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回答好歷史和政治問題

如何回答好歷史和政治問題

發布時間:2022-07-06 09:42:10

1. 怎麼答政治歷史題

您好,這個問題我來幫您解答
1、簡答題的主要內容,首先你要將這一歷史事件定下性,就是什麼性質,比如說五四愛國運動你第一句應該是: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如果是歷史人物的話把他的頭銜擺出來,比如說朱元璋:是我國政治家、軍事家、偉大的帝王,明朝的建立者等等,然後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具體闡述,最後在評價一下
2、辨析題很簡單,首先判斷,他對的地方說一下,錯的地方說一下,最後總結一下
3、分析說明題要將你的課本知識與材料結合起來,不能材料和原理要統籌兼顧
4、綜合探究、看的面要廣不能形而上學,要全面的看待問題
總的來說寫歷史題目要有條理,切忌一個」亂「字,這樣很難得到高分

2. 政治,歷史的問答題應該怎麼回答`

高考的政治歷史問答題都是按知識點給分的,答題就是答知識點.
政治主要是熱點,在復習的時候老師或者很多參考書都會把它們列出來,不同角度的分析,你在考試的時候雖然題目你沒見過,但可以提煉出來你所掌握的點!
歷史答題的時候要結合大的時代背景,整個社會發展到什麼階段,要在心中畫一張表.橫的是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豎的是積極的,消極的,你的答題實際上是填這張表.在做到史實和評論結合,當然史實是最重要的.

祝你考好!

3. 政治、歷史背書卻還是拿不到高分,有什麼答題的小技巧嗎

學好政治大概最重要就是知識點,先把大段的知識點都背下來,再去靈活運用。

背書每章節最基本的原理,分析主題材料時,首先引用書上的原理,結合材料內容加以分析。其實,政治裡面常岀現的重要"基本『』主要,還有『』核心『』關鍵實質基本原則,記住,還要注意分清主體,不能混為一談。

建議你在上課時候,每個重要知識點的段落前標上這段什麼知識點,方便理清邏輯關系,也許,這樣你的分數會提高吧。


第三,查漏補缺,課後復習。

課後,可以做些題型加強復習。加強自己對課堂知識的檢驗和知識的融會貫通,這方面也一定不能有懈怠。

第四,有條理,抓重點。

想想曾經讀書的時候歷史和政治也是背通本,當然考試成績也不錯!按照你的說法,背的滾瓜爛熟,但是沒有考到好分數,那就很簡單幾個原因:1.文不對題,思想政治裡面有概念議題,這就看你平常在上課的時候筆記怎麼樣? 2.沒有讀懂題目,政治和歷史考試基本答案在書本上都是標准答案 3.就是沒有專心

4. 歷史答題中從政治方面怎麼回答在回答歷史問題的時候

高考的政治歷史問答題都是按知識點給分的,答題就是答知識點.政治主要是熱點,在復習的時候老師或者很多參考書都會把它們列出來,不同角度的分析,你在考試的時候雖然題目你沒見過,但可以提煉出來你所掌握的點!歷史答題的時候要結合大的時代背景,整個社會發展到什麼階段,要在心中畫一張表.橫的是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豎的是積極的,消極的,你的答題實際上是填這張表.在做到史實和評論結合,當然史實是最重要的.祝你考好!

5. 如何回答政治歷史問題

政治歷史的回答重要的是抓住踩分點
除了基礎知識外歸納很重要。

6. 初中政治歷史答題技巧

初中政治的答題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現在初中政治是對於很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很多的學生想知道有什麼答題技巧可以使自己在考試當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一般來說教師在講題當中會說答題的技巧,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現在初中政治試卷的題目一般可以分為選擇、建議、辨別、分析四種類型,每一種都會有專門的要求以及步驟,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初中政治的答題技巧吧!

解題方式

以上就是初中政治的答題技巧,在寫這種卷子的時候需要仔細的審查題目,詳細的全面回答問題,一般可以取得比較滿意的分數.

