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我們要記住歷史呢
因為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遭受的最大的恥辱。樓上的說錯了,嚴格來說中國並沒打贏這場戰爭,日本的戰敗是因為美國,我們要記住的是那場恥辱的戰爭,那些醜陋的嘴臉,當然還有那些為保護國家而犧牲的英雄!
❷ 我們為什麼需要歷史人類為什麼需要歷史
原因:
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否認歷史對於後世的意義,除特殊的時代環境下,比如新文化運動時期和文革時期,主流人群對歷史似乎懷有刻骨的仇恨。
除此以外,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始終是以之為自豪的。歷史和哲學一樣,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志存高遠者,必不忘從這兩方面修心。而學習歷史,是起點。
學習歷史,能夠啟迪人的智慧。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2)我們為什麼要鳴響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❸ 我們為什麼需要了解歷史
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歷史這個詞語並不陌生,因為在九年級義務教育當中它經常會出現,那到底什麼是歷史呢?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也有對歷史的自我認識,我個人認為歷史它就是古人所留下的經典寶藏,這里的寶藏並不是指財富,但是它比財富更加可貴,它可以供人們用來學習和研究,對啟迪後人有著重要的作用,雖然說大家都學習了很多年的歷史,但是有的人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了解歷史?下面我就為大家來講解一下了解歷史的作用。
三、啟迪智慧
在很多的歷史故事當中都包涵了豐富的知識,它是前人所留下的自己會結晶,當我們在閱讀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中啟迪智慧開發大腦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僅要學習中國的歷史,而且要學習其他國家的歷史,因為中國是同其他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當我們熟悉了他國的歷史文化,這樣才能夠了解這個國家的實力。
❹ 我們為什麼要銘記歷史,不忘初心
我覺得原因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忘卻,為了更好的向前。
我們銘記歷史,就要凝聚奮勇向前的力量。「落後就要挨打!」面向未來,我們更要在歷史中探尋前行的力量,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必須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奮勇搏擊、迎難而上。
❺ 勿忘國恥918,9月18號為什麼要全國鳴笛
918鳴笛是提醒我們國人勿忘918事變,勿忘國恥。
最早開始是」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沈陽,開始時是晚上10點半,因為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是1931年9月18日晚上10點半。
後來考慮10點半市民大多休息,市政府將警報時間改為每年9月18日晚上9點18分-21分,不僅拉響警報,而且全市在公路上的汽車停車鳴笛打雙閃三分鍾,紀念「九一八」事件。
沈陽從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鳴響防空警報3分鍾,以警示民眾勿忘國恥。當前,已有哈爾濱、長春、昆明、合肥、杭州、烏魯木齊、南昌、齊齊哈爾、金華、本溪、太原、西安等百餘座城市選在每年9月18日進行防空警報鳴放。
大部分城市選擇在每年的9月18日09 : 18分拉響九一八防空警報,個別城市因具體情況有所不同。
(5)我們為什麼要鳴響歷史擴展閱讀:
九一八防空警報過程
防空警報分為預先警報、空襲警報和解除警報三種。
預先警報
用途:預先警報時在對我方攻擊有預兆時鳴響,要求人員開始疏散。
鳴響方式:鳴36秒,停24秒,反復3遍。
空襲警報
用途:空襲警報是在敵方對我方將要攻擊時鳴響。
鳴響方式:鳴6秒,停6秒,反復15遍。
解除警報
用途:解除警報是在空襲或戰情暫時緩解時鳴響。
鳴響方式:一長音,連續鳴3分鍾。
❻ 防空警報該如何識別和平時期我們為什麼要試鳴防空警報
防空警報信號分為三種:預先警報,空襲警報,解除警報。預先警報信號是鳴36秒,停24秒,反復三遍為一個周期,時間為3分鍾。特點是“長間隔”。空襲警報信號是鳴6秒,停6秒,反復15遍為一個周期,時間為3分鍾。特點是“短間隔”。解除警報信號是連續長鳴3分鍾。特點是“無間隔”。是在敵空襲危險已經解除的情況下發放的警報信號。和平年代試鳴防空警報的原因是居安思危,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警惕。
我們所有人都處在同一個地球,共享著地球上的資源。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後代來謀求更長遠的發展,而不是因為利益讓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通過這次疫情可以發現人類是渺小的,所有人類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希望這個世界能夠沒有戰爭,希望世界和平,人類能夠幸福地在這個地球上繁衍生息。
❼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所以,當你問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的時候,其實我可以這樣回答你,我們研究歷史的原因就是為了我們人類自己的未來,不了解過去,怎麼能看到未來呢?對吧?好好學歷史吧!
❽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由其定義,我們不難理解學歷史的意義所在:學習歷史,對話文明,積累貫古通今的智慧,訓練理性和良知。學習歷史,更多的不是為了掙來錢,也不是為了比他人高高在上,而是為了讓人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又該做什麼。意識形態上的成長和成熟,才是一個人真正為「人」之所在。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許多動物都有與人類相近的智慧和能力,但人與動物區別的重要標志就是文明的存在與否。進化論是對於所有生物而言無差別存在的,但是只有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文明,盡管這些文明因地域和氣候而各有千秋,對比最明顯者如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文明的存在使得歷史得以延續發展,這也是我們學歷史的前提所在。
學歷史的必要性,小到其是我國應試教育必考科目之一,大到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都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意義之所在。閻步克老師曾說過,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從三顧茅廬到四面楚歌,從邯鄲學步到掩耳盜鈴,每一個歷史故事,每一段歷史時間,都是人類文明點滴的積累,都是人們與文明對話的內容。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這讓我們不再去重復前人的錯誤,總結古人的成功經驗,使我們面對問題時可以有經驗借鑒,從而更加從容,也更理智。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古為鑒,可知興替。而數千年後培根的「讀史使人明志」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閻步克老師所言,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
❾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1、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認識當今中國,要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了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4、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歷史,保護好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也無法改變。如何對待歷史,是一個關乎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嚴肅問題。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對歷史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不斷從歷史中汲取有益養分。
5、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的旗號,否定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史上的進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用歪曲的歷史觀消解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要堅定不移捍衛,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對民族英雄要銘記和崇尚;對革命領袖的評價不能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
6、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學習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的認識。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是一座無比豐富的寶庫,從中我們可以汲取豐富營養、獲得強大精神動力。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中。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
比如,從屢經戰亂、分裂但終歸走向統一的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中華民族崇尚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優良傳統。中華文明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格。屈原被逐賦《離騷》、司馬遷忍辱作《史記》,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品格。
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優良傳統和高尚精神,對於我們今天形成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加深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從苦難、抗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入了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深刻汲取落後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負的教訓。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先後嘗試通過封建統治階級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等途徑來實現民族復興,但都失敗了。
最後,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8、學習世界歷史知識,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
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同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更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世界歷史知識,用寬闊的歷史眼光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從不同文明中積極吸納有益成分,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