢人政權,史稱「南朝」,嫡傳華夏文化之正朔,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奉南朝為正統。南朝與鮮卑人或鮮卑化漢人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等北朝政權對峙,合稱南北朝。南北朝是一個戰事頻發、同時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各民族融合的高潮時期,中華民族在這個時期經歷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南朝繼承了東晉的疆土,其范圍為中國南方——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其中:劉宋最大,北疆達到黃河;南陳最小,只有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國土。
南朝是繼東晉之後,由漢族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雖然南朝的4個政權各自存在都只有幾十年,但作為漢族政權在南方的統治,為漢族文化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傳播作出貢獻,同時在南方興起了建康、江陵、揚州、成都等大城市,中國南方取得了很大發展。南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客觀上為華夏文明的延續、發展和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南朝時期的建康城和同時期的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7. 五台山現存有唐代以來的寺廟68座,明清時期與唐宋時期的寺廟有何不同
五台山現存有唐代以來的寺廟68座,明清時期與唐宋時期的寺廟存在的不同點是:明清時期的寺廟在結構上面比較繁瑣,使用了大量的木材作為支撐點。而唐宋時期的寺廟,都會採用重型木料作為支撐,給人一種雄壯的感覺。明清時期的寺廟裝飾性較好,比較偏向於使用油漆彩繪作畫,看起來精緻許多。唐宋時期的寺廟,更著重於實用性以及寺廟的堅固程度,不會有過多的彩繪圖案。五台山是我國的佛教聖地,在山上建築的寺廟大多數都是從唐宋時期流傳至今的。山上的寺廟巍峨廣闊,也吸引了前來上香禮佛。
一、明清時期的寺廟看起來比較纖巧,小而精緻是它的特點
當我們到古廟游覽的時候,會發現明清朝代的古廟在建築方面是格外耗損小塊木料的,看起來繁瑣復雜很多。如果從整體上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寺廟的佔地面積並不大,只要劃分出20平米的地方,就可以建造一個小巧而又精緻的寺廟。有些地方還會將寺廟用作家族祠堂使用,用來祭拜祖先。
那麼,你認為現在的建築是延續了明清時期的建築呢?還是延續了唐宋時期的建築特點呢?
8. 為什麼南朝會遺留下這么多寺廟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這首千古流傳的《江南春》,為我們展現了南朝古城的美好春景,也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與思索。黃鶯聲聲,清脆婉轉;柳綠桃紅,相映成趣;一座座小山村依山傍水,隨風飄揚的酒旗隨處可見;放眼望去,在那煙雨蒙蒙之中,屋宇重重的佛寺遺址顯得更加迷離,靜靜地述說著曾經的繁華與滄桑。生機靈動的江南春景令人沉醉,而隱約可見的古剎舊景更惹人懷想,千里之中,竟然有多達480餘座佛寺建築,這是一種怎樣的奇觀?歷史上的南朝為什麼要修建這么多的寺廟呢?
有史料稱:在劉宋時期,全國寺廟有1913所,僧尼36000人;蕭齊時,有寺院2015所,僧尼32500人;蕭梁時,修寺建剎達到頂峰,時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人;陳朝時,國勢衰微,卻仍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人。這些寺廟大大小小,不拘一格,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建築。在寺廟建成之後,統治者更是不惜財力大加裝飾,從飛檐重樓,到亭台樓閣;從水榭假山到雕梁畫棟,每一座寺廟都是巧奪天工的園林、金碧輝煌的宮殿,奢華富貴。作為統治中心,也就是天子腳下的皇城建康(今南京),其寺廟的數量至少有五百多座,最多時可能達到了七百多座!
想像一下當時的境況:百步之內,寺廟連接,進香之人絡繹不絕,香燭之光照耀天地,煙火鍾聲籠罩著整座城池,難怪直到今天,南京的百姓中間還流傳著一句俗語:「出了南門盡是事(寺)」,說的就是這時候的情景了。南京城中最重要規模也最大的要數梁武帝捨身的同泰寺了。為了便於朝寺,梁武帝下令在宮外建造寺廟,最終建立起了正對宮門的同泰寺。這座氣勢恢宏的寺廟,就像一個大庄園,裡面有六座大殿、十餘座偏殿和誦經佛堂,另外還建造了六座金身、十座銀身的大佛像,專門供奉在高七層的佛閣和高九層的佛塔之中,每天接受萬民的敬仰,也接受著帝王的朝貢。
這些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寺廟,儼然一個經濟自給的庄園,寺廟僱傭勞工自行耕種,販賣糧食、果蔬以及其他物產以取利;僧人們也從事著商業買賣,甚至是高利借貸的活動,在統治者的庇護之下,百姓們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剝削。如此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的寺廟群,給百姓帶來的只有無窮無盡的苦難。正如當時一個大臣所說,這些佛寺都是臣民們賣兒賣女的錢換來的啊!南朝四百八十寺造就了南朝表面的風光和繁華,卻掩藏了背後的辛酸與腐朽。隨著逍遙陳後主的覆滅,短暫的南朝歷史便一去不返,留下的只有那見證了歲月滄桑的眾多佛寺,講述著浮華之後的無盡哀思。
9. 古代最早的寺廟是從哪個朝代興起的叫什麼
我國最早的寺廟當屬東漢年間白馬寺。東漢時期,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庄引進的佛教。當時劉庄某天醒來,說自己夢見一個身高六丈,渾身放金光的巨人從西方飛過來,一直繞著他住的房屋轉圈。這個時候,他的博士傅毅說,那是西方的神,名為佛。劉庄認為這是上天的指示,於是派了大臣蔡音、秦景等人前去西方“取經”。
白馬寺在佛教當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第一座佛寺,更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文化地位以及對於佛教融入中原大地的推動作用。雖然在後期戰亂中,白馬寺不斷被破壞,但是現在,白馬寺被好好地保護了起來,並被評為首批4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