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下五千年 到底多少年啊
中華上下五千年到現在共有4709年。上下五千年,即中華五千年是從炎帝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開始,到今天。炎帝與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
黃帝紀年為公元前2697年,是華夏人文始祖黃帝即位以及創制歷法的時間為華夏紀年元年的紀年方式。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開始。
但是這樣一種說法,國內外歷史學界並不認可,因為單單從文字記載上看中國有確切記載年代的歷史是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確切年份的歷史,在殷墟出土之前,國外學者通常認為中國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從民國算起)。
(1)五千年歷史盛世多少年亂世多少年擴展閱讀:
古代紀年方法
一、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二、年號紀年法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
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三、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四、年號干支兼用法
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
《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㈡ 1.中國古代盛世時間共有多長 2.中國古代和平時間共有多長 3.中國古代亂世時間共有多長
時代——起始時間——代表人物————重大事件與措施——————社會狀況與簡史
1、遠古時代(治世)——不可考——神農、軒轅、堯、舜、禹——垂拱而治——生產力落後,人民需求不高
2、春秋戰國,諸侯相伐(亂世)——前770年~前221(平王東遷~秦滅齊國共549年)——孔子、商鞅——推行變法改革,推行郡縣制,新興地主階級與舊貴族的矛盾為社會主要矛盾
3、秦朝苛政,楚漢相爭(亂世)——前221年~前202年(秦滅齊~漢朝建立,共計19年)——秦始皇、項羽、劉邦——全國實行郡縣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修建長城、秦二世而亡——秦朝統治者無視人民意願大興土木,激化社會矛盾,同時郡縣制和分封制、官僚制和貴族制激烈的矛盾導致秦國覆滅
4、漢初無為,治亂參半(一般)——前202年~前180年(大漢建國~文帝登基,共22年)——漢高祖、呂後、蕭何——郡國並行制、和親、誅韓信、平彭越、白馬之盟、諸呂亂政——有鑒於秦朝的先例,漢初分封與郡縣並存、輕徭薄役,與民休息,同時由於長年戰亂,人口稀少,大量土地荒蕪,土地問題並不嚴重
5、文景之治,武帝揚威(治世)——前180年~前91年(文帝登基~巫蠱之亂 共89年)——文帝、景帝、武帝——七王之亂、輕徭薄役、推恩令、馬邑之戰——社會生產力大大恢復,並且有很大發展,漢武帝北伐匈奴,控制西域,象徵大漢進入全盛期,最終因為窮兵黷武走向衰敗
6、後宮干政,外戚弄權(一般)——前89年~公元8年(巫蠱之亂~王莽篡漢 共97年)——昭帝、宣帝、王莽——大興儒學、以德治國、王氏家族崛起——由於武帝窮兵黷武政策對經濟政策巨大的傷害,土地兼並現象日益嚴重。雖然昭宣二帝在為政舉措上有很多革新,但是卻無法挽回西漢的頹勢,政權終被王莽竊奪
7、王莽篡漢,天下動盪(亂世)——公元8年~25年(王莽篡漢~光武開國 共17年)——王莽、更始帝——王田制、更改幣制、修改官名、赤眉軍、綠林軍——王莽篡漢後,強行推行新政,結果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土地兼並非但沒有緩和,反而更加劇烈。同時他推行錯誤的邊疆政策,招致在內外交困,各地爆發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直至光武帝中興漢室,國家才恢復和平
8、光武中興,匈奴西遁(治世)——25年~106年(光武開國~殤帝駕崩 共81年)——漢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輕徭薄賦、王景治黃、精兵簡政、擊潰匈奴、大興儒學——社會生產力重新得到恢復,社會矛盾得到緩和。但是和帝與其子殤帝的早逝為日後埋下隱患
9、宦官當道,外戚秉政(較差)——106年~184年(殤帝駕崩~黃巾之亂 共78年)——桓帝、靈帝、竇太後、張讓——賣官鬻爵——漢末6帝:安順沖質桓靈皆幼年登基,外戚得以干政,皇帝成年後,又藉助宦官的力量制衡外戚,朝政昏暗,土地兼並日益嚴重,農民流離失所,士族門閥壟斷人才來源,最終激起黃巾起義
10、三足鼎立,豪強輩出(亂世)——184年~222年(黃巾之亂~夷陵之戰 共38年)——曹操、劉備、孫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屯田法——黃巾之亂中,世家大族由是掌握武裝力量,成為軍閥,代替宦官、外戚成為政治的控制者。隨著赤壁之戰形成三足鼎立,夷陵之戰後三國再無較大戰役,進入相對和平期
11、太康小治,驕奢遺患(一般)——222年~290年(夷陵之戰~司馬炎去世 共68年)——曹丕、諸葛亮、司馬炎——諸葛亮治蜀、九品中正制、占田制度、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世家大族的統治形成,社會生產力恢復,四川、江南得到有效開發。但是司馬炎統一三國後驕奢糜爛、君臣賽富,最終留下八王之亂的禍根
12、五胡亂華,南北對峙(亂世)——290年~581年(司馬炎去世~楊廣稱帝 共91年)——苻堅、謝靈運——清談誤國、淝水之戰、殺胡令、中流擊水——八王之亂後,晉朝軍事力量消耗巨大,匈奴人、氐人、羌人、鮮卑人等相繼入侵,西晉滅亡,司馬氏後人在南京建立東晉政權,後有梁齊陳相更替,北方鮮卑人建立北魏政權,後分裂成東西魏,又相繼被北齊和北周取代,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但是英年早逝,最後楊堅篡權,滅南陳,建立隋朝。社會矛盾主要為民族矛盾
