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五台縣石咀普濟寺有多少年的歷史

五台縣石咀普濟寺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06 16:35:28

1. 普陀山普濟寺跟天台山國清寺,哪個歷史悠久

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
普濟寺外貌[1]
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

普濟寺佔地約數畝,寺分兩院,為清代乾隆年間的建築。整個寺廟修築在山勢比較寬闊、平坦的地帶。大殿內有兩顆著名的雲南櫻花,樹粗一人抱不過來,猶如兩條蛟龍,遮滿了大殿的庭院。每逢春天,殿內的櫻花滿樹火紅,與寺周潔白的梨花交相輝映,使整個寺廟,芬芳撲面,分外嬌美。 普濟寺殿宇之前有一塊寬闊的草坪,可供遊人休憩娛樂。寺西南側有一潭青泉,四季涌流。尤其具有特色的是普濟寺的大殿,是由一整塊一整塊的銅瓦建蓋的,雖失昔日的光彩,但仍不失其非凡的氣勢。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1] 影響遠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2] 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3]
國清寺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嘉定《赤城志·寺觀門二》「景德國清寺」條下稱:「在(天台)縣北一十里。舊名天台,隋開皇十八年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於此,夢定光告曰:『寺若成,國即清』。大業中遂改名國清。李邕《記》所謂『應運題寺』是也。唐會昌中廢。」
國清寺始是依據天台

國清寺 景觀(12張)
宗創始人智顗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智顗開創天台宗後,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於資金,遲遲不得動工。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說:「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見書後,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 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大雄寶殿後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峰前山坡上。

唐會昌中(約845年),原寺毀於火,旋即重建。

總的來說:國清的久點

2. 普濟寺的介紹

普濟寺(原東火神廟),位於川西北安縣河清鎮。佔地面積約20畝,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悠久歷史,當今知名古剎。

3. 五台山的歷史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十年,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白馬馱經,來到中國洛陽。次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尊者來到山西五台山時,發現五台山的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靈鷲山非常相似,遂奏請漢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寺院落成後,取名大孚靈鷲寺(現今顯通寺的前身,有「釋源宗族」之譽)。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3)五台縣石咀普濟寺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五台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

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

4. 普陀山普濟寺介紹

http://ke..com/view/193575.htm?fr=ala0_1#2
網路里就有詳細的,在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濟寺那個條目下

5. 普濟禪寺建於哪個朝代

創建於唐朝咸通年間,703年前後

歷史
據宋代《慶元志》載:唐武後(則天)於長安三年(703)曾敕建瞿像寶塔於武安寺。唐肅宗,干元三年(760),有一高僧簡大師率倆弟子來游武安寺,遂棲止於寺,並擴建武安寺,更名為「寶林寺」,至宋初始改為「廣安教寺」與吳郡(蘇州)的瑞光、妙嚴、明覺及萬等寺交稱為江左五名寺。
另據《吳門有隱》(道光版)及《直塘里志》所載:在北宋真宗祥符年間,有吳中魯國公,閔榮獻羅法堂一座(十八尊)於廣安教寺,並重行掘池建塔及募建寺前之橋,橋初名「香化」,亦稱「寺前」橋,至明正德年間改為三墩拱形石橋,橋名「普濟」。
至明興武十五年(1382)寺廟奉詔歸並,寺更名為「叢林寺」。昔時詩人崔華對古寺盛況有詩雲:「一寺千松內,飛泉屋上行」句,描述了當時殿宇之高聳,古林森森,飛檐相接之。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拱宸大師修建,復名「廣安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直塘受倭寇洗劫,寺院被毀大半。
清康熙初,廣安寺長雲疇大師及普濟益修理殘寺,遂更名為「普濟寺」。清嘉慶年間重修,據《直塘里志》載:道光年尚有部分殿宇。在民國初鎮上遺老秦介甫記得在光緒年間殿宇受火災而毀,所剩無幾。至解放初,僅存廡屋十餘間和山門,「文革」期間,被改為民宅和工廠。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為滿足廣大佛教信徒宗教生活需要,1995年6月,經太倉市政府批准恢復開放,現建有山門、大雄寶殿、三聖殿等附房,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
僧侶
普濟寺於1996年5月,經正式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現有尼眾7人,聖柱法師任該寺監院。