7. 高中歷史,政治的問答題怎樣答才能拿高分

學習政治不能死記硬背 高中政治的學習 說白了就是為了高考 那就可以從題型入手
選擇題最要用排除法 先讀題將題干關鍵字找出 再從選項中排除與題干不相關的 .
首先要排除這樣的思想,認為政治是副課,平時不怎麼認真學,到考試的時候突擊背誦就可以的思想;高中的政治到了大學,不管你是理科學生和是文科學生,作為基礎科目仍然要學習,所以要認真對待。其次政治的學習重在理解,也就是說,把基本原理、理論要理解,關鍵在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說對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多用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加以分析,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都行,這樣的集累與堅持,你的政治一定會提高。
把握三句話:以本為本,重視基礎,訓練能力。以本為本,就是要處理好教材與參考資料的關系,必須以教科書為學習的根本,盡可能地掌握教材,決不能離開教材看資料。重視基礎,就是要特別注意學習好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主幹知識,根據考試大綱的考查內容,每一個知識點過關,老老實實在打好基礎;訓練能力,就要要認真仔細地完成每一次測試,在周測、月考、模擬考試中檢查知識不足,提高應試能力。
我是一名初一的學生,雖然我對政治涉足不深,但對於如何學好政治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從入中學後所接觸到的政治看,我們目前所學的政治很簡單,幾乎都是強調人文素質和道德品質。我們出生時本只是一張白紙,而從小就接受了家庭道德教育。我們從6—7歲時又開始接觸老師的文化素質教育。這樣,我們就成了一張五彩斑斕的圖畫,絢麗多姿……其實我們身邊隨時都會接觸到政治,然而我們在考試時得分不高是因為我們把問題復雜化了,因而造成考試失誤,也就對政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其實你不用擔心,考試時你只要以接受到的最真誠的道德知識加上書上的標准答題就行。當然,在此之上,我們也要多看新聞,了解一些國家政務,就一定會考到令自己滿意的成績。當你得到了這個成績,你就會重拾你的信心,對政治又是另一種看法了。

切記,我們現在的政治,只要你用心來探索,你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要靠理解 不是要背 你可以問老師同學
學政治在高中有三大塊:經濟學,哲學,政治學。
高二的政治主要是哲學。
要把握住科、塊、組、點。

8. 求歷史政治問答題答題模板

**歷史分析「公式」 答題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歷史復習要注意5個隱形知識點***

隱形知識,是指潛藏於歷史課本中不易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識。我們在進行歷史學科的復習中,要注意十個隱形知識點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錄標題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於中學歷史各冊教材的目錄或章節標題之中。如奴隸社會編中「第一章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夏商」,就要求學生明白夏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與此相類似的知識點有: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創立時期;國民黨「一大」至汪精衛叛變即1924年至1927年7月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此可見,教材的目錄標題隱含著豐富的知識,學習時要善於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節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因教材的編寫體例,或隱形於背景,或隱形於因果,或隱形於時限,或隱形於補述,或隱形於刪簡。如戰國時的長平之戰隱形於秦統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東漢史實隱藏於三國鼎立一節;司馬睿給祖逖刺史空銜的西晉史實隱形於東晉教材;916年阿保機建國契丹隱形於五代時限之內;北宋末年鍾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隱形於南宋農民戰爭;蒙古政權的耶律楚材勸止窩闊台汗破壞農業隱藏於元世祖勸課農桑;春秋的皮囊鼓風冶鐵、突厥、契丹興起於北魏等知識隱形於後面章節的補述。東周的後期是戰國,但東周的後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並不等於全是戰國,因戰國止於公元前221年,比東周時間要長35年,這段史實被隱沒於教材的刪簡之列了。於是,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系。
三、插圖中的隱形知識
通過圖案插於課本,形象生動地強調該史實的重要,減少了課本的冗長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學生所忽視的隱形知識。如隱形於扉頁彩圖中的《自由引導人民》,就反映了法國七月革命;隱形於書中的人物插圖《達•芬奇自畫像》,就使人不易覺察到課本舉出了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個;隱形於書刊手跡之類的插圖,更暗示了許多知識,「大總統誓詞」中的民國元年,就是指1912年,「嚴夏和他的主要譯著」圖中除《天演論》之外,還有與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書名相異的《法意》等等。學習時,對插圖的隱含的知識不可忽視。
四、地圖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於課本的歷史地圖之中。如「元朝疆域圖」和「漕運圖」上,都明白告訴人們由於水患,黃河改道入淮的史實。中國歷史課本中歷史地圖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釋,更是潛藏著許多重要知識點,如今天的開封,戰國時稱大梁,北宋叫東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卻叫寧波,北京的叫法僅在兩宋時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幾種。世界歷史課本的地圖上隱形的重要知識點更多得驚人:如「美國獨立形勢圖」上表明1783年英國在承認美國獨立的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劃歸了美國。在「19世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圖上,明白告訴學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兩個殖民國家外,還有荷蘭、英國和法國。所以,學生在對教材的學習中,應該結合地圖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釋中的隱形知識
注釋是對教材部分內容的補充說明,按說沒有多少必記知識。可是高考不排除在這出題,一些出人意料的題往往就出在注釋上。如1993年試題的「榷場」,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邊境市場」。可這不行,非得答成注釋的「收稅貿易市場」不可。因此注釋成為不可忽視的知識點:銅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就開始製造;哈雷是英國近代天文學家;禁軍,在南北朝是指皇帝親兵,在北宋是指國家正規軍;調,指戶稅,實質上是人頭稅;《周髀算經》,可不能據「算經」二字或載有勾股定理」就確認為數學專著,因《中國古代史》選修本就明白注釋為天文學著作;阿蒙神廟,就是卡爾納克神廟,等等。這些知識都是通過注釋表述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不能忽視。