13、終歸一統,開皇盛世(治世)——581年~613年(楊廣稱帝~楊玄感叛變 共32年)——楊廣、楊堅——科舉制、三省六部制、三征高句麗、修大運河——農民壓力得到減輕,社會矛盾得到緩和,生產力大發展。但是由於楊堅不顧當時民眾感受與社會上普遍要求輕徭薄賦的願望,強行大興土木,激起人民起義,隋朝由盛轉衰。
14、隋末烽火,天下割裂(亂世)——613年~618年(楊玄感叛變~李淵稱帝 共5年)——李密、楊玄感、李淵——隋煬帝自縊、瓦崗山起義——李淵父子身為貴族,在農民起義軍脫穎而出,最終取代隋朝
15、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盛世)——618~755(李淵稱帝~安史之亂爆發 共137年)——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完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唐太宗從善如流、重用寒門子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打擊門閥——經濟、軍事、文化空前繁榮、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但是同時土地兼並問題也空前嚴重。唐玄宗晚年不思進取,崇信小人,引發安史之亂
16、安史之亂,吐蕃入侵(亂世)——755~762(安史之亂爆發~唐肅宗去世 共7年)——安祿山、史思明、唐肅宗、郭子儀——睢陽之戰、鄴城之戰、收復兩京——大唐領土遼闊,玄宗遂設立節度使統領一州的軍事、政治、經濟。隨著唐朝政治腐敗,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並,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被破壞,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最終引發安史之亂。動亂期間,吐蕃乘機向東擴張,佔領隴右、河西大片土地。
17、宦官弄權,藩鎮割據(較差)——761~835(唐肅宗去世~甘露之變 共74年)——唐代宗、仇士良、唐文宗——改革糧價、甘露之變、宦官控制神策軍——內有宦官把持朝政,外有節度使割據,政治制度逐漸腐朽,土地兼並空前嚴重,農民流離失所。雖然之後代宗、順宗、憲宗等致力於改革,但效果不大。至武宗繼位,情形才略有好轉。
18、會昌中興,大中之治(治世)——835~859(甘露之變~宣宗駕崩 24年)——唐武宗、唐宣宗——滅佛法,削藩鎮,加強中央集權,擊敗回鶻,整頓吏治、收復河西——大唐帝國最後的迴光返照。
19、懿僖昏聵,大唐末路(亂世)——859~907(宣宗駕崩~朱溫篡唐 48年)——懿宗、僖宗、黃巢、朱溫——懿宗、僖宗昏庸無能,政治日益昏暗,社會動盪。黃巢義軍逼近長安,僖宗乃逃往四川。雖然後來隨著朱溫降唐,黃巢兵敗自殺,但是大唐已經回天乏力。僖宗死後,降將朱溫執掌大權,最終篡奪皇位。
20、五代十國,風雲變幻(亂世)——907~960(朱溫篡唐~北宋建立 53年)——郭威、柴榮、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西夏大遼興起——唐滅亡後,各地戰亂不斷,大遼不斷入侵中原,民族矛盾尖銳,後周柴榮統一北方後,欲對南方用兵,可惜早逝,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21、重文抑武,經濟繁榮(盛世)——960~1069(北宋建立~王安石變法 共109年)——趙匡胤、趙普、范仲淹、狄青——杯酒釋兵權、文官統兵、重視教育——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公元100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65.5億美元,占據世界經濟總量的22.7%, 人均生產總值為2280美元,遠超工業革命時的英國。但是由於朝廷上的黨同伐異,北宋晚年政治逐漸昏暗。
22、變法過激,黨爭釀禍(一般)——1069~1127(王安石變法~靖康之恥 共58年)——宋神宗、王安石、司馬光、蔡京——保馬法、青苗法——宋神宗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雖然變法有其進步之處,但是由於許多過激措施無法得到保守派的理解與支持,以及王安石的驕傲與頑固,加上蔡京等小人借變法牟利,欺瞞王安石與宋神宗,改革派與保守派裂痕逐漸擴大,變法運動逐漸演化成兩派對權力的爭奪,導致北宋末年政治腐敗,小人當道,最終釀成靖康大禍
23、靖康遺恨,艱難復國(亂世)——1127~1142(靖康之恥~岳飛被害 15年)——趙構、秦檜、岳飛——岳家軍、「莫須有」——南宋政權建立後,金人的軍隊仍時常越過長江,甚至一度攻破杭州,迫使趙構避難海上。但所幸有宗澤、岳飛、韓世忠等人浴血殺敵,迫使金國與南宋議和,但是隨著宋高宗與秦檜一心議和,同時妒恨岳飛功高蓋主,遂以莫須有的名義將其殺害。此後南宋對金稱臣納貢,雙方保持一段較長時期的和平。
24、只把杭州、當做汴州(一般)——1142~1206(岳飛被害~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 64年)——韓侂胄、辛棄疾、鐵木真——韓侂胄北伐失利、蒙古統一、指南針普遍使用、海上貿易發達、理學興起——金、宋陷入對峙之後,雙方政治都逐漸腐敗,隨著鐵木真統一蒙古,打破了僵局。蒙古人先夥同南宋消滅金國,隨後入侵南宋。當時南宋海上貿易發達,科技進步,火葯被大規模運用於戰爭
25、抗擊蒙古,生死悲歌(亂世)——1206~1279(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崖山海戰 73年)——文天祥、托雷、蒙哥、賈似道——襄陽戰爭、釣魚城之戰、崖山海戰——隨著蒙古入侵,民族矛盾空前劇烈,文天祥、陸秀夫等愛國志士興兵勤王,但是由於強大的實力差距,最終在崖山,陸秀夫背著南宋末代君主趙昰跳海,南宋滅亡
