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辛亥革命之後民主共和的思想真的就深入人心了嗎
不是立竿見影的深入人心,而是一個漫長的逐漸發展的過程,畢竟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影響是深遠的,直到今天,這還是一個艱巨的問題。
❷ 話語權是什麼意思
摘要 您好,話語權即說話的權力。
❸ 國際話語權的國際話語權的內容
國際話語權主要涉及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話語施行者、話語內容、話語對象、話語平台和話語反饋。
第一,話語施行者(或傳播者)可以是主權國家的官方機構,也可以是非官方組織或群體,其所用符號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非語言的。
第二,話語內容是反映一個主權國家所關注的與自身利益相關或所承擔的國際責任義務相關的觀點和立場,可以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等方面。但從國際關系發展的現實來說,話語內容往往是由一個主權國家的實力及其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擁有的影響所決定。
第三,話語對象是一個「有話對誰說」並涉及如何選擇聽眾以爭取或擴大話語效果的問題,而這與話題所處的國際環境和聽眾所在國的政治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話語對象可以是外國政府和國際官方組織(如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也可以是國際非官方組織(如國際非政府組織)、外國民間組織(如所在國的非政府組織)和民意力量(如議員或議會)等。
第四,話語平台是指話語憑借何種載體或渠道被表達,從而實現話語施行者的權利。就國際環境而言,現代社會中可以使用多種話語平台來凸顯國際話語權。以國際舞台為背景的話語平台主要表現有:一是公眾媒介,包括傳播媒體、互聯網和出版物,如電視、報紙、雜志、書籍和網路等;二是國際會議 包括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活動;三是主權國家的對外交流、合作和援助計劃,包括政府和民間項目;四是國際間的正式和非正式官方互訪活動;五是民意機構,主要是相關國家的議會,可通過電話、傳真、傳統郵件和電子信箱等及時與這些相關國家的議員進行溝通,或面對面探討相互所共同關心的問題並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六是民間特別活動,可以是因某一個特定的國家主體利益問題與國際環境相關所引發的公眾集會或遊行等活動。
第五,話語反饋是指話語所表達的立場、主張和觀點等獲得的某種結果。這種反饋可以表現為:一是話語沒有得到任何實際上的反應,毫無效果;二是話語在某種程度上被關注或得到相應互動,這涉及到話語最終起到了什麼作用的問題。前者是與話語權能否實現相關,而後者則是和話語權的增強與否相連。從話語反饋的結果上可以看到,沒有作用或結果的話語,就等於是沒有話語權 「說話權」和「話語權」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說話權可以體現為尋找發出聲音的權利,而話語權要追求其所表達的話語能被確認。如2008年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誕生了一個被認同的新集體(「五國」集團),而中國被認為在其形成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為經濟規模,中國的聲音是自然更大。 然而重要的是,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不是靠恩賜得來的,而主要是靠有效和靈活的中國政府決策與行動,還要靠中國非官方組織的努力以及中國公民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運用多種話語平台作為入口,讓世界通過這些平台了解中國對國際事務的意見。
❹ 什麼是歷史,歷史的撰寫者由誰掌握,可信度又是多少
歷史的撰寫者當然是有史官,或者是(官方)文人掌握。可信度嗎?一半而已,有句話講得好,就是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並不是沒有道理,讀過歷史的會思考的人就會發現這個規律,尤其是封建時代沒有言論自由,一切都由官方掌握,自古文人控制著話語權,而官員是一個國家的大腦,個人看不管歷史怎麼改,我們看歷史要懂得邏輯性,謊言是沒有邏輯思維的,說的話前後矛盾,怎麼分辯要看個人閱歷……沒有網路時消息閉塞,現在有了網路消息反而太多太雜,所以懂得邏輯性和分辯能力才能更好的研究歷史。
❺ 話事權、話語權
什麼是「話語權」?
簡言之,就是說話權,即控制輿論的權力。話語權掌握在誰手裡,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且不說「怎麼談」,單論「談什麼」,就已經由話語權決定了,一旦決定了談什麼,很多問題就談不了,更何況怎麼談?
