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赤壁之戰有什麼歷史意義雙方在交戰中傷亡人數是多少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就是這樣描述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著名案例。曹操率領20萬大軍南下,孫權和劉備聯合5萬大軍在赤壁會師。孫權和劉備利用曹軍不諳水的弱點,以火力擊潰曹軍海軍,然後水陸並舉,擊潰曹軍。赤壁戰役後,孫權穩定了江東的統治,劉備佔領荊州和宜州,初步形成三方局面。赤壁之戰具有重要的歷史、軍事和政治意義。在赤壁戰役之前,當時門閥並不多。像袁紹這樣強大的門閥也被淘汰了。赤壁戰役後,曹操的損失並不嚴重,但他沒有太多的精力向南派遣軍隊。正是因為曹操被停職,劉備和孫權才有了喘息的機會。他們利用這一時期佔領了許多城市,使他們的實力更加強大。因此,他們有了挑戰曹操的資本。
『貳』 武松打虎和赤壁之戰歷史地位是
我自己以前看過幾遍《水滸》,總是沒有發現武松打虎有何特色?就和水滸中其他英雄好漢的故事一樣,武松這個人在水滸中綽號「行者」,水滸對他的描寫是武藝高強,性格急俠好義,但是用現在正常的價值觀來看武松打虎,也許你會嗤之以鼻,店小二已經提醒過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面上看武松打虎這件事體現了剛勇豪爽,毫無畏懼的英雄氣概。但是因為他剛愎自用,不聽勸告,遇到了很多曲折,也許他人生那麼多曲折就和他性格這一特徵區分不開的。不過在醉打蔣門神,靈台前憤斬潘金蓮,獅子樓怒殺西門慶.報恩義助施恩,又體現了武松武松知恩圖報,疾惡如仇。愛憎分明、敢作敢為的英雄氣概!人無完人,武松是為真漢子!!
至於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弱勢的孫劉聯軍在條件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合理的利用了天文、地理戰勝了協橫掃荊湘之威而南下的曹操大軍,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是,由於赤壁之戰正式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半個多世界的局面。
『叄』 赤壁之戰的意義和地位
赤壁之戰,它的意義為:確立了 三國鼎立 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歷史意義。
赤壁之戰之前,全國的割據勢力已經所剩不多,實力不強大多的已被消滅。赤壁之戰之後,曹魏損失過大,一時無力南顧,給南方孫劉的發展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劉備鞏固了自己對於荊州的佔領,又利用這一段南北相對平靜的時期攻佔了長沙、零陵等四郡,自己的實力大為增強,這為以後攻佔西川奠定了基礎。北方對東吳的壓力一下減輕了下來,東吳的疆域也穩定下來,經過赤壁之戰,使曹、劉、孫的實力更加接進,所以說這使天下三分的局勢初步形成。
人們都把赤壁之戰當做三國鼎立的分水嶺戰役,但很少有人真正的深入思考下去,此戰假設曹操勝了,就真的能滅了孫權嗎?就真的能統一全國嗎?以曹操當時的實力和後方軍事與政治環境,曹操有長期在外征戰的條件嗎?
我個人認為即使曹操真的勝了此戰役,其作用也難以與官渡之戰相比較。因官渡之戰袁紹起了大部分兵力,且其後方穩定,而曹操幾乎起了全部機動兵力,且其強敵環伺。故曹操勝了,消滅了袁紹主力,並使袁氏勢力群龍無首,兄弟離間,才使曹操有機會統一北方,即使這樣還花了7、8年時間。而赤壁之戰,孫權明顯是試探性抵抗,出動很少兵力,只給周瑜程普2-3萬水軍(當時孫權舉國兵力當接近於20萬,因周瑜要5萬水軍,他不想給那麼多,假意說一時湊不齊,肯定留了大半水軍主力在柴桑濡須一帶。而一旦周瑜勝了之後,孫權立即帶10萬人攻合肥,這些當是步戰部隊,再加上各地留守部隊,應接近20萬這個數)。且赤壁的位置還不是其國境線(為原劉表勢力范圍),其國土戰略縱深還很長,水軍力量強大,曹操短時間想取勝基本不可能。而先不說曹操後方其他勢力的問題,縱觀曹操一生,從來在外征戰,沒有超過一年不回京都的,就是怕漢獻帝與反曹勢力勾結做大。因此曹操也不可能長期與孫權作戰,且當時其實力也不足,這從其未向荊南四郡派兵佔領就可看出。曹操就是認識到了不能久留於荊州這一點,再加上其它因素一起,就急匆匆與孫劉開戰,藉此試探一下孫權的態度,如能消滅劉備更好,無論戰勝戰敗,都到了需要回北方的時間了,勝了也不會再繼續擴大戰果了。因此本人認為,曹操征劉表占荊州的戰略規劃中根本就沒有藉此統一全國的計劃內容,赤壁之戰就是曹操占荊州後的一個一時興起的副產品而已,其作用遠沒有後人描述的那麼大的地位。
『肆』 歷史上怎樣看待赤壁之戰的
三國時期著名的以少勝多的三大戰役之一,其餘兩個是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赤壁之戰之後,天下開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伍』 Re: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哪個歷史地位高
赤壁的名氣更大,但是歷史地位的話,我覺得是淝水之戰。
一是因為淝水之戰,前秦真的有百萬大軍,而不是號稱。
二是赤壁之戰如果東吳輸了,那麼很可能是天下歸漢(畢竟當時曹操沒有篡漢的明顯意圖)。但是如果淝水之戰輸了,那麼中國歷史上,漢人整體被北方異民族統治的朝代就會變成三個(前秦是氐族人)。
『陸』 「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赤壁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赤壁之戰以後,全國的政治局勢發生了一個新的變化。曹操經過這次挫敗,退回到北方,勢力局限在北部中國,再也沒有力量南下擴張勢力。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在同年廢掉漢獻帝,自己做了皇帝(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孫權經過這次戰爭,鞏固了在江東的統治,接著又以建業(今南京市)為中心,向南擴張地盤,發展成為後來的吳國。聯軍的另一方劉備,戰後乘機南下,攻佔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不久,又向孫權借得南郡,從此才有了一塊根據地。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從劉璋手裡奪得益州,逐漸發展成為蜀國為後來的蜀國。赤壁之戰對於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的。