26、蒙元立國、異族統治(較差)——1279~1351(崖山海戰~紅巾起義 共72年)——忽必烈、馬可波羅——東征日本、馬可波羅東游、大港口城市泉州、設行省制、設澎湖巡檢司、設西藏宣政院——元朝中期皇位更迭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經濟有所發展但未能恢復到宋朝時期水平。後期統治腐敗,宰相專權內亂頻發,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
27、紅巾起義,元末動盪(亂世)——1351~1368(紅巾起義~元順帝出逃 共17年)劉福通、脫脫、張士誠——鄱陽湖戰役——大規模農民起義中,朱元璋逐漸脫穎而出,占據南京,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後,在南方做大,最後派兵北伐,一戰勝而元順帝出逃,重新恢復漢人政權
28、皇權獨大,萬國來朝(盛世)——1368~1449(元順帝出逃~土木堡之變 共81年)——朱元璋、朱棣、鄭和——懲治貪官、廢除丞相、靖難之役、設立內閣、八股取士、七下西洋——此時明朝國力強盛,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勢達到全盛,疆域遼闊。
29、天子北狩,粉飾太平(較好)——1449~1505(土木堡之變~明孝宗駕崩 56年)——王振、朱祁鎮、於謙、明孝宗——土木堡事變、北京防衛戰、奪門政變——經過土木堡之變,明初精銳軍事力量遭到嚴重打擊,國力轉弱,之後明孝宗清明吏治,實現弘治中興,國力有所恢復,但是土地兼並問題無法得到改善
30、妖孽宮廷、權臣斗爭(一般)——1505~1618(明孝宗駕崩~七大恨 共113年)——明武宗、楊廷和、嘉靖、嚴嵩、萬曆、張居正——隆慶開關、考成法、一條鞭法、抗擊倭寇、萬曆三大征——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外有韃靼達延汗進犯、內有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國勢逐漸衰弱,嘉靖帝崇信嚴嵩,致使政治腐敗。雖有張居正變法,但是隨張居正去世,許多變法被迫停止。土地兼並空前嚴重,農民流離失所。隨著努爾哈赤宣布七大恨,正式宣布反明,掀開了新的亂世
31、明末亂世,內憂外患(亂世)——1618~1644(七大恨~滿人入關 26年)——努爾哈赤、崇禎、袁崇煥、順治——薩爾滸決戰、寧遠大捷、己巳之變、崇禎自縊、吳三桂降清——滿族人採用威恩並使的方法,一方面拉攏漢人貴族與知識分子,一方面大肆屠殺反對勢力,隨著李自成入京,大明滅亡,八旗入關,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社會漢人政權結束
32、滿清立國,康乾盛世(盛世)——1644~1799(滿人入關~乾隆駕崩 共155年)——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閉關鎖國、廣州十三行、設立軍機處、改土歸流——康乾盛是中國最後一個盛世,社會生產力達到新的高峰,由於番薯引入栽培,人口激增,確立了當代中國基本版圖。但是由於清朝統治者對漢人的壓制、大興文字獄,政制逐漸僵化,不適於世界大勢,
33、閉關鎖國,盛世危言(一般)——1799~1840(乾隆駕崩~鴉片戰爭 共41年)——嘉慶、道光、林則徐——除滅和珅、打擊貪腐、天理教起義、馬禮遜來華——盡管嘉慶和道光都致力於成為一個明君,但是他們落後的觀念使他們盲目自大,異族統治的顧慮又令他們束手束腳,鴉片戰爭後,中國從此一蹶不振。
34、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亂世)——1840~1949(鴉片戰爭~開國 共109年)——慈禧、李鴻章、梁啟超、孫中山、袁世凱、常凱申、李潤石——辛亥革命、民族zi本主義振興、國民大ge命、八年抗戰、內戰——不做評價
共計亂世共有1067年(若算上政治較腐敗昏暗的較差時期則共有1291年)
盛世與治世有619年(若算上政治清明的一般與較好時期則共有1138年)
基本持平
這可是純手打哦~整整一個多小時哦~求採納
㈢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從公元前多少年到公元多少年
國內第一部少兒通俗歷史讀物《上下五千年》所講述的中國歷史,上自三皇五帝(最早從三皇五帝開始),下至辛亥革命(最晚到辛亥革命)。因為是按照時代早晚的順序敘述中國歷史,最早和最晚的歷史相隔五千年,所以叫「上下五千年」。當然,這個「五千」是個約數,但這個約數不是由「上下」表示的,把有零頭的數目按照整數說出,這是一種表達習慣,就像孔子把《詩經》三百零五首詩稱為「詩三百」一樣。另外,用「上下」表示時間的前後,也是一種表達習慣。
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公元前4000多年左右。
女媧娘娘:舊石器時期,時間2.0億年前——6500萬年前;稱女媧娘娘。
太昊伏羲:種群文明時期,時間6500萬年前——5560萬年前;稱羲皇。
燧皇玄女:新石器時期,時間5560萬年前——西元前12000年;稱燧皇。
神農炎皇:農耕時期,西元前12000年——西元前4377年;稱炎皇。
軒轅黃帝:西元前4377年,即黃帝元年——西元前4335年。元年始為大一統。
少昊:西元前4345年——西元前4335年,黃帝年邁,少昊領國,顓頊輔政。
顓頊:西元前4335年——西元前4277年,在位78年。少昊領國10年。
帝嚳:西元前4277年——西元前4207年,在位70年。卒年100歲。
唐堯:西元前4207年——西元前4128年,「年十五而佐帝摯」,摯在位9年,為政不善,而禪讓於堯。這是哥哥讓位給弟弟.在位70年。卒年118歲。 舜
虞舜:西元前4128年——西元前4095年,在位33年,卒年100歲。
大禹:西元前4095年——西元前4063年,在位32年,卒年100歲。
辛亥革命:是指公元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㈣ 五千年的華夏,只歌頌了四百年盛世,剩下的90%是啥
縱論歷史,我們都會為5000年悠久的文明史而深感自豪!這自豪的背後,即是文明延續的輝煌,也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體現。確實,只有自強不息才有文明的延續。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的文明,最後能一直延續的卻少之又少,而且延續之後,依然強大,甚至於危難之中,輪回復起的更是唯有華夏中國。