***高考歷史學習5種記憶法 ***
一、歸類記憶法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賦稅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的發展 、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關系、對外關系、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等進行歸類。 再如,中國古代文化史內容,又可按天文學、醫葯學、農學、科技著作、繪畫作品等線索歸類。通過歸類,對學生鞏固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而如果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濃縮」成如下要點;
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所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加劇戰爭危機
時間:1914~1918年。
經過:(1)三條戰線。即:東線、西線、南線。(2)五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性質和後果: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線索,主要抓住六點:(1)爆發:來剋星頓槍聲。(2)建軍:第二屆「大 陸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約克 鎮英軍投降。(6)和約:英美簽訂和約。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前, 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例如,中國古代史中賦稅制度的演變可整理為:
(1)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2)西漢的「編戶制度」。
(3)北魏的租調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調制。
(5)唐後期的兩稅法。
(6)明後期的一條鞭法。
(7)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再如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李大釗的主要革命活動的內容散見於第二冊和第三冊部分章節中。教學時,我按時間的先後把它整理為:(1)領導新文化運動;(2)領導「五四」運動;(3)創辦《每周評論 》。 宣傳馬克思主義;(4)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5)參與組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義。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製成歌 訣的形式。如記戰國七雄各國的方位可編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
再如唐之後的五代十國名稱則可編為:
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上後。
十國:南、北、漢、閩、楚、吳,
南唐南平前後蜀,
還有吳越毋疏忽。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系教材內容,採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可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我講巨鹿之戰時,就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充「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 」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9. 【高考】請問一下,歷史和政治的大題怎樣答比較容易得分 在不會做的情況下該怎麼辦

政治答題得分就是采點得分。分點答題,先寫原理,再結合材料補充說明原理。一般只要你答到了考題所要你答的原理(即知識點),這題你基本可以拿上滿分。而且,政治答題的思路一般離不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對於政治,建議可再梳理教科書各章各節的框架,知識點基本都包括了。分析材料的思路清晰,答題就輕鬆了。做題時,先大概看材料一遍,確定(篩選)這題目考查的是哪幾章(節)的內容。再細讀材料,確定原理。最後,延伸思考。延伸思考,一般是一些關於材料應該怎麼做的原理。如果不會做的情況下,材料能聯繫到什麼原理,你就套什麼原理上去吧,還是要結合材料補充說明原理。實在寫不出原理,就把材料的內容中總結些觀點,再補充說明你總結出來的觀點。希望能幫到你。祝你高考順利。

閱讀全文

與如何回答好歷史和政治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