6. 建昌葯王廟,普濟寺的歷史資料

  1. 葯王廟

名稱來歷
清朝崇德年間,當地連年發生自然災害,傳說供奉葯王孫思邈,能夠感動上帝,免除自然災害。於是建廟朝拜葯王,由此得名葯王廟
地理位置
葯王廟鎮位於建昌縣東部,東經120°3′12″,北緯40°1′9″,南與興城市三道溝滿族鄉、建昌縣八家子鎮相連,東面與興城市葯王滿族鄉、連山區新台門鎮相鄰;北與小德營子鄉、二道灣子蒙古族鄉接壤,西與巴什罕鄉、楊樹灣子鄉接壤。境內有魏塔鐵路由東至西通過,省級318公路由東至西北通過,朱小線公路貫穿鎮區,建興高速公路有38公里著手築建。葯王廟鎮總面積為216.7平方千米。
●政區沿革
1949年冬,建昌縣第十區葯王廟區公所,撤銷中心村,將54個行政村合並為23個行政村。
1950年夏,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區鄉(村)各界人民代表會和區、鄉(村)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建立葯王廟區人民政府和各村人民政府。
1956年3月,改葯王廟區人民政府為區公所,葯王廟區共有11個鄉。
1958年春,成立葯王廟區級農業生產合作社,9月20日,成立葯王廟人民公社,下設11個管理區,292個生產隊;
1968年5月成立葯王廟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設14個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4年1月,根據上級指示,撤銷公社和大隊的組織機構,建立鄉政權。黨委改稱:0葯王廟鄉委員會;公社改稱葯王廟鄉人民政府,下設122個村民組。
1986年12月8日,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葯王廟鄉成立葯王廟鎮。
●政區劃分
2002年9月5日,原葯王廟鎮和鴿子洞鄉合並成新的葯王廟鎮,下轄18個行政村:葯王廟村、杜杖子村、邱營子村、紅旗村、上窯村、康家溝村、楊樹屯村、隆合公村、鴿子洞村、高家杖子村、四家屯村、林家店村、於家屯村、響雞村、安樺村、葯王石村、興鋪村、施家杖子村。
●自然條件
葯王廟鎮地處六股河的中上游階段,峰嶺連綿,溝壑縱橫,五條大溝圍繞著一川穀盆地構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貌。葯王廟一年四季分明,屬於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溫度8.2℃,最高氣溫40.7℃,最低氣溫-26.9℃,年有效積溫3700—4200℃,日照2915小時,無霜期165天左右,年降水量560mm左右。六股河流經該鎮7個自然村,紅旗河流經3個村,兩河水質較好,兩岸土質肥沃,盛產糧棉,亦宜水果,為建昌東嶺下的棉果林區。葯王廟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轄區內藏有大量的石灰石、白雲石、玄武岩、重晶石和煤、鐵、錳等礦產資源,具有開采價值。鎮內另有豐富的溫泉和冷泉水資源,兩泉開發將成為葯王廟鎮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

2.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

普濟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動在此舉行。十年動亂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壞。1979年,國家重視名山修復,貫徹落實宗教政策,今殿堂樓閣,已修葺一新。每日來普濟寺進香的善男信女和尋勝探幽的旅遊者絡繹不絕。

普陀山佛協第二屆代表大會於1993年11月23日至27日在普陀山普濟寺隆重召開。

7. 普濟寺的歷史沿革

普濟寺在西海南沿48號。始建年代無考,重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因地勢高而俗稱高廟、關帝高廟,也叫華陀廟。清康熙年間曾為大學士明珠家廟。清咸豐十年(1860) 恭親王奕欣將關押在刑部監獄的英法聯軍代表巴夏禮等人送至此處囚禁。原為道觀,民國期間改為佛寺。

8. 普濟寺正門最後一次開門是哪一年讓一生改變

沒有記錄最近一次開門時間。但是60年開一次。

簡介

普陀山普濟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上最大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寺院,裡面供奉著世界上唯一一座觀音正身像。坐落於普陀山白華頂南、嶺鷲峰下,它的前身就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終年香火繚繞。康熙曾下旨修建保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並賜匾額「普濟群靈」,稱「普濟禪寺」至今。

佔地3.7萬平方米的普濟寺的山門不同於別的寺院,正門每隔60年開一次,延續至今。寺內共有大圓通殿、金剛殿等十大殿、十二樓、七堂等總計231間。大圓通殿是主殿,宏大巍峨,可容近3000人。這里供奉的觀音聖像是世界上唯一觀音正身像。

(8)五台縣石咀普濟寺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浙江普陀山的普濟寺有三扇山門,正中為大,叫中山門;它的東邊是東山門,西邊是西山門。中山門的幾扇大門長年累月關閉著。人們平時只能從東、西邊門進出。全國解放後至今,雖開了幾次,但次數並不多。

普濟寺中山門為何不輕易開,據說這是觀音菩薩立下的規矩。

9. 普濟寺在哪裡誰給介紹一下

普陀山: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卧海,面積近1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浙江省舟山島東側。屬普陀縣。浙江沿海漁民早就來此捕魚,最早寺廟建於858年,由日僧慧鍔主持其事。現有普濟寺、法雨寺、盤陀庵、靈石庵等寺廟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勝。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屢現瑞相,信眾求拜,靈驗頻顯 。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世界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亘、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普陀山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及慧濟禪寺,普陀標志為南海觀音大銅像。令人駐足觀望、超塵脫俗、漸近禪境、樂不思蜀的還有自然景觀和廟宇相結合的西天景區,尤其是紫竹林風景區,包括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立佛等六個風景點,以上景點是普陀山的精華所在。每到夏日來臨,來山避暑的遊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游覽。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 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宋陸游、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後登山游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字、賜佛經、賜紫衣,禮遇有加;新中國歷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歷經數十年艱辛的建設、開發和保護,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日趨規范化、制度化,旅遊秩序井然,景區社會穩定,相繼榮獲了「國家級安全山、文明山、衛生山」、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獲得全國第四家ISO14001國家示範區榮譽等。 優越的人文環境、一流的旅遊服務使普陀山常年遊人如織,四季佛事不斷。2004年接待遊客 230多萬人次。每年三大香會節以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之春」旅遊節期間,遊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一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庄嚴而又繁榮的景象。 普陀山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區。 ~~

閱讀全文

與五台縣石咀普濟寺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