今日時代,重提盛世並不和事宜,因為曾經往復循環的歷史,在鴉片戰爭之後就已經一去不復返,跳脫出長久循環輪之後的今日,在和世界接軌之後,早已發現,曾經數百年洗牌一次,進行循環,才能強大的過程,其實並沒必要。
時代自有新路,老路就塵歸塵土歸土吧。
㈤ 中華歷史五千年朝代表是什麼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表: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21、中華民國:公元1912年建立。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年成立。
㈥ 中華五千年朝代歷史
歷史的作用有很多,寫成文章的話,幾萬字也是不夠的。可能在很多人眼裡認為,這么悠久的歷史一點用處都沒有,要來何用?但我想說的是,這只是站在你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歷史沒有對你產生助力,那就認為它沒有用。
最後說個例子,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早些年考古發現的大墓,墓內主人的屍體不腐爛的情況,當時還有日本人想要用針對的東西換屍體上的頭發和細胞組織。可能外人覺得日本人這么做有些不值得,但實際上通過研究這類古屍,是可以發現它不腐爛的原因的,這對於研究防腐材料是有很大作用的。而這些古墓的發現和挖掘,都是需要依賴歷史文獻資料的,誰敢說歷史是沒有用的?就連我現在回答你問題使用的簡體字,也是因為歷史的存在才流傳下來。
㈦ 中國上下五千年按時間排序
中國上下五千年經歷了幾個時期,排序如下∶
1、傳說時期
五帝∶炎帝、黃帝、堯、舜、禹(前26世紀-前22世紀末前21世紀初)
2、先秦時期
夏朝(前22世紀末前21世紀初-前17世紀初)
商朝(前17世紀初-前11世紀初)
周朝∶西周(前11世紀初-前771),東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5)
戰國(前475-前221)
3、秦漢時期
秦朝(前221-前206)
漢朝∶西漢 (前202年—8年),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4、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220年-280年)
晉朝(266年-420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5、隋唐時期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
唐朝(618年—907年)
6、五代十國
五代(907-960年)
十國(902年-979年)
7、宋元時期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8、遼金夏
遼朝(907年—1125年)
金朝(1115年-1234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9、明清時期
明朝(1368年 -1644年 )
清朝(1636年—1912年)
10、近代時期
晚清(1840年—1912年)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中華民國(1912——1949)
11、新中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
(7)五千年歷史盛世多少年亂世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變遷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
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
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
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
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
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
㈧ 中國上下五千年是怎麼算的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演算法:
五千年是一個約數,時間劃分大概是從公元前3000年,以及公元後2000多年至今。
整個歷史的大致時間線如下:
約公元前3000年之前:原始社會,無文字記錄,僅存創世傳說。
約公元前3000-前2100年:原始社會時期。三皇五帝活躍時期。
約公元前2100-前221年:封建社會時代。家天下制度確立,王位世襲,夏商周朝代更替。
公元前221-1911年:帝國時代。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首創皇帝制度,中國進入綿延2000年的帝國時代,直到滿清覆滅,徹底結束了皇權制度,清朝末期,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備受屈辱,民族自信深受打擊。
公元1911年至今:近現代。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國共內戰後,中共得政,經歷70年發展中國成為世界強國,民族自信心日益恢復。
這里有一篇歷史歌謠可以方便記憶中國歷史: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五千年」的說法最早出現於清末。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逐客篇》:「軒頊五千年,到今國極弱。」「軒頊」是軒轅和顓頊的合稱。晚清人從上古三皇五代開始算,到當時,認為是五千年。