『柒』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
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
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
約160,000 約50,000
傷亡
不詳 不詳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備。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於禁、樂進駐兵許都附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編輯]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編輯]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編輯]
點評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編輯]
傳說與演義
後代的文學家在以此次戰爭為題材而創作詩、文、小說時,又往往有意地滲入了誇張、附會的成分。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到第五十回「關雲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戰事。
《三國演義》則繪影繪聲地描寫了周瑜的營帳駐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孫、曹鏖兵之處在三江口。
傳說、演義,和歷史有較大的區別。
[編輯]
附錄
[編輯]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
《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發現開始補充正史記載。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銅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硯一台,並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
[編輯]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餘四說難以成立。
1.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2.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3. 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捌』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哪個歷史地位更高
這個問題,實在不好回答,但是給你簡單做個分析是可以的。供你參考。
首先歷史應該站在那個角度來看,以中國人的國家掛念來說,當然是國家統一比較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麼官渡之戰應該是比較高一點的。
原因就是先看歷史結果,中國的統一,還是由魏國一方來完成的,雖然最後被司馬家篡位了。但是這個結果並不妨礙。那麼官渡之戰,是促進中國統一的。而赤壁之戰,是阻礙了國家統一的步伐的。
東漢末年,戰亂對於整個國家造成的傷害是極為慘重的。戰亂之前,東漢人口大概在五六千萬的樣子。到得三國後期,整個國家的人口銳減到一千萬以內。
所以說國家統一,停止戰亂的意義就顯得極為的重要。那麼以歷史結果來看,官渡之戰以曹操獲勝,促進了國家統一,對早一步結束戰亂起得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也有另外的角度。比如華夏自古的傳統,道德層面的意義,忠君愛國的思想。以三國演義的情感角度。赤壁之戰自然是比官渡之戰重要。因為蜀國,至少是擁護漢室的,是忠心的。而曹操,就是反賊一樣的人物,缺少了忠君愛國的道德。
最後還有一個角度,就是軍事層面。不說歷史結果,也不說古代道德。只論戰爭軍事。
從這一點上,其實個人認為,官渡之戰的以少勝多,比赤壁之戰的以少勝多,更有戰術、謀略、指揮上的閃光點。
其中先說戰爭開始之前的對比。官渡之戰,曹操只是一個新崛起的勢力。而袁紹四世三公,在河北山東經營了好幾代人。雙方陸路接壤,曹操兵力差得太多,對於地盤的掌控能力也差了許多。人才儲備也不如袁紹,不論是財富,地位,還是兵力,軍械,都不如袁紹太多。曹操,不佔天時地利人和,兵馬人數也相去甚遠。
而赤壁之戰,主要還是東吳與曹操打。孫家在東吳,也是好多代人的經營,對於整個社會掌控力十足。曹操與袁紹接壤,而且離得不遠。但是曹操與孫權,就是十萬八千里、曹操遠來。麾下的人馬也多是北方人,連游泳都不會。
水系密布的東吳,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只是兵力不如。但是真要論在長江打仗的兵力,論起水軍,東吳又遠比曹操要強得多。
這就如現代的國家,一個國家有幾百艘海軍戰艦,但是人數不多。一個國家有千萬陸軍,但是都沒有下過水。千萬陸軍到水裡去跟幾百艘戰艦打,顯然是處於劣勢的。這個比喻雖然並不十分貼切,但是意思也能表達清楚。
如此比來,單論戰爭層面。官渡之戰應該是比赤壁之戰要高明一些的。其中官渡之戰的那些戰爭細節,比如人心,比如偷襲糧草,等等。都是細節。
赤壁之戰,其實就是一把火。這把火就是東吳比曹操更懂得如何水戰。
『玖』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赤壁之戰為何有這么大的名氣
赤壁之戰是一場劃時代的戰役:在這之前,世界是分裂的。但歷史學家對戰爭本身的情況有不同的看法,包括戰爭的時間、地點、程度和勝負的原因。但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說法應該是大致相同的。
很難重建在赤壁發生的事情,但毫無疑問,在任何勝利中都有運氣的因素,但也必須有弱者的積極因素。赤壁之戰誇大了孫劉聯軍的戰術在小說中的作用,但認為曹操的失敗完全是由於意外的天氣狀況,也是不真實的。然後,在風的幫助下,他們直接沖向曹軍。曹軍大敗,船隻被燒毀。曹操下令燒毀曹軍的其餘船隻,然後撤退。他的士兵有一半以上死於飢餓和流行病。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拾』 「赤壁之戰」有什麼歷史意義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