話語權是掌握在媒體控制者的手裡,掌握在擁有經濟權的人手裡。他們一般學有所成,控制著媒體和其他經濟實體,而他們想說的,一定和自己有關。
❻ 話語權的研究指出
對這些基本程式的書寫造成了意識形態的巨大飛躍。道格拉斯媒介研究小組曾指出,在關於工人罷工的報道中,動詞「拒絕」「要求」在涉及工會和工人的報道中常被使用。而「提議」或「許諾」等更為肯定積極的詞語則出現在僱主身上。研究小組把這種偏見出現的原因歸因於無意識的職業習慣和媒介從業人員的階級背景,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電視中表現的偏見相當嚴重,已經違背了它理應均衡報道的職責。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了電視機構的過度等級化,發現了在他們與「官方的」和「可接受的」信息來源之間存在的緊密的聯系,而這導致了新聞總是傾向於給予某些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優先權。
話語權是一種潛在的現實權力
話語權作為一種潛在的現實權力,更多程度上體現的是一種社會關系。對於權力的理解,以科爾曼為代表的「信任——權威」模式認為,權力只能存在於群體中,權力是個人基於利益的權衡由信任(盡管在具體個體上並不總表現如此)而出讓對自身一定行動的控制所形成的外部管理約束機制,也就是說個體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出讓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他人掌控的一種社會行為。
媒介價值和社會輿論影響社會行為
媒體的話語權就是受眾出於對個體自己或整個社會發展的形勢考慮,將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媒體來間接控制(盡管有時候是非自願的),而這種控制是潛在的,它通過社會的職能部門來完成最終的行為,因為人們並沒有給予媒體直接的權力,他只是通過媒介價值和形成的社會輿論影響了社會行為。
公司高管代表公司決策層的一些言論
補充一點,還有公司高管代表公司決策層的一些言論和代表決策層利益的言論。
❼ 延安時期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的歷史經驗
話語權是指通過話語所包含的符號、概念、價值觀、意識形態等要素在國際國內所產生的影響力、吸引力。話語權的核心是權力關系,具體表現為設置話語議題、賦予話語意義、制定相關規則的權力。黨在延安的13年,通過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任務以設置話語主題,依靠領導集體和知識分子群體以賦予話語意義,藉助學習整風、學術爭鳴及外國記者進行話語傳播,較為成功地建構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彰顯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感染力、解釋力。
❽ 「發言權」與「話語權」有什麼不同
發言權與話語權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不同概念。
「發言權」是指具有發言的權利,通常是指某個人、單位或國家在公眾場合想說話、要說話、能說話的基本權利,而「話語權」則是指某個人、單位或國家在公眾場合所說話語的地位分量和作用,即所說話語的權威性、引導輿論的掌控力。
從上述定義來看,「發言權」與「話語權」的區別主要:
一是主體資格不同,比如,在重大國際安全事務中,發言權是以所有聯合國成員為主體的,也就是說所有聯合國成員都擁有這種說話的機會和權力;話語權則以當事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主體。二是本質內涵不同,話語權本質上主指說話算數、有效成分相對比較高;發言權泛指說話的機會和權力,不含有權重幾率、有效程度等因素。三是說話分量不同,話語權通常特指蘊含著某種引導力、領導力和向心力;發言權泛指所有說話的機會和權力,既包括具有某種引導力的,也包括那些不具有引導力的。
發言權與話語權一般特指國際外交術語比較多見,但國內、單位、個人之間的交往也會時常出現。
以國際外交舞台為例,發言權與話語權既有區別又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發言權是話語權的基礎,發言權孕育著話語權,沒有發言權就沒有話語權,話語權則以發言權為前提,話語權寓於發言權之中,話語權體現了發言權,是發言權地位和作用更高層級的體現,是一種影響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新中國在解放前只有發言權,沒有話語權;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和印度等國家通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入了聯合國,不僅有了發言權、話語權,而且倡導一帶一路,成立亞投行,在國際政治軍事經濟舞台大展身手,擠進了名副其實的大國強國之列,成為話語權的分量更重的國家之一。這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偉大進步。
❾ 話語權是什麼意思
摘要 話語權即說話的權力。依據主體不同,話語權分為:個人話語權、群體話語權、政黨話語權、國家話語權、民族話語權。主體有無話語權、話語權大小,取決於主體的智慧、學識、實力。話語權最根本的是智慧;智慧中最根本的是思維方式。 以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為代表的線性、非對稱、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奠定了西方話語權的基礎;以對稱邏輯思維方式為代表的對稱、非線性、系統性的思維方式,奠定了中華民族話語權的基礎。 話語權,漢語詞彙,指的是主體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權力。 話語權是指一種信息傳播主體的潛在的現實影響力。 在當代社會思潮中,話語權指影響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