其實如果從商算一般認為是三千五百年強,從夏算一般認為是四千年強,都到不了那個年份的。 清末曾經出現過一個黃帝紀元,在1903年提出,是反對帝王年號,也反對康有為提出的孔子紀年而提出的。提出的人叫劉師培,認為當年是黃帝4614年。
同年另有《江蘇》雜志也提出黃帝紀元,但是推算的1903年為黃帝4394年。無論如何,按照當時的推算,中華文明從黃帝起,將近五千年。
㈨ 中華五千年歷史朝代
一、奴隸社會
1、炎黃:公元前2697年-約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農炎帝 軒轅黃帝(炎黃齊名)
2、堯唐:約前2357年-約前2262年平陽 (今山西臨汾) 唐帝堯
3、舜虞:約前2262年-約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濟) 虞帝舜
4、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981年 約前1933年-約前1559年斟鄩陽城(今河南洛陽)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啟 夏王少康
5、有窮:約前1981年-約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縣) 有窮王夷羿
6、寒朝:約前1973年-約前1933年寒水(今山東濰坊)寒王寒浞
7、商(殷)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約前1559年-約前1300年(商) 約前1300年-約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陽)商王湯 商(殷)王盤庚
8、周朝:約前1046年-前256年
(1)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發
(2)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平王姬宜臼
①——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②——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
9、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今陝西咸陽)秦始皇嬴政
10、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蘇徐州)西楚霸王項羽
11、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12、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高祖劉邦
13、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今陝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14、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今陝西西安)玄漢更始帝劉玄
15、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
16、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1)曹魏:220年-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
(2)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漢昭烈帝劉備
(3)孫吳:222年-280年建業(今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
17、晉朝:265年-420年
(1)西晉:265年-31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西晉武帝司馬炎
(2)東晉: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司馬睿
18、十六國:304年-420年
19、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武帝劉裕
②南齊: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齊高帝蕭道成
③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
④南陳: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陳武帝陳霸先
(2)北朝:386年-589年
①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今河南洛陽)(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②東魏:534年-550年鄴城(今河北鄴鎮)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③西魏:532年-556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寶炬
④北齊:550年-577年鄴城(今河北鄴鎮)北齊文宣帝高洋
⑤北周:557年-581年長安(今陝西西安)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21、隋朝:581年-61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隋文帝楊堅
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唐高祖李淵 唐中宗李顯
23、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周武後武則天
24、五代:907年-960年
(1)後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梁太祖朱溫
(2)後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庄宗李存勖
(3)後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晉高祖石敬瑭
(4)後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漢高祖劉知遠(暠)
(5)後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周太祖郭威
25、十國:907年-979年
26、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27、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960年-1127年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太祖趙匡胤
(2)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趙構
(3)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今寧夏銀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4)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5)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曲雕阿蘭(今蒙古國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28、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29、明朝:1368年-1644年應天(今江蘇南京) 京師(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1)後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遼寧沈陽) 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2)大順:1644年-1644年京師 (今北京市) 闖王李自成
30、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今遼寧沈陽)(今北京市)清(後金)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31、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憲帝袁世凱
32、偽滿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長春)康德帝愛新覺羅·溥儀
(9)五千年歷史盛世多少年亂世多少年擴展閱讀:
皇朝更替順序背誦: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㈩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在其中每隔七百年就會出現一個盛世,說說前四個盛世的情況
自古史家便有公論,能稱盛世者,必須達到六條,一曰國泰、二曰民安、三曰國富、四曰民足、五曰國強、六曰文昌,這六條才是判定盛世與否的標准。
西漢昭宣盛世
【西漢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 (約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西漢處於恢復性穩定及發展階段。】
東漢明章盛世
【東漢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明、章兩帝共統治三十一年(57-88)】
隋代開皇盛世
【開皇(581年二月—600年十二月),開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開皇年間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與後面一個時間相差不多】
唐代開元盛世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面。】
明代永樂盛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
備註: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盛世,但是很多盛世不是處於國家大統一的狀態,而且真正的盛世是大統一國家綜合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以上五個盛世最輝煌燦爛,統一王朝的其他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是國力的上升期處於積蓄力量的狀態,貞觀之治政治清明但不是唐朝國力的頂峰,仁宗之治國家沒有統一、仁宣之治是永樂盛世的延續、弘治中興雖然明朝國泰民安但是國力不是明朝最強盛的時期、康乾盛世思想倒退而且科技越來越落後於世界。
內政方面
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民生安定,民族凝聚力強;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
對外方面
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番邦臣服)對外交流活躍等等。
按照你說的七百年的話,最近的一次是永樂盛世(1413±11),向前是開皇和開元(661±80),再向前昭宣和明章(公元前後),這些是公認的的盛世,再往前推700年,那時候應該是東周的春秋時代開始的時候,向前推西周末期,向後推諸子百家是文化方面,其他方面稱不上盛